攻击性儿童论文_邓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攻击性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行为,儿童,攻击性,成因,社会,情绪,性别。

攻击性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邓杨[1](2019)在《儿童心理学攻击性儿童的行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年的儿童期是身心和健康都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发展的好坏与否,对儿童成长后以及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而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很容易产生各种攻击性行为,所以就要求研究者要密切观察和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特征,从而正确认识和分析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要尽早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3期)

任丹[2](2019)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儿童攻击性行为分类1.1无意识攻击性行为该攻击性行为一般而言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是非观没用正确的建立,无法控制自身力量和能力等等,因此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无意识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是没有冲突性质的。1.2表现性攻击行为该攻击行为则是指儿童并没有故意想要伤害他人的想法,仅仅只是在攻击中获得乐趣。儿童由于是非判断力有限不能换位思考,因此时常发生这类情况,比如欺负其他儿童,在其他儿童的哭泣中寻找快乐,在这个工程中因为儿童缺乏(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22期)

鲍洁,冯锐[3](2019)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各国专家学者对攻击性行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国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是各种攻击性事件仍无时不在上演着。研究表明,儿童年幼时的攻击行为倾向性越强,长大后犯罪的概率也就越高,而幼儿在4岁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达到顶峰。所以,从小控制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和品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1期)

韩静,夏锡梅[4](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性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但会对儿童自身和他人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两个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16)

刘玉敏[5](2019)在《生态学视角下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备受关注。文章从生态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层层分析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微观系统的个人气质、家庭教育、学校同伴关系;中间系统的家校间联系;外在系统的媒体网络环境及宏观系统的传统文化意识等。鉴于此,可以从家庭教育主导、学校教育配合、完善社会系统等层面进行干预,同时,注意其他系统的连接和综合作用,尽量将潜在问题化解在根源上。(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洁婷,张境锋,高楷东,文超,崔汉卿[6](2019)在《儿童期逆境与基因对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是当今再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其中,攻击性是服刑人员暴力再犯行为稳定的个体因素。对攻击性进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服刑人员在假释或出狱后的暴力再犯行为风险,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研究表明,遭受儿童期逆境和携带易感基因(如MAOA-uVNTR低活性等位基因)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现有的研究中,儿童期逆境的计分方式局限于简单的线性加总,或所依据的统计模型忽略逆境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在服刑人员攻击性的评估中未考虑攻击性的亚类,而且多使用自报告的量表测评,这些问题制约了评估的有效预测力。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潜在类别模型,分析男性服刑人员和普通成年人群在儿童期逆境上的亚类;以实验与问卷测量结果、司法行为记录作为攻击性指标,揭示儿童期逆境如何影响个体的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及暴力犯罪行为,重点探讨儿童期逆境潜在类别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以及MAOA-uVNTR、COMT Val158Met、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找出高攻击性个体的生物遗传指标,从而发现受儿童期逆境经历影响的易感人群,为暴力行为的风险预测以及针对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矫正和相关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胡懿萍[7](2019)在《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部分的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儿童在人格的发展即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健全上产生不足,大多数表现在懦弱、怯懦、依赖感强、性别角色的性取向的各种问题。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找出7-12岁儿童实验前、后攻击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验找出实验组与对照组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试图通过跆拳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进行干预,完成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过程,强化儿童勇敢、不惧挫折的意志品质,同时,强化男性儿童的阳刚气。希望通过跆拳道运动促进子女或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的良好以及人格的健全。本课题试图通过跆拳道的教学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与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跆拳道训练对儿童的攻击性与性别角色是否有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方法,以胡家湾小学跆拳道特长班7-12岁儿童为实验组和胡家湾小学普通班7-12岁的儿童为对照组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60人,对照组60人。通过实验找出实验组实验前、后攻击性和性别角色各维度上的差异。探索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跆拳道训练的这种干预手段,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发现男性儿童攻击性得到了显着提高。跆拳道训练能有效的提高男性儿童工具性攻击性即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影响,但对攻击性的两个负面变量愤怒和敌意性攻击不存在任何显着性的影响。2.实验前的女性儿童攻击性水平相较于男性儿童而言本来就比较低,通过跆拳道的干预下,男性儿童的攻击性明显增高,但是在女性儿童法人攻击性上却是:实验前、后发现跆拳道训练对女性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虽然有提高,但是没有显着性的提高。3.通过跆拳道训练的这种干预手段,实验前、后发现男性儿童的性别角色得到显着改善。结果表明:跆拳道训练能够提高男性儿童性别角色的男性化分值,但是对性别角色的女性化分值没有显着性的提高。4.跆拳道训练对女性儿童的性别角色在男性化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没有显着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顾琰君[8](2019)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性行为是指在产生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时,对他人、自己或其它目标所采取的具有破坏性、伤害性的一种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具代表性、最为突出的一种行为。(本文来源于《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蒋贵荣,吕欢[9](2019)在《多动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注意缺陷多动症是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症,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注意缺陷多动症可以细分为叁种类型:①以涣散为主的注意缺陷多动症;②以多动——冲动为主的注意缺陷多动症;③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症。本文从多动——冲动为主的注意缺陷多动症的角度分析,从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的原因及个案研究、矫正措施作一概述,以最大限度减轻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多动症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许多家长对多动症儿童的冲动行为和攻击行为都束手无策,声称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有此症状的儿童(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9期)

席晓艳[10](2019)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我国心理学、教育学均对儿童教育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其中的重点关注便是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消极社会行为,该现象不仅影响了儿童的品德、人格发展,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就必须给予有着攻击趋势的儿童更多注意。认真地分析了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以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儿童认知等角度分析儿童攻击行为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减少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9年05期)

攻击性儿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儿童攻击性行为分类1.1无意识攻击性行为该攻击性行为一般而言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是非观没用正确的建立,无法控制自身力量和能力等等,因此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无意识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是没有冲突性质的。1.2表现性攻击行为该攻击行为则是指儿童并没有故意想要伤害他人的想法,仅仅只是在攻击中获得乐趣。儿童由于是非判断力有限不能换位思考,因此时常发生这类情况,比如欺负其他儿童,在其他儿童的哭泣中寻找快乐,在这个工程中因为儿童缺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攻击性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1].邓杨.儿童心理学攻击性儿童的行为特征[J].农家参谋.2019

[2].任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19

[3].鲍洁,冯锐.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9

[4].韩静,夏锡梅.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刘玉敏.生态学视角下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

[6].张洁婷,张境锋,高楷东,文超,崔汉卿.儿童期逆境与基因对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9

[7].胡懿萍.跆拳道训练对7-12岁儿童攻击性、性别角色影响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顾琰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

[9].蒋贵荣,吕欢.多动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分析[J].知识文库.2019

[10].席晓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究[J].新课程(上).2019

论文知识图

模型1对结构模型的拟合度用极大似然法...模型5表4-27母亲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同...模型6表4-28母亲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同...模型3表4-25父亲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同...模型4一1攻击主题对比图图2一2缓和主题对比图

标签:;  ;  ;  ;  ;  ;  ;  

攻击性儿童论文_邓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