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新昌硅化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沈博伟,曹俊,唐广成,张涛[1](2019)在《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硅化木化石群资源优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硅化木化石具有分布地域广、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国内保存最为完好、以中生代侏罗纪裸子植物为特色,且在东亚和全球极为罕见的原生硅化木化石群。该硅化木化石群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是研究川中乃至四川地区中生代时期地质演化、地理环境变迁、古气候条件、古动植物发育状况及形成机制、产出地层沉积相序变化及演化等课题的重要物证。
金星,阮利平,赵神祖[2](2019)在《绍兴市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思考》文中认为地质遗迹是人类揭示地球环境演化规律的重要窗口,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旅游景观的资源基础。地质遗迹的保护是指保护地质遗迹本身的完整性、真实性、天然动态平衡状态不受破坏。地质遗迹的利用是指对其作为资源的价值的利用,包括科学研究、景观旅游、科普教育利用以及其他的经济性利用。
李发明[3](2019)在《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地质遗迹景观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资源,有着与其他资源与众不同的特点,科学量化的评价方法是其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前提。国际上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已经向着精细化、数字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像ENVI、SPSS等多学科技术与GIS结合的地图评价法、景观保存性评价法等等。国内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主要从单学科角度出发,以定性或问卷打分式的定量评价为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数据获取渠道多元化和新技术方法不断涌现的智能化时代,地质遗迹景观更应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提升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网络点评等文本信息大数据和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基础,借助地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耦合模型的构建,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1、以大数据的爬取为基础,构建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遗迹景观的地理空间数据库;2、结合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数据库中案例进行价值类型划分;3、在价值分类的引导下,分别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展开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论文研究主要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利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在评价与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词频、研究趋势等,并对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价值分类。利用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大数据爬取的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综合价值类型划分,并得出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的四个主要分支,即在资源保护方面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第三部分价值评价。以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共建耦合模型为基础,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景观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保护和利用研究。以价值评价结果为导向,对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从资源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世界地质公园评定标准提出资源调整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在地质遗迹价值分类、评价和保护等方面的结论,并对研究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曹俊,沈博伟,唐广成,邓波,赵涵[4](2018)在《拟建遂宁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拟建遂宁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四川盆地腹心部位,公园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四川前陆盆地川中陆内拗陷盆地。四川盆地是国内着名的红色盆地,盆地内广泛分布着侏罗系砂泥岩建造,地层层序完整,是岩石地层单位"遂宁组""蓬莱镇组"的命名地和建组地。蓬莱镇组下部岩层中产有丰富的硅化木化石,化石纹理清晰,质地坚硬,年轮清晰可见,且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岩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世界罕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公园还完整保留了以卓筒井为代表的盐卤及其采矿遗迹,包括钻井(修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和一整套生产工具以及至今仍能生产的井眼,是宋代卓筒井钻井方法连续生产到现在仅存的实物遗存,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钻井之父"。
李滢[5](2017)在《北京延庆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二段沉积环境和硅化木保存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区位于中国延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以下简称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千家店园区内,主要研究对象是保存有大量硅化木化石的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二段地层。选取研究区内两个地层剖面,在详细的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综合沉积层序、沉积构造、岩石矿物特征和岩石样品粒度分析,对该研究区晚侏罗世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城子组硅化木的保存条件。同时,结合参与的研究区硅化木保育工作,对硅化木保育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通过对土城子组Q0055和Q0058剖面的沉积层序、沉积构造、岩石矿物特征和粒度分析数据的研究,认为该研究区晚侏罗世地层形成于河流和湖泊环境。Q0055剖面以粗砂岩为主,夹含砾粗砂岩层,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地层中硅化木化石规模较大,保存完整,具异地埋藏特征;三期辫状河道在垂向上冲刷叠加,并含有大量碎屑沉积物,表现出水动力较强,近源快速堆积特点。树木短距离搬运后被迅速掩埋,具备后期硅化木形成和保存的适宜埋藏条件。Q0055剖面中没有发现火山物质,表明硅化木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没有直接联系,推测硅化木中的硅质来自地下水中高温热液(岩浆活动提供热源)。而Q0058剖面以细砂岩和中砂岩为主,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发育平行层理,砂体侧向延伸平缓,显示滨湖沉积特征。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滨湖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河流,表明河流携带大量陆源碎屑注入湖泊。硅化木易受到湿度和温度变化、植物生长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所以硅化木保育需要根据每个化石的受损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具体步骤总结如下:1.测量木化石的维度数据并拍照记录木化石的保育状态;2.清理:机械清理、化学清理、液体清理;3.缝隙填充固定、木化石碎块原始位置鉴定及拼接;4.美学修复;5.防水处理;6.保育工作文档编制、检测和评估。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6](2017)在《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古生态环境以及探索地球演化的重要材料。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一些重要的化石和化石产地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在充分研究全国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国17个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的化石属种、保护的重要意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详细的总结论述。同时通过对全国73家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博物馆的现场调查,摸清了各省拥有和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根据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我国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可分为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和化石标本保护工程两大类。分析论述了水、冻融、风化、地形地质条件对化石产地保护工程的影响,以及温度、湿度等对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工程的规划部署建议。
李月彤[7](2016)在《新疆奇台和缅甸蒲甘硅化木的显微结构及矿物组成》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珠宝玉石收藏市场上的硅化木,大多来自缅甸和我国新疆,两个产地硅化木的产出时代、地质背景、原生木材种属均有所不同。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显微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差热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来自我国新疆奇台及缅甸蒲甘两地的硅化木样品,从显微结构和矿物学特征两方面进行测试与分析,并探讨了影响硅化木透明度、颜色及质地的因素。两地的硅化木样品主要矿物成分均为石英(SiO2占总质量分数的90%以上),还含有微量斜硅石、蛋白石-CT/C、黄铁矿及其他金属(Cu、Zn、Pb、Fe、Mn)氧化物,可能含有微量的粘土矿物,如高岭石和蒙脱石。通过激光拉曼光谱,在微晶石英及纤维放射状玉髓区域,检测到斜硅石的特征峰503 cm‐1。结合两地硅化木形成的地质背景,斜硅石的存在暗示硅化木的硅质来源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黄铁矿的存在说明硅化木形成于缺氧还原性的环境。除此之外,硅化木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及不同类型的水。硅化木中二氧化硅矿物的形态主要分为四种:呈镶嵌状的微晶石英(5-50μm)、自形—半自形的石英颗粒(50-200μm)、纤维放射状的玉髓、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态的蛋白石。不同形态的二氧化硅颗粒在硅化木的植物解剖结构中分布有所不同。硅化木的硅化作用总结为一个多期次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机质分解与矿物质沉积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在树木显微结构中,硅化作用的微观过程推测为:浸透在树木显微结构中的二氧化硅溶液或胶体,(1)先替代细胞壁中的有机质,形成纳米级的微晶,呈层状紧密生长;(2)再沉淀在细胞壁内表面,结晶生长为自形-半自形的石英颗粒;(3)最后充填在细胞腔中的二氧化硅溶液缓慢结晶。影响硅化木透明度、颜色、质地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硅矿物的种类;二是石英颗粒的形态、大小、结合关系及结晶程度,三是残留的有机质的含量。
董传万,竺国强,吴维维,马晓雄[8](2014)在《重视对地质遗迹基础性研究,提升地质公园科学内涵——以浙江新昌硅化木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用地质学、岩石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现代地学理念与研究方法,对新昌国家地质公园硅化木进行研究,得到比较科学、可信的结论。新昌国家地质公园内,还有许多地质遗迹,如球状凝灰岩、火山灰球凝灰岩与火山岩地貌演化、复合丹霞地貌的成因等一些基础性地质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李翠林[9](2011)在《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质遗迹及其所构成的地质环境,是地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基础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质遗迹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遗产倍受人们关注,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对其多重价值进行合理开发,是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疆拥有大量稀缺的典型地质遗迹和丰富齐全的地质遗迹类型,这些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地域特色鲜明,综合价值较高,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较为突出,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新疆五家国家级地质公园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贵的硅化木群、恐龙化石为主体的古生物化石类国家地质公园,已经具有一定保护开发的基础。由于前期保护开发措施不到位,园区部分硅化木被盗挖倒卖,受到较严重破坏。选取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促进新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论文一、二章。阐述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综述国内外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的理论及实践进展,分析地质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论文三、四、五章。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类方法进行阐述,划分新疆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析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从影响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发展程度与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对保护开发的现有模式进行诊断,分析不同模式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效用,提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动力机制由外部推动机制、内部驱动机制和支持机制三部分构成。在保护视角下优化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模式,在利益共享视角下优化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管理模式,提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模式是一种“双翼”优化模式,是保护视角下开发优化模式和利益共享下管理优化模式的理性结合。从政策、管理、技术等角度探讨了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通过类型创新、功能创新、形象创新和体系创新开发新疆地质旅游产品谱系,实现旅游产品创新战略;通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打造跨区域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品牌战略;通过构建产业链,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战略。第三部分,论文第六章。运用昂谱(RMP)分析法,对实证靶区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色、景观丰度和组合容量、景观价值与功能、民族文化资源等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合旅游供需市场、区位条件、自然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条件等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显示硅化木园旅游资源质量最高,综合得分为7.50分,魔鬼城景区次之,综合得分为7.42分。评价项目中赋值最高的是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评价因子中奇特度和科普教育价值赋值最高。景点规模层赋值较高显示出景点组合和环境容量较好;旅游条件层赋值较低,需进一步改善开发利用条件。以2010年实地调研、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所取得的数据,系统分析实证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相关问题,在以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的和谐的保护开发观指引下,结合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相关因素,提出在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重点打造古生物景观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区,大力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基本客源市场为乌鲁木齐大都市圈和昌吉市,外地来疆游客为次级客源市场。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地质公园特色资源,协同周边区域,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活动,形成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谱系。开发大、中、小环线及几条短距离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科学考察、文化探索和休闲度假的不同需求,通过形象引导,整合旅游环境、产品、市场,使地质公园与周围景区协调开发,实现地质旅游的产业化发展。第四部分,论文第七章。总结案例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启示,指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研究方法的集成与改进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和谐的可持续的保护开发观是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
周世全,李进莲,郭荣华[10](2010)在《中国硅化木的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硅化木分布于我国新疆、浙江等20余省,规模、数量巨大,颜色绚丽。矿物成分以石英及其变种为主,含10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其成因是在有大量树木资源,适宜古气候及丰富的高浓度可溶性S iO2等环境中快速缺氧埋藏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经济价值。
二、浙江新昌硅化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新昌硅化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硅化木化石群资源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硅化木化石形成过程 |
3 硅化木化石资源特征 |
4 资源优势对比分析 |
5.1 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
5.2 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
5.3 浙江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
5.4 重庆綦江木化石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
5小结 |
(2)绍兴市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绍兴地质遗迹资源分布 |
二、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 |
(一) 国外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 |
(二) 国内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 |
(三) 绍兴市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 |
1. 风景名胜区 |
2. 地质公园 |
3. 地质文化村 |
4. 地质遗迹保护点 |
三、存在的问题 |
(一) 专业地质调查有待加强 |
(二) 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
(三) 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有待加强 |
(四) 地质遗迹的科普宣传有待加强 |
四、几点思考与建议 |
(一) 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 |
(二) 开展地质遗迹资源调查 |
(三) 注重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可持续 |
(四) 引导推广创建地质文化村 |
(五) 加强科普宣传与教育 |
(3)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献可视化分析 |
1.2.2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文献可视化分析 |
1.2.3 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概念解读和界定 |
1.4.1 地质遗迹景观 |
1.4.2 价值解释变量 |
1.4.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 |
1.4.4 地理信息系统(GIS)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
2.1.1 景观美学理论 |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1.3 旅游行为心理学理论 |
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方法 |
2.2.1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相关理论背景 |
2.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类型 |
2.2.3 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方法 |
2.2.4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方法 |
2.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中的技术应用 |
2.3.1 数据获取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
2.3.2 数据分析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
2.3.3 主要跨学科技术间的关系和路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景观价值分类与研究案例概述 |
3.1 地质学视野下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体系 |
3.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的分类体系 |
3.1.2 我国国家颁布的分类体系 |
3.1.3 不同专业背景下学者们的分类体系 |
3.2 我国地质景观资源数据爬取及类型分析 |
3.2.1 基于大数据爬取技术的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构建 |
3.2.2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基础划分 |
3.3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分类体系 |
3.3.1 网络点评数据的爬取和价值等级划分 |
3.3.2 地质遗迹景观二维质心坐标统计分析 |
3.3.3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多元对应分类图解 |
3.4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研究案例选取和区域概述 |
3.4.1价值分类结果导向的研究案例的选取 |
3.4.2 研究区综合概况 |
3.4.3 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古地学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 |
4.1 地质遗迹景观地学成因及特征 |
4.1.1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学成因 |
4.1.2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质构造特征 |
4.2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解析 |
4.2.1 沉积演变的连续性 |
4.2.2 顶底界限的明显性 |
4.2.3 古海沉积的完整性 |
4.2.4 化石存储的丰富性 |
4.3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评价 |
4.3.1 古地理方面的科研价值 |
4.3.2 古构造方面的科研价值 |
4.3.3 古地磁方面的科研价值 |
4.3.4 古地学视角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科研贡献等级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BE-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 |
5.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吸引要素与指标体系 |
5.1.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吸引要素的选取 |
5.1.2 视觉要素与评价者间的关系方差 |
5.1.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
5.2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
5.2.1 地质遗迹“节点”形态美感度评价 |
5.2.2 地质遗迹“空间”环境美景度评价 |
5.2.3 地质遗迹“区域”环境丰富度评价 |
5.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 |
5.3.1 相对坡度视觉感知评价 |
5.3.2 相对距离视觉感知评价 |
5.3.3 出现概率视觉感知评价 |
5.3.4 重要程度视觉感知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ENVI-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 |
6.1 景观格局的演变与模拟预测 |
6.1.1 土地利用演变特征评估 |
6.1.2 景观格局评价体系和耦合模型的建立 |
6.1.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模拟预测评价 |
6.2 植被覆盖度演变与等级划分 |
6.2.1 植被覆盖度评价方法 |
6.2.2 基于NDVI值的植被覆盖度综合评价 |
6.2.3 以NDVI为基础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 |
6.3 地质遗迹敏感性与生态安全 |
6.3.1 地质遗迹敏感性评价 |
6.3.2 地质遗迹生态风险性评价 |
6.3.3 地质遗迹生态安全性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大数据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 |
7.1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
7.1.1 大数据的选取和类型说明 |
7.1.2 以游人使用角度的数据计算 |
7.1.3 大数据支撑下GIS模型的构建 |
7.2 使用后评价POE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1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可行性分析 |
7.2.2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指标和体系 |
7.3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使用价值量化评价 |
7.3.1 游人满意度评价 |
7.3.2 游人聚集度评价 |
7.3.3 旅游吸引力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 |
8.1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地质景观量化评价因子及权重的确定 |
8.1.1 评价因子的整合和权重确定原则 |
8.1.2 基于AHP法的层次树状模型的建立 |
8.1.3 “价值解释变量”体系中因子权重的确定 |
8.1.4 因子灵敏性分析下的权重指数演化 |
8.2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主要分支 |
8.2.1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体系 |
8.2.2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体系 |
8.2.3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体系 |
8.2.4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体系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价值评价导向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 |
9.1 科研和生态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保护策略 |
9.1.1 科研贡献和敏感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分区优化 |
9.1.2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评价导向的生态格局优化 |
9.1.3 生态敏感性评价导向的游线基础设施优化 |
9.1.4 植被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群落优化 |
9.1.5 生态安全和风险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监测 |
9.2 自然审美和旅游使用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利用策略 |
9.2.1 资源视觉质量评价导向的景点优化 |
9.2.2 视觉质量和感知度评价导向的游线优化 |
9.2.3 植被丰富度和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景观优化 |
9.2.4 旅游吸引力评价导向的旅游影响度提升策略 |
9.2.5 游客时空分布评价导向的容量控制策略 |
9.2.6 游客满意度评价导向的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
9.3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科普旅游规划策略 |
9.3.1 科普旅游发展的趋势 |
9.3.2 科普旅游规划发展模式的建立 |
9.3.3 智能化科普旅游系统的构建 |
9.4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资源管理策略 |
9.4.1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源管理步骤 |
9.4.2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模式 |
9.4.3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实施策略 |
9.5 基于世界地质公园评定的资源整改策略 |
9.5.1 保护边界与区域的明确性 |
9.5.2 遗迹景观与文化的连接性 |
9.5.3 规划体系与纲要的完整性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5)北京延庆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二段沉积环境和硅化木保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区概况 |
1.1.1 地理位置 |
1.1.2 自然条件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背景 |
1.2.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区域研究现状 |
1.3.1 延庆土城子组研究现状 |
1.3.2 延庆千家店地区硅化木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硅化木保护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3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背景 |
3 古环境分析 |
3.1 实测地层序列 |
3.1.1 土城子组二段Q0055剖面 |
3.1.2 土城子组二段Q0058剖面 |
3.2 岩石特征 |
3.2.1 Q0055剖面岩石特征 |
3.2.2 Q0058剖面岩石特征 |
3.3 沉积构造特征 |
3.4 Q0058剖面粒度分析 |
3.4.1 直方图 |
3.4.2 累积曲线图 |
3.4.3 概率值累积曲线图 |
3.4.4 粒度参数散点图 |
3.4.5 C-M图 |
3.5 沉积环境分析 |
3.5.1 Q0055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
3.5.2 Q0058剖面沉积环境分析 |
3.5.3 沉积环境综合分析 |
4 硅化木保存分析和保育方法 |
4.1 延庆千家店园区硅化木特征 |
4.2 硅化木保存分析 |
4.3 硅化木保育 |
4.3.1 硅化木的破坏因素 |
4.3.2 硅化木保育步骤 |
5 结论与问题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
2 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 |
2.1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概况 |
2.2 典型古生物化石产地及保护现状 |
2.2.1 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2 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3 山东临朐山旺生物群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4 甘肃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5 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6 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1)化石原产地保护 |
2)装架保护 |
3)馆藏保护 |
2.2.7 云南禄丰恐龙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8 四川自贡恐龙化石群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9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 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恐龙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 1 山东莱阳白垩纪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 2 内蒙古古二连恐龙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 3 宁夏灵武恐龙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 4 新疆奇台硅化木化石及恐龙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 5 北京延庆硅化木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6广东南雄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2.2.17甘肃和政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 |
(1)化石产地概况 |
(2)研究、保护现状 |
3 保护工程 |
3.1 保护工程分类 |
3.2 保护工程分类概述 |
3.2.1 化石产地保护工程 |
(1)原产地自然状态保护工程 |
①加固防护工程 |
②人为损害预防工程 |
(2)原产地场馆保护工程 |
①遮蔽保护工程 |
②防水、排水工程 |
(3)原产地发掘保护工程 |
3.2.2 化石标本保护工程 |
4 保护工程部署 |
4.1 总体措施 |
4.1.1 产地保护主要措施 |
4.1.2 标本保护主要措施 |
4.2 具体部署 |
4.2.1 东北片区 |
(1)产地保护措施 |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
4.2.2 华北片区 |
(1)产地保护措施 |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
4.2.3 西北片区 |
(1)产地保护措施 |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
4.2.4 华东片区 |
(1)产地保护措施 |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
4.2.5 华中片区 |
(1)产地保护措施 |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
4.2.6 西南片区 |
(1)产地保护措施 |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
4.2.7 华南片区 |
(1)产地保护措施 |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
4.3 法规建设与组织管理 |
4.4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
5 结论 |
(7)新疆奇台和缅甸蒲甘硅化木的显微结构及矿物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世界范围内硅化木的常见产地 |
2.2 新疆奇台硅化木的产地概况 |
2.3 缅甸硅化木的产地概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硅化木的宝石学特征 |
3.1 样品来源及外观描述 |
3.2 常规宝石学特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硅化木的显微结构特征 |
4.1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
4.1.1 硅化木样品植物学分类 |
4.1.2 二氧化硅矿物 |
4.1.3 暗色金属矿物 |
4.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
4.2.1 二氧化硅矿物的种类和形态 |
4.2.2 二氧化硅矿物的分布 |
4.3 阴极发光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硅化木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
5.1 矿物组成 |
5.1.1 X射线粉晶衍射 |
5.1.2 拉曼光谱分析 |
5.1.3 红外光谱分析 |
5.2 化学成分 |
5.2.1 电子探针测试 |
5.2.2 背散射图像及能谱测试 |
5.2.3 差热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硅化木透明度的影响因素 |
6.1 研究样品特征 |
6.2 矿物颗粒特征 |
6.2.1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
6.2.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
6.3 残留有机质的含量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硅化木的硅质来源 |
7.2 硅化作用的机制 |
7.3 二氧化硅同质多象转变 |
7.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内容 |
1.2.4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进程 |
2.1.1 国际保护进程 |
2.1.2 国内保护进程 |
2.2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相关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经典理论 |
2.3.2 新兴理论 |
2.4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原则 第三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与特征 |
3.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特点 |
3.2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类型 |
3.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类方法 |
3.2.2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 |
3.3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赋存特征 |
3.3.1 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
3.3.2 等级优越,保护开发价值高 |
3.3.3 区域分异特征明显 |
3.4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空间格局 |
3.4.1 阿尔泰地质遗迹带 |
3.4.2 准噶尔地质遗迹带 |
3.4.3 天山地质遗迹带 |
3.4.4 塔里木地质遗迹带 |
3.4.5 昆仑-阿尔金地质遗迹带 第四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模式构建 |
4.1 保护与开发模式现状诊断 |
4.1.1 保护开发的现有模式 |
4.1.2 存在的问题 |
4.2 管理模式现状诊断 |
4.3 保护开发的动力机制 |
4.3.1 外部推动机制 |
4.3.2 内部驱动机制 |
4.3.3 支持机制 |
4.4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优化模式的构建 |
4.4.1 基于保护视角的开发模式优化 |
4.4.2 基于利益共享的管理模式优化 |
4.4.3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双翼”优化模式 第五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和思路 |
5.1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 |
5.1.1 旅游产品创新战略 |
5.1.2 品牌战略 |
5.1.3 产业化发展战略 |
5.2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思路 |
5.2.1 完善地质旅游产品谱系,打造旅游品牌 |
5.2.2 区域之间旅游协作,利益共享 |
5.2.3 完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
5.2.4 加强旅游线路和旅游通道建设 |
5.2.5 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第六章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典例研究 |
6.1 研究区概况 |
6.1.1 自然地理 |
6.1.2 社会经济 |
6.1.3 历史沿革 |
6.1.4 区位条件 |
6.2 研究区地质遗迹成因 |
6.3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资源(R性)分析 |
6.3.1 园区景观资源概述 |
6.3.2 园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 |
6.3.3 资源特色分析 |
6.3.4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 |
6.3.5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 |
6.4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市场(M性)分析 |
6.4.1 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
6.4.2 旅游市场供给分析 |
6.5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产品(P性)分析 |
6.6 地质公园开发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6.7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 |
6.7.1 保护开发的主题 |
6.7.2 保护开发的理念 |
6.7.3 保护开发的目标 |
6.7.4 保护开发的思路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
(10)中国硅化木的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
1 硅化木资源的分布 |
2 硅化木的基本特征 |
2.1 矿物物质成分 |
2.1.1 矿物成分 |
2.1.2 化学成分 |
2.2 主要的古植物种类 |
2.3 颜色 |
2.4 物理性质 |
3 硅化木的分类及质量评价 |
3.1 硅化木的分类 |
3.1.1 按矿物成分的分类 |
3.1.2 按石化物质成分的不同分类 |
3.1.3 按加工程度不同的分类 |
3.1.4 按原料质地不同的分类 |
3.2 硅化木的质量评价 |
3.2.1 颜色 |
3.2.2 质地 |
3.2.3 形状 |
3.2.4 硅化木的规模 |
3.2.5 构造 |
4 硅化木的成因 |
5 开发利用 |
5.1 地质公园景观 |
5.2 人造古植物园景观或异地硅化木森林 |
5.3 雕刻工艺品与家具 |
5.4 制作硅化木盆景 |
5.5 重要的观赏石 |
5.6 博物馆及个人收藏 |
四、浙江新昌硅化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硅化木化石群资源优势[J]. 沈博伟,曹俊,唐广成,张涛. 四川地质学报, 2019(02)
- [2]绍兴市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思考[J]. 金星,阮利平,赵神祖. 浙江国土资源, 2019(04)
- [3]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李发明. 天津大学, 2019(06)
- [4]拟建遂宁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地质遗迹对比研究[A]. 曹俊,沈博伟,唐广成,邓波,赵涵.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5]北京延庆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二段沉积环境和硅化木保存分析[D]. 李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 [6]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J].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 山东国土资源, 2017(01)
- [7]新疆奇台和缅甸蒲甘硅化木的显微结构及矿物组成[D]. 李月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8]重视对地质遗迹基础性研究,提升地质公园科学内涵——以浙江新昌硅化木地质公园为例[A]. 董传万,竺国强,吴维维,马晓雄.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9届年会暨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9]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李翠林. 新疆大学, 2011(11)
- [10]中国硅化木的地质特征及其开发利用[J]. 周世全,李进莲,郭荣华. 矿产与地质,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