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荒漠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荒漠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土壤-微生物-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对荒漠化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北方荒漠化区域干旱条件不同的四个位点以及三种不同类型的沙丘,采集分布于该环境的优势荒漠植物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可培养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干旱条件、不同沙丘类型及不同植物影响下土壤特性的变化规律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分析了植物-微生物-土壤之间的互作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土壤特性在不同干旱条件及沙丘类型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表明,随着四个位点湿润程度的升高,土壤pH、EC和离子含量(Ca2+、K+、Na+)显著下降,而土壤养分含量(TOC、TN、TP)则显著上升。固定沙丘具有比半固定和流动沙丘更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离子含量。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相比普遍具有更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数量。不同植物之间根际土壤的性质存在显著差异。2.揭示了土壤细菌群落对不同干旱条件及沙丘类型的响应机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所有研究位点均有分布的荒漠植物小叶锦鸡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位点中的细菌群落主要由Firmicu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Bacteroidetes和Planctomycetes构成,Lactococcus、Bacillus、Pseudarthrobacter、Solibacillus和Pseudomonas为优势属。在不同位点,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受干旱条件影响变化显著,随着湿润程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根际土壤中的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对不同类型沙丘,Bacteroidetes、Gemmatimonadetes和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受沙丘类型影响变化显著,根际土壤中Actinobacteria和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与非根际相比显著升高。PERMANOVA分析表明,在四个位点,干旱条件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强于根际;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沙丘,根际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强于沙丘类型对细菌群落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特性对细菌群落组成也有显著影响。在干旱条件不同的位点,对细菌群落组成影响最为显著的是TOC、TN和Na+,其次是TP;Acid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和Actinobacteria对理化因子响应最为强烈。在不同类型沙丘上,对细菌群落组成影响最为显著的是TOC和EC,其次是pH和TP;Actinobacteria、Planctomycetes和Gemmatimonadetes受理化因子的影响最显著。3.阐释了优势荒漠植物根际可培养细菌对不同干旱条件及沙丘类型的响应。利用可培养方法得到的细菌群落主要由Firmicu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组成,其中根际土壤中的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在属的水平上根际细菌多样性高于非根际。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显示细菌丰富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和干燥度指数显著正相关,而多样性则与pH、EC和离子含量显著正相关。4.发现了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特性的植物促生菌。对分离到的398株细菌进行功能测定,结果表明根际具有植物促生特性的菌株比例高于非根际,此比例随环境湿润程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到固定沙丘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Firmicutes中有大量固氮、溶磷和产IAA功能的菌株,Actinobacteria中具有产ACC脱氨酶功能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产铁载体的菌株主要分布在Proteobacteria。进一步分析发现有63株菌兼具多种植物促生功能,其中43株来源于根际,20株来源于非根际。与拟南芥幼苗共培养后发现,菌株GC-3、HR-2、HR-3和HR-5对拟南芥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研究将高通量测序与可培养方法结合起来系统阐述了不同干旱条件、不同沙丘类型以及不同植物根际影响下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和响应机制,为荒漠化治理及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获得的多功能菌株将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优良菌种资源,并可作为优质的菌剂应用于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高江力
导师: 安黎哲,盛红梅
关键词: 干旱条件,沙丘类型,荒漠植物,细菌群落结构,响应机制,植物促生菌
来源: 兰州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兰州大学
分类号: Q948
DOI: 10.27204/d.cnki.glzhu.2019.000013
总页数: 113
文件大小: 10612K
下载量: 362
相关论文文献
- [1].5种植物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2)
- [2].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及御病研究进展[J]. 现代化农业 2020(08)
- [3].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大蒜的促生、抗病作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4)
- [4].植物根际促生菌和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浅析[J]. 南方农业 2020(27)
- [5].探讨植物根际促生菌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进展[J]. 种子科技 2017(06)
- [6].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机理研究[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02)
- [7].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生长的有益作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8)
- [8].植物根际促生菌诱导植物耐盐促生作用机制[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09)
- [9].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6)
- [10].马鬃岭春季植物根际真菌多样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4)
- [11].12株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功能稳定性评价及鉴定[J]. 草原与草坪 2020(05)
- [12].3种荒漠珍稀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对高粱幼苗生长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20(04)
- [13].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定殖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7(02)
- [14].祁连山高山植物根际土放线菌生物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4(11)
- [15].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4)
- [16].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 [17].植物根际促生菌及其应用研究[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18].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0)
- [19].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型生物肥料研究综述[J]. 山东林业科技 2013(03)
- [20].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鉴定[J]. 微生物学报 2010(07)
- [21].植物根际促生菌提高植物抗旱能力的研究分析[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40)
- [22].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效应[J]. 微生物学通报 2012(07)
- [23].上海地区不同植物根际荧光假单胞菌多样性[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4].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J]. 种子科技 2019(11)
- [25].芽孢杆菌促进植物生长机制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3)
- [26].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世界农药 2018(06)
- [27].植物根际促生菌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进展[J]. 北方园艺 2016(06)
- [28].从日本进境的景观植物根际截获的两种毛刺线虫[J]. 植物检疫 2014(02)
- [29].一株药用植物根际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0)
- [30].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环境作用[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