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玲山东省栖霞市凤翔小学265300
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表现,是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作文是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
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十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对话式作文评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且很受学生欢迎。
一、对话式作文评语能增强师生间的感情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的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情感需要,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人格得到尊重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作文教学应该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中学习写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常常会写这样的句子:“你的文章构思奇特,老师真喜欢啊!能跟老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你的文章太感人了!作文讲评课上,你亲自读给大家听,好吗?相信同学们会和老师一样感动。”“老师很喜欢你的文章,更喜欢你。”有的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我在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后,也不忘加上几句“你是一个很有悟性的女孩,相信你一定会把这些缺点慢慢改掉,你的文章很快便会精彩起来,你说是吗?”每次上作文课,同学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作文本,看到老师的肯定,他们会喜笑颜开;看到老师中肯的批评,有的同学会皱起眉头思索一番,继而微微点头,似有所悟。多数同学看完评语,会冲我微微一笑,我也会会心地微笑。师生之间越来越和谐、默契,学生越来越爱上作文课,有什么小秘密也愿意向我倾诉,这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作文教学成了一种乐趣。
二、对话式作文评语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想,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只有这样,才会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斟酌的高度。
前几年,我接了一个班级,两节作文课下来,我暗自窃喜:本届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出色,文笔细腻、优美,行文洒脱,但很快我便发现问题:一部分同学行文过分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众多景物的铺排,毫不拘束的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导致文章主题不清,内容过散。怎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且还能欣然接受呢?我思量再三,在作文评语中写道:“你的文章语言优美,老师很喜欢,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课间来找老师,咱们一起讨论一下好吗?”在跟这几个学生交流、讨论时,我肯定了他们的写作风格,并鼓励他们保持。对有分歧的地方,我们共同斟酌,精心研讨,从一字一句开始,共同寻找修改的办法……一篇作文修改下来,学生们看着自己被加工润色的文章,脸上露出或满意或欣喜的表情,有一个学生还调皮地对我说:“老师,您真是神医啊!”说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候,学生的文章中有一些小毛病,我会在评语中指出,同时加上一句:“能修改一下吗?老师等着看哟!”下次翻开作文本,便会看到学生根据我的意见所作的修改,有时还会加上更新的创意,让我眼前一亮,欣喜不已。
三、对话式作文评语滋养学生善好的人性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疼爱有加,但子女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却甚少,加之高年级学生正开始进入青春叛逆期,很多学生对父母越来越冷漠,此时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很有必要。
在一次“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的作文中,大多数同学很是“实话实说”:“妈妈真烦,整天唠唠叨叨的。”“爸爸对我总是板着脸,我考试成绩不好,便大发雷霆。”“(妈妈)有一次偷看我的日记被我发现了,我一个星期没跟她说话。”……只有少数学生说了几句“公道话”:“我觉得父母把我们养大不容易,我们应该孝敬他们。”“爸爸虽然有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但毕竟是为我好。”……我看到的,几乎全是对父母的不满。我一时有些手足无措,怎么办呢?我一抬头,看见了台历上的标注——“星期六开家长会”。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在那些表达对父母不满情绪的学生的作文本上写道:“你的爸爸(妈妈)是有些过分,老师给你主持公道,让他(她)向你道歉怎么样?”学生们一看急了:“老师,别呀!我只是发泄一下不满而已,其实我知道爸爸妈妈是很爱我的,我也很爱他们。您别让他们向我道歉,那样他们会伤心的。”我笑而不答。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我讲了这次作文的情况,并请每一位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写了一封信,当然,并非一定是道歉。星期一上课的时候,我默默地把信一一交给了学生们。大家先是好奇,打开信后,都认真地看了起来。很快,有的学生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很长时间,教室里一片安静,大家都低着头,只有我微笑了,因为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句话可以温暖人心。教师的话语可以闪现出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启迪、唤醒和鼓舞。对话式作文评语可以发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