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抖音短视频作为用户量最多的APP,既是科技的产物,也是大众的选择。它所包含的内容体现了大众审美的特点,展现了现代社会大众对美的追求,也重新定义了大众对美的看法。大众审美趣味产生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导致的信息爆炸,以及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下大众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审美趣味;大众;抖音短视频
一、抖音短视频为何物
抖音短视频是一个旨在帮助大众用户表达自我,记录美好生活的短视频分享APP。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创造丰富多样的玩法,让用户在生活中轻松快速地产出优质短视频。它在2016年9月26日正式上线,于2017年1月拿到融资以后,3月通过岳云鹏的小规模推广,便逐渐在产品的商业运作与打磨优化的相配合中逐步壮大,用户人数呈指数倍增长,最终成为下载量第一的短视频类APP。
论商标戏仿的法律性质 ...........................................陈 虎 12.22
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时间变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15秒的短视频伴随着音乐节奏或舞蹈、唱歌、搞怪……展现给大众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画面。短视频因录制简单,传播方式便捷,传播群体广泛,进而产生了大量的衍生品。如抖音热门歌曲、众多段子,一批批富有娱乐细胞、表演潜质的人“火”了起,成为大众争相模仿的抖音红人。在商家的推动配合宣传下,社会大众形成了一种风气:播“抖音神曲”、舞“抖音神舞”、讲“抖音段子”、做“抖音红人”。该软件从2016年9月上新至今,出现了不同年龄层各类短视频,下到被妈妈用来当道具的婴幼儿,上到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庞大的用户群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有趣又贴切的称呼“抖友”,以拉近彼此距离壮大队伍。此外,除了各类抖音拍摄者,还有一群默默关注点赞的最强拥护者,这群拥护者是抖音拍摄者们费尽心思想要拥有的后援粉丝群体,他们的点赞与关注是拍摄者们不断录制的动力与勇气。
1.3 造模 在含有10%FBS的RPMI-1640中培育(37℃、 5% CO2培养箱)HepG2/ADM细胞,经传代后取指数生长期的 HepG2/ADM细胞,使用缓冲液稀释悬浮,稀释密度为1×109/ml,按照每只0.2 ml分别注射至每只裸鼠左侧或右侧腋部[7]。接种后1周左右可见瘤体长成,10 d左右瘤体直径约0.6 cm,造模成功[8]。
二、大众审美的特征
我们对抖音中火爆的短视频进行分类,一类是具有瞬时性刺激人感官给人以愉悦的短视频,一类是含有简短科普类的短视频。第一类可以具体细分为多种短视频,但它们在本质上有相同的特点,是不同于高级审美趣味所带来的精神享受的单纯肉体浅层次的快感。第二类视频内容比较丰富,比如美容小技巧,生活小窍门,简单心理学等等,这些知识用短短一两分钟的短视频传递给大众,使得大众能够快速获取知识。
抖音这一类的短视频APP,是科技媒介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也成为了现代大众展现其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认为媒介是“人类器官的延伸”,是说媒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束缚和代替人来审美。“媒介的存在直接影响进入这个文化平台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内涵与性质、影响它的内涵与性质如何相应的受到语境变化中的具体变化,以及受众对它的反应。”因此,在科技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传媒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信息呈几何程度的增长,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人脑的解构消耗能力,因而视频播放进而取代了图片,人们更加愿意观看和接收生动鲜活的视频。抖音娱乐短视频就是抓住了时代的特点、大众的心理,它是当今媒介时代的产物,也是大众的选择。它占据了大众手机娱乐的制高点,充斥在大众生活的各个碎片化时间里,使得大众可以通过它,展现多种多样的审美追求。
媒体以技术为主要力量,塑造了一个对社会文化有直接介入力和影响力的媒介交往平台,它具有现代性的属性,而从它对大众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这一方面来看,又具有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文化突破了美追求精神上纯粹美的固有局面,开创了美来源于生活的新形式,审美成为了全民的实践活动。抖音中人人都能拍视频,人人都能发视频,人人都能成网红。这就契合了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宣言。它使得平民可以成为偶像,消解了传统意义上“草根”与“偶像”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得大众都能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大众热衷于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来展示自己,他们追求的是通过表层化的舞蹈、音乐、段子等形式刺激感官的娱乐文化,因为这些可以使大众忘记一切,彻底放逐。这里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不愉快以及责任。他们在参与娱乐活动中获得了暂时性的解脱,这是一种规避式的狂欢,是对责任意识和严肃性的消解。
周宪先生认为“审美趣味和角色行为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角色及其行为最终要受到角色自身的趣味的诱导和作用,行为是一种外部的活动,而趣味则是内在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通过对抖音短视频拍摄者拍摄内容与观看者点赞评论的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众审美既有“俗”又有“雅”,俗体现在他们不顾道德的约束,放纵自己的本性,满足自己简单感官上的刺激。“雅”体现在愿意追求正能量,赞美正能量,也向往用高雅文化陶冶自己改变自己。而大众产生这两种审美趣味的原因也是多样的,首先是科技的进步,让大众能够快捷便利的获取信息,但也造成大众盲目信赖媒介信息,造成审美同一性局面。其次是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大众自我意识觉醒,会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取信息。
三、大众审美产生的原因
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大众审美也不是绝对无下限的俗。第二类视频的广泛传播,就体现了大众追求进步、追求美的审美趣味。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大众利用碎片时间提升自己,观看一些可以获取知识的短视频,这就是大众审美积极向上的体现。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短视频也出现在抖音上,舍己为人的战士,默默奉献的医护工作者,做好事的普通路人,这些短视频的点赞数与评论数也轻松地超过了第一类“俗气”的短视频,这正是大众对正义、高尚的追求,也是大众对美的追求。
(一)科技媒介
2018年抖音的下载量以成为全球第一,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我们可以从中大致看出大众的审美趣味。第一类视频中搞怪扮丑拌的形象比比皆是,再者就是用夸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改编歌曲歌词进行演唱。拍摄者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绞尽脑汁的搞怪扮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成为超级明星的时代,没有规则的约束,大家录制的视频越来越没有下线。为了跨越从大众到偶像的鸿沟,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就是在短时间内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增加关注度。甚至有些拍摄者抓住了大众窥视别人隐私的心理,拍摄了一些低级的视频用于取悦大众。在全民狂欢的现代社会中,科技媒介越发达,大众的恶俗媚俗低俗的审美趣味就会被放的越大。剖析抖音中大众恶俗、媚俗的审美趣味,我们会发现在现如今的媒体时代全民娱乐狂欢的途径越来越便捷迅速,在速度的催促下,人们更加享受并习惯于这种娱乐短视频所带来的快感,进而丧失理性判断,大众的审美变得逐步趋同,趋向于恶俗、媚俗趣味。
媒介为大众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途径,但在经济利益的促使和运作下,大众的审美趣味会产生一种被教育的局面,导致的结果体现在大众审美的趋同化。抖音中一旦出现新的高赞数短视频,不久就会产生出一大批同类型甚至同风格相互模仿的短视频。这种强制性扑面而来的同类型短视频,先是在手机上占据我们的眼球,随后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又一个的抖音神曲铺天盖洗脑式的充斥在我们耳边,使得我们对歌曲的审美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又一个的相同搞笑段子的出现,会使我们对幽默的评定重新思考……最为可怕的是,现代人为了紧随潮流的步伐,自愿被浪潮裹挟着向前,那么大家的审美趣味就变得越来越一致越来越大众化。最终就会像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封面上的一幅画描绘的那样:“画面上一个四口之家的成员坐在一起看电视,他们的服装、姿势以及观看的氛围是我们最常见的当代娱乐场景,此场景中其乐融融但没有头脑。”
(二)去中心化的审美
该文章将通过一组实验来获得单步统计特征-速度数据集。12位志愿者(年龄23~28周岁,身高168 cm~182 cm)参加了此次数据集的制作。每位实验者均按照图2所示的固定位置将IMU固定在右脚脚背上进行实验,然后依次按照表2所示的要求在跑步机上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人员均采用自己的鞋进行实验,且每次实验前IMU人为的固定在指定位置。
通过对这类中考试题的研究,笔者得到了一些启发.任何一道求“a”范围的试题解决,都需要用审视的眼光,借“图象”关联,明思维之道,用“分类”引路,逐步引导学生“由此向,及远方”.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微专题复习中,开设相关的专题,重视对“问题串”的精选,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层次性”的“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问题的变式探究,在比较、变化中体会问题的“形变而质不变”,进而促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模型意识应用到新问题解决过程中去,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短视频的创作成本低、创作门槛低的特点,打破了过去只能在博物馆、大剧院、艺术馆、美术馆等固定场所审美的局面,促使大众能更便捷、迅速的获得美的体验。它一方面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又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新兴而蓬勃的平台。
四、总结
科技进步的浪潮势不可挡,它俨然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使我们能更快更有效的获取有用信息,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监管我们就会在完全娱乐中走向死亡。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大众的应学会利用快捷方便的媒介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够这股娱乐至死的浪潮中坚定立场,才不会被它裹挟至死。
参考文献:
[1]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2.
[2]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0.
[3]余虹.审美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6.
作者简介:
崔艳梅(199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哲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美学。
标签:大众论文; 视频论文; 趣味论文; 媒介论文; 都能论文; 《大众文艺》2019年第7期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