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丝网架结构工程拼装及吊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丁钊[1](2021)在《不规则斜坡网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以钱营矿某煤场网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晓雨[2](2021)在《季华实验室不规则钢结构施工仿真与可视化预警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钢结构的建筑规模日渐趋向大型化与多样化,其中不规则钢结构凭借独特的造型设计和巧妙的构造形式,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不规则钢结构施工工艺复杂、操作精度要求高,使用传统二维深化设计方法难以实现不规则构件的精准放样、定位及加工。同时不规则钢结构的拆分设计与构件安装存在风险,拆分的钢构件过大会使得安装过程荷载较大吊装受限,过小会导致施工工效低。传统的监测项目只能提供监测数据,无法实现可视化预警,难以保障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以季华实验室钢结构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BIM技术可视化、信息化集成的特点,对实验室钢结构进行了深化设计方法研究、施工过程仿真模拟分析方法研究以及可视化监测预警方法研究,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结合实验室钢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利用Tekla软件建立钢结构BIM模型,对其进行节点深化、碰撞检查,根据构件拆分原则实施整体钢结构的拆分路径,完成深化设计,动态反馈于施工放样定位,指导施工下料。(2)基于SAP2000软件建立钢结构支撑结构和整体结构的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构件的应力应变和关键节点位移变化的情况,为监测系统的预警值提供计算结果参照,评价结构体系的稳定性,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动态。(3)基于BIM的施工可视化监测预警方法研究。通过无线传输的信息自动化采集模块和数据库信息管理模块,利用Dynamo可视化预警脚本,将BIM模型与包含监测数据的IFC相关联,结合有限元模拟实现不规则钢结构的可视化预警。(4)实验室钢结构监测方案的对比与分析。根据仿真模拟计算结果的反馈,以此数据为基础设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警阈值,通过与施工现场的实际监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偏差值和风险大小设计预警级别并修正预警值。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指导季华实验室钢结构的施工方案并验证其合理性,同时也可以为类似的大型钢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的仿真模拟分析和可视化监测预警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为大型复杂钢结构的智能化、信息化建造的研究积累经验。
李家宝[3](2020)在《复杂场况下某煤场棚化设计与施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露天堆煤场在遇到大风天气会产生大量扬尘污染空气,造成物料流失,污染大气环境。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依旧严峻,对工业设施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现有邯郸某大型储煤场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与一般新建项目不同,本项目要求在既有堆煤场上直接进行棚化改造,厂区生产设备和构筑物在空间上分布不规律,地质条件不良。这些将严重干扰结构布置和施工,以此为背景,探索研究复杂场况下的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为相关工程提供实践依据。通过项目要求及对厂区干扰因素详细分析以,对比不同结构形式,利用骨架膜结构的优点,在不拆除原有构筑物并维持生产前提下进行结构设计与施工,研究基础布置和上部结构方案设计,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从平面上和高度上躲避或利用原有构筑物,设计出安全合理满足使用要求的钢骨架结构,提出应对复杂场况的结构布置设计方案。在结构设计中运用STCAD管桁架计算程序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并优化,得到桁架尺寸及杆件规格。在分析计算过程中通过对比不同计算模型属性,阐述梁杆单元计算结果的区别和原因。利用ABAQUS对桁架中的典型节点进行有限元模拟,应力分布和大小的分析结果表明桁架杆件之间角度设计合理,即使在本工程受到的最不利荷载组合下,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节点具有良好的安全储备。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地形条件和构筑物的限制,因地制宜,提出符合现场作业条件的施工方案。从测量定位、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到桁架制作、拼接、吊装,各个环节都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对不同的地基条件采用不同形式基础,放坡受限基坑采用钢板桩支护等。灵活运用现场空闲地面完成桁架拼装,按桁架所处位置采用不同的吊装方案,确定起重机站位,对吊装受限的桁架设计跨越、穿越、空中接力等吊装方案。通过对本项目的后续运行的观察,项目达到了环保目的,满足使用要求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赵文浩[4](2020)在《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能源资源短缺以及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住宅产业向工业化方向转型是必要选择,钢结构住宅具有装配化程度高,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以及可回收、污染少等优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在钢结构住宅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钢结构住宅造价相对传统住宅更高,钢结构体系缺乏策略研究、外墙体系依然不完善等。对外墙的开发与选择,一直是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推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论文对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构造做法展开研究,以期推动钢结构住宅的推广与发展。第一章:从本文的选题及背景出发,对国内钢结构住宅外墙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存在着钢结构住宅外墙造价较高以及钢结构住宅建筑外墙实际工程中的存在“墙害”等问题,随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并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别对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外墙系统、新型墙体材料以及轻质复合外墙进行介绍,并对轻质复合外墙进行分类,将其作为下文构造研究的基础。梳理构造层面上满足外墙功能特性的物理原理,并结合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设计原则,以此作为之后外墙构造分析的标准。第三章:对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构成及复合进行梳理,其中包括基层、保温层、饰面层、防水层以及隔汽层。并从实际案例、成熟的图集以及相关规范中,整理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各功能层的材料以及各功能层的连接构造做法,也为进一步探讨外墙中出现的渗、裂、热等“墙害”问题以及外墙构造分析打下基础。第四章:对钢结构住宅外墙渗、裂、热等“墙害”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各类外墙构成及复合构造做法,找到不同类型外墙产生“墙害”的原因和位置,并对各类“墙害”的处理构造做法进行对比,将其作为下一步外墙构造对比的依据。按照钢结构住宅外墙设计原则,对预制复合条板墙、预制复合大板墙以及龙骨现场复合墙三类外墙进行综合比较,对比分析各类墙板的优缺点,总结归纳适合钢结构住宅的外墙类型及构造做法。第六章:总结。
邸超阳[5](2020)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蒸压加气混凝土填充墙抗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钢结构装配式结构体系已经日益完善,但建筑构造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钢框架与填充墙之间的裂缝问题较明显,是导致钢框架填充墙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主要研究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构造体系旨在对钢框架与ALC墙板之间的裂缝机理进行验证和创新,目的是改善钢框架与ALC墙板的抗震性能,能够丰富并完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这种建筑构造形式对于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体系而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静力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系统地对这种建筑构造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介绍了钢框架内嵌ALC墙板的静力性能、抗震性能、施工工艺以及ALC墙板的实际工程应用,为本文继续研究ALC墙板与钢框架接缝构造措施提供可靠支撑。为了研究不同建筑构造形式对钢框架与ALC墙板接缝处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了4组足尺的结构模型,对其进行静力荷载作用下的试验,通过比较各个试件在不同位移角下各构件的应力应变情况和钢框架与ALC墙板接缝处裂缝发展情况对不同建筑构造形式以及钢框架与ALC墙板接缝处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估。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框架内嵌ALC墙板结构进行数值分析,得到结构的应力应变和不同位移角下钢框架内嵌ALC墙板接缝处的破坏规律,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到有限元分析结果与钢框架内嵌ALC墙板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有限元模型验证正确性之后,在进行参数化分析,分析连接件、耐碱玻纤网格布以及ALC墙板与钢框架缝隙等参数的应力应变和钢框架内嵌ALC墙板接缝处裂缝的发展规律,得到这些参数对钢框架内嵌ALC墙板接缝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使用钩头螺栓连接件+三层耐碱玻纤网格布+(钢柱接缝)专用密封胶+专用底涂一道+PE棒+发泡剂(10-20mm)+(钢梁接缝)专用密封胶+专用底涂一道+1:3水泥砂浆的最有利于防止裂缝产生的建筑构造措施。
许锋[6](2020)在《成套式模块栈桥一体化轻质底板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套式模块栈桥一体化轻质组合底板是一种新型的栈桥底板,该组合底板主要由薄壁型钢骨架和填充的泡沫混凝土芯材组成,具有自重轻、施工方便等一系优点,与传统的模块栈桥底板相比,新型的栈桥底板表现出更好的性能优势,且其耐冻融性更好,还取代了栈桥底部支撑,降低了栈桥结构整体耗钢量,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结构形式。目前国内外对这种用于模块栈桥的新型组合底板研究较少,因此对该组合底板的力学性能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轻质组合底板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在实验室阶段单块组合底板的研究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两种新型组合底板,基于Abaqus平台建立这两种组合底板的有限元模型,对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新型组合底板的力学性能。设计合理的组合底板静力试验方案,将两种新型组合底板安装在单皮带栈桥结构上进行实体足尺静力试验,模拟栈桥底板的实际工况,检验了该新型轻质组合底板在设计荷载下的竖向和水平力学性能,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组合底板在加载至设计荷载时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泡沫混凝土大大提高了组合底板的刚度,并且可与钢骨架很好的协同工作,此外还分析了影响组合底板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可以为栈桥底板结构和栈桥整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相关参考。
刘潇[7](2020)在《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临时性建筑生态性研究》文中指出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必须牢固竖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筑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过程中应当义不容辞地切实贯彻这一发展理念,积极寻找创新性的解决措施缓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临时性建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却往往又容易被人们忽略。在倡导建筑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的今天,临时性建筑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临时性建筑设计的研究,使其摆脱以往简陋破旧的形象,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临时性建筑。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临时性建筑能够成为缓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为人类和自然营造“双赢”的局面。本文在阐述了临时性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当前新型临时性建筑中常用的竹、木、纸管和集装箱四种材料的特性,并且基于统计学原理,重点对竹、木两种纯天然材料的运用规律进行了探索。然后介绍了临时性建筑的快速建造手段及原理,并对临时性建筑拆卸后的几种不同利用模式做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对比分析。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分类例举了新型临时性建筑在城市中的优秀应用实例,并对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设立的方舱医院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所研究的理论为基础,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希望将自身掌握的设计理论知识落于实处,解决社会问题。
唐腾[8](2019)在《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岳阳三荷机场航站楼为工程背景,重点研究了大跨索膜-钢桁架的结构找形、风振响应、关键构件的识别和监测等安全控制技术。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索膜结构找形法和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找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通过采取有限单元离散、分步法及ANSYS APDL语言的参数化应用,并考虑支承结构的影响,得到了该索膜结构的初始形态模型,为随后的风载荷响应分析奠定了基础。(2)通过缩尺比为1:100的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对这种大跨度脊谷式索膜屋盖表面的风荷载特性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刚性模型测压试验以及风致响应分析,指出设计时应加强角区部分,避免该区域在不利风向角作用下出现风载过大,局部破坏的情况。并给出屋盖分区的体型系数的建议值,还得到了最不利等效风荷载及风致响应出现的具体风向角。同时研究表明,随着脊谷式索膜结构跨度的增大,角部区域的风压系数将显着大于规范中的风压系数取值。(3)针对大跨度空间结构倒塌破坏极限状态的变形限值相关规范无明确规定的现状,建议了大跨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倒塌变形限值,并以此为依据对该结构进行了抗连续倒塌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中的关键构件,并利用考虑初始状态的等效瞬时加载法进行了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基于重要性系数,确定出索系统中的两侧背索和下悬索为结构关键构件;桁架梁的跨中下弦杆与桅杆失效后,会引发结构响应较大变化,可确定其为关键构件。这可为施工与后续运营期间对重点构件或区域进行监测以及为类似大跨度空间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提供参考。(4)根据抗连续倒塌方面研究确定的关键构件、薄弱部位以及局部结构破坏的连锁反应特性,对钢结构安装施工过程、上下悬索张拉过程、内膜施工安装过程中的索力、构件的应力以及变形进行了有效监测,实现了索膜结构施工全过程安全控制。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施工阶段的理论计算索力与设计索力基本吻合,其最大差值为-56kN,占百分比为-1.386%;高桅杆竖向累计最大位移为26mm,低桅杆竖向累计最大位移25mm。所有工况的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数值均在合理范围之内,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能均能满足设计要求。(5)针对岳阳机场航站楼索膜结构,建立了相应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结构在各种荷载工况下的静、动力响应;其次,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监测系统需求及整体架构进行了研究,并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设计,提供了一套涵盖结构及荷载感知、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评估预警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提出的健康监测系统架构成功地应用于岳阳机场航站楼监测中,创新地实现了对光栅光纤及速度传感器信号的同步采集。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成功实施和运行将为确保结构的正常安全服役,以及航站楼二期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和依据。(6)结合索力监测数据,提出了一种考虑索力不确定性的大跨索膜-钢桁架结构可靠性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分析了重要构件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施工过程中节点偏差、索力不确定性等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施工偏差的有限元模型,对不考虑与考虑施工偏差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极限承载能力比较分析,两种情况下极限承载力因子分别为2.22和2.70;采用多响应面法计算了该结构考虑索力不确定性的可靠指标为6.76,处于较高的安全水平;可靠度分析表明索力不确定性对结构可靠性影响较大,其中上弦索索力、陆侧背索索力的不确定性对可靠性的影响最大,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应特别注意。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9](2019)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中指出吉建办[2019]16号各市(州)建委(住房城乡建设局),长白山管委会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为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管控,确保建筑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试行)》(建质[2018]9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吉林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
程小珊[10](2019)在《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广与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充分体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契合。根据有关统计,建筑及相关的建材领域产生了世界上近一半的碳排放。目前,我国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高达16亿—20亿平方米,其中9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且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5倍,我国建筑能耗己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7%。生产、推广和运用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建筑和改进建造方式显得日益迫切。同时,我国钢铁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的钢产量约为9.283亿吨,占全球钢产量比重约为51.3%,约为世界铁协会64个会员的52%。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具有安全、高效、绿色、可重复利用等优点,是实现建筑节能和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种最佳选择。据统计,在欧美国家,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总量的65%左右,在日本占50%左右。然而,这种具有众多优点的绿色建筑,在我国这样一个钢铁大国却一直发展得不够理想,钢结构建筑占全部建筑总量5%左右,全国已建钢结构住宅在住宅建筑中的比例不足1%。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本文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对比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特性,总结提炼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明显优势特征。同时,通过梳理分析建筑市场几种主要的装配式建筑类型,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选择。通过走访调研、文献梳理广安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用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保障性住宅、新农村建设应用进行例证,并深入分析广安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深入分析例证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四位一体”提出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广与运用研究对策建议。
二、钢丝网架结构工程拼装及吊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丝网架结构工程拼装及吊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季华实验室不规则钢结构施工仿真与可视化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施工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2.2 结构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BIM的不规则钢构件深化设计方法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2 钢结构模型的深化设计 |
2.2.1 钢结构模型的建立 |
2.2.2 节点深化及碰撞检查 |
2.2.3 钢结构模型信息库 |
2.3 钢结构的结构拆分 |
2.3.1 钢结构的结构拆分概述 |
2.3.2 钢结构的结构构件拆分原则与实现路径 |
2.3.3 BIM技术与钢结构模块化建筑体系 |
2.3.4 钢结构构件拆分需解决问题 |
2.3.5 钢结构拆分设计与建造过程 |
2.4 BIM技术的施工应用研究 |
2.4.1 安装精度解决方案 |
2.4.2 吊装辅助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不规则钢结构的施工仿真模拟研究 |
3.1 钢结构部分构件的仿真模拟 |
3.1.1 基本假定与模型建立 |
3.1.2 模型仿真分析 |
3.1.3 分析结论 |
3.2 不规则钢结构的施工流程概述 |
3.3 不规则钢结构施工阶段的模拟 |
3.3.1 基本假定 |
3.3.2 有限元软件简介 |
3.3.3 单元类型 |
3.3.4 结构的材料特性 |
3.4 不规则钢结构施工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
3.4.1 施工过程应力仿真分析 |
3.4.2 施工过程位移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结构施工监测预警的可视化集成方法研究 |
4.1 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基本需求分析 |
4.1.1 可视化监测预警系统主要作用 |
4.1.2 施工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系统构成 |
4.1.3 钢结构可视化监测预警体系框架设计 |
4.2 无线监测与传输模块 |
4.3 监测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模块 |
4.3.1 监测信息的无线采集 |
4.3.2 监测信息的数据库管理 |
4.3.3 传感器监测信息扩展 |
4.4 可视化预警模块 |
4.4.1 基于BIM的可视化预警方法 |
4.4.2 可视化预警的模块组成 |
4.4.3 可视化预警方法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规则钢结构施工监测分析 |
5.1 不规则钢结构的监测方案 |
5.1.1 监测目的 |
5.1.2 监测范围及基准点的选取 |
5.1.3 监测内容 |
5.1.4 监测误差分析 |
5.2 预警阈值的设立 |
5.2.1 应力应变预警阈值的设立 |
5.2.2 位移变形预警阈值的设立 |
5.3 仿真监测对比分析 |
5.3.1 应力监测对比分析 |
5.3.2 位移监测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3)复杂场况下某煤场棚化设计与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1.1 基本情况 |
2.1.2 自然条件 |
2.1.3 工程地质 |
2.2 复杂场况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结构方案设计 |
3.1 结构选型 |
3.2 设计复杂性分析 |
3.3 解决方案 |
3.3.1 地基处理与基础布置 |
3.3.2 主桁架的布置方向 |
3.3.3 桁架间距 |
3.3.4 桁架及起拱高度 |
3.3.5 联系桁架及支撑 |
3.4 东侧山墙处桁架设计 |
3.5 网格尺寸划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构设计与分析 |
4.1 计算模型 |
4.1.1 模型单元属性选择 |
4.1.2 荷载与荷载组合 |
4.1.3 计算模型属性特征 |
4.2 杆件和节点优化方法 |
4.3 设计结果与分析 |
4.3.1 计算结果 |
4.3.2 梁杆单元计算结果迥异分析 |
4.4 基于abaqus的节点性能模拟 |
4.4.1 Abaqus模型建立 |
4.4.2 部件属性 |
4.4.3 模型特征 |
4.4.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4.4.5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4.4.6 节点应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复杂场况下的施工方案研究 |
5.1 复杂性及施工难点分析 |
5.2 基础施工重难点 |
5.2.1 放线定位 |
5.2.2 基坑开挖与基础施工 |
5.3 下料制作 |
5.3.1 下料优化 |
5.3.2 弯管与弧度较正 |
5.3.3 接管工艺 |
5.4 胎架及拼装设计 |
5.4.1 拼装难点 |
5.4.2 胎架与桁架制作测控方法 |
5.5 吊装 |
5.5.1 整体拼接精度控制措施 |
5.5.2 特殊桁架吊装方案设计 |
5.5.3 吊装流程 |
5.5.4 细部措施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钢结构产能过剩 |
1.1.2. 我国政策引导 |
1.1.3. 市场从供应驱动转向需求驱动 |
1.2. 文献综述 |
1.2.1. 问题提出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钢结构住宅及外墙系统 |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
2.1.1. 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
2.1.2. 国内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
2.2.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
2.2.1. 钢结构住宅体系 |
2.2.2. 外墙系统 |
2.2.3. 板材类外墙类型划分 |
2.2.4. 轻质复合外墙类型划分 |
2.3. 钢结构住宅外墙性能要求 |
2.3.1. 结构安全 |
2.3.2. 保温隔热 |
2.3.3. 密闭防水 |
2.3.4. 隔声性能 |
2.3.5. 防火性能 |
2.3.6. 装饰性能 |
2.4. 钢结构住宅外墙设计原则 |
2.4.1. 性能要求 |
2.4.2. 工业化程度 |
2.5. 本章小结 |
3. 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成及复合 |
3.1. 轻质复合外墙功能层材料 |
3.1.1. 基层墙体 |
3.1.2. 保温层 |
3.1.3. 饰面层 |
3.1.4. 防水层 |
3.1.5. 隔气层 |
3.2. 轻质复合外墙功能层连接 |
3.2.1. 基墙与钢结构的连接 |
3.2.2. 保温层复合 |
3.2.3. 饰面层复合 |
3.2.4. 防水层、隔汽层复合 |
3.3. 本章小结 |
4. 轻质复合外墙构造设计分析 |
4.1. “墙害”产生原因及位置分析 |
4.1.1. “墙害”现象 |
4.1.2. “墙害”产生部位 |
4.2. 潜在外墙“渗裂”分析 |
4.2.1. 钢结构与墙面开裂 |
4.2.2. 基层墙体 |
4.2.3. 保温层 |
4.2.4. 外饰面 |
4.3. 外墙“热桥”处理构造 |
4.3.1. 钢梁钢柱 |
4.3.2. 基层墙体 |
4.4. 轻质复合外墙综合比较 |
4.4.1. 性能要求 |
4.4.2. 工业化程度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蒸压加气混凝土填充墙抗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ALC板的静力性能 |
1.2.2 ALC板的抗震性能 |
1.2.3 ALC板的施工工艺 |
1.2.4 ALC板的实际工程应用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结构填充墙板裂缝调研 |
2.1 装配式钢结构填充墙板项目调研 |
2.1.1 沧州某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项目 |
2.1.2 廊坊某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项目 |
2.1.3 天津某钢结构装配式学校项目 |
2.2 ALC墙板与主体结构裂缝分析 |
2.2.1 ALC板与主体结构裂缝机理 |
2.2.2 ALC板与主体结构裂缝成因 |
2.2.3 ALC板与主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
2.3 小结 |
第3章 ALC板与钢框架间裂缝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件设计 |
3.2.3 实验室条件及加载装置 |
3.2.4 测量内容及测点布置 |
3.2.5 加载制度 |
3.2.6 测量仪器简介 |
3.2.7 试件安装 |
3.3 试验现象 |
3.3.1 试件Q1 的试验现象 |
3.3.2 试件Q2 的试验现象 |
3.3.3 试件Q3 的试验现象 |
3.3.4 试件Q4 的试验现象 |
3.4 试验现象总结 |
第4章 ALC板与钢框架间裂缝试验数据分析 |
4.1 ALC板与钢框架间裂缝各参数分析 |
4.2 各参数裂缝计数据分析 |
4.2.1 连接件的影响 |
4.2.2 耐碱玻纤网格布的影响 |
4.2.3 ALC板与钢框架间接缝宽度的影响 |
4.3 光纤光栅与裂缝计数据对比分析 |
4.3.1 试件Q2 裂缝计和光纤光栅数据对比 |
4.3.2 试件Q3 裂缝计和光纤光栅数据对比 |
4.3.3 试件Q4 裂缝计和光纤光栅数据对比 |
4.4 ALC板与钢框架间裂缝总体分析 |
4.4.1 裂缝计数据总体分析 |
4.4.2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数据总体分析 |
4.5 总结 |
第5章 ALC板与钢框架间裂缝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
5.1 引言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材料本构关系 |
5.2.2 接触模型 |
5.2.3 单元类型选取和网格划分 |
5.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5.3 钢框架内嵌ALC板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5.3.1 工作机理研究 |
5.3.2 钢框架与ALC板接缝处裂缝分析与对比 |
5.4 钢框架内嵌ALC板间裂缝参数化分析 |
5.4.1 耐碱玻纤网格布的影响 |
5.4.2 钢管厚度的影响 |
5.4.3 ALC板与钢框架间接缝宽度的影响 |
5.5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成套式模块栈桥一体化轻质底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模块栈桥研究现状 |
1.2.2 轻钢结构组合板研究现状 |
1.2.3 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组合底板设计及其力学性能分析 |
2.1 组合底板的设计背景 |
2.2 组合底板设计 |
2.3 组合底板的计算 |
2.4 泡沫混凝土相关性能参数 |
2.5 试件制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轻质组合底板有限元模拟分析 |
3.1 ABAQUS简介 |
3.2 组合底板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1 参数模型的选择 |
3.2.2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3.2.3 组合底板的装配 |
3.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3.3 组合底板有限元结果分析 |
3.3.1 竖向荷载下不同底板分析 |
3.3.2 水平荷载下不同底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轻质组合底板静力试验 |
4.1 试验概况 |
4.2 试验方案 |
4.2.1 试件安装 |
4.2.2 测试项目与测区布置 |
4.2.3 加载方案 |
4.3 试验设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轻质组合底板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 竖向荷载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
5.1.1 组合底板位移分析 |
5.1.2 组合底板应变分析 |
5.1.3 不同组合底板的数据对比分析 |
5.2 水平荷载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
5.2.1 组合底板位移分析 |
5.2.2 组合底板应变分析 |
5.3 组合底板的裂缝分析 |
5.3.1 竖向荷载下组合底板裂缝分析 |
5.3.2 水平荷载下组合底板裂缝分析 |
5.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临时性建筑生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土地与人口压力的矛盾 |
1.1.2 建筑能耗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生态”概念的界定 |
1.2.2 “新型临时性建筑”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外实践活动 |
1.4.3 国内研究现状 |
1.4.4 国内实践活动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础概念及解析 |
2.1 新型临时性建筑与传统临时性建筑的差异 |
2.1.1 设计观念的转变 |
2.1.2 结构形式的丰富 |
2.1.3 空间品质的提升 |
2.2 新型临时性建筑中生态建筑材料的可循环性 |
2.2.1 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及分类 |
2.2.2 循环经济与循环利用 |
2.2.3 我国推动绿色建材发展政策与前景 |
2.3 新型临时性建筑的快速建造性 |
2.3.1 快速建造的概念及推广 |
2.3.2 快速建造的关键因素分析 |
2.3.3 临时性建筑快速建造的应用场景与特点 |
2.4 新型临时性建筑的可再利用性 |
2.4.1 动力因素 |
2.4.2 自身优势 |
2.5 新型临时性建筑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
2.5.1 后现代主义哲学基础 |
2.5.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2.5.3 临时性建筑在城市中的应用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临时性建筑中的材料可循环理念与应用分析 |
3.1 临时性建筑中竹材料的应用分析 |
3.1.1 原竹及相关特性 |
3.1.2 现代化改良及应用 |
3.1.3 利用SPSS软件对竹材应用规律的分析 |
3.2 临时性建筑中木材料的应用分析 |
3.2.1 木材及相关特性 |
3.2.2 工程木 |
3.2.3 基于SPSS统计结果的木材应用规律分析 |
3.3 纸在临时性建筑中的生态应用 |
3.3.1 纸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性 |
3.3.2 纸建材产品的相关性能 |
3.3.3 “Paper-loghouse” |
3.4 集装箱在临时性建筑中的生态应用 |
3.4.1 集装箱结构及特性 |
3.4.2 集装箱建筑连接及防火构造 |
3.4.3 集装箱组合模式及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临时性建筑的快速建造手段 |
4.1 标准化设计与装配式建造 |
4.1.1 构配件标准化 |
4.1.2 单元模块化 |
4.1.3 关于“装配式临时性建筑”的辨析 |
4.1.4 竹木结构临时性建筑的装配式建造 |
4.2 折叠式与插接式建造 |
4.2.1 纸板结构的折叠式建造 |
4.2.2 纸板结构的插接式建造 |
4.3 以轻钢活动板房为基础的快速建造及优化 |
4.3.1 完全的标准化设计策略 |
4.3.2 围护结构一体化 |
4.3.3 构件连接的简化 |
4.4 未来的展望-增材制造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临时性建筑的再利用分析 |
5.1 临时性空间的再利用方式 |
5.1.1 延续再利用 |
5.1.2 改造再利用 |
5.1.3 拆卸再利用 |
5.2 后续生态利用模式及分析 |
5.2.1 拆解 |
5.2.2 重建 |
5.2.3 搬迁 |
5.2.4 保留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临时性建筑的应用实例分析 |
6.1 城市中的临时性消费空间 |
6.1.1 大型消费空间的分解与临时性消费空间的诞生 |
6.1.2 两种模式下的临时性消费空间实例 |
6.2 提升城市活力的两种临时性手段 |
6.2.1 以“临时性”为基础的事件激活 |
6.2.2 以“临时性”为策略的空间复兴 |
6.3 城市中应急救援的临时性建筑 |
6.3.1 生态创新-以成都华林小学为例 |
6.3.2 与时间赛跑-以火神山临时医院为例 |
6.4 武汉方舱医院病房单元的优化改进设计 |
6.4.1 现存的不足之处 |
6.4.2 病房单元优化的基本思路 |
6.4.3 快速建造 |
6.4.4 优势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发展现状 |
1.1.2 岳阳三荷机场索膜结构简介 |
1.1.3 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安全控制特点 |
1.2 索膜-钢桁架结构的初始形态研究现状 |
1.2.1 初始形态研究方法 |
1.2.2 大型复杂结构协同及离散找形 |
1.3 索膜-钢桁架结构风荷载特性及抗风设计 |
1.3.1 索膜-钢桁架结构风荷载特性 |
1.3.2 索膜-钢桁架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1.3.3 膜结构抗风设计方法 |
1.4 索膜-钢桁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
1.4.1 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概况 |
1.4.2 大跨空间结构关键构件识别方法 |
1.4.3 大跨空间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设计 |
1.5 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 |
1.5.1 施工期安全监控 |
1.5.2 运营期安全监控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跨索膜结构初始形态研究 |
2.1 引言 |
2.2 索膜结构找形的有限元法 |
2.3 大型复杂索膜结构整体离散找形 |
2.4 三荷机场索膜结构的初始形态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索膜-钢桁架结构风荷载及风振响应 |
3.1 引言 |
3.2 风洞测压试验 |
3.2.1 模型设计与测点布置 |
3.2.2 试验设备及风场模拟 |
3.2.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3.2.4 风压分布特性分析 |
3.2.5 合理体型系数取值 |
3.3 风致响应分析及等效静力风荷载 |
3.3.1 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3.3.2 结构风振系数 |
3.3.3 等效静力风荷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索膜-钢桁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及关键构件识别 |
4.1 引言 |
4.2 结构模型 |
4.2.1 概况 |
4.2.2 索系统 |
4.2.3 钢结构系统 |
4.3 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方法 |
4.3.1 分析方法 |
4.3.2 动力荷载确定与倒塌判定准则 |
4.4 考虑初始构形和施工过程的关键构件识别 |
4.4.1 有限元模型 |
4.4.2 敏感性分析方法 |
4.4.3 索结构敏感性分析 |
4.4.4 钢结构敏感性分析 |
4.5 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 |
4.5.1 桁架梁跨中下弦杆失效 |
4.5.2 下悬索(XXS3)失效 |
4.5.3 陆侧1号背索(LCBS1)失效 |
4.5.4 空侧1号桅杆失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索膜-钢桁架结构施工安全控制 |
5.1 引言 |
5.2 施工全过程仿真计算 |
5.2.1 施工安全控制模型的建立 |
5.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施工期安全控制监测内容 |
5.3.1 位移监测 |
5.3.2 索力监测 |
5.3.3 索形监测 |
5.3.4 膜形监测 |
5.4 施工期安全控制结果 |
5.4.1 钢结构安装 |
5.4.2 上悬索张拉 |
5.4.3 下悬索张拉 |
5.4.4 内膜安装 |
5.4.5 背索补张拉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索膜-钢桁架结构运营期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运用 |
6.1 引言 |
6.2 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
6.3 健康监测系统的架构 |
6.4 传感器子系统及布置 |
6.5 数据采集和传输子系统 |
6.6 数据管理子系统 |
6.7 结构预警子系统 |
6.8 结构振动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可靠度的索膜-钢桁架结构安全评估 |
7.1 引言 |
7.2 施工偏差对索膜-钢桁架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 |
7.2.1 考虑节点安装和索力偏差的结构模型 |
7.2.2 两种模型极限承载力比较 |
7.3 索力的不确定性模型 |
7.4 索膜-钢桁架结构可靠性评估 |
7.4.1 多响应面可靠度方法 |
7.4.2 考虑索力不确定性的可靠性评估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广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的概述 |
2.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
2.2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 |
2.2.1 木结构 |
2.2.2 装配式混泥土结构 |
2.2.3 钢结构 |
2.3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
2.3.1 设计灵活多样 |
2.3.2 制造标准化通用化 |
2.3.3 生产工艺一体化 |
2.3.4 产业链条系统化 |
2.3.5 管理应用智能化 |
2.3.6 成品功能现代化 |
2.4 传统建筑方式与装配式建筑的对比分析 |
2.4.1 质量方面 |
2.4.2 工期方面 |
2.4.3 成本方面 |
2.4.4 环境资源方面 |
2.5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 |
2.5.1 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背景 |
2.5.2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特性分析 |
第3章 广安市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
3.1 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背景 |
3.1.1 广安具有探索基础 |
3.1.2 国家指导性规范出台 |
3.1.3 强制性规定纷纷出台 |
3.2 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
3.2.1 抢抓机遇,谋定而动,高点定位产业发展 |
3.2.2 党政重视,上下齐心,高位推进产业发展 |
3.2.3 创新模式,招大引强,高端聚集产业发展 |
3.3 广安装配式建筑推广与运用的优势分析 |
3.3.1 与发展战略定位高度契合 |
3.3.2 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 |
3.3.3 具有完备的生产载体 |
3.3.4 推广运用上有明确规划 |
3.3.5 广安市发展装配式建筑拥有系列扶持政策 |
3.4 广安装配式建筑推广与运用存在的困难 |
3.4.1 居民对装配式房屋的认识还不足 |
3.4.2 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较为缺乏 |
3.4.3 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还不完整 |
3.4.4 现代建筑技术应用还处于起步 |
第4章 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广与应用企业端例证 |
4.1 卓达的行业优势 |
4.1.1 现代产业带动城市新风貌形成 |
4.1.2 卓达标准引领行业标准 |
4.1.3 卓达集团的国际视野 |
4.2 卓达新材产品优势 |
4.2.1 环保绿色 |
4.2.2 艺术创意性 |
4.2.3 节能减排 |
4.2.4 阻燃防火 |
4.2.5 耐浸防水 |
4.2.6 耐候性超强 |
4.2.7 综合物理性能好 |
4.3 卓达装配式建筑简介 |
4.3.1 卓达装配式建筑追求的目标 |
4.3.2 卓达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体系 |
4.3.3 卓达装配式建筑的特性 |
4.3.4 卓达装配式建筑优势 |
第5章 广安装配式建筑推广与应用例证 |
5.1 深广产业园 |
5.1.1 深广产业园建造理念 |
5.1.2 深广产业园的建造速度 |
5.1.3 深广产业园的建造工艺 |
5.2 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房建设的推广与运用 |
5.3 装配式建筑在广安新农村建设的推广与运用 |
第6章 广安装配式建筑推广与应用路径优化选择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1.1 明确发展原则 |
6.1.2 明确发展目标 |
6.1.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6.1.4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
6.2 企业层面 |
6.2.1 转变企业发展观念 |
6.2.2 优化生产技术 |
1.建立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机制 |
2.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
6.2.3 加强工程质量监管 |
6.3 社会层面 |
6.3.1 建立技术服务委员会 |
6.3.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6.3.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
6.4 公民层面 |
6.4.1 政府引导产业宣传 |
6.4.2 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做好科普宣传 |
6.4.3 企业做精产品宣传 |
6.4.4 建筑房屋销售宣传功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钢丝网架结构工程拼装及吊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规则斜坡网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以钱营矿某煤场网架为例[D]. 丁钊.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季华实验室不规则钢结构施工仿真与可视化预警研究[D]. 王晓雨.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复杂场况下某煤场棚化设计与施工研究[D]. 李家宝.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4]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D]. 赵文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蒸压加气混凝土填充墙抗裂性能研究[D]. 邸超阳. 天津大学, 2020
- [6]成套式模块栈桥一体化轻质底板试验研究[D]. 许锋.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7]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临时性建筑生态性研究[D]. 刘潇. 湖南大学, 2020(12)
- [8]大跨度索膜-钢桁架结构全过程安全控制研究[D]. 唐腾.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9]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J].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14)
- [10]广安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推广与运用研究[D]. 程小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