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不同EBV抗体模式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IM患儿中,以“VCA-IgM+、VCA-IgG+、EBNA-IgG-”和“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最为常见,其临床特征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EB病毒(EBV);EBV抗体组合模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由EBV感染引起。EBV抗体的检测可以用于判读EBV感染状态,但在临床工作中,有些抗体模式的感染状态不易分辨。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浆EBV-DNA以及EBV抗体检测这两种实验检测方法,来综合分析IM患儿的临床特征。
1材料与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IM的患儿。
1.1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增大(其中3项以上为阳性);(2)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大于10%或总数大于1.0×109/L;(3)EBV抗衣壳抗原抗体IgM阳性,双份血清EBV-VCA-IgG滴度4倍以上升高;(4)外周血清EBV-DNA定量检测阳性。具有IM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符合(2)-(4)项中1项或多项即可确诊。
1.2方法
采用Excel统计表详尽记录各病例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发热持续时间及入院时症状、体征等。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EBV抗体、EBV-DNA检测、腹部B超、心电图、胸片等。谷丙转氨酶(ALT)升高:ALT>50U/L;心肌损害:有心电图心肌受损改变或心肌酶CK-MB>25IU/L;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21.0umol/L或直接胆红素>5.1umol/L或间接胆红素>20umol/L。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数据
在94例患儿中,男性57例(60.64%),女性37例(39.36%),比例是1.54:1。发病年龄7个月-11岁3个月,平均年龄(51±31.10)月。住院天数2-17天,平均(6.96±3.24)天。
2.2EBV抗体组合模式以及临床特征
在94例患儿中,均进行EBV抗体检测,其中的79例患儿行血清EBV-DNA检测,通过EBV-DNA结果将79例患儿分为EBV-DNA阳性以及阴性组。
在54例EBV-DNA阳性患儿中,以“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最为常见,共有19例(35.19%),其中以“VCA-IgM+、VCA-IgG+、EBNA-IgG-、EA-IgM-、EA-IgG-”占大多数。而“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模式也相对较多,有16例(29.63%)。“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模式有6例(11.11%)。54例患儿中有8例查CMV抗体,有6例IgM阳性。
在25例EBV-DNA阴性患儿中,以“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模式最多,有11例(44%),有3例患儿5种抗体均阴性,“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有10例(40%)。共有10例患儿进行了CMV抗体检测,6例患儿CMV-IgM阳性,其中1例患儿为“VCA-IgM-、VCA-IgG-、EBNA-IgG-”,3例为“VCA-IgM+、VCA-IgG+、EBNA-IgG-”,2例为“VCA-IgM-、VCA-IgG+、EBNA-IgG-”。
94例患儿中,以“VCA-IgM+、VCA-IgG+、EBNA-IgG-”和“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最为常见,因此将这两种抗体组合模式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在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ALT升高、胆红素升高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中,A组要比B组更多见,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注:A:“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模式;B“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
3讨论
EBV是IM最常见的病原体,但亦有7%左右的类IM是由CMV感染引起[1],而肺炎支原体、鼠弓形虫、腺病毒等也可引起类IM。本资料中,14例患儿CMV-IgM阳性,其中有10例患儿通过EBV抗体以及DNA检测确诊有EBV近期感染。
患儿感染EB病毒后,会产生多种抗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抗衣壳抗原抗体(VCA)。(2)抗早期抗原抗体(EA)。(3)抗核心抗原抗体(EBNA)
研究表明,血浆或血清中的EBV-DNA只有活动期感染时为阳性,恢复期和潜伏感染者为阴性,这使得血浆EBV-DNA成为一个很好的反映活动感染的指标,在IM[2]、EBV相关的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和淋巴瘤等急慢性活动感染患者的血浆中均可检出,而潜伏感染者多为阴性。本资料中,有79例IM患儿行EBV-DNA检测,54例患儿显示阳性。EBV-DNA阳性组中,以“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最为常见,共有19例(35.19%),而“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模式比例也较多,有16例(29.63%)。而“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的感染状态尚不明确,这种抗体组合模式主要产生于以下情况:(1)EBV既往感染,EBNA-IgG消失或者没有出现;(2)原发EBV感染,VCA-IgM提早消失或者延迟出现。结合本资料,EBV-DNA阳性组中,“VCA-IgM-、VCA-IgG+、EBNA-IgG-”占29.63%,比例并不低,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遇到EBV抗体组合模式感染状态不明确的病人,需行血清EBV-DNA检测。
本资料中,EBV-DNA阳性的传单患儿,有6例出现“VCA-IgM-、VCA-IgG-、EBNA-IgG-”,考虑可能与抽血时间过早或者VCA-IgM延迟出现或VCAIgM维持低浓度以致检测不出相关。
“VCA-IgG+、VCA-IgM+、EBNAIgG+”抗体模式在临床中也不少见,由于在少数病人中,VCA-IgM可以延迟产生并且持续很久,直至EBNA-IgG出现时仍可检测出,也有病人感染后并不出现EBNA-IgG抗体,并且有研究表明,CMV感染可以导致VCA-IgM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这种抗体模式在原发感染、既往感染和EBV潜伏再活化时均可出现。本资料共有5例IM患儿出现“VCA-IgG+、VCA-IgM+、EBNAIgG+”抗体模式,有1例患儿小于8月,且通过DNA检测其有EBV近期感染(EBV母源性抗体一般在4月左右消失,最长不超过8月,可能是母源性IgG抗体未消失),3例患儿EBV-DNA阳性,1例患儿CMV-IgM阳性。
“VCA-IgM+、VCA-IgG+、EBNA-IgG-”和“VCA-IgM-、VCA-IgG+、EBNA-IgG-”抗体组合模式是本资料中最为常见的,本资料表现这两种抗体模式的临床特征无明显的差异。
在临床工作中,遇见疑似IM患儿时,建议不能仅作EBV抗体的检测,有条件的最好行血清或者血浆的EBV-DNA检测,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1]胡荣盛,徐亚丽,俞晓春,等.血浆EB病毒DNA载量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O14,24(11):2855-2857.
[2]谢正德,段红梅,张辉,等.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毒学特征[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5):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