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党风党纪制度的几个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刘白杨[1](2020)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包含了以下三层意蕴: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政治属性,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遵循的内在逻辑,即所遵循的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历程所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当前实践的指引和规范。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充分搜集、占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关文献资料、党的相关重要文件、党报党刊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展开研究,即,立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通过梳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脉络,探究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揭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深刻把握这一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对策。回顾建党近百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切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创新性发展。在梳理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凝练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历史逻辑的题中要义。纵观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党的政治建设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其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是主导和统率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脉络。其二,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从始至终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这些是当前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法则和规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回顾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自创建以来,党就立足于自身的政治属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生成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在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定位,从而深刻理解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来推进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全党上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当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旨在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特别是立足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从坚定政治信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何彦霏[2](2020)在《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党的事业成败关键在干部。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离不开社会实践熔炉的锻炼,更离不开党实施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深化理论武装以及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更重要的是统一了思想,保证党的团结与统一,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始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干部,在学习培训中提高干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干部教育第一”,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再到新时代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从未松懈过。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考察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之一的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了解党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角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与体系,即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办学机构布局及功能定位。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部门和行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等。除了以上实体类培训基地外,还有网络学院、在线学习平台等虚拟类培训基地。本论文主要研究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之一的干部学院,这是因为,相较于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院覆盖范围更广,服务基层党员更多,组织培训方式更灵活。因此,研究干部学院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研究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理论与实践,就是要将其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部分放入到党的理论武装、理论强党和党的思想建设的整体研究当中,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干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要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传承性和发展性;要从宏观文本史料与微观实证调研两种形态结合中把握干部学院建设的特色性和创新性。因此,本论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理论基础、历史脉络、现状概述、策略趋势为逻辑理路,坚持史料梳理与实践解读相结合,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宏观概述与微观细究相结合,在充分研究理论和历史发展中,结合当前干部学院建设的调研分析,对党的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出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而言:绪论,阐释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价值、述评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介绍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研究不足。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相关概念与功能定位。本章分析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格局,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有关概念,并通过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对比,明确了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与办学特色。基于此,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内涵、要素及作用,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章,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本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相关理论,即: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思想到列宁有关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有关干部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思想。同时,归纳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支持。第三章,梳理了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本章依次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党的干部学院建设的基本情况,并以一些影响较大的干部学院为例,解剖麻雀,具体分析这些干部学院的建设,探索发展规律,总结经验,以史为鉴,为研究干部学院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第四章,研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学院建设面临的情况,接着基于国家级三所干部学院和2019年4月党中央批准备案的64所省部级干部学院为研究对象,围绕办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体制机制进行了有关数据分析与研究,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第五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及趋势。本章基于前几章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并针对国家法制化、社会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等新形势,指出干部学院建设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表现出更加专业化、制度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陈晓雯[3](2020)在《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伦理透析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官不为”作为一种消极的政治现象古已有之,本文所要探讨的“为官不为”有其特定的政治环境背景,特指我国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猛药祛疴、重拳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官场上逐渐凸显的、对政治生态产生严重危害的消极政治现象。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首先,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出发,并结合十八大以来特定的政治背景,对“为官不为”的特定涵义进行了解释,并借助政治行为模式分析框架图,探讨了“为官不为”这种政治行为背后的逻辑及其在政治态度、政治目标、政治行为上的具体表现,还分析了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新特点。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治理“为官不为”的基础理论入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其中包括行为——动机理论、责任政府理论以及公共行政理论。其次,在从政治学视角探究其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之后,本文从政治伦理学视角分析了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生成逻辑。这一逻辑包含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上的社会伦理因素、中观层面上的制度伦理因素和微观层面上的个人伦理因素。具体而言,社会伦理因素主要包括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形势、非常态化的媒体舆论监督以及不成熟的公民参政环境;制度伦理因素包括容错纠错机制缺乏的制度漏洞、监督问责制度的约束乏力以及晋升激励制度的效力不足;而个人伦理因素主要包括能力不足的消极畏难心理、廉而不为的害怕担责心理以及维护私利的传统官僚心理。最后,本文从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出发,并结合上文从政治伦理学视角的生成逻辑分析,提出了新时代我国“为官不为”问题的治理策略。在具有正面价值的经验借鉴上,本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成功及较具特色的治理案例,主要包括国内陕西、广东以及国外新加坡、芬兰的典型治理经验;在具有反面价值的教训反思上,本文主要选取了国民党和苏联共产党为例证,分析其丧失政权的惨淡结局,为我国综合施策治理“为官不为”敲响警钟。结合上述分析,本文第四章相应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为官不为”问题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优化政治环境,培育良好社会伦理生态;健全政治制度,提供全面制度伦理保障;塑造政治心理,涵养个人伦理内生动力。
王磊[4](2019)在《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在政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如何在确保党的纪律检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有效防范权力滥用,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当前,党的纪律检查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具体实践及法规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解决。对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进行研究,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是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纪律是由党制定或认可、适用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具有党内强制力、旨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完成党的任务的义务性行为规则。党的纪律检查,是党的特定组织及其成员为维护党的纪律,依照确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情况实施的专门监督活动,具有政治性、监督性、纪律性、专属性等特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检查思想,为新时代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历史来看,纪律检查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随着党对法治认识的深化和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具有逻辑必然性:政党与党员间的“特殊契约关系”为党的纪律检查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党的纪律检查具有鲜明的公权力属性,需要以法治方式加以规范;党的纪律检查以党内法规体系和国家法律体系为共同遵循,而这二者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时,实行法治化有助于强化和保障党的纪律检查的权威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不是片面的“法律化”,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诸要素融入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构建,推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纪律检查实践中得以充分运用,其要件包括政治正当性、实质正当性、形式正当性和程序正当性等四个方面。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应当以规范权力行使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遵循,以党内法规体系为对照,具体包括机构建设、职权配置、程序设定、监督机制构建等4个方面的内容,前三者侧重于制约,后者侧重于监督,共同致力于有效规范党的纪律检查权。实现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前提是实现机构建设法治化,即机构建设要符合法治理念,做到职责清晰、机制顺畅、制约有效。依据“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界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和专责机构两大类,前者应通过健全党的基层领导机构、优化党的派出机关设置等措施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确保责任落实;后者应通过优化内设机构、完善派驻机构设置等措施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强化内部制约。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应从党委对纪委的领导、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派驻纪检机构运行等方面予以完善。加强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工作队伍建设,应当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培育法治信仰与法治理念,建立职业准入及退出机制,完善职业保障机制等。科学合理的职权配置是党的纪律检查在强化自我约束前提下权威高效运行的基础。党的纪律检查权是指党的纪律检查机构为履行党内职责、维护党的纪律而享有的,对党组织和党员遵守和执行纪律情况实施专门监督的权力,该权力来自于全体党员合意形成全党共同意志基础上的党内科层制授权。明确“党的纪律检查权”的概念有利于增强纪律检查的权威性、边界感、规范性和透明度。只有根据法治精神对权力进行过程性和功能性的分解,才能从内部实现对权力的有效控制。遵循权力法定、权力适当、权责一致和分权制约原则,党的纪律检查权可分检查督促权、线索处置权、执纪审查权、执纪审理权、纪律处置权等5个类别进行配置。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离不开法定的正当程序。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定应遵循如下标准:一是独立价值标准,包括参与性、合理性、中立性与对等性、及时性与终结性;二是工具价值标准,包括强化结果的权威性、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增进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三是效率价值标准,包括纪律检查程序迅速有效,纪律检查资源配置合理。当前,党的纪律检查应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重点关注管辖、回避、辩护、证据及证明标准、期间等要素存在的问题,从法治化视角健全相应程序,对日常监督进行规范,对执纪审查进行制约,对“四种形态”转化进行规制,对党员权利进行保障,从而更加有效地制约权力。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监督属性及其滥用的危害性决定了对其进行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对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监督应坚持充分性与必要性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应重点从上级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同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内部监督、党内民主监督等方面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着力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完善党外监督体系。
杨浩[5](2019)在《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纪律建设关乎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关乎党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兴衰存亡。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根本保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为主题,针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研究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对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纪律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发扬和创新的,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吏治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是应对当前我国面临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同时离不开习近平个人条件的成熟。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及归纳总结分析法得出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主要表现为对党的“六大纪律”即: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以及生活纪律的论述。论述了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根基;组织纪律是关键;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是对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行为所作出的具体纪律要求和约束。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从近几年“打虎拍蝇”的反腐成果、不断完善党章党规中关于党的纪律建设方面的规定、国家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各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党的纪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且建设成效显着。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住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重点性、针对性、系统性以及融合性等特征。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的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方芳[6](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法宝”和“利器”。而近年来,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难以发挥其应有“功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越发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用尽浑身解数,但教育效果却总是难如人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项“时代难题”,激起学界各路“大军”竞相去探索。随着“生态化”理念从生态学中发掘出并成功运用于指导许多学科的发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也开始将其“嫁接”过来,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其哲学高度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对于破解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是”论域上的解读。具言之,认真辨析了“生态”与“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解读了何为“生态化理念”和“生态化”;阐明了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三大要素(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逻辑关系;界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内涵,突显了其整体性、人本性、动态性、竞争性、开放性、生活性、平衡性等表征,还论证了其“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内在逻辑。反思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为何能”论域上的思考。首先,从理论、实践、方法三个层面的适切性来讲清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其次,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对于“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外生态”——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价值意蕴;再次,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需要坚持的六大规律,即“立德树人律”“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配置律”“环境育人律”“顺应超越律”等;最后,从理论、应然、现实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支撑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有何理”论域上的阐析。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理论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是理论指导。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理论溯源。最后,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是理论镜鉴。现实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困”论域上的审视。首先从整体上审视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态势,然后通过实证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与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主体的主体性亟需彰显、客体的自觉性有待提升、目标的统摄性尚且不够、内容的营养性需要充实、方法的艺术性尚需着力、情境的涵润性仍要拓展等几个方面。最后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与渊薮进行了阐析,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的经济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的政治生态、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化生态这几个方面。实践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如何做”论域上的探赜。在生态化理念指引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链条的最优化建设与完善,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需要从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的主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的客体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目标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的内容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方法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的情境生态等几个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需要从建好经济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建好政治生态,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政府执政氛围;建好文化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生态。保障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能续”论域上的建构。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着眼于从“有方向”“有力量”“有底蕴”“有保障”这“四有”来巩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国平[7](2018)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今年正好是40周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坚持严格管党治党,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毛泽东党建思想为理论基础,借鉴吸收其他政党治党经验,基于改革开放后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基础,提出从严治党的思想,不断进行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的十六大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个阶段和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正孕育新的变革,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与周边、世界主要力量的关系的复杂化。在国内,党提出了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使命;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党面临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和市场经济的执政环境,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面临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执政安全的挑战;党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党组织力量不强,领导干部管理仍需加强,治党责任落实不扎实,作风转变不彻底、腐败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制度治党还有待加强,从严治党有待深化和拓展。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内外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使命、新的任务,要求必须开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新时代从严治党,必须从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树立政治理想,严格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提高政治能力;必须从思想上全面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把好“总开关”,创新思想教育理念和方式;必须从组织上从严治党,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选好管好干部,严肃党内生活,加强基层组织;必须从作风上全面从严治党,大兴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行作风整治,加强作风制度建设;必须从纪律建设全面上从严治党,严格纪律约束,增强全党纪律意识,强化执纪问责;必须从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必须从制度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建立从严治党制度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为新时代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经验、探索的启示,全党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王佳玫[8](2018)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立足国内外深刻变化的实际,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指出了党风建设面临的新要求新任务,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系统分析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不仅有利于厘清其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科学意蕴,明晰其思想的重要地位和创新逻辑,更能够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以习近平的党风建设思想为主轴,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方法对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从理论角度考察其内含的形成逻辑和主要内容,从实践角度分析其鲜明特征和重要价值,以期探究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和本真价值。首先,在总结和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逻辑上厘清“党风建设”概念的基本内涵,在理论上明确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形成渊源、现实依据。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学习和生活作风建设及反腐倡廉建设等六个方面出发,具体把握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得出其思想坚持严字当头、目标牵引、问题导向及人民性等四个突出特性。最后,总结提炼出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视作一个独立体系进行研究,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剥离出来;将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研究时间明晰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综合运用系统观点、系统方法,对其阶段性成果进行一个把握;将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分类细化为六个方面,对其进行创新性归类分析,尽可能全面详实的梳理、分析其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从总体上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梳理总结,丰富了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
董雨茉[9](2018)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管党治党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以坚强的意志正风肃纪,取得了卓着成效。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反腐败斗争没有完成时,必须认真总结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成功经验,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运用,把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四种形态”作为当前管党治党的最新成果和锐利武器。首先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学说的基础上,对党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将“铁纪建党”与“铁面执纪”的内容予以深化和发展,强调了权力监督与制约过程中人的重要性,通过“严管”与“厚爱”实现治权与正人并行,创新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彰显出了执纪理念的人文化发展方向。其次,是对管党治党规律的把握,即在违纪违规的党员干部中,有小毛病需要咬耳扯袖的是经常性状态,一般违纪的是多数,严重违纪的是少数,涉嫌犯罪的是极少数。“四种形态”以纪律为尺度准确标出了管治“刻度”,将违纪到违法行为演变的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通过整合纪律和法律两种手段对四个阶段该如何教化、挽救、惩处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了纪法功能上的衔接,阐明了纪法协同协同管党治党的具体路径,体现了执纪方式科学化的转变。再次,“四种形态”也揭示了管党治党的工作路径,即全面从严治党要从第一道防线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治病救人”,突显了对执纪目标定位的精准化的要求。运用好“四种形态”要把思想观念从单纯“执法”转向“执纪”“执法”并行,抓牢日常监督执纪问责,挺纪在前,用党规党纪去约束党员的日常行为,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执纪手段的优势。通过调研发现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配套机制的不成熟导致“四种形态”缺乏细节引导和考核机制;干部理论认识不够,容易出现以纪代法、为官不为的错误倾向;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不足导致“四种形态”在基层实践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应对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对党内法规的学习和对“四种形态”的系统性认识,把两个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应当建全配套的工作机制,例如:对不当行为做出界定、细化对错误行为的研判、规范必要工作程序、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三是完善问题发现机制。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四种形态”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管党治党的作用。
张海峰[10](2017)在《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坚决反腐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十八大以来党旗帜鲜明的指出要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已经全面推进。廉洁教育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领导干部树立廉洁意识的根本途径,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本应风清气正,但近些年来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发生腐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廉洁教育弱化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十八大以来高校廉洁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廉洁教育体系还未完全构建,高校廉洁教育亟待加强和改善。本文将对构建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其主要内容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的引言。主要分析高校廉洁教育问题的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理论阐释。包括高校廉洁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地位与功能。第三部分: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包括高校廉洁教育的形势、任务、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特征与构成。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第五部分: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建的构建路径。包括高校廉洁教育的顶层设计、实施运行、保障等。
二、制定党风党纪制度的几个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定党风党纪制度的几个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涵 |
1.2.2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内涵 |
1.2.3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
1.2.4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 |
2.1.1 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 |
2.1.2 党的政治建设在继承中发展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 |
2.2.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八大路线的制定 |
2.2.2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2.2.3 整肃作风和纪律,夯实政治根基 |
2.2.4 党的政治建设的失误和教训 |
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2.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 |
2.3.2 党的政治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不断发展 |
2.3.3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2.3.4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的推进 |
2.3.5 重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
2.3.6 不断突出领导干部讲政治的要求 |
2.4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
2.4.1 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明确提出 |
2.4.2 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
2.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新 |
2.5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特征 |
2.5.1 在党建布局中的统领性 |
2.5.2 鲜明的时代性 |
2.5.3 强烈的问题导向性 |
2.5.4 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 |
3.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线 |
3.1.1 主导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
3.1.2 规定党的政治建设的所有实践 |
3.1.3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 |
3.2 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 |
3.2.1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3.2.2 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 |
3.2.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
3.3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
3.3.1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 |
3.3.2 以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
3.3.3 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 |
3.3.4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 |
3.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 |
3.4.1 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共产党人要坚守的政治方向 |
3.4.2 党的政治路线是全党向党中央看齐的基线 |
3.4.3 党的政治路线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 |
3.4.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 |
第4章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
4.1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 |
4.1.1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强调政治建设 |
4.1.2 讲政治是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 |
4.2 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对党的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
4.2.1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政治建设 |
4.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
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
4.3.1 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紧迫任务 |
4.3.2 提升党的建设实效的客观需要 |
4.3.3 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
第5章 把握历史逻辑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
5.1 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
5.1.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着手 |
5.1.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5.1.3 用理想信念指引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 |
5.2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
5.2.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严明政治纪律为抓手 |
5.2.2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首要政治纪律 |
5.2.3 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规范党的政治纪律要求 |
5.2.4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从严执纪 |
5.3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
5.3.1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基础性工作 |
5.3.2 正确处理党内政治关系是着力点 |
5.3.3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强大动力 |
5.3.4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
5.3.5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要用党的作风来衡量 |
5.4 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 |
5.4.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要提高党员政治能力 |
5.4.2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
5.4.3 突出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标准是重要导向 |
5.4.4 学习教育与实践历练相结合是重要途径 |
5.5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
5.5.1 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
5.5.2 建立健全政治规范体系,形成制度联动 |
5.5.3 增强制度意识,推进制度执行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概念阐述与功能定位 |
1.1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格局 |
1.1.1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是主渠道主阵地 |
1.1.2 部门和行业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重要力量 |
1.1.3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是有益补充 |
1.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
1.2.1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内涵 |
1.2.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功能定位 |
1.2.3 与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异同 |
1.3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概念及作用 |
1.3.1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内涵 |
1.3.2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要素 |
1.3.3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作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2.1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教育思想 |
2.1.2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内容 |
2.1.3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方法 |
2.1.4 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途径 |
2.2 列宁关于党员干部教育的思想 |
2.2.1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性 |
2.2.2 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
2.2.3 创建专门的干部教育机构 |
2.3 党的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1 毛泽东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2 邓小平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3 江泽民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3.4 胡锦涛的干部教育与干部教育机构建设思想 |
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重要论述和中央政策法规 |
2.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干部教育重要论述 |
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有关政策法规 |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
3.1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1.1 党创建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干部学校教育与湖南自修大学 |
3.1.2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党政干部学校和红军干部学校 |
3.1.3 全面抗战时期延安的各级各类干部学校 |
3.1.4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创办的干部学校 |
3.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2.1 党的执政能力考验与干部学院地位的确立 |
3.2.2 恢复、新建各级各类干部院校 |
3.2.3 干部学院建设的特殊时期 |
3.3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的干部学院建设 |
3.3.1 干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及干部政策的落实 |
3.3.2 确定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明确具体要求 |
3.3.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3.3.4 国家级干部学院的建立以及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的形成 |
3.4 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基本经验 |
3.4.1 高度重视党的领导,突出办学原则的政治性 |
3.4.2 始终围绕党的任务,彰显培训目标的时代性 |
3.4.3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推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
3.4.4 依据时代发展变化,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
3.4.5 采用专兼结合方式,确保教师队伍的充足性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实践创新 |
4.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面临的形势 |
4.1.1 国际国内形势带来新挑战 |
4.1.2 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
4.1.3 干部学院现状凸显新需求 |
4.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
4.2.1 办学理念建设 |
4.2.2 课程内容建设 |
4.2.3 教学方法建设 |
4.2.4 师资队伍建设 |
4.2.5 运行机制建设 |
4.3 取得的主要成效 |
4.3.1 干部学院覆盖范围更广,层次划分更清 |
4.3.2 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形成整体联动发展 |
4.3.3 更加注重办学理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 |
4.3.4 内容、师资、方法和机制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策略及趋势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遵循的理念 |
5.1.1 遵循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 |
5.1.2 遵循理论性与业务性相结合 |
5.1.3 遵循传承性与创新性相贯通 |
5.1.4 遵循本土性与借鉴性相补充 |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具体路径 |
5.2.1 先导:树立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 |
5.2.2 基础:明确全面精准的课程内容 |
5.2.3 途径: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5.2.4 关键:确保充实专业的师资队伍 |
5.2.5 保障:完善合理健全的运行机制 |
5.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发展趋势 |
5.3.1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专业化 |
5.3.2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制度化 |
5.3.3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信息化 |
5.3.4 干部学院建设更加特色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伦理透析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特定内涵及相关阐述 |
(一)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特定内涵 |
(二)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行为逻辑及其表现 |
(三)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新特点 |
二、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行为——动机理论 |
(二)责任政府理论 |
(三)公共行政伦理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形成的伦理因素透析 |
一、“为官不为”形成的社会伦理因素 |
(一)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形势 |
(二)非常态化的社会舆论监督 |
(三)不成熟的公民政治参与 |
二、“为官不为”形成的制度伦理因素 |
(一)容错纠错机制的制度漏洞 |
(二)监督及行政问责制度的约束乏力 |
(三)晋升激励制度的效力不足 |
三、“为官不为”形成的个人伦理因素 |
(一)能力不足的消极畏难心理 |
(二)廉而不为的害怕担责心理 |
(三)维护私利的官僚主义心理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危害及治理镜鉴 |
一、“为官不为”的严重危害 |
(一)污染风气,阻碍社会发展 |
(二)无视规矩,损害制度建设 |
(三)腐蚀肌体,消磨理想信念 |
二、有效治理“为官不为”的经验总结 |
(一)国内有效治理“为官不为”的经验总结 |
(二)国外有效治理“为官不为”的经验总结 |
三、“为官不为”治理不力的教训反思 |
(一)国内“为官不为”治理不力的教训反思 |
(二)国外“为官不为”治理不力的教训反思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为官不为”问题的治理策略 |
一、优化政治环境,培育良好社会伦理生态 |
(一)继续推进高压反腐,全面从严治理为官不为 |
(二)正确引导媒体舆论,形成常态化的媒体监督 |
(三)提升公民参政意识,拓宽公民参政渠道 |
二、健全政治制度,提供全面制度伦理保障 |
(一)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勇于作为 |
(二)健全监督问责体系,警醒干部审慎用权 |
(三)实行干部激励制度,畅通人才晋升渠道 |
三、塑造政治心理,涵养个人伦理内生动力 |
(一)增强超我意识,培养正确的政治动机 |
(二)强化理论学习,内化稳定的政治态度 |
(三)发展公仆人格,形成完善的政治人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研究背景及主要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五、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党的纪律检查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的内涵及外延 |
一、党的纪律的概念 |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内涵 |
三、党的纪律检查的外延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检查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纪律检查思想 |
二、列宁的纪律检查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纪律检查的论述 |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的历史进路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纪律检查 |
第二章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逻辑基础 |
一、党的纪律检查的理论前提 |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公权力属性 |
三、党的纪律检查的依“法”运行 |
四、党的纪律检查实行法治化的逻辑必然 |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基本意蕴 |
一、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内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 |
三、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要件 |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的体系构成 |
一、构建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的考量因素 |
二、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三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建设法治化 |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设置 |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确定依据 |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组织体系 |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法治化改革 |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运作模式建设 |
一、党的纪律检查的领导体制 |
二、党的纪律检查的工作机制 |
三、党的纪律检查运作模式的法治化完善 |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工作队伍建设 |
一、法治信仰与法治理念的培育 |
二、职业准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 |
三、职业保障机制的完善 |
第四章 党的纪律检查职权配置法治化 |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权的法治界定 |
一、党的纪律检查权的定义 |
二、党的纪律检查权的内涵 |
三、党的纪律检查权的配置原则 |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权的科学配置 |
一、检查督促权 |
二、线索处置权 |
三、执纪审查权 |
四、执纪审理权 |
五、纪律处置权 |
第五章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定法治化 |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的设定标准 |
一、独立价值标准 |
二、工具价值标准 |
三、效率价值标准 |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程序设置的重点要素 |
一、管辖 |
二、回避 |
三、辩护 |
四、证据及证明标准 |
五、期间 |
第三节 完善党的纪律检查程序的法治路径 |
一、日常监督的程序规范 |
二、执纪审查的程序制约 |
三、“四种形态”转化的程序控制 |
四、党员权利的程序保障 |
第六章 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制构建法治化 |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监督机制构建相关问题 |
一、对党的纪律检查权进行监督的特殊重要性 |
二、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三、监督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对党的纪律检查的党内监督体系 |
一、上级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 |
二、同级党的领导机关的监督 |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内部监督 |
四、党内民主监督 |
第三节 对党的纪律检查的党外监督体系 |
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
二、国家司法机关监督 |
三、民主监督 |
四、群众监督 |
五、舆论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条件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思想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吏治思想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背景 |
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需要 |
二、应对国内严峻腐败形势的需要 |
三、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个人条件 |
一、良好的家风熏陶了严于律己的习近平 |
二、艰苦岁月中的亲身经历培养了勤政亲民的习近平 |
三、攻坚克难的勇气造就了敢于担当的习近平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 |
二、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
三、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四、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 |
五、严守党的工作纪律,在工作中依纪依规、强化“四个意识” |
六、加强自律,慎独慎微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
一、时代性 |
二、重点性 |
三、针对性 |
四、系统性 |
五、融合性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 |
二、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律建设理论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一、为党员干部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
二、为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三、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相关问题概述 |
2.1 “生态”和“环境”内涵辨析 |
2.1.1 概念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内涵 |
2.1.2 关系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关系 |
2.1.3 价值维度——“环境”到“生态”的意义 |
2.1.4 学科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审视 |
2.2 生态化相关概念解读 |
2.2.1 何为“生态化理念” |
2.2.2 何为“生态化” |
2.3 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
2.3.1 社会生态的内涵分析 |
2.3.2 社会生态的逻辑构成 |
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界说与特征 |
2.4.1 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具体界说 |
2.4.2 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表征论析 |
2.4.3 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性省思 |
3.1 有“桥”相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 |
3.1.1 理论适切性 |
3.1.2 实践适切性 |
3.1.3 方法适切性 |
3.2 有“值”内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意义 |
3.2.1 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3.2.2 外生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好氛围 |
3.3 有“道”可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规律遵循 |
3.3.1 规律一:“立德树人律” |
3.3.2 规律二:“主体需求律” |
3.3.3 规律三:“叠加增值律” |
3.3.4 规律四:“资源配置律” |
3.3.5 规律五:“环境育人律” |
3.3.6 规律六:“顺应超越律” |
3.4 有“机”可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 |
3.4.1 理论可行性 |
3.4.2 应然可行性 |
3.4.3 现实可行性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论支撑 |
4.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 |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学思想 |
4.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 |
4.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的论述 |
4.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哲学思想 |
4.3 理论溯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
4.3.1 儒家之“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人文化成” |
4.3.2 道家之“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知足知止” |
4.3.3 佛家之“众生平等”“依正不二”“圆融无碍” |
4.4 理论镜鉴: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 |
4.4.1 阿伦·奈斯关于深层生态学思想 |
4.4.2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审视 |
5.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态势 |
5.1.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
5.1.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的有序运转 |
5.1.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的平稳发展 |
5.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及其归因 |
5.2.1 主体生态:主体性亟需彰显 |
5.2.2 客体生态:自觉性有待提升 |
5.2.3 目标生态:统摄性尚且不够 |
5.2.4 内容生态:营养性需要充实 |
5.2.5 方法生态:艺术性尚需着力 |
5.2.6 情境生态:涵润性仍要拓展 |
5.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及其渊薮 |
5.3.1 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 |
5.3.2 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 |
5.3.3 文化生态:多元文化交融中仍会有乱象 |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 |
6.1 主体生态: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 |
6.1.1 前提——明确主体性意识,筑牢“思想战线” |
6.1.2 根本——强化主体性素质,练好“打铁硬功” |
6.1.3 抓手——发挥主导性功用,做到“行为世范” |
6.2 客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 |
6.2.1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差异性需求 |
6.2.2 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的主体性 |
6.2.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文化免疫力 |
6.3 目标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
6.3.1 确立统摄性的目标 |
6.3.2 确立实践性的目标 |
6.4 内容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 |
6.4.1 内容供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
6.4.2 内容供给需要把握的总体思路 |
6.4.3 内容供给需要着力的具体实践 |
6.5 方法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 |
6.5.1 吸收中国传统教化与修身之良“术” |
6.5.2 借鉴西方国家公民道德教育之“技” |
6.5.3 创新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法” |
6.6 情境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 |
6.6.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态建构的原则 |
6.6.2 探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开发的具体路径 |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 |
7.1 建好经济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 |
7.1.1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抑制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
7.1.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致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
7.1.3 不断改善民生利益机制,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7.1.4 融入先进思想道德元素,助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
7.2 建好政治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府执政氛围 |
7.2.1 根本要求:继续扩大党内民主 |
7.2.2 关键之举:加大党内监督力度 |
7.2.3 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反腐倡廉 |
7.2.4 活力基因:加强党员干部管理 |
7.2.5 必要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7.3 建好文化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 |
7.3.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 |
7.3.2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
7.3.3 吸收和借鉴域外有益文化,实现洋为中用 |
7.3.4 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
7.3.5 加强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净化传媒氛围 |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长效机制建构 |
8.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 |
8.1.1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分析 |
8.1.2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运行 |
8.2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 |
8.2.1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分析 |
8.2.2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运行 |
8.3 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 |
8.3.1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分析 |
8.3.2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运行 |
8.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 |
8.4.1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分析 |
8.4.2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运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7)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
1.2.2 国外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从严治党的基本理论 |
2.1 从严治党的概念界定 |
2.1.1 从严治党的提出及发展 |
2.1.2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含义 |
2.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
2.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严格加强党的建设理论 |
2.2.2 毛泽东严格加强党的建设思想 |
2.2.3 世界政党治党经验的借鉴 |
2.3 从严治党的现实基础 |
2.3.1 从严治党是世情发展的需要 |
2.3.2 从严治党是国情发展的需要 |
2.3.3 从严治党是党情发展的需要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程 |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2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3 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4 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4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4.1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4.1.1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
4.1.2 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经验 |
4.1.3 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
4.1.4 当前思想建设的状况 |
4.2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4.2.1 筑牢理想信念这个灵魂 |
4.2.2 强固理论武装这个根本 |
4.2.3 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 |
4.2.4 夯实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
4.2.5 弘扬民族的“根”和“魂” |
4.3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
4.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4.3.2 加强党的理论武装 |
4.3.3 以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 |
4.3.4 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 |
4.3.5 建立思想教育的制度机制 |
4.3.6 探索思想建设的新方式 |
5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5.1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5.1.1 马克思主义建党的重要内容 |
5.1.2 党保持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 |
5.1.3 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基础 |
5.1.4 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组织保障 |
5.2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5.2.1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组织原则 |
5.2.2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 |
5.2.3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
5.2.4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 |
5.3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制度 |
5.3.1 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 |
5.3.2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 |
5.3.3 严格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和党内组织生活会 |
6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6.1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6.1.1 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 |
6.1.2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
6.1.3 党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6.1.4 党的作风建设的目标与核心 |
6.1.5 党的作风建设的特点与思路 |
6.2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
6.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
6.2.3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 |
6.2.4 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
6.2.5 保持纯洁高尚的生活作风和优良家风 |
6.2.6 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
6.2.7 发扬“两个务必”的作风 |
6.3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
6.3.1 开展作风专项整治 |
6.3.2 增强作风思想教育 |
6.3.3 完善作风制度建设 |
6.3.4 加强作风的监督 |
6.3.5 严格作风的考评 |
6.3.6 加大作风检查问责 |
6.3.7 发挥领导干部模范作用 |
7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 |
7.1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7.1.1 腐败的内涵与危害 |
7.1.2 反腐的内涵与意义 |
7.1.3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
7.1.4 反腐败历史发展与主要经验 |
7.2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7.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 |
7.2.2 严格执行反腐倡廉责任制 |
7.2.3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惩治腐败 |
7.2.4 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 |
7.2.5 创新和完善巡视方式和机制 |
7.2.6 扎实推进反腐斗争法治化 |
7.2.7 建立反腐严格的纪律预警 |
7.2.8 加强反腐廉政文化建设 |
7.3 构建新形势下反腐的有效机制 |
7.3.1 构筑不想腐的思想机制 |
7.3.2 强化不敢腐的惩处机制 |
7.3.3 完善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
8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8.1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8.1.1 制度和党的制度的基本理论 |
8.1.2 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8.1.3 党的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
8.1.4 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
8.2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8.2.1 科学的整体设计 |
8.2.2 完善科学严格的制度体系 |
8.2.3 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
8.2.4 树立制度权威意识 |
8.3 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 |
8.3.1 建立从严治党工作机制和责任制 |
8.3.2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
8.3.3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
8.3.4 建立制度执行检查机制 |
8.3.5 健全和强化问责制度 |
8.3.6 建立制度科学化评价体系 |
9 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1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1.1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
9.1.2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9.1.3 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 |
9.2 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2.1 守纪律讲规矩的特殊意义 |
9.2.2 严格依规管党治党 |
9.2.3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
10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10.1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 |
10.1.1 始终对从严治党保持清醒认识 |
10.1.2 以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为目标 |
10.1.3 以党的主题主线为中心 |
10.1.4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
10.1.5 以管好领导干部为关键 |
10.1.6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保证 |
10.1.7 以自身力量和群众监督解决存在的问题 |
10.1.8 以强化纪律和制度约束为重点 |
10.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启示 |
10.2.1 严字当头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 |
10.2.2 重点在治确保从严治党在状态 |
10.2.3 内外结合开辟从严治党的新思维 |
10.2.4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促进从严治党上水平 |
10.2.5 问题为导向形成治党与发展统一的新格局 |
10.2.6 改革创新探索从严治党的新规律 |
10.2.7 持之以恒务求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
结语 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重难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1.5 “党风”及“党风建设”的概念界定 |
1.5.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党风”的论述 |
1.5.2 学界对“党风”概念相关论述 |
1.5.3 “党风”及“党风建设”的定义 |
第二章 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
2.1 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风建设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党风建设思想 |
2.2 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 |
2.2.1 新时期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2.2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第三章 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内容 |
3.1 加强思想建党,补足精神之“钙” |
3.1.1 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
3.1.2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
3.1.3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
3.2 坚持从严从实,强化工作作风建设 |
3.2.1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 |
3.2.2 落实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
3.2.3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作风问题的战略性举措 |
3.2.4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树立清风正气 |
3.3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 |
3.3.1 明确选人用人标准 |
3.3.2 明确成为好干部的途径 |
3.3.3 明确如何把干部用好 |
3.3.4 明确要求从严管理干部 |
3.4 坚持良好的学习作风,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 |
3.4.1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
3.4.2 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 |
3.5 坚持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夺取反腐败压倒性胜利 |
3.5.1 高举反腐“旗帜”,形成不敢腐的高压态势 |
3.5.2 扎牢制度“笼子”,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
3.5.3 固牢思想“防线”,根植不想腐的自律意识 |
第四章 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特点 |
4.1 坚持严字当头 |
4.1.1 整治党风的态度严 |
4.1.2 整治党风的措施严 |
4.2 坚持目标牵引 |
4.2.1 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为直接目标 |
4.2.2 以实现“中国梦”为长远目标 |
4.3 坚持问题导向 |
4.3.1 信仰问题 |
4.3.2 作风问题 |
4.4 坚持人民性 |
4.4.1 人民是党风建设的参与和推动者 |
4.4.2 人民是党风建设的受益者 |
第五章 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
5.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风建设理论 |
5.2 推动党风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
5.3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管党治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管党治党方面研究 |
1.2.2 关于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方面的研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难点与创新 |
1.4.1 难点 |
1.4.2 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工具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监督执纪的概念界定 |
2.1.2 监督与执纪的异同比较 |
2.1.3 “四种形态”的概念界定 |
2.2 党的纪律建设理论的发展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思想 |
2.2.2 党的纪律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内容 |
2.3 纪法协同管党治党理论 |
2.3.1 纪法分开 |
2.3.2 纪法一致 |
2.3.3 纪法协同 |
2.4 正人治权理论 |
2.4.1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理论 |
2.4.2 传统监督模式下的缺陷 |
2.4.3 正人治权控权模式的运行 |
第三章 执纪监督“四种形态”管党治党理论分析 |
3.1 “四种形态”的提出背景及发展过程 |
3.1.1 “四种形态”提出的时代背景 |
3.1.2 党内法规制度的完善与修订 |
3.1.3 “四种形态”的提出和发展 |
3.2 科学运用“四种形态”管党治党的具体路径 |
3.2.1 把握好党员干部的“常态”化管理 |
3.2.2 牢牢管住“大多数”和“少数” |
3.2.3 坚决严惩“极少数” |
3.3 运用“四种形态”管党治党理论分析 |
3.3.1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纪律建设 |
3.3.2 人权并重创新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
3.3.3 纪法协同管党治党 |
第四章 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实践探索 |
4.1 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
4.1.1 各形态运用数据达到“四种形态”总要求 |
4.1.2 以“四种形态”为抓手处理信访举报线索能力增强 |
4.2 探索过程中收获的经验 |
4.2.1 着力整治为官不为的不良风气 |
4.2.2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
4.2.3 严肃惩处诽谤污蔑的行为 |
4.3 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4.3.1 体制机制不配套 |
4.3.2 干部认识不到位 |
4.3.3 实际执行难度大 |
4.3.4 干部能力素质不足 |
第五章 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管党治党的对策 |
5.1 落实两个责任担当 |
5.1.1 党委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
5.1.2 纪委进一步聚焦主业 |
5.2 健全工作机制 |
5.2.1 依据现有党内法规界定不当行为 |
5.2.2 细化对错误行为的研判工作 |
5.2.3 严格规范必要的执纪程序 |
5.2.4 建立考核机制考量执纪效果 |
5.3 完善问题发现机制 |
5.3.1 发挥巡视巡查利剑作用 |
5.3.2 发挥媒体日常监督作用 |
5.3.3 推进纪检举报制度建设 |
5.3.4 加大纪检举报平台建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10)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内涵界定 |
1.廉洁与廉政 |
2.廉洁教育 |
3.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4.高校廉洁教育体系 |
(二)高校廉洁教育的主要特征 |
1.前置性 |
2.高层次性 |
3.引领性 |
(三)高校廉洁教育的地位与功能 |
1.高校廉洁教育的地位 |
2.高校廉洁教育的功能 |
二、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一)高校廉洁教育所面临的形势 |
1.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廉洁教育 |
2.违纪违法频发、亟待廉洁教育 |
(二)高校廉洁教育的任务 |
1.教育行政人员廉洁从政 |
2.教育教师廉洁从教 |
3.教育大学生廉洁修身 |
(三)高校廉洁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廉洁教育体系缺失 |
2.廉洁教育意识淡薄 |
3.体制机制保障不力 |
三、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特征与构成 |
(一)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成 |
1.高校廉洁教育者 |
2.高校廉洁教育对象 |
3.高校廉洁教育目标 |
4.高校廉洁教育内容 |
5.高校廉洁教育方法 |
(二)高校廉洁教育体系基本特征 |
1.整体性 |
2.关联性 |
3.有序性 |
四、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
(一)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 |
1.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
2.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
(二)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实施运行 |
1.高校党委发挥主体作用 |
2.职能部门发挥协调作用 |
3.基层党支部发挥推动作用 |
(三)高校廉洁教育体系的主要保障 |
1.深化理论研究,为廉洁教育发展提供指导 |
2.加强党的建设,为廉洁教育发展提供支撑 |
3.完善民主对话,为廉洁教育发展提供基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制定党风党纪制度的几个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D]. 刘白杨. 南昌大学, 2020
- [2]中国共产党干部学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彦霏. 山西大学, 2020(12)
- [3]十八大以来“为官不为”的伦理透析及其治理研究[D]. 陈晓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法治化研究[D]. 王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杨浩. 吉首大学, 2019(02)
- [6]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D]. 陈方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7]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陈国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8]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风建设思想研究[D]. 王佳玫. 西北大学, 2018(01)
- [9]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管党治党研究[D]. 董雨茉. 江南大学, 2018(12)
- [10]高校廉洁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张海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