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国文·弘扬国学·达成国标———陈春波执教的《天对地》一课教学评析

教学国文·弘扬国学·达成国标———陈春波执教的《天对地》一课教学评析

□王玮

为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学校开设了以文言文为主体的汉字、汉语、汉文和汉文化的国文校本课程。然而,国文的教学,如何通过弘扬古人治学的国学精神来达成国标(即2014年新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则是国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015年7月10日上午9点,参加“第六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全体代表来到余姚东风小学教育集团,观摩了陈春波老师执教的《国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天对地》。笔者觉得这堂课陈老师较好地处理了九种关系,体现了教学国文、弘扬国学和达成国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1导入与学文

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比较重要。好的新课导入像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像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当然,教师的导入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学文做好铺垫。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导入语一要为学生所熟知,二要与课文内容相关联。《论语》中有一句话,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而不衰,不但是因为她被学习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因为她符合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形成总是建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强调学习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这堂课,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由浅入深、自易而难地出示“大、花、尺有所短、福如东海、白日依山尽”等语词,让学生说出与它们相对或相反的语词。学生们纷纷说出“小、草、寸有所长、寿比南山、黄河入海流”等。这就为学生学习《天对地》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观察与说话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认为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应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而要做到这两点,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说话能力,并将这两种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形成“观察———思考———表达”这样一个教学链。我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数星星的孩子》讲述了汉朝张衡小时候善于观察的故事。正是因为善于观察,张衡长大以后才成了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这堂课,陈老师利用课件展示表现牛郎织女故事的5张图片,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让学生看图说话,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说话能力统一起来。

3人文与天文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努力凸显这一基本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陈老师做得很好。她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音读准“参、斗、赤、霁、曜”等难读字;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海树、苍穹、霁、河、参商、两曜、斗”等词语;最后根据字理识字的要求让学生掌握“赤”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陈老师以学生看图说话、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基础,课件显示星光灿烂的夜空,让学生指出牛郎星与织女星的位置,学生准确标明了牛郎星与织女星的位置。这个教学环节给我们的启迪有三:一是自主与指导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在根据课文中的注音和注释读准字音和理解词语,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则体现在利用字理识字教学“赤”字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这就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教师教学中的组织者、服务者的角色;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明掌握工具性是理解人文性的基础;三是人文与天文的关系,在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标明牛郎星与织女星的位置,体现了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善于从文本内容所涉及到的天文、地理、历史、科技等知识中提炼出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与胸怀,提升文本的教育功能。

4重点与全面

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文本教学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要消除这种教学弊端,就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重点一般指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教师主要讲授的知识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突出重点,这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突出重点的教学应起到两大作用:一是建构知识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知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明确学习的主要目标;二是学法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利用重点内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非重点的学习内容上,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这堂课,陈老师突破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老程式,按照“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明确对应关系”的教学程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即最后两句“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她以这两句的学习为基础,让学生自行理解课文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这既较好地处理了教学中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又更好地体现了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教学观。

5朗读与感悟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我国历来重视朗读和感悟。南宋时期理学大家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鲁迅先生发展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朱熹和鲁迅都强调“口到”。《论语》:“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里强调的是在疑问中感悟。而要达成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必须通过加强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感悟能力。这堂课,陈老师通过个读与齐读、分句读与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从“空、穹、中、红、东”这些字中感悟出课文“句末押韵”,较好地体现了朗读与感悟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朗读中产生感悟,经过感悟而优化朗读。

6感性与理性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叠加,更重要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告诉我们: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变化认清规律。心理学认为,有趣的感性活动能有效刺激大脑神经,促进大脑的思维。语文教学心理学认为,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感性认识是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理性认识的基础。语文教学应通过活泼而有趣的感性活动形式,促使学生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简言之,通过学生感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带有规律性的理性的语文知识。这堂课,陈老师以精美的图画、优美的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每句结尾的“空、穹、中、红、东”这些字中发现句末押韵;通过调整语序,知道字数相等;通过将顺序句与逆序句进行比较,知道意思相关。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背景下,通过朗读、动手连线、比较思维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句末押韵、字数相等、意思相关”等理性的语文知识。

7理解与背诵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以零岁为起点,1~3岁会有显著的提高;3~6岁这段时间的进展更为迅速;6~13岁这一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也就是说,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背诵训练,因为背诵一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二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三可促使学生根据背诵范文的写作范式和优美词句顺势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背诵训练,并对各个学段都提出了背诵要求,其中要求低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堂课,陈老师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末押韵、字数相等、意思相关的规律之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这个教学环节给我们的启迪有二:一是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必然;二是当堂背诵,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背诵。

8结构与条理

课文都是范文,课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条理性很强的教学揭示课文结构的这种逻辑性。结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既有助于学生认识并掌握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也有助于学生分清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掌握教师的教学条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要达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从优化结构这个角度设计科学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这堂课,陈老师将全文教学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对读”,读准“参、斗、赤、霁、曜”等难读字;二是“对写”,学会书写“赤”等字;三是“对吟”,感悟《笠翁对韵》有“韵”有“对”的语言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四是“对话”,会连“对”,会配“对”,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启蒙训练。这四大板块由浅入深,梯次推进,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路径,体现教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9课内与课外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一书中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贵于有用,而不贵于无用。”而要学生具备应用能力,教师就必须突破课本的局限,进行拓展性阅读。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一是从阅读范围来说,从课内到课外,将与所学课文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的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运用迁移原理,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阅读过程;二是从阅读目的来说,从理解到运用,根据课文的写作因素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训练。这堂课,陈老师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课件显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要求学生找出诗中相对应的词句。

综上所述,《国文》教学如果能处理好上述九种关系,在教学中既能弘扬古人治学的国学精神,又能体现现代的教学理念,则一定能与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进而丰富小学语文义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小学语文义务教育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标签:;  ;  ;  

教学国文·弘扬国学·达成国标———陈春波执教的《天对地》一课教学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