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压烧结论文-王帅,刘庆友

高温高压烧结论文-王帅,刘庆友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高压烧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铁矿,硫化物矿物

高温高压烧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刘庆友[1](2019)在《大块状黄铁矿的高温高压烧结与电化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铁矿作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硫化物矿物,广泛存在于斑岩型铜矿、造山型金矿和浅成地温热液型金矿等多种成矿系统。黄铁矿本身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且作为一种重要的载金矿物,还具有优异的半导体性能,是极具潜力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众所周知,金属硫化物矿物之间的原电池反应对于湿法冶金、酸性矿山排水和地球电化学勘探等有重要的影响,从而研究水热体系下黄铁矿的电化学行为就极有必要性,且它还有助于了解热液矿床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姜伟[2](2018)在《高温高压合成可电火花加工的立方氮化硼烧结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温高压合成了无硬质合金衬底的立方氮化硼聚晶(PcBN)。该cBN聚晶厚度1~5mm,具有导电性、可以被电火花切割。与传统立方氮化硼复合片(带有硬质合金衬底)进行对比,该立方氮化硼聚晶无中间钴的过渡层、具有比传统复合片长10%~20%的切削寿命。(本文来源于《超硬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梁斌[3](2017)在《高压烧结Si_2BC_3N非晶陶瓷的晶化和高温氧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发可以在高温氧化、热震、烧蚀等苛刻条件下服役的新型高温材料是当前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之一。硅硼碳氮(Si-B-C-N)陶瓷微观组织结构独特、高温性能优异,在高温结构和多功能防热领域极具应用潜力,倍受材料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先驱体裂解法在致密Si-B-C-N块体陶瓷的制备方面受限,而以无机粉体为原料的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法(无机法)工艺简单,制备材料组织结构均匀、性能优良,成为Si-B-C-N系致密块体陶瓷和耐高温构件的有效制备手段,其成功应用推动了该系材料的研究进程。但无机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热压烧结温度高达1800~2000?C,因而最终获得的陶瓷为纳米晶或者非晶/纳米晶复相材料,而且纯Si-B-C-N块体陶瓷的致密度仍有提升空间。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高压技术对机械合金化Si-B-C-N非晶粉体进行后续烧结,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纳米压痕硬度仪等测试设备,研究高压烧结过程中Si-B-C-N陶瓷的物相、组织形貌、微观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采用机械合金化-高压烧结工艺制备致密的Si-B-C-N非晶块体陶瓷的可行性,并研究高压烧结Si-B-C-N非晶块体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及损伤机制。以立方硅、六方氮化硼和石墨粉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Si_2BC_3N非晶粉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1000~1600?C/50 MPa/5 min)不能获得非晶态的致密Si_2BC_3N块体陶瓷。对Si_2BC_3N非晶粉体在1000~1600?C进行高压烧结,Si_2BC_3N块体陶瓷在≤1100?C/5 GPa或1200?C/3 GPa条件下均可以保持完全非晶态。随温度升高,高压(5 GPa)作用下的Si_2BC_3N非晶陶瓷晶化过程历经叁个阶段:分相(1100~1200?C)、形核(1200~1300?C)和长大(≥1300?C)。其中,BN(C)和SiC非晶原子团簇分别在陶瓷颗粒桥接处和陶瓷颗粒内部偏聚,随后BN(C)优先于β-SiC形核;1400°C时,Si_2BC_3N陶瓷转变为由β-SiC(<10nm)、宽度为3~5 nm的湍层BN(C)晶粒以及残余非晶构成的复相材料;1600°C时,晶粒长大至10~30 nm,材料结晶仍未完全。在1000~1600?C/5 GPa条件下,随温度升高Si_2BC_3N块体陶瓷的密度单调增大,而硬度和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1100?C条件下烧结制备的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的密度为2.75 g?cm~(-3),1600?C烧结制备的非晶/纳米晶Si_2BC_3N的密度为2.83 g?cm~(-3),分别比热压烧结(1900?C/80 MPa/30 min)相同成分陶瓷的密度(2.60 g?cm~(-3))高6%和9%。多种化学键构成的牢固的非晶叁维网络空间结构赋予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较高的硬度和弹性模量。非晶叁维网络结构在高温晶化过程中逐渐崩塌,C-B、C-N(sp~3)和C-B-N等化学键含量减少,加之BN(C)“软相”的析出,导致非晶/纳米晶复相陶瓷的硬度和弹性模量略有下降。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在氧化过程中既有CO、CO_2、SiO等气体放出以及B_2O_3挥发,又有SiO_2氧化层生成,其失重曲线变化无明显规律。陶瓷在1500~1600?C流动的空气中氧化后表面氧化层疏松多孔,与基体结合较弱;在1700~1800?C氧化后表面氧化层致密平整,局部龟裂,与基体结合十分牢固。在1500?C和1600?C,陶瓷氧化速率主要由氧气在氧化膜中的扩散速率控制,表面氧化层随氧化时间遵循抛物线规律增长,氧化动力学常数分别为32.5μm~2/h和86.1μm~2/h;在(1500~1600)?C/(0.5~16)h氧化条件下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的氧化活化能约为116 k J/mol;而在1700?C氧化速率大小受氧气在氧化膜中的扩散速率和界面反应速率的双重影响,氧化层生长规律比较复杂。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在1700?C/8 h氧化后整个截面沿着由氧化层表面向材料内部方向可以分为叁部分:含氮的非晶SiO_2氧化层;疏松层;有SiC和BN(C)纳米晶析出、尚未氧化的Si-B-C-N陶瓷。彼此之间结合完好,无明显界面。中间疏松层主要由方石英、SiC和BN(C)纳米晶组成。氧同位素示踪氧化实验表明,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的高温(1400?C)氧化过程中,氧主要以晶格扩散方式通过氧化层向内传输,实现氧化层向内生长。在1500?C流动空气中,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的抗氧化能力与SiC非晶/纳米晶复相陶瓷相当;在1600?C前者不如后者;在1700?C,Si_2BC_3N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能力,甚至可以抵抗1800°C/≥0.5 h的氧化损伤。其氧化损伤主要归因于SiO_2氧化层与陶瓷基体之间的界面反应以及高温下SiO_2快速分解挥发。本研究工作首次证实了采用机械合金化-高压烧结技术制备致密Si-B-C-N非晶块体陶瓷的可行性,揭示了烧结过程中Si_2BC_3N块体陶瓷物相、组织形貌、微观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阐明了高压作用下Si_2BC_3N非晶块体陶瓷的晶化机制以及高温氧化损伤机制,并首次报道Si-B-C-N块体陶瓷极其优异的抗高温(高达1800?C)氧化损伤能力。这对于丰富和完善Si-B-C-N系材料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系陶瓷及其相关新型高温材料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0-01)

陈海花,梁浩,谢名财,刘凌霄,郑曙东[4](2017)在《硼化钽(TaB)高温高压烧结体硬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产DS6×800T铰链式六面顶压机技术,对过渡金属TaB粉末进行了高温高压烧结,并采用金刚石菱形压痕法对TaB维氏硬度进行了测量.在加载负荷为29.4N时,烧结压力为4GPa,烧结温度分别为900和1100℃时,测试得到TaB陶瓷的硬度分别为7.7±0.4和10.5±0.7GPa.说明在同一压力条件下,温度越高致密性越好,通过阿基米德法,计算得到了TaB的相对密度为13.5g/cm3.(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家节,安桂焕,郭诚君,周头军,刘武杰[5](2016)在《烧结NdFeB磁体高温高压高湿加速腐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温高压高湿(HAST)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烧结NdFeB磁体在该腐蚀环境中的加速腐蚀行为。研究表明,高矫顽力烧结NdFeB磁体在HAST环境中具有更低的质量损失和磁通损失,比低矫顽力磁体的质量损失减少了74%,磁通损失率降低了80%。这是由于Dy和Co的联合添加,使其在晶界处形成了富含Dy,Co的富稀土相或Nd-Co相,降低了富Nd相的比例,提高了富稀土相的腐蚀电位,从而有效抑制了磁体在高温高压高湿腐蚀环境中的腐蚀速率。由于烧结Nd Fe B磁体独特的微观组织结构,使其腐蚀行为具有典型的局域选择性晶间腐蚀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陈海花,董汇泽,谢名财,郑曙东,李会山[6](2015)在《纳米结构TaC高温高压烧结体硬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产DS6×800T铰链式六面顶压机技术,对纳米结构碳化钽(TaC)粉末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烧结,并进行了物理表征。在加载负荷为29.4N时,烧结压力为3GPa,烧结温度分别为1100℃和1300℃时,测试得到纳米结构TaC烧结体的硬度分别为16.5±0.5和17.2±0.4GPa。当我们把烧结压力升高到4GPa,烧结温度仍分别为1100℃和1300℃时,测试得到烧结体的硬度分别为17.0±0.3和19.2±0.6GPa。说明超高压力更有利于使样品致密化,并同时可以降低烧结温度。为了比较,我们将添加了体积比为5%钴(Co)粘结剂的纳米结构TaC粉末烧结体进行了烧结和硬度测试,发现其在烧结压力为3GPa、烧结温度为1100℃时的硬度下降为11.3±0.8GPa。根据断裂韧度与硬度和杨氏模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纳米结构TaC的平均断裂韧度为5.0±0.2 MPa m~(1/2)。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得到TaC的硬度为20GPa,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超硬材料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王晓磊[7](2015)在《碳纳米葱添加cBN及碳纳米管的高温高压烧结与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刚石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材料,并且具有极高的热导系数,但由于金刚石的热稳定性差,金刚石工具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发生严重的热磨损。聚晶立方氮化硼热稳定性较好,并且是公认的切削黑色金属和高硬度碳化物的最好材料,而金刚石工具却完全不能加工上述材料,但聚晶立方氮化硼的维氏硬度较低,仅为33~45 GPa。本论文首次将碳纳米葱(OLC)与立方氮化硼(cBN)混合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烧结,旨在研究一种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复合材料,使其耐热性、耐磨性,硬度和断裂韧性等物理性能更加优异,研究cBN的添加量、烧结条件和cBN颗粒表面状态对OLC-cBN烧结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对烧结样品进行XRD、FESEM、HRTEM和维氏硬度分析,最终得出,烧结效果较为理想的工艺条件是加入30wt.%的cBN,烧结压力为6 GPa,温度为1300℃,保温时间为15 min,此时OLC-cBN烧结体硬度为36.66 GPa,OLC向金刚石的转化率为46.66%,合成的聚晶金刚石和添加的cBN颗粒间结合的非常紧密。本论文将OLC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混合后在高温高压下烧结,旨在通过这种方法降低OLC向金刚石转变的温度、提高OLC转化率,并且优化混合烧结体的性能,研究烧结条件对OLC-MWCNT烧结体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出,加入MWCNT质量分数为10%时,最佳工艺条件为:烧结压力5.5 GPa,温度1150℃,保温时间20 min,该条件下,烧结体硬度为18.84 GPa,OLC向金刚石的转化率为25.96%。(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5-12-01)

戴伟绩[8](2015)在《部分氮化物与碳化物对TiN_(0.3)高温高压烧结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TiN0.3具有优良的可烧结性,但其单相烧结体的力学性能难以满足作为PcBN刀具结合剂的需求。通过第二组分Mo2C、NbC、AlN、WC的添加,添加物与TiN0.3在高温高压烧结过程中发生扩散反应,形成了新的物相和复杂的界面扩散层,改变了烧结体的组织结构和物相组成,从而改变了烧结体力学性能。本论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TiN0.3纳米粉体,与添加物混合后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烧结。分别研究了NbC添加量与烧结温度对TiN0.3-NbC体系和TiN0.3-AlN-NbC体系复合烧结体,Mo2C添加量与烧结温度对TiN0.3-Mo2C体系和TiN0.3-AlN-Mo2C体系复合烧结体微观组织结构和部分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烧结温度对TiN0.3-AlN-Mo2C-WC、TiN0.3-AlN-NbC-WC和TiN0.3-AlN-NbC-Mo2C复合烧结体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N0.3-NbC复合烧结时NbC会逐渐固溶到TiN0.3基体之中形成固溶体(Ti,Nb)(C,N)相,固溶程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加强,NbC的添加有抑制晶粒长大的作用。NbC添加量在10vol.%时TiN0.3-AlN-NbC复合烧结体断裂韧性最佳,在15vol.%时维氏硬度最佳,在1300℃时分别达到5.1 MPa·m1/2和24.3 GPa。TiN0.3-Mo2C复合烧结时,扩散固溶形成了(Ti,Mo)(C,N)固溶相,但同时生成了高温高压下更稳定的立方结构的MoC相,MoC相的出现使复合烧结体的硬度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对断裂韧性则起到了负面作用。WC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TiN0.3-AlN-Mo2C-WC和TiN0.3-AlN-NbC-WC复合烧结体整体维氏硬度值的下降,但是在较高烧结温度1500℃下WC起到了稳定烧结体硬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WC对于提高晶界的结合力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这一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越加明显,所以复合烧结体的断裂韧性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5-12-01)

陈宏洋,彭放,刘平平,王永坤,段文瑞[9](2015)在《高温高压烧结高硬度高致密度块体金属钨及钨基合金W-TiC》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高压烧结方法,烧结纯钨和TiC颗粒弥散增强W-TiC合金材料,对钨及W-TiC合金的烧结致密化行为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压力为5.0GPa、温度为1 500℃的条件下烧结15min可获得良好的烧结样品,块体钨的致密度达到99.3%,硬度达到6.43GPa;在相同的高温高压烧结条件下,添加质量分数为1.5%的TiC,获得的W-TiC合金致密度达到99.0%,硬度达到7.58GPa。极端高压环境不但能抑制钨及钨合金在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还能降低烧结温度,提高烧结效率,增加烧结体的致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钨及钨基合金W-TiC的高压烧结动力学、微观结构、机械性能与烧结压力和烧结温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瑜,贺端威,王永坤,刘银娟,胡艺[10](2015)在《B_6O/TiB_2复合材料的高温高压反应烧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和TiO2为初始原料,依据压力可抑制原子长程扩散的动力学效应,通过高温高压(4~5GPa,1 200~1 500℃)一步反应烧结法制备B6O/TiB2复合材料。当B和TiO2物质的量之比为14.0∶0.8时,在5GPa、1 200℃、保温30min条件下得到的烧结样品性能较好,非晶硼(纯度93%~94%)过量混合粉末样品的硬度最高约为29GPa,高纯晶体硼(纯度99.99%)过量混合粉末样品的硬度最高约为32GPa,相对密度可高达99%。实验结果表明:高压抑制晶粒过度长大,同时又有利于B6O的合成,使其合成温度比常压下有所降低;在高压反应烧结过程中,合成的第二相TiB2晶粒和样品中的非晶相有效地消耗了残余应力,起到了增韧作用。(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高温高压烧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高温高压合成了无硬质合金衬底的立方氮化硼聚晶(PcBN)。该cBN聚晶厚度1~5mm,具有导电性、可以被电火花切割。与传统立方氮化硼复合片(带有硬质合金衬底)进行对比,该立方氮化硼聚晶无中间钴的过渡层、具有比传统复合片长10%~20%的切削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高压烧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刘庆友.大块状黄铁矿的高温高压烧结与电化学实验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姜伟.高温高压合成可电火花加工的立方氮化硼烧结体[J].超硬材料工程.2018

[3].梁斌.高压烧结Si_2BC_3N非晶陶瓷的晶化和高温氧化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陈海花,梁浩,谢名财,刘凌霄,郑曙东.硼化钽(TaB)高温高压烧结体硬度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李家节,安桂焕,郭诚君,周头军,刘武杰.烧结NdFeB磁体高温高压高湿加速腐蚀行为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6

[6].陈海花,董汇泽,谢名财,郑曙东,李会山.纳米结构TaC高温高压烧结体硬度的研究[J].超硬材料工程.2015

[7].王晓磊.碳纳米葱添加cBN及碳纳米管的高温高压烧结与组织研究[D].燕山大学.2015

[8].戴伟绩.部分氮化物与碳化物对TiN_(0.3)高温高压烧结体力学性能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5

[9].陈宏洋,彭放,刘平平,王永坤,段文瑞.高温高压烧结高硬度高致密度块体金属钨及钨基合金W-TiC[J].高压物理学报.2015

[10].张瑜,贺端威,王永坤,刘银娟,胡艺.B_6O/TiB_2复合材料的高温高压反应烧结[J].高压物理学报.2015

标签:;  ;  

高温高压烧结论文-王帅,刘庆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