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垃圾填埋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垃圾,填埋,温度,分解,强度,生活垃圾,性能。
垃圾填埋体论文文献综述
栾金龙,施建勇[1](2014)在《考虑渗沥液作用的垃圾填埋体组合破坏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垃圾填埋场基本采用复合衬里结构,破坏面背坡沿垃圾填埋体内部、底坡沿衬里界面的平移滑动破坏形式成为垃圾填埋体可能的组合破坏形式之一。为了在目前该破坏形式稳定性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渗沥液的影响,假设穿过垃圾填埋体内部的破坏面为主动破坏面,利用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同时分类讨论渗沥液水位相对于特定界面的不同位置关系,得出每种情况下的计算方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渗沥液水位升高时,垃圾填埋体的破坏由沿衬里界面的平移滑动破坏演变为穿过垃圾填埋体内部和底部衬里的组合破坏;实际工程算例中,发生破坏失稳正是由于渗沥液水位过高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赵燕茹[2](2014)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的力学特性及降解沉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垃圾主要采用填埋作业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随着各种超大型垃圾填埋体的建设,填埋场的不规范填埋作业以及封场后因内部有机物质降解引起的滑坡灾害和不均匀沉降问题,给人居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从垃圾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出发,以重庆市长卫生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土样作为测试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垃圾土的力学及降解沉降特性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1)为了研究有机物降解对垃圾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并总结影响抗剪强度参数的相关因素(降解、含水率、有机物含量以及剪应变标准等),选取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土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直剪试验和叁轴固结排水试验,对新鲜重塑垃圾土和陈垃圾土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测试;通过240d的降解-剪切试验,得出重塑新鲜垃圾土在0d~30d,其抗剪强度与垃圾土初始组成结构和预压应力有关,而受有机物含量以及降解程度的影响较小;抗剪强度随降解的进行在30d~240d,其粘聚力c在3.54kPa~22.24kPa之间变化,呈递增趋势;内摩擦角φ在27.86°~20.35°之间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陈垃圾土的直剪试验表明,随着垃圾土中含水率的增加,其抗剪强度的整体趋势是减小的;陈垃圾土的叁轴固结排水试验(CD)结果表明,随剪切应变标准的增大(5%~20%),抗剪强度呈递增趋势,其中粘聚力c从0kPa增大为66.42kPa,而内摩擦角φ从29°增大为38°。2)为了研究垃圾土蠕变-降解沉降特性,基于室内蠕变观测试验得到蠕变~降解沉降过程曲线(0d~360d),最后对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因外部荷载和内部蠕变沉降引起的垃圾土总沉降量可达试样总高度的33.2%;填埋体中渗滤液在前期的溢出量受外部荷载和有机物中初始含水量控制;通过对不同有机物含量的垃圾土试样的降解沉降试验,得出垃圾土的累计沉降量和累计渗滤液产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垃圾土中既有利于初期压缩变形,又有利于后期厌氧降解沉降的垃圾土中最优有机物含量区间为29.1%~36.47%;垃圾土内部温度监测结果显示,22℃~45℃是一个能够加速其内部有机物降解速率的温度区间,且在41℃时作用最大。本次研究结果可用于降解-沉降和温度场的分析,也可为进一步了解垃圾土的沉降特性提供理论支持。3)为了研究垃圾土的降解-蠕变沉降特性,通过对试样在室内分别进行加载压缩试验,测试了垃圾土在360d内其降解沉降变化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垃圾土在好氧和厌氧降解阶段的变形特性符合弹塑性变形特征;根据蠕变理论和垃圾土的实测变形特点,推导了符合其变形特性的Burgers蠕变沉降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垃圾土在不同降解阶段的变形特性,并且能够为准确预测垃圾土的沉降以及计算后期填埋场的容量提供帮助。4)基于Mitchell叁元导电模型和室内实测资料,在确定原状垃圾土试样的结构和土性参数基础上,推导了适合重庆长卫生桥填埋场垃圾土电阻率的计算模型。通过分析电阻率影响因素(孔隙率,渗滤液浓度,温度,湿密度等)得出当其它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时:电阻率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减小;相比添加NaCl和ZnCl2溶液的垃圾土,孔隙率的增加对添加柴油时垃圾土电阻率的影响要大于前两者;在孔隙率一定时,渗滤液对垃圾土电阻率的影响受稀释作用控制,并且影响程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随温度的升高,垃圾土电阻率呈线性递减趋势;在含水率一定时,孔隙率的变化是导致垃圾土中叁种导电模式发生互相转化的主要原因,并对电阻率造成影响;最后采用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技术,对垃圾填埋体进行了尝试性测试,通过对比电阻率实测值和计算值,证明了电阻率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能够为分析垃圾填埋体渗滤液的含量和富集状态,以及评价垃圾土的力学特性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詹良通,兰吉武,邓林恒,吕国庆,陈云敏[3](2012)在《浓缩液回灌对垃圾填埋体水位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长安填埋场渗滤液反渗透处理工艺日产260t浓缩液,拟在填埋场进行回灌处理,回灌工程实施前需评估回灌工程对垃圾填埋体稳定性的影响。在该填埋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结果的基础上,利用GMS软件开展了垃圾填埋体非饱和-饱和叁维渗流分析,模拟和预测了浓缩液回灌前后填埋体内渗滤液水位变化。基于渗流分析结果,利用Slope/W软件分析了浓缩液回灌对垃圾填埋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回灌工程安全稳定控制措施。分析表明,现状水位条件下垃圾填埋体恰能满足稳定安全控制要求,现状水位线即为安全控制水位;若直接实施浓缩液回灌,全场渗滤液水位明显上升,垃圾填埋体稳定安全系数明显降低,不能满足稳定安全控制要求;如果预先将全场水位降低3m后再实施回灌,回灌后水位低于现状水位,满足稳定安全控制要求。在该填埋场布设45口抽排竖井,预计实施渗滤液抽排3个月后可将全场水位降低3m,满足浓缩液回灌工程稳定安全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2年02期)
刘辉,黄涛[4](2010)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温度变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成都市长安垃圾卫生填埋场新鲜垃圾进行室内温度变化物理模拟试验,监测了垃圾柱温度、渗滤液COD、氨氮、CH4变化情况,按照垃圾降解过程,将整个试验过程划分为好氧分解阶段、厌氧分解产酸阶段和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3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内垃圾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垃圾温度变化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过程,温度在11.0~25.6℃之间变化。温度在好氧分解阶段垃圾温度上升较快,大部分时间温度始终保持上升状态,并在较快的时间内达到20.0℃左右;在厌氧分解的产酸阶段,垃圾温度会出现变化的反复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厌氧消化释放的热量较小,垃圾温度的变化受厌氧消化速率及周围环境包括灌水、热传导、热对流等情况的影响,垃圾温度的最高值25.6℃出现在第57天,也就是厌氧分解的产酸阶段的前半部分;而在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垃圾温度将保持持续下降的状态。(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0年11期)
刘辉[5](2010)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污染物浓度高、持续时间长、流量极不均匀且水质变化大的渗滤液。而这些渗滤液如不加处理则很有可能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一个源头,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为了尽量减少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就必须确定产生的水量,并对渗滤液水质进行预测,才能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收集和处理渗滤液。控制和治理垃圾渗滤液需要对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和运移规律进行研究,而垃圾填埋体渗透系数作为垃圾渗滤液产生、运移研究的基本参数,其变化规律对垃圾渗滤液产生和运移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论文通过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影响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温度变化、垃圾降解规律、主压缩沉降阶段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变化规律,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数学模型。通过国内外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对垃圾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填埋作业中垃圾所处的不同环境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选取垃圾密度、填埋高度、有效压力、垃圾沉降、垃圾成分等因素作为分析论证的重点,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的变化是由于垃圾填埋体本身骨架的变化引起,它反映在宏观现象上就是垃圾填埋体的沉降,而垃圾沉降主要与垃圾的填埋深度和垃圾中有机成分的降解有关。因此影响城市生活垃圾体渗透性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垃圾填埋深度与垃圾有机成分降解率。选取29、33、37、41、45℃作为室内物理模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降解率试验研究的参数值,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滤液pH值、COD、NH3-N浓度和填埋气体中CH4浓度的试验,判断垃圾在降解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并通过碳原子守恒对城市生活垃圾降解率进行计算,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降解律计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单—温度下城市生活垃圾降解律变化规律随时间大致符合生长曲线,41℃与45℃城市生活垃圾降解速度最快,城市生活垃圾降解率相差不大,可以认为当温度大于41℃,城市生活垃圾降解律可以按照41℃时降解律计算。选取成都市长安垃圾卫生填埋场新鲜垃圾进行室内温度变化物理模拟,监测了垃圾柱温度、渗滤液COD、氨氮、CH4浓度变化情况,按照城市生活垃圾降解过程,将整个试验过程划分为好氧分解阶段、厌氧分解产酸阶段和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叁个阶段。总体上垃圾温度变化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过程,在好氧分解阶段垃圾温度上升较快,大部分时间温度始终保持上升状态。在厌氧分解的产酸阶段,垃圾温度会出现变化的反复性,垃圾温度的最高值将会产生在厌氧分解的产酸阶段的前半部分。而在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垃圾温度将保持持续下降的状态。将城市生活垃圾渗透性能变化划分为两个阶段—主压缩沉降阶段和次压缩沉降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影响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垃圾填埋高度和垃圾降解率。选取处于4种压力状况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对其主压缩沉降阶段渗透性能进行室内物理试验,试验中4种压力状况下垃圾填埋体试验测定分析符合达西定律,其COD变化处于产酸阶段,对渗透性能的影响可以不予考虑;对垃圾渗透系数计算表明,处于主压缩沉降阶段内,除没有施加压力状况下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变化规律与其他试验表现不尽相同外,其他垃圾填埋体渗透系数变化大致符合自然指数规律;在假设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在垂直方向上服从自然指数变化规律;根据两个阶段内主要因素对垃圾渗透性能的贡献量的大小,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渗透性能变化规律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0-06-01)
洪平,刘敏[6](2010)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垃圾填埋体边坡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虑了垃圾填埋体的非饱和土性质,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垃圾填埋体边坡进行可靠性分析。考虑垃圾填埋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异性,用验算点法计算了垃圾土边坡的整体可靠度指标。结果表明,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变异性对可靠度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刘辉,黄涛,张驰[7](2009)在《主压缩沉降阶段垃圾填埋体渗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垃圾填埋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及垃圾渗滤液处理,而其渗透特性研究不足的现状,选取处于4种压力状况下的垃圾填埋体,对其主压缩沉降阶段渗透特性进行室内物理试验,结合试验数据对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压力状况下垃圾填埋体试验测定分析符合达西定律,其COD变化处于产酸阶段,对渗透性能的影响可以不予考虑;在此基础上,对垃圾渗透系数计算表明,处于主压缩沉降阶段内,除没有施加压力状况下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变化规律与其他试验表现不尽相同外,其他垃圾填埋体渗透系数变化大致符合自然指数规律,而4种压力状态下的垃圾填埋体渗透系数数值均在10-4.5~10-5.3m.s-1的范围内,与典型垃圾渗透系数的代表值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12期)
黄涛[8](2009)在《温度与生物降解耦合作用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也急剧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在庞大的基数上还将增加4%,城市化进程将加快,经济总量也将保持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中国固废网《2008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本文来源于《学术动态》期刊2009年02期)
杨治贵,胡亚东[9](2007)在《垃圾填埋体沉降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国内外垃圾土沉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了垃圾填埋场的沉降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认为垃圾土在填埋期的压缩变形可用土力学现有的分层总和法进行计算,而长期运行垃圾体的沉降受垃圾土的次压缩特性和有机物降解的共同影响;深圳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垃圾体的沉降量与计算结果表明,有机物降解是垃圾体沉降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张文杰,詹良通,陈云敏,魏海云[10](2007)在《垃圾填埋体中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的工程项目,通过室内试验量测垃圾饱和渗透系数和土-水特征曲线,推导其渗透性函数,考虑存在中间覆盖层和截洪沟失效的情况,通过对垃圾填埋体中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研究填埋单元内的水分运移规律以及中间覆盖层上局部滞水的形成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填埋体中非饱和区域的基质吸力大多保持在3~6kPa,对应的垃圾体积含水量为35%~40%,与实测含水量一致,说明推导出的渗透性函数可用于垃圾的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中间覆盖层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雨水入渗量,但当截洪沟失效时,中间覆盖层是造成局部滞水的重要原因,计算得到的水位与现场测试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垃圾填埋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二十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垃圾主要采用填埋作业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随着各种超大型垃圾填埋体的建设,填埋场的不规范填埋作业以及封场后因内部有机物质降解引起的滑坡灾害和不均匀沉降问题,给人居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从垃圾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出发,以重庆市长卫生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土样作为测试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垃圾土的力学及降解沉降特性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1)为了研究有机物降解对垃圾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并总结影响抗剪强度参数的相关因素(降解、含水率、有机物含量以及剪应变标准等),选取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土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直剪试验和叁轴固结排水试验,对新鲜重塑垃圾土和陈垃圾土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测试;通过240d的降解-剪切试验,得出重塑新鲜垃圾土在0d~30d,其抗剪强度与垃圾土初始组成结构和预压应力有关,而受有机物含量以及降解程度的影响较小;抗剪强度随降解的进行在30d~240d,其粘聚力c在3.54kPa~22.24kPa之间变化,呈递增趋势;内摩擦角φ在27.86°~20.35°之间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陈垃圾土的直剪试验表明,随着垃圾土中含水率的增加,其抗剪强度的整体趋势是减小的;陈垃圾土的叁轴固结排水试验(CD)结果表明,随剪切应变标准的增大(5%~20%),抗剪强度呈递增趋势,其中粘聚力c从0kPa增大为66.42kPa,而内摩擦角φ从29°增大为38°。2)为了研究垃圾土蠕变-降解沉降特性,基于室内蠕变观测试验得到蠕变~降解沉降过程曲线(0d~360d),最后对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因外部荷载和内部蠕变沉降引起的垃圾土总沉降量可达试样总高度的33.2%;填埋体中渗滤液在前期的溢出量受外部荷载和有机物中初始含水量控制;通过对不同有机物含量的垃圾土试样的降解沉降试验,得出垃圾土的累计沉降量和累计渗滤液产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垃圾土中既有利于初期压缩变形,又有利于后期厌氧降解沉降的垃圾土中最优有机物含量区间为29.1%~36.47%;垃圾土内部温度监测结果显示,22℃~45℃是一个能够加速其内部有机物降解速率的温度区间,且在41℃时作用最大。本次研究结果可用于降解-沉降和温度场的分析,也可为进一步了解垃圾土的沉降特性提供理论支持。3)为了研究垃圾土的降解-蠕变沉降特性,通过对试样在室内分别进行加载压缩试验,测试了垃圾土在360d内其降解沉降变化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垃圾土在好氧和厌氧降解阶段的变形特性符合弹塑性变形特征;根据蠕变理论和垃圾土的实测变形特点,推导了符合其变形特性的Burgers蠕变沉降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垃圾土在不同降解阶段的变形特性,并且能够为准确预测垃圾土的沉降以及计算后期填埋场的容量提供帮助。4)基于Mitchell叁元导电模型和室内实测资料,在确定原状垃圾土试样的结构和土性参数基础上,推导了适合重庆长卫生桥填埋场垃圾土电阻率的计算模型。通过分析电阻率影响因素(孔隙率,渗滤液浓度,温度,湿密度等)得出当其它参数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时:电阻率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减小;相比添加NaCl和ZnCl2溶液的垃圾土,孔隙率的增加对添加柴油时垃圾土电阻率的影响要大于前两者;在孔隙率一定时,渗滤液对垃圾土电阻率的影响受稀释作用控制,并且影响程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随温度的升高,垃圾土电阻率呈线性递减趋势;在含水率一定时,孔隙率的变化是导致垃圾土中叁种导电模式发生互相转化的主要原因,并对电阻率造成影响;最后采用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技术,对垃圾填埋体进行了尝试性测试,通过对比电阻率实测值和计算值,证明了电阻率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能够为分析垃圾填埋体渗滤液的含量和富集状态,以及评价垃圾土的力学特性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垃圾填埋体论文参考文献
[1].栾金龙,施建勇.考虑渗沥液作用的垃圾填埋体组合破坏稳定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赵燕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的力学特性及降解沉降研究[D].重庆大学.2014
[3].詹良通,兰吉武,邓林恒,吕国庆,陈云敏.浓缩液回灌对垃圾填埋体水位及稳定性的影响[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
[4].刘辉,黄涛.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温度变化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0
[5].刘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量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6].洪平,刘敏.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垃圾填埋体边坡可靠度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刘辉,黄涛,张驰.主压缩沉降阶段垃圾填埋体渗透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9
[8].黄涛.温度与生物降解耦合作用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体渗透性能影响研究[J].学术动态.2009
[9].杨治贵,胡亚东.垃圾填埋体沉降计算方法[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
[10].张文杰,詹良通,陈云敏,魏海云.垃圾填埋体中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