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素积累运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油菜,籽粒,冬小麦,小麦,产量,物质。
素积累运转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露,康娟,王家瑞,申圆心,李玉莹[1](2019)在《灌水与施磷对小麦氮素积累运转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灌水与施磷的作用,以黄淮南部高产麦田主导小麦品种百农207和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灌水与施磷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P0)相比,施磷条件(P1,150 kg·hm~(-2))下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提高,其中百农207和豫麦49-19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32.9%和105.9%,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65.3%和51.2%,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6.9%和5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5.1%和29.2%。灌水有利于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及籽粒氮素积累,提高籽粒产量。与不灌水(W0)相比, W1(拔节水)和W2(拔节水+开花水)条件下百农207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14.1%和17.7%,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5.3%和28.8%;豫麦49-198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0.1%和58.9%,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2.8%和16.8%。水、磷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百农207和豫麦49-198籽粒产量分别以W2P1和W1P1处理最高,较W0P0处理分别提高116.3%和69.1%。综合考虑,施用磷肥150 kg·hm~(-2)结合灌水1~2次既能实现小麦高产,又能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夏来坤,薛华政,李川,李丽华,徐蓬[2](2018)在《水氮互作对夏玉米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水氮高效利用、减少农田氮肥污染途径,设置了不同水分和不同施氮水平的互作试验,研究其对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植株氮素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增加了24%~35%;施氮增加了茎叶及整株等营养器官花前贮藏氮素运转量,灌水增加了茎、叶、穗及全株花前贮藏氮素运转量,同时施氮和灌水均明显增加籽粒氮素积累总量,且处理间均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0。与处理0比,施氮处理籽粒氮素总量增加26.31%,灌水处理增加24.89%;施氮和灌水明显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对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结果不一。综合本试验研究结果,以N1W2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可以考虑生产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左青松,蒯婕,刘浩,冯倩南,刘婧怡[3](2017)在《土壤盐分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盐分含量条件下油菜产量、品质等性状差异,初步探讨盐分含量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方法】以杂交油菜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为材料,在盐分含量为2.7 g/kg(低盐)和4.4 g/kg(高盐)的土壤上连续两年进行了田间试验。在初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定期收集田间落叶,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籽粒品质,计算了不同盐分含量土壤条件下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结果】高盐土壤上油菜的初花期和成熟期时间较低盐土壤的推迟3~4天,产量、总生物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显着降低,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两年产量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3.6%和26.1%。与低盐土壤相比,高盐土壤上油菜籽粒含油量显着降低,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两年油分含量平均下降幅度均为4.6%,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6.4%和9.4%。盐分含量对根系和叶片的氮素运转率影响较小。高盐土壤上油菜茎枝中的氮素运转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低盐土壤的低,宁杂1818和盐油杂3号茎枝氮素运转率两年平均下降幅度均约为14.2%,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6.8%和9.3%。【结论】高盐土壤上油菜的产量、总生物量、氮素积累总量以及籽粒含油量较低盐土壤显着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高盐土壤上油菜茎枝中氮素运转率的显着降低是导致油菜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董召娣,郭明明,易媛,张明伟,朱新开[4](2016)在《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特征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苏省6个半冬性和9个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两类型小麦品种在大田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运转和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施氮量相同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氮素积累量在越冬始期-拔节期低于春性小麦群体,孕穗期-成熟期高于春性小麦群体;氮素阶段累积量在越冬始期-拔节期两类型群体间差异不显着,开花-成熟期半冬性群体显着高于春性群体.半冬性小麦平均总氮素转运量、花后积累量显着高于春性小麦;两种类型小麦总氮素转运率、积累氮贡献率、总转运氮贡献率差异均不显着.半冬性小麦营养器官中叶片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均低于春性小麦,茎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则高于春性小麦,茎鞘氮素转运量差异达显着水平;同一类型内不同品种间植株氮素积累量、总氮素运转量、花后氮素积累量、总氮素转运率、总转运氮贡献率等均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吸收、利用、运转氮素能力的差异,合理运筹生育期氮肥用量和施用比例,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孙华,黄萌,陈培峰,张建栋,乔中英[5](2016)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形成与花后氮素积累运转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为油菜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氮肥运筹的合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材料,设置稻草全量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A)、稻草不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B)、稻草全量还田免耕人工穴栽(C)、稻草不还田免耕人工穴栽(D)、人工直播(E)5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的差异达显着水平,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产量显着高于免耕穴栽和直播;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显着提高了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在2种移栽方式下稻草全量还田与不还田产量差异不明显。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免耕穴栽>直播,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变大。不同种植方式对氮素积累与运转有显着影响,初花至终花期、终花至成熟期氮素的阶段累积量均表现为A>B>C>D>E;与直播相比,2种移栽方式(A和B)均能显着提高花后茎秆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及其叶的转运率,但茎秆转运率和贡献率却低于直播。机械起垄开沟摆栽能显着提高油菜干物质的生产和花后植株氮素的积累与运转,从而增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赵敏,胡剑锋,钟晓媛,张强,周虹[6](2015)在《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机械化育插秧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以3个中籼中熟杂交稻、3个中籼迟熟杂交稻、4个粳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计,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等,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特性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1)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规律。2)整个生育期机插稻植株含氮量呈下降趋势,粳稻植株的含氮量在生长中期(拔节期—抽穗期)高于杂交籼稻,而后逐渐降低,到成熟期极显着低于杂交籼稻,中籼中熟杂交稻因降低缓慢到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最高。3)粳稻植株的终极氮素积累量最低,中籼中熟杂交稻和中籼迟熟杂交稻终极氮素积累量平均比粳稻高23.0%和33.1%。4)中籼中熟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最大,在氮素积累上具有后发优势,且穗部分配率、叶片与茎鞘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转运效率均较高,说明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品种的氮素在转运和利用上具有高效性。其中,F优498的终极氮素积累量高,且具有前期积累快,后期运转分配合理等优势。5)中籼迟熟杂交稻氮素积累出现最大增长速率较晚,平稳持续增长时间较长,终极积累量最大,但氮素积累对产量的贡献没有优势。6)粳稻中杂交粳稻69优8号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也具有氮素转运和利用的高效性。【结论】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受不同基因型的显着影响。本研究采用植株含氮量、终极氮素积累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等反映机插稻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相比中籼迟熟杂交稻和粳稻氮素具有积累转运和利用高效性,其中F优498在氮素积累、分配并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遗传上的优势。中籼迟熟杂交稻虽具有氮素积累量潜力,但氮素积累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相对较低。机插粳稻氮素积累较低,但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机插杂交粳稻69优8号具有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的潜力,较适合机插。(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左青松,杨海燕,冷锁虎,曹石,曾讲学[7](2014)在《施氮量对油菜氮素积累和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2012年度以5个不同油含量的常规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120(N1)、240(N2)和360 kg hm–2(N3)3个水平的氮肥处理,在初花期和成熟期取样及定期捡拾田间落叶,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油含量,研究氮肥水平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增加,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逐渐降低。不同处理叶片氮素运转率变幅为76.6%~80.2%,不同氮肥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不同处理茎枝氮素运转率变幅为36.0%~57.6%,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落叶氮占植株总氮积累量比例的变幅为14.9%~20.3%,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落叶氮比例逐渐增加。不同处理初花期氮积累量占植株总氮量的变幅为75.5%~90.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其比例逐渐增加。初花期积累氮素对后期产量形成作用较大,注重前期施肥可促进花芽分化,形成更多的有效角果,有利于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姚素梅,康跃虎,茹振钢,刘明久,杨文平[8](2013)在《喷灌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以地面灌溉为对照,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与地面灌溉条件下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孕穗期至成熟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地面灌溉条件.喷灌条件下叶片、茎鞘、颖壳开花前贮藏氮素的运转量和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大于地面灌溉条件;而开花后同化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地面灌溉条件降低.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地面灌溉条件显着提高.表明喷灌可明显调节冬小麦氮素物质运转和籽粒蛋白质积累.(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樊高琼,杨恩年,郑亭,吴中伟,王秀芳[9](2012)在《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但叁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着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着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胡润芳,张广庆,滕振勇,林国强[10](2012)在《不同蛋白质含量大豆品种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个籽粒产量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差别较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分枝期后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及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结荚前品种之间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差别不大,结荚后高蛋白大豆营养器官(叶片、茎秆和叶柄)的氮素含量除个别时期外(叶柄第7周)都高于普通大豆,说明营养器官较高的氮素含量及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籽粒氮素的积累;而荚皮氮素含量除成熟期外均低于普通大豆,说明高蛋白大豆籽粒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更高;籽粒形成及成熟期,蛋白质含量越高的品种吸收和运转的氮素越多,运转氮素对籽粒的贡献比例越大。成熟期高蛋白大豆依然比普通大豆吸收更多的氮素,且成熟期各个器官氮素含量均比普通大豆高,这有利于高蛋白大豆品种籽粒蛋白的加工利用和秸秆饲用及还田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素积累运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水氮高效利用、减少农田氮肥污染途径,设置了不同水分和不同施氮水平的互作试验,研究其对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植株氮素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增加了24%~35%;施氮增加了茎叶及整株等营养器官花前贮藏氮素运转量,灌水增加了茎、叶、穗及全株花前贮藏氮素运转量,同时施氮和灌水均明显增加籽粒氮素积累总量,且处理间均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0。与处理0比,施氮处理籽粒氮素总量增加26.31%,灌水处理增加24.89%;施氮和灌水明显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对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结果不一。综合本试验研究结果,以N1W2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可以考虑生产中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素积累运转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雨露,康娟,王家瑞,申圆心,李玉莹.灌水与施磷对小麦氮素积累运转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夏来坤,薛华政,李川,李丽华,徐蓬.水氮互作对夏玉米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8
[3].左青松,蒯婕,刘浩,冯倩南,刘婧怡.土壤盐分对油菜氮素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
[4].董召娣,郭明明,易媛,张明伟,朱新开.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特征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6
[5].孙华,黄萌,陈培峰,张建栋,乔中英.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形成与花后氮素积累运转比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6
[6].赵敏,胡剑锋,钟晓媛,张强,周虹.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
[7].左青松,杨海燕,冷锁虎,曹石,曾讲学.施氮量对油菜氮素积累和运转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
[8].姚素梅,康跃虎,茹振钢,刘明久,杨文平.喷灌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
[9].樊高琼,杨恩年,郑亭,吴中伟,王秀芳.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10].胡润芳,张广庆,滕振勇,林国强.不同蛋白质含量大豆品种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研究[J].大豆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