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入海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污染物,入海,径流,氟化,水质,非点源。
入海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汉霖,聂红涛,王雅丽,孙雪,魏皓[1](2019)在《基于统计数据的滨海地区污染物入海通量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以天津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统计数据构建滨海地区点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和非点源(农用土地径流和畜禽养殖)污染物通量计算方法,依据地理信息将污染物排放量划分至入海河流,引入入海系数表征污染物从排放到入海过程中的衰减,从而得到各河流的污染物入海通量。应用该方法计算了2000-2014年天津市总氮和总磷的入海通量,结果显示:天津市年均总氮入海量为9 940.7 t,年均总磷入海量为663.4 t;2012年总氮和总磷入海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 304.1 t和830.0 t;2000年总氮和总磷入海量均为最小值,分别为7 604.1 t和494.0 t;天津市入海河流中,永定新河的污染物入海通量占比最大;总磷入海通量以农用土地径流和畜禽养殖来源较多,总氮入海通量的来源中点源和非点源各占一半;从污染来源区域分布来看,各区县污染物入海通量综合反映了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和污染治理等因素。保护天津市近岸海域环境,消减污染物入海通量,应该着重控制滨海新区的工业废水污染、海河区域的生活污水污染、永定新河区域的农用土地径流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黄亚玲,鞠茂伟,穆景利[2](2019)在《全球河流入海塑料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料的大量使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塑料污染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入海河流塑料通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内容与方向,期冀为我国海洋塑料污染的综合防控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国情国力》期刊2019年11期)
劳齐斌,卜德志,张可欣,孙霞,颜金培[3](2019)在《秋冬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入海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集台湾海峡西岸厦门岛秋、冬两季的近海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20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特征及可能来源,并估算OCPs干沉降入海通量。结果显示,厦门岛大气颗粒物中OCPs主要为DDTs、HCHs和Methoxychlor。季节变化上,受中国北方陆地污染气团来源的影响,冬季OCPs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秋季。2006至2008年,OCPs浓度呈上升趋势,可能受到该时期内厦门灰霾日数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增长的影响。与国内主要城市区域相比,OCP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与背景区域的浓度水平相当。通过分子标志物示踪污染物来源显示,DDTs、氯丹和硫丹主要为历史残留,而HCHs主要受到工业HCHs污染的影响。秋季和冬季,OCPs的大气干沉降通量分别为3.49 ng/(m~2·d)和9.25 ng/(m~2·d),按照台湾海峡海域覆盖面积(63000 km~2)估算,秋季和冬季大气颗粒物中OCPs通过干沉降入海通量分别为20.03 kg和52.45 kg。(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鹏,魏良如,赖进余,戴培东,陈育[4](2019)在《湛江湾夏季陆源入海氮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夏季湛江湾陆源溶解态氮(TDN)和溶解态磷(TDP)入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入海通量特征。【方法】根据2018年夏季(7月)湛江湾陆源TDN和TDP入海污染物现场调查,进行实验室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湛江湾夏季陆源TDN和TDP平均浓度分别为(366.87±400.61)和(28.60±37.52)μmol/L;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无机磷(DIP)平均浓度分别为(60.90±41.81)和(20.28±34.42)μmol/L;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溶解态有机磷(DOP)平均浓度分别为(305.97±413.96)和(8.32±13.54)μmol/L;夏季湛江湾排污口中TDN和TDP严重超标,大部分入海河口和排污口站位处于劣五类水质,主要位于南柳河、绿塘河和文保河入海河口。DON/TDN和DOP/TDP平均分别是83.4%和29.1%,DON和DIP分别是TDN和TDP的主要存在形态。TDN/TDP、DON/DOP、DIN/DIP平均分别是15.5±7.0、46.4±58.3、14.8±24.3,是导致湛江湾呈现氮限制重要原因之一。夏季湛江湾TDN、TDP输入通量分别为1617.73t和266.32t,其中遂溪河占比最高,分别为71.1%和58.8%【结论】湛江湾夏季陆源入海氮磷污染物浓度较高,氮磷比失衡,陆源污染物输入通量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特征,实现湛江湾近海水质根本改善必须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马进荣,程梦妍,廖文凯,郭雅琼[5](2019)在《广西茅岭江入海典型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茅岭江是入注茅尾海的重要河流,其携带的污染物是茅尾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各种因素,流域的总径流量和污染通量估算存在一定困难。为掌握茅岭江污染物入海情况,本研究结合茅岭江入海口附近的两条污染物浓度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针对观测时间相对较长的CODCr浓度开展年入海通量估算方法研究。研究利用修正的流域径流数据结合断面监测浓度,提出缺乏流量观测资料子流域的径流估算方法,并比较分析3种不同概化方法估算年污染物通量。结果表明,采用年平均修正流量与年平均河口断面监测浓度可以简单估算茅岭江的污染物入海年通量。该方法也可以直接应用于其他污染指标的年通量计算。(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章啸程[6](2019)在《源自青藏高原主要河流近期入海物质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发育了亚洲的众多河流,各流域水资源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的本身的地貌、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与流域国家间的水资源利用关系密切。河流入海物质通量表征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及其对水、能源等资源的需求水平,也影响了河口及近海区域地形地貌沉积演化及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同河流流域自然条件不同,人类活动干预的程度也不相同,探究源自青藏高原的大河流域的物质通量的时序变化,掌握流域本底数据,结合流域社会发展水平,并进行机制分析,对于区域甚至全球尺度的流域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同时,也对于科学分配水资源、协调流域开发管理和资源利用关系,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项研究基于河流水沙及营养盐物质通量和流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影像数据,尝试分析不同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并依靠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建成河流入海物质物质通量空间管理分析系统。主要结论如下:(1)源自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径流变化差异大,输沙量以减少为主要趋势,氮磷元素上升明显。径流量与输沙量有着相似的丰枯变化规律,但输沙丰枯变化幅度高于径流,年际变差系数表明黄河、印度河、阿姆河年际变化程度高。各流域径流深空间差异性明显,中高纬度地区径流深相对较小,布拉马普特拉河径流深最大(1122.9 mm),阿姆河最小(26.5 mm)。流域地形起伏与流域输沙模数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以黄河输沙模数最大(850 t/km~2),阿姆河最小(40 t/km~2)。(2)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化的主导原因,降水量与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差。坝库的建设和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入海通量影响明显。根据人口密度、流域人均GDP、流域耕地及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和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流域社会发展阶段进行评价并按照评价高低分为成熟阶段、加速阶段、起飞阶段、起步阶段、初级阶段五个阶段。其中,长江和黄河分别为成熟阶段和加速阶段,湄公河和印度河为起飞阶段,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红河为起步阶段,阿姆河得分最低,为初级阶段。起步和初级阶段流域主要以农业为主导,社会经济较差,水利设施主要服务于农业灌溉,由于流域灌溉取水以及河流沿岸取水流域内径流量相应有所下降。成熟阶段的长江流域入海氮磷总量显着较高。(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建成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空间信息管理系统。针对空间与非空间的地理数据进行高效科学的一体化管理,实现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及流域社会经济数据的输入输出及增删改查,并根据需求进行专题地图产品的生成,实现对河流水文及流域自然、人文经济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程肖雪,徐昕,殷豪[7](2018)在《近年来徐六泾断面水质变化及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2006~2017年长江口徐六泾断面水质监测每年15次的监测成果与径流量作趋势分析,判断影响长江入海口水质的主要水质要素和水质等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污染物入海通量及其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年间,参与评价的水质要素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以上的标准;污染物入海通量主要和上游来水量有关,径流量越大,对应的污染物入海通量也大,径流量越小,对应的污染物入海通量也相应变小;其中,溶解氧的年入海通量在年入海总量中占绝大部分比例,其年平均浓度就成为了决定年入海总量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虹,韩建波,张灿,程嘉熠[8](2019)在《大连海域入海污染源中PFASs的赋存、输入通量和季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大连海域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中19种PFASs和2种PFOS新型替代品Cl-PFESAs进行了分析,估算其入海通量,并分析了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入海河流中总PFASs的含量范围为9. 85~757 ng·L~(-1)(浓度中位数为74. 7 ng·L~(-1)),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大连海域入海河流中总PFASs的含量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入海排污口中总PFASs的含量范围为9. 19~801 ng·L~(-1)(浓度中位数为29. 5 ng·L~(-1)).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中PFASs的主要贡献要素为PFOS和PFOA,其中入海河流、市政污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总PFASs含量未发现明显的季节差异特征,但工业废水中冬季含量显着高于夏季.计算结果显示,大连海域总PFASs入海通量约123 g·d~(-1)(44. 7 kg·a~(-1)),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的贡献相当.全氟/多氟醚类磺酸化合物(Cl-PFESAs)检出率较低,其中8∶2Cl-PFESA均为检出.(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胡展铭,杨永俊,林忠胜,徐广鹏,滕辉[9](2018)在《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河入海径流通量是影响流域排海污染物通量的关键参数,也是实施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的技术难点。本文对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的两项关键技术,即监测断面设置方法和流态监测技术方法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比对河口的河流段、过渡段和潮流段地理位置以及水动力特征,分析在不同河段设置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断面的可行性。同时,研究分析入海河流过渡段流态监测的4种方法即代表点、代表层、代表垂线和组合式测流法的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最后以闸坝影响、过渡段、地形复杂和水深较浅的辽河在线监测试验基地为案例,利用其2016年丰水期在线连续监测数据,对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的状况,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许自舟,许妍,余东,朱容娟,梁雅惠[10](2018)在《平原城市区设闸河流氮磷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3~2015年海河防潮闸断面逐日流量及离散的水质数据,基于LOADEST模型构建了TN、TP入海通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方程进行了评估验证,TN、TP模型的判定系数(R2)分别达到0. 917、0. 924,表明LOADEST模型适用于平原城市区设闸河流断面污染物入海通量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海河防潮闸断面TN、TP入海通量及水质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2013~2015年,TN浓度月均值变化范围3. 38~8. 33 mg/L,汛期(6~10月)浓度低于非汛期,TP浓度月均值变化范围0. 17~0. 88 mg/L,汛期浓度高于非汛期; TN年均入海通量2200 t/a,汛期占43. 7%,日均入海通量25. 8 t/d,非汛期日均入海通量是汛期的2倍; TP年均入海通量216 t/a,汛期占69. 3%,日均入海通量2. 5 t/d,汛期日均入海通量高于非汛期,9月份最高,4月份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实施陆海统筹的最大日污染负荷(TMDL)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入海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塑料的大量使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塑料污染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入海河流塑料通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内容与方向,期冀为我国海洋塑料污染的综合防控提供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海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刘汉霖,聂红涛,王雅丽,孙雪,魏皓.基于统计数据的滨海地区污染物入海通量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以天津市为例[J].海洋环境科学.2019
[2].黄亚玲,鞠茂伟,穆景利.全球河流入海塑料通量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9
[3].劳齐斌,卜德志,张可欣,孙霞,颜金培.秋冬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入海通量[J].海洋环境科学.2019
[4].张鹏,魏良如,赖进余,戴培东,陈育.湛江湾夏季陆源入海氮磷污染物浓度、组成和通量[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5].马进荣,程梦妍,廖文凯,郭雅琼.广西茅岭江入海典型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J].广西科学.2019
[6].章啸程.源自青藏高原主要河流近期入海物质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程肖雪,徐昕,殷豪.近年来徐六泾断面水质变化及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8].陈虹,韩建波,张灿,程嘉熠.大连海域入海污染源中PFASs的赋存、输入通量和季节特征[J].环境科学.2019
[9].胡展铭,杨永俊,林忠胜,徐广鹏,滕辉.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技术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8
[10].许自舟,许妍,余东,朱容娟,梁雅惠.平原城市区设闸河流氮磷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