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包括底架、侧架和固定装置,底架由底框和铺在底框内的格栅网构成,侧架包括在底框的两侧竖直设的竖杆和在两边竖杆的顶端各自横向固定的顶杆,固定装置设置两边的顶杆之间,包括各自通过一个支撑杆固定在两边顶杆上的开口彼此朝向的弧形板,其中一个支撑杆内设有弹簧,通过弹簧压缩可调节其长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淬火架在使用时,潜孔钻头的钻尾从两个弧形板之间插入,底部搁置在格栅网上,钻尾插入时先压缩弹簧扩大两弧形板之间的空间,钻尾插入之后再松开弹簧使弧形板收紧将钻尾固定,不仅可以防止钻头晃动和相互碰撞,并且可以有效避免钻头在放入淬火架时产生刮伤。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其包括长方形框状的底框和铺设在该底框内的格栅网;侧架,其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底框的两个长边框上,对于其中每个侧架,均包括在底框的长边框上沿长度方形间隔设置的三个竖直向上的竖杆以及横向固定在三个竖杆顶端的顶杆,顶杆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挂环;固定装置,其包括沿顶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在两边的顶杆所共有的平面内的多个,对于其中每个固定装置,其均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两个弧形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在两侧的顶杆的内侧垂直固定且二者彼此朝向,两个弧形板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前端且开口彼此朝向,第一支撑杆是由两段短杆和连接在该两段短杆之间的弹簧共同组成;拉杆,其在与第一支撑杆连接的顶杆的内侧与该顶杆平行设置,且将各第一支撑杆中靠近弧形板一侧的短杆串联为一体。
设计方案
1.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架,其包括长方形框状的底框和铺设在该底框内的格栅网;
侧架,其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底框的两个长边框上,对于其中每个侧架,均包括在底框的长边框上沿长度方形间隔设置的三个竖直向上的竖杆以及横向固定在三个竖杆顶端的顶杆,顶杆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挂环;
固定装置,其包括沿顶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在两边的顶杆所共有的平面内的多个,对于其中每个固定装置,其均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两个弧形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在两侧的顶杆的内侧垂直固定且二者彼此朝向,两个弧形板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前端且开口彼此朝向,第一支撑杆是由两段短杆和连接在该两段短杆之间的弹簧共同组成;
拉杆,其在与第一支撑杆连接的顶杆的内侧与该顶杆平行设置,且将各第一支撑杆中靠近弧形板一侧的短杆串联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其特征在于,两个弧形板是在同一个环形板上截下的长度相同的两段且该环形板的直径与潜孔钻头钻尾部分的直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其特征在于,固定装置设有三个,其沿顶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在两边的顶杆所共有的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其特征在于,顶杆的两侧各设有一根加固杆,加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边的顶杆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潜孔钻头淬火用辅助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潜孔钻头一般由较大的钻头部分和较小钻尾部分共同构成,钻尾部分一般是圆柱状,潜孔钻头热成型之后需要将钻头放在固定架上投入淬火介质中进行淬火。申请号为201220382637.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潜孔钻头的钻头插入淬火层上的通孔中并通过位于通孔下方的固定柱将钻尾撑住固定,可以避免钻头在淬火架上倾斜和相互碰撞,但是该专利所公开的淬火架还存在以下问题:1、潜孔钻头的重量一般较大,而刚完成热成型的钻头,其表层金属不够坚硬,若只采用一个固定柱在钻尾下方形成支撑,则受力点过于集中,在钻头自身重力下容易在钻尾底部形成凹点;2、若通孔直径大于钻尾的直径,则潜孔钻头放入之后还是容易晃动,而如果通孔的直径与钻尾的直径相同,那么钻头在放入的时候,通孔的孔沿容易在钻尾的表面形成擦伤。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出进一步改进的潜孔钻头淬火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包括:
底架,其包括长方形框状的底框和铺设在该底框内的格栅网;
侧架,其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底框的两个长边框上,对于其中每个侧架,均包括在底框的长边框上沿长度方形间隔设置的三个竖直向上的竖杆以及横向固定在三个竖杆顶端的顶杆,顶杆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挂环;
固定装置,其包括沿顶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在两边的顶杆所共有的平面内的多个,对于其中每个固定装置,其均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两个弧形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在两侧的顶杆的内侧垂直固定且二者彼此朝向,两个弧形板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前端且开口彼此朝向,第一支撑杆是由两段短杆和连接在该两段短杆之间的弹簧共同组成;
拉杆,其在与第一支撑杆连接的顶杆的内侧与该顶杆平行设置,且将各第一支撑杆中靠近弧形板一侧的短杆串联为一体。
优选的,对于所述的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两个弧形板是在同一个环形板上截下的长度相同的两段且该环形板的直径与潜孔钻头钻尾部分的直径相同。
优选的,对于所述的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固定装置设有三个,其沿顶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在两边的顶杆所共有的平面内。
优选的,对于所述的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顶杆的两侧各设有一根加固杆,加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边的顶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淬火架在使用时,手握拉杆向顶杆的方向捏紧,则弹簧压缩使第一支撑杆上连接的弧形板远离另一个弧形板,扩大了两个弧形板之间的空间,潜孔钻头的钻尾朝向自两个弧形板之间插入,最终钻尾的底部搁置在底框上铺设的格栅网上,然后松开拉杆,弹簧恢复形变带动与第一支撑杆连接的弧形板复位,与另一个弧形板一起将潜孔钻头的钻尾箍住固定。在该淬火架上放置潜孔钻头,一方面,钻尾的底部靠格栅网支撑,不妨碍底部淬火的同时增大了钻尾底部的受力点,不易在钻尾底部形成瑕疵,另一方面,钻尾朝下放入时,因为两弧形板之间的空间可以扩大再放入,不易造成钻尾侧壁的刮伤,并且放入之后两弧形板收紧同样可以固定住钻孔钻头,能防止钻头的晃动和相互碰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潜孔钻头专用淬火架,包括:
底架1,其包括长方形框状的底框101和铺设在该底框101内的格栅网102;
侧架,其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底框101的两个长边框上,对于其中每个侧架,均包括在底框101的长边框上沿长度方形间隔设置的三个竖直向上的竖杆2以及横向固定在三个竖杆2顶端的顶杆3,顶杆3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挂环4;
固定装置,其包括沿顶杆3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在两边的顶杆3所共有的平面内的多个,对于其中每个固定装置,其均包括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和两个弧形板7,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分别在两侧的顶杆3的内侧垂直固定且二者彼此朝向,两个弧形板7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的前端且开口彼此朝向,第一支撑杆5是由两段短杆和连接在该两段短杆之间的弹簧8共同组成;
拉杆9,其在与第一支撑杆5连接的顶杆3的内侧与该顶杆3平行设置,且将各第一支撑杆5中靠近弧形板7一侧的短杆串联为一体。
该淬火架在使用时,手握拉杆9向顶杆3的方向捏紧,则弹簧8压缩使第一支撑杆5上连接的弧形板7远离另一个弧形板,扩大了两个弧形板7之间的空间,潜孔钻头的钻尾朝向自两个弧形板7之间插入,最终钻尾的底部搁置在底框101上铺设的格栅网102上,然后松开拉杆9,弹簧8恢复形变带动与第一支撑杆5连接的弧形板7复位,与另一个弧形板一起将潜孔钻头的钻尾箍住固定,潜孔钻头在淬火架上固定之后,使用吊具勾住顶杆上的挂环4,然后将潜孔钻头随淬火架一起投入淬火介质中进行淬火。在该淬火架上放置潜孔钻头,一方面,钻尾的底部靠格栅网102支撑,不妨碍底部淬火的同时增大了钻尾底部的受力点,不易在钻尾底部形成瑕疵,另一方面,钻尾朝下放入时,因为两弧形板7之间的空间可以扩大再放入,不易造成钻尾侧壁的刮伤,并且放入之后两弧形板7收紧同样可以固定住钻孔钻头,能防止钻头的晃动和相互碰撞。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两个弧形板7是在同一个环形板上截下的长度相同的两段且该环形板的直径与潜孔钻头钻尾部分的直径相同。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弧形板7的弧度与钻尾表面的弧度吻合,潜孔钻头固定之后更稳固,另一方面,当弹簧不压缩时,两个弧形板7所围成的圆的直径恰好与钻尾的直径相同,那么钻尾固定之后,弧形板7不会对钻尾表面施加压力,避免了压伤,但是钻头若倾倒要从两个弧形板7之间脱出,则需要克服弹簧的弹力,因此又保证了可以将钻头固定好。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设有三个,其沿顶杆3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在两边的顶杆3所共有的平面内。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顶杆3的两侧各设有一根加固杆10,加固杆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边的顶杆3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4760.4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2(湖北)
授权编号:CN209443059U
授权时间:20190927
主分类号:C21D 9/22
专利分类号:C21D9/22;C21D1/62
范畴分类:25B;
申请人:武穴市金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武穴市金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38000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广济大道西166号(下关工业园)
发明人:赵震;程冶胜
第一发明人:赵震
当前权利人:武穴市金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