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结晶论文_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结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晶,碳化硅,多孔,陶瓷,静压,木薯,酸性。

重结晶论文文献综述

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1](2019)在《纳米碳化硅的重结晶对多孔碳化硅陶瓷制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利用高温重结晶工艺,通过纳米碳化硅(SiC)的蒸发-凝聚实现重结晶粘结工艺制备多孔SiC陶瓷,研究纳米SiC添加量对多孔SiC陶瓷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C含量的增加提高了蒸发-凝聚过程,促进了颈部的发育和细小的微米SiC颗粒的物质传输,使微米颗粒尖角处的物质传输能够微米颗粒圆整化和颈部结合提高。此外,随着纳米SiC重结晶的提高,多孔SiC陶瓷呈现气孔率高和从底部到顶部的孔径尺寸呈连续梯度分布的特点,使得多孔SiC陶瓷的抗弯强度由32.7MPa增加至35.8MPa。(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9年08期)

孟力,逄万亭,曾贵玉[2](2019)在《HNS-Ⅱ的重结晶法制备技术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NS-Ⅱ的颗粒品质和纯度对其应用装药性能和爆轰性能有显着影响。采用重结晶法制备HNS-Ⅱ,对影响产品颗粒品质和纯度的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进乙腈加料方式、结晶温度调控技术和监测方法,可有效控制HNS-Ⅱ晶粒的成核和长大过程,提高产品颗粒质量及稳定性。改进后的产品质量稳定,满足柔爆索等产品的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周小楠,张建飞,黄鑫,智强,杨建锋[3](2019)在《多孔重结晶碳化硅陶瓷的烧结颈结构调控与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气固反应和重结晶烧结,制备了烧结颈结构可控的多孔重结晶SiC陶瓷。首先以微米SiC颗粒作为骨架,通过SiO气体和纳米炭黑的高温气固反应得到纳米碳化硅均匀分布的预烧结体;再对预烧结体进行重结晶处理,通过纳米SiC颗粒的低温蒸发凝聚获取高纯度的SiC多孔陶瓷。研究了重结晶过程中烧结温度对多孔SiC陶瓷的烧结颈、显微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C晶粒之间的烧结颈参数(烧结颈直径/微米SiC晶粒直径,d/d0)决定了多孔材料的抗弯强度。随着烧结温度增加,纳米SiC颗粒的饱和蒸气压升高,加速了蒸发–凝聚的进行,物质传输总量增加,多孔SiC材料的d/d0值增加,抗弯强度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基本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下降。温度高于2100℃时,骨架SiC微米颗粒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残碳,导致材料的抗弯强度降低。原位合成的纳米SiC含量为20%,在Ar气氛中于2000℃保温1h后,材料组织性能最优,烧结颈面积的平均值为15.91μm~2,d/d_0值为99.7%,气孔率为42.4%,抗弯强度高达75.7MPa,其性能优于商用柴油颗粒物过滤材料。(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马占武,李红中[4](2019)在《西秦岭硅岩中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的形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质岩广泛发育于造山带内,受到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反复改造并以微组构信息记录了造山过程的诸多信息。硅质岩动态重结晶形成了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标度不变性和特定的分形维数的动态重结晶颗粒,这些颗粒的分形特征可以较好的揭示变质重结晶过程的变质相、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等。尝试对西秦岭的厂坝和八方山—二里河地区硅质岩剖面中局部存在动力重结晶的样品微组构的分形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仅能揭示局部小范围的最新一次应力应变信息,难以反映较大区域内的大规模构造变质对应的应力应变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9年03期)

唐贝[5](2019)在《基于乙酰苯胺重结晶实验的热过滤环节教学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校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所用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重结晶实验操作的热过滤环节采用的是经典的保温漏斗过滤法,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会造成大量晶体损失。为此,在实验课堂上对热过滤环节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尝试:用抽滤的方法代替利用保温漏斗进行的热过滤,即将配制好的乙酰苯胺热饱和溶液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瓷质布氏漏斗中,进行抽滤,快速地将活性炭及杂质与母液分离。经改进之后,乙酰苯胺的重结晶实验产率由之前的42%左右增加到90%左右,大大降低了实验消耗。(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金韶华,李土娟,王雨乔,陈煜,张晓鹏[6](2019)在《重结晶LLM-105的热危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重结晶前后LLM-105在敞开体系、绝热体系中的热分解特性,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形状规则、缺陷更少的重结晶LLM-105。以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行为,利用Friedman法得到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及T_(D24)。采用加速量热仪研究了LLM-105的绝热分解行为,计算了绝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及SADT。结果表明,重结晶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起始温度(升温速率为10℃/min)、绝热起始分解温度、绝热最大升温速率分别为353. 12℃、277. 19℃、77. 39℃/min,未重结晶LLM-105的相应参数值分别为341. 62℃、273. 77℃、136. 62℃/min。重结晶LLM-105的非等温热分解起始温度、绝热起始分解温度更高,绝热最大升温速率更小。结晶品质是LLM-105的热分解特性、热危险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重结晶LLM-105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绝热分解反应更温和。(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伟,王喆,周中凯[7](2019)在《不同支链比例玉米淀粉脱支重结晶后的组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高直链(65%直链)、普通(28%直链)、95%支链和蜡质(99%支链)的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普鲁兰酶脱支增直后常温老化,以上清液和沉淀物两个组分,采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图谱(XRD)、热重分析仪多方面表征,分析不同支链比例对重结晶上清液和沉淀的形貌大小、结晶结构、热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结晶上清液得率随着支链比例升高呈上升趋势,而沉淀得率呈下降趋势;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仪显示随着支链比例的升高,上清液粒度增大,沉淀粒度减小。FTIR、DSC和XRD表明,随着支链比例的升高,上清液的结晶区和结晶区所占总体的(结晶区和非结晶区)比例增大,而沉淀的结晶区和结晶区所占总体的比例减小。热重分析显示上清液的热稳定性随着支链比例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沉淀的热稳定性则是随着支链比例的升高而降低。(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马哲[8](2019)在《Silicalite-1脱硅重结晶构建多级孔ZSM-5及其催化甲醇制液烃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醇制烃(MTH)反应是以甲醇为原料,在酸性分子筛催化作用下定向合成汽油、烯烃和芳烃等烃类产品的过程。在MTH反应中,ZSM-5由于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和强酸性,体现出优良的反应活性和产物择形性。但其孔道主要以尺寸较小的微孔(~0.55 nm)为主,反应生成的大分子积碳前驱物难以向外扩散,由此形成的积碳易覆盖酸性位点甚至堵塞孔道,导致催化剂失活。向纳米ZSM-5中引入介孔,能进一步缩短扩散路径,提升催化剂传质性能。传统碱处理简单高效,是介孔构建的常规方法。但碱处理受ZSM-5中Al分布梯度影响,形成的介孔不均匀,并且碱处理会破坏晶体骨架结构。寻找新的介孔构建方法是目前多级孔ZSM-5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从silicalite-1出发,以添加Al源的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溶液对其进行水热处理,经脱硅重结晶制备了系列ZSM-5催化剂,具有较高的MTH催化稳定性,通过表征分析和活性评价探究了它们的微观结构,明确了其对MTH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由不同粒径silicalite-1出发脱硅重结晶制备的ZSM-5发现,200 nm的silicalite-1反应扩散路径短,脱硅重结晶容易发生,形成了空心壳层富孔的纳米ZSM-5。900 nm的silicalite-1反应扩散路径长,需要相对更高的TPAOH/silicalite-1液固比,以提供足够的TPA~+和OH~-实现充分重结晶,获得强酸性的均匀介孔微米ZSM-5。~(29)Si MAS NMR结果显示,脱硅重结晶过程中Si(4Si,0Al)和SiOH位点减少,形成Si(3Si,1Al),说明该方法不仅能够直接构建介孔,也同步形成了酸性位。MTH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体相介孔均匀分布的微米ZSM-5,外比表面积高达171 m~2·g~(-1),在WHSV=4.7h~(-1)反应条件下,催化寿命达192 h,4倍于传统水热法制备的微米ZSM-5。(2)以200 nm的silicalite-1为基体进行脱硅重结晶,通过调节NaAlO_2添加量以改变分子筛SiO_2/Al_2O_3,发现当合成溶液中投料SiO_2/Al_2O_3由400减小至25时,ZSM-5总酸量由0.13逐渐增加至0.91 mmol·g~(-1),酸强度也不断增加。NaAlO_2添加量变化引起的料液中Na~+含量改变决定了ZSM-5的介孔结构,当SiO_2/Al_2O_3≥100时,较少的Na~+无法诱导壳层介孔生成,ZSM-5呈现简单的空心结构。当SiO_2/Al_2O_3≤50时,晶体表面的Na~+吸附作用增强,诱导空心ZSM-5壳层上产生介孔,增大了外比表面积。特别地,投料SiO_2/Al_2O_3=50时ZSM-5外比表面积达133 m~2·g~(-1),且酸量适中(0.66 mmol·g~(-1)),在WHSV=8 h~(-1)条件下催化寿命达132 h。而SiO_2/Al_2O_3=25时ZSM-5酸量达0.91 mmol·g~(-1),反应剧烈,积碳形成快而加速失活,寿命仅为29 h。Py-IR结果显示,ZSM-5的强B酸量随着SiO_2/Al_2O_3的降低不断增加,利于氢转移反应进行,芳烃选择性由38.93不断提高至56.45%。(3)在相近硅铝比和粒径条件下比较碱处理和脱硅重结晶法制备的多级孔ZSM-5,发现ZSM-5碱处理后外比表面积由75增加至125 m~2·g~(-1),但受Al分布梯度的影响,脱硅主要发生在体相内部,使得介孔主要分布在晶体内部;并且碱处理破坏了骨架结构,催化剂酸量由0.63降低至0.57mmol·g~(-1)。比较而言,采用脱硅重结晶法合成的ZSM-5,介孔相对均匀地分布在整个体相,外比表面积达179 m~2·g~(-1)。介孔构建过程中能同步形成较多的酸位,酸量可达0.67 mmol·g~(-1),尽管较大的酸量会加剧反应,但其更大的外比表面,特别是更均匀的介孔,对扩散更有利,使其在WHSV=10 h~(-1)条件下,催化寿命达94 h,大于碱处理的70 h。脱硅重结晶制备的催化剂失活后再生,介孔相对容易恢复,催化寿命达149 h,是新鲜催化剂的1.6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范聪[9](2019)在《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中重金属的再分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的极端环境与离子丰度(富含Fe~(3+)、SO_4~(2-)、(类)重金属)造就了特殊的铁羟基硫酸盐矿物——施氏矿物的形成。施氏矿物能够通过吸附或共沉淀固定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降低其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然而,AMD富铁环境中Fe(Ⅱ)/Fe(Ⅲ)循环能够诱导亚稳态施氏矿物向更稳定的晶相转化,导致原先赋存的重金属发生再分配。以往研究多关注重金属负载对施氏矿物形貌与稳定性的影响,但对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耦合变价重金属环境行为的研究较少。厘清AMD环境中典型重金属在施氏矿物晶相转化过程中的再分配行为,可为降低AMD流域重金属二次污染提供理论支撑。为此,本研究以施氏矿物为对象,探究亚铁诱导还原-重结晶过程中重金属的再分配机制。制备负载不同重金属(包括稳定价态的镉(Cd(Ⅱ)),氧化还原活跃的铬(Cr(VI))、砷(As(V))、锰(Mn(Ⅱ))、钴(Co(Ⅱ)))的施氏矿物,结合离子色谱(IC)、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穆斯堡尔谱以及X射线精细结构光谱(XAFS)等手段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理化因子变化、晶相转化产物组成、次生矿物上重金属价态、重金属局域配位环境等进行了分析;表明在近中性偏酸条件下(pH 6.5),亚铁诱导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的主导转化路径为“施氏矿物→纤铁矿→针铁矿”;负载的阳离子重金属(Cd、Mn、Co)的再分配表现为先解吸再固定在转化产物上,而含氧阴离子Cr、As则几乎没有发生迁移。主要结论如下:(1)探究了稳定价态镉在施氏矿物上的赋存行为及还原-重结晶过程中的再分配机制。在负载Cd阶段,施氏矿物与Cd的主导结合方式为表面羟基吸附。DLM模型显示Cd主要以≡Fe_((1))OCd~+和≡Fe_((2))OCd~+两种单齿络合物形式存在于施氏矿物表面。Fe(Ⅱ)诱导吸附Cd的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阶段,收缩核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外源亚铁(1 mM)通过将重结晶的速率控制步骤由表面反应控制(无Fe(Ⅱ))转化为内扩散控制,从而显着提升施氏矿物的溶解速率。晶相转化速率随Cd浓度增加而降低,同时过渡产物纤铁矿的积累量随之增多,转化产物为针铁矿和纤铁矿的混合物。推断吸附Cd的施氏矿物晶相转化路径为:施氏矿物→纤铁矿→针铁矿。Cd在施氏矿物表面的吸附阻塞了亚铁的进攻,是抑制二次成矿的主要原因。同时,Cd的再分配行为随施氏矿物溶解速率的加快而趋于明显。矿物快速溶解过程中(Fe(Ⅱ)1mM),负载的Cd先显着释放而后再次被次生矿物再次固定。最终Cd主要以内层络合形式与次生矿物的羟基结合。(2)阐明了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耦合氧化还原活跃态铬和砷的再分配行为。在负载阶段,超过99%的AsO_4~(3-)和81%的CrO_4~(2-)被施氏矿物固定;CrO_4~(2-)的吸附机制以SO_4~(2-)交换为主,AsO_4~(3-)的吸附机制同时涉及表面羟基络合和SO_4~(2-)交换,但CrO_4~(2-)置换SO_4~(2-)的能力更强。CrO_4~(2-)、AsO_4~(3-)均能抑制施氏矿物的还原-重结晶过程,原因是CrO_4~(2-)、AsO_4~(3-)在负载过程中替代了SO_4~(2-)与Fe(Ⅲ)以更强吸引力结合,提高了施氏矿物的结构稳定性。反应30 d后,CrO_4~(2-)-施氏矿物仍是唯一存在的矿物相,这是由于Cr(VI)和催化剂Fe(Ⅱ)的相互消耗以及Cr(Ⅲ)-Fe(Ⅲ)氢氧化物的覆盖(阻碍了Fe(Ⅱ)的攻击)共同抑制了晶相转化。而4 mM Fe(Ⅱ)条件下,AsO_4~(3-)-施氏矿物经由纤铁矿转化为结晶度较差的针铁矿。反应过程中吸附态Cr和As几乎没有重新释放,Cr(VI)被还原为Cr(Ⅲ);As(V)未被还原,同时As没有向液相发生迁移而是在主体矿物相上进行了再分配。(3)揭示了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中亚稳态锰、钴的稳定性与再分配机制。在负载阶段,Mn(Ⅱ)和Co(Ⅱ)没有发生价态变化。由于表面络合常数logK_(Co)>logK_(Mn),使得Co(Ⅱ)在施氏矿物表面的吸附量大于Mn(Ⅱ),同时对晶相转化的抑制效应也更强;相应地,Co在相转化过程中的迁移性较弱。Mn(Ⅱ)、Co(Ⅱ)与Fe(Ⅱ)在施氏矿物表面产生竞争性吸附,使Fe(Ⅱ)吸附量降低;同时Mn(Ⅱ)/Co(Ⅱ)羟基络合物的覆盖削弱了Fe(Ⅱ)/Fe(Ⅲ)之间的电子传递,共同导致了晶相转化速率降低。此外,Mn(Ⅱ)、Co(Ⅱ)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的晶相转化路径,Mn(Ⅱ)-施氏矿物经由纤铁矿再转化为针铁矿;Co(Ⅱ)-施氏矿物则直接转化为针铁矿。Mn和Co的迁移行为主要与晶相转化程度有关,Fe(Ⅱ)诱导下矿物快速溶解促进了Mn、Co的重新释放,次生矿物的形成则有助于再次固定Mn和Co。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显示反应过程中,Mn(Ⅱ)、Co(Ⅱ)分别被氧化为Mn(Ⅲ)和Co(Ⅲ)。Mn、Co K边EXAFS谱拟合结果表明,30 d中Mn和Co的原子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最终Mn和Co主要以单齿单核和共边双齿双核的方式与新矿物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赵精杰,刘培玲,张晴晴,赵米雪,王少奇[10](2019)在《高静压糊化木薯淀粉的重结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木薯原淀粉(C-型,17%直链淀粉)为原料配制成30%的淀粉乳,进行600 MPa的高静压处理,保压时间30min使其糊化。研究不同处理时间、温度对糊化木薯淀粉重结晶结构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快速黏度分析仪、核磁共振成像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分析高静压糊化木薯淀粉的重结晶结构和性质。结果显示:用600 MPa处理的木薯淀粉完全糊化,重结晶的木薯淀粉于颗粒外部发生聚集,粒度明显增大,由原来的10μm变为60μm,颗粒结构由层状轮纹结构变为致密的纤维状结构。晶型为C型,4℃结晶度数值高于25℃的结晶度值,红外短程有序结构在4℃时的分子间氢键减少,结构致密,判定4℃时糊化的木薯淀粉更容易重结晶。重结晶木薯淀粉的性质:4℃重结晶后木薯淀粉的PV、TV、FV都比25℃重结晶淀粉的大。高静压木薯淀粉重结晶后的凝胶性弱,随着重结晶时间的延长,木薯淀粉的刚性增加,凝胶性也增加,重结晶8 d后,曲线出现交叉现象,木薯淀粉从典型的弱凝胶体系转变为强凝胶。随着重结晶时间的延长,木薯淀粉发生剪切稀化现象,剪切应力在2,4,6 d时都为0,当重结晶时间达8 d时,显示出凝胶性,有一定的剪切应力,然而随着剪切速率的减小而减小,表现出剪切稀化迹象。由其性质可知高静压重结晶后的木薯淀粉在造纸、纺织、食品和化工等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重结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NS-Ⅱ的颗粒品质和纯度对其应用装药性能和爆轰性能有显着影响。采用重结晶法制备HNS-Ⅱ,对影响产品颗粒品质和纯度的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进乙腈加料方式、结晶温度调控技术和监测方法,可有效控制HNS-Ⅱ晶粒的成核和长大过程,提高产品颗粒质量及稳定性。改进后的产品质量稳定,满足柔爆索等产品的应用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结晶论文参考文献

[1].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纳米碳化硅的重结晶对多孔碳化硅陶瓷制备的影响[J].粘接.2019

[2].孟力,逄万亭,曾贵玉.HNS-Ⅱ的重结晶法制备技术改进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3].周小楠,张建飞,黄鑫,智强,杨建锋.多孔重结晶碳化硅陶瓷的烧结颈结构调控与力学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9

[4].马占武,李红中.西秦岭硅岩中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的形变过程研究[J].中国锰业.2019

[5].唐贝.基于乙酰苯胺重结晶实验的热过滤环节教学改进[J].实验室科学.2019

[6].金韶华,李土娟,王雨乔,陈煜,张晓鹏.重结晶LLM-105的热危险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7].王志伟,王喆,周中凯.不同支链比例玉米淀粉脱支重结晶后的组分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9

[8].马哲.Silicalite-1脱硅重结晶构建多级孔ZSM-5及其催化甲醇制液烃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9].范聪.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中重金属的再分配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赵精杰,刘培玲,张晴晴,赵米雪,王少奇.高静压糊化木薯淀粉的重结晶性质[J].中国食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白云石...重结晶石英粒度与变形机制关系...和反应结束后重结晶过程中...颗粒白云岩的胶结特征中-上寒武系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图重结晶a.龙深1井21-21-896317...

标签:;  ;  ;  ;  ;  ;  ;  

重结晶论文_唐健江,刘波波,杨建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