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同步谐振论文_李海峰,夏新茂,梁钢,张增强,付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同步谐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谐振,阻尼,机组,风电场,发电机,电势,风电。

次同步谐振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峰,夏新茂,梁钢,张增强,付林[1](2019)在《避免次同步谐振风险的安全短路容量筛选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串联补偿可提高系统输送极限和暂态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输电网系统中,但串联补偿会引发次同步谐振现象,严重影响系统安全。已有分析次同步谐振风险的方法需要较多计算信息和复杂计算过程,在电网规划阶段较难实施。提出了一种可避免次同步谐振(SSR)风险的系统安全短路容量快速筛选方法,可在规划阶段显着降低系统次同步谐振风险。首先,在不同短路容量条件下利用串补系数作用法(CIF)计算系统各发电机的次同步谐振风险。再利用串补系数门槛值筛选出不具备次同步谐振风险的系统短路容量,为系统得出不具备次同步谐振风险的安全短路容量。由于串补系数作用法计算时需要的信息量极少,因此适用于电网规划阶段。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精确地得出系统安全短路容量,规避次同步谐振风险。(本文来源于《智慧电力》期刊2019年10期)

廖坤玉,肖湘宁,罗超,陶顺,杨志超[2](2019)在《基于VSC的双馈风电场群宽频带次同步谐振抑制作用分析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馈风电场的次同步谐振频率具有宽频时变特性,为其抑制带来了难题。对此,基于并联型电压源换流器(VSC)技术,设计了双馈风电场群宽频带次同步谐振的抑制装置,并将其安装于风电场群的汇集线上,将抑制装置等效为受控源,给出了分析该装置抑制双馈风电场次同步谐振作用的等值电路的一般形式和简化形式,通过次同步电流的响应方程揭示了其抑制次同步谐振的作用。该装置测取汇集线的次同步电流作为馈入信号,采用宽频滤波器并进行相位补偿的方案提取振荡模态,调整其幅值和相位后,向系统中注入次同步阻尼电流,通过增强系统阻尼实现抑制。不同工况下的数字-物理闭环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参数优化设计,该装置能快速、准确地动态检测出宽频带次同步谐振信号并实现有效的抑制,可集中解决大型风电场群的时变次同步谐振。(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10期)

陈艳宁,王军,顾秀芳[3](2019)在《双馈风电机组次同步谐振分析与抑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馈风电机组(DFIG)控制器和串补输电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风电场次同步谐振(SSR)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双馈风电机组控制器和次同步谐振电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深入分析利用陷波器(ANF)阻断谐振电流流入控制器实现次同步谐振抑制和附加阻尼控制器改善控制系统的阻尼特性抑制次同步谐振2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结合陷波器和附加阻尼控制器的次同步谐振综合抑制方法,最后通过Matlab软件对这种策略进行仿真验证,为解决风电场次同步谐振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08期)

王彦美,张爱兰[4](2019)在《基于MATLAB的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数字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因实际条件限制难以进行真机试验的困难,从而采用数字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问题。首先在对发电机组轴系机械系统与电气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汽轮发电机并网系统的线性化数学模型,并采用隐式梯形积分法来表示数字仿真模型,利用MATLAB语言编写了仿真计算程序。最后通过算例,对电力系统发生次同步谐振的过程进行了仿真并验证了运行方式的改变可以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国网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晨[5](2019)在《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开环模式谐振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实际电力系统中发生了多起由并网双馈风电机组(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风电场引发的次同步振荡事故,严重威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含并网DFIG风电场的串补输电系统,研究表明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次同步振荡的机理是换流器控制系统参与的感应发电机效应,串联补偿电容器是次同步振荡产生的重要因素。然而,在2015年7月1日我国西部哈密地区电力系统发生了由并网风电场引发的严重次同步振荡事故,该起事故所涉及区域内的输电线路没有安设串联补偿电容器,并且事故导致了 300公里外叁台大型火电机组发生次同步扭振而相继切机。目前,并网风电场引发无串补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尚不明确。为此,本文从模式谐振的角度,围绕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无串补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机理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基于开环模式谐振理论,研究了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无串补电力系统次同步扭振和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将并网DFIG风电场作为反馈通道,电力系统其余部分作为前向通道,构建了适用于次同步振荡稳定性分析的含并网DFIG风电场电力系统的单输入单输出闭环互联模型。基于所构建的模型,分析了并网DFIG风电场引入的动态交互作用对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稳定性的影响,该影响可以通过开、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之间差值进行评估。开环模式谐振条件下,并网DFIG风电场与电力系统其余部分之间存在强动态交互作用,这种强动态交互作用使得相应的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分布于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两侧相对的位置,削弱电力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稳定性。研究表明,当换流器控制系统参数整定不当时,DFIG风电场与电力系统其余部分中同步发电机之间的开环模式谐振可能会使得同步发电机的闭环轴系扭振模式位于复平面的右半平面,进而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扭振。DFIG风电场之间的开环模式谐振可能会使得与换流器控制系统相关的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的模式阻尼变负,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2)研究了近似强开环模式谐振条件下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无串补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机理。构建了含并网DFIG风电场电力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闭环互联模型,基于此模型论证了开环模式谐振和近似强模式谐振是相同的模式条件,即开环模式谐振是近似强模式谐振的一类特殊情况,并定义为近似强开环模式谐振。基于状态空间矩阵的特征值灵敏度理论,提出了一种分析近似强开环模式谐振条件下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方法。所提方法通过将开环子系统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与闭环互联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稳定性相联系,明确了近似强模式谐振的物理意义是并网DFIG风电场引入的动态交互作用。另外,所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状态空间矩阵的特征值灵敏度理论,为基于开环模式谐振理论的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研究工作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将开环模式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拓展至多输入多输出闭环互联模型。(3)研究了多模式谐振条件下并网DFIG风电场内部风电机群间动态交互作用引发无串补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机理。构建了并网DFIG风电场含多风电机群时电力系统的线性化状态空间模型。基于所构建的模型,提出多模式谐振理论,研究了并网DFIG风电场内部风电机群间动态交互作用对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并网DFIG风电场内部N个风电机群的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相互接近时会发生多模式谐振,导致相应的N-1个固定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和一个变化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分布在开环模式谐振点两侧相对的位置,削弱电力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稳定性。基于多模式谐振理论,研究了次同步振荡的“频率漂移”现象。当电力系统中发生由并网DFIG风电场内部风电机群间多模式谐振引发的次同步振荡时,随着投运风电机群数量的不同,变化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的频率也会随之改变,若该振荡模式为电力系统的主导次同步振荡模式,次同步振荡会随着投运风电机群数量的不同而发生“频率漂移”现象。(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王世佳[6](2019)在《旁路阻尼滤波器抑制火电机群串补系统次同步谐振的原理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型煤电基地和与之配套的交流特高压工程的陆续建成,重点地区火电机群通过串补线路集中外送的格局将进一步加强,由串补引发的次同步谐振问题可能变得更加突出,并表现出受影响机组众多、扭振模式频域分布密集和系统运行工况多样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尚未被充分研究的旁路阻尼滤波器(BDF),对其在机群串补送出场景下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原理和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BDF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原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BDF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原理,推导了单机系统条件下电气负阻尼极值点与BDF参数的解析关系,表明BDF能够对发电机电气负阻尼进行针对性调整以避开轴系固有扭振模式,从而有助于抑制扭振相互作用和暂态扭矩放大效应;提出了基于单机串补系统的BDF参数整定方法,并利用IEEE标准模型,验证了BDF抑制次同步谐振的有效性。2)研究了BDF在多机系统条件下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可行性。基于多机等值串补送出系统,分析了并列发电机电气阻尼极值频率与BDF参数的解析关系;表明并列运行状态下多台发电机电气负阻尼极值频率相同,从而可以利用BDF对并列机组的电气负阻尼进行整体调整;从运行工况变化时BDF参数的存在性和BDF参数对运行工况变化的适应性两个角度,论证了BDF抑制多机系统次同步谐振的可行性;基于IEEE标准模型,初步验证了BDF抑制多机系统次同步谐振的有效性。3)提出了BDF在机群串补送出系统条件下的参数整定方法。以提高目标机群的整体扭振稳定性为目标,提出了一套针对机群串补送出系统的BDF参数整定方法;该方法将目标机群拥有的全部扭振模式纳入考量,并可利用遗传算法在可控的计算复杂度内实现求解;基于华北20机交流特高压串补送出系统,验证了所述参数整定方法的可行性和BDF抑制复杂串补系统扭振相互作用和暂态扭矩放大效应的有效性。4)提出了机群串补送出系统感应发电机效应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利用电力网络谐振稳定性的概念对多机系统感应发电机效应进行解释,提出基于复频域节点导纳矩阵对机群串补系统感应发电机效应进行整体层面判别的方法,以及感应发电机效应主要影响区域和关键影响元件的识别方法;通过IEEE准模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方法对华北20机交流特高压串补送出系统感应发电机效应的稳定性进行了判断,表明合理串补度范围不易引发系统感应发电机效应。5)研究了BDF与STATCOM联合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可行性。提出了专用于抑制次同步谐振的STATCOM参数整定方法;分析了BDF与STATCOM抑制次同步谐振的相对优劣和互补可行性,提出了适合工程简化应用的BDF与STATCOM联合抑制次同步谐振的协同策略;基于华北20机系统验证了所述策略的有效性,表明BDF与STATCOM协同能够在抑制机群暂态扭矩放大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轴系扭振的衰减速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娟[7](2019)在《基于时变幅频矢量的用于次同步谐振分析的串补输电线路小扰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发电,尤其是风力发电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机组并网引起的次同步振荡问题越发突出,已有研究表明,风电并网引发的次同步振荡呈时变频率的特点;且不用于传统汽轮机组,风电并网引发的次同步谐振与串补输电线路有关,与轴系扭振无关,说明串补输电线路在该问题中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一个频率处的振荡或多个谐波频率处的振荡,未能解释振荡频率时变的现象,且已有的次同步振荡研究主要针对设备的动态和特性分析,网络的建模只有状态方程和谐波阻抗两个方面,且并未对网络的建模和动态特性做系统研究。故本文首先说明了内电势幅频调制的本质,这一点能说明次同步谐振时频率时变的原因,随后基于时变幅频矢量,建立了串补输电线路的小扰动模型,并研究了串补输电线路的动态规律和不同小扰动模型的适用情况,为网络的建模和特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了设备内电势幅频调制的本质。以同步机为例,建立了适用于次同步振荡分析的同步机小信号模型,分析了次同步谐振时同步机内电势为幅频调制信号的本质,并通过时域仿真对比,验证了同步机内电势幅频调制的本质;以我国某风电场次同步振荡时的现场录波数据,直观的验证了次同步振荡时,风机内电势的幅频调制本质;通过与谐波信号对比,分析了幅频调制信号的特征。(2)基于内电势幅频调制的本质,建立了基于时变幅频矢量的串补输电线路小扰动模型,分析了线路的动态和小扰动模型的适用性。根据时变幅频矢量的串补输电线路原始数学关系,从不同的线性化方法建立了基于电压电流关系线性化的串补输电线路小扰动模型和基于幅频调制信号线性化的小扰动模型;并以单机无穷大系统为例,分析了线路的动态规律和两种小扰动模型的适用性,发现在谐振点处,小扰动模型均不在适用,说明此时线路的高度非线性特征;最后以现场的多个模态的幅频调制的内电势作为激励,说明了小扰动模型的局限性,且说明了基于幅频调制信号线性化的小扰动模型的在推广时的繁琐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曹建春,项祖涛,武丹,燕翚,王宇红[8](2019)在《风电次同步谐振对主变偏磁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电经串补送出系统发生次同步谐振(subsynchronous resonance,SSR)现象时,风电场和相关汇集站的主变会出现异响和振动加剧现象,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通过分析工程现场SSR故障录波和系统的等效电路,提出超过一定量的次同步电流注入含串补的系统后,造成主变铁芯周期性正负交替偏磁饱和,从而导致主变励磁电流增大、异响和振动加剧。通过RTDS(real time digital simulator)仿真和物理变压器低压模型实验,对上述机理和现象进行了验证。适当降低系统工频电压运行水平,可以一定程度减小谐振时主变偏磁饱和的程度和危害;而采取适当措施抑制SSR,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张学广,邱望明,方冉,朱琳,徐殿国[9](2019)在《双馈风电机组静止坐标系下阻抗建模及次同步谐振抑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清楚分析双馈风力串补系统次同步谐振发生机理,建立了双馈风电机组静止坐标系下的阻抗模型。首先,将双馈风电机组同步旋转坐标系下阻抗模型转换为复矢量形式,通过频率变换得到其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频域阻抗模型。基于阻抗模型所代表的物理意义,采用等效RLC串联电路,分析了控制器参数及电网参数对并网系统等效阻抗及谐振频率的影响。分别从增大次同步频段阻尼和降低系统发生次同步谐振频率的角度出发,在转子侧控制器中同时引入了附加阻尼和虚拟感抗控制,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抑制次同步谐振。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9年06期)

陈晨,杜文娟,王灵安,王海风[10](2019)在《双馈风电场内部多模式谐振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风电场内部不同风电机群间多模式谐振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和振荡模式频率漂移的作用机理。首先,提出多模式谐振理论,当风电场中N个风电机群的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相近时,N个风电机群之间发生的多模式谐振使得对应的两类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在复平面上分布于开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两侧相对的位置,当模式阻尼减弱的闭环次同步振荡模式位于复平面上的不稳定区域时,会引发系统失稳。其次,基于多模式谐振理论研究双馈风电场内部风电机群间动态交互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和次同步振荡的频率漂移现象,为风电场接入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理论分析和相关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次同步谐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馈风电场的次同步谐振频率具有宽频时变特性,为其抑制带来了难题。对此,基于并联型电压源换流器(VSC)技术,设计了双馈风电场群宽频带次同步谐振的抑制装置,并将其安装于风电场群的汇集线上,将抑制装置等效为受控源,给出了分析该装置抑制双馈风电场次同步谐振作用的等值电路的一般形式和简化形式,通过次同步电流的响应方程揭示了其抑制次同步谐振的作用。该装置测取汇集线的次同步电流作为馈入信号,采用宽频滤波器并进行相位补偿的方案提取振荡模态,调整其幅值和相位后,向系统中注入次同步阻尼电流,通过增强系统阻尼实现抑制。不同工况下的数字-物理闭环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参数优化设计,该装置能快速、准确地动态检测出宽频带次同步谐振信号并实现有效的抑制,可集中解决大型风电场群的时变次同步谐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同步谐振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峰,夏新茂,梁钢,张增强,付林.避免次同步谐振风险的安全短路容量筛选方法[J].智慧电力.2019

[2].廖坤玉,肖湘宁,罗超,陶顺,杨志超.基于VSC的双馈风电场群宽频带次同步谐振抑制作用分析与实验[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

[3].陈艳宁,王军,顾秀芳.双馈风电机组次同步谐振分析与抑制策略[J].电气传动.2019

[4].王彦美,张爱兰.基于MATLAB的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数字仿真[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9

[5].陈晨.并网DFIG风电场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开环模式谐振机理[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6].王世佳.旁路阻尼滤波器抑制火电机群串补系统次同步谐振的原理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李娟.基于时变幅频矢量的用于次同步谐振分析的串补输电线路小扰动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9

[8].曹建春,项祖涛,武丹,燕翚,王宇红.风电次同步谐振对主变偏磁的影响机理[J].电网技术.2019

[9].张学广,邱望明,方冉,朱琳,徐殿国.双馈风电机组静止坐标系下阻抗建模及次同步谐振抑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9

[10].陈晨,杜文娟,王灵安,王海风.双馈风电场内部多模式谐振引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机理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发生次同步谐振典型工况下的发电...次同步谐振下扭振波形和频谱图一5采用固定电容串补时的SSR现象由图可...次同步谐振检测流程图某火电厂送出系统等值阻抗典型频率特性...次同步谐振模拟机轴系振型(下转...

标签:;  ;  ;  ;  ;  ;  ;  

次同步谐振论文_李海峰,夏新茂,梁钢,张增强,付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