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摄影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摄影术,计算机,冠状,冠状动脉,螺旋,脂肪。
断层摄影术论文文献综述
叶剑,李志舒[1](2019)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类型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患儿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术(HR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患儿11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全身疾病相关组47例、破坏肺泡结构相关组36例及婴幼儿特有疾病组3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HRCT检查,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患儿的HRCT特征。结果不同类型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特征中支气管变形、磨玻璃阴影及小叶中心阴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3组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网状阴影、马赛克状、间质气漏、实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全身疾病相关组常见的特征是网状阴影、磨玻璃阴影、小叶中心阴影及间质气漏,不常见的是实变、马赛克状与支气管变形;破坏肺泡结构相关组常见的特征是磨玻璃阴影、支气管扩张,不常见的是网状阴影、支气管变形;婴幼儿特有疾病组通过HRCT检查未见明显特征。其中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间质气漏与网状阴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马赛克状、支气管扩张;感染性支气管病变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阴影;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支气管壁增厚、网状阴影,肺生长障碍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磨玻璃阴影、网状阴影。结论不同类型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的HRCT特征不相同,全身性疾病常伴随肺小叶中心阴影,破坏肺泡结构的患儿常伴随支气管扩张,而婴幼儿特有的疾病并无明显特征,需结合临床实践提高判断此种疾病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4期)
顾敏,李康[2](2019)在《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征象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量化≤45岁青年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CCTA)的冠心病检出率,并初步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接受CCTA检查的≤45岁青年患者2 099例,分析≤45岁青年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对≤20岁、21~30岁、31~40岁及41~45岁4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及病变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观察图像并记录有无冠状动脉斑块及其性质和狭窄程度。结果:2(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杨峰,赵海涛[3](2019)在《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表现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胸骨后不适半个月"于2016-10-08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骨后及心前区不适,呈闷胀感,行走及其他体力活动可诱发,经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不向它处放射,每次持续约半个小时后可自行缓解,无心慌、胸痛、气喘、头痛、头晕、发热、咳嗽、咯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来我院就(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岑,李彩英,寇晨光,刘晓伟,贾芳莹[4](2019)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测量,为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及射频消融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房颤患者(房颤组) 94例及冠状动脉检查正常并可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照组)80例,两组均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对左心耳进行重建,统计左心耳嵴部的分型,并测量左心耳到左上肺静脉、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左心耳嵴部的嵴长、嵴上缘、中部、下缘的宽度,以及左心耳开口至左上肺静脉开口、二尖瓣的距离,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房颤组体重较对照组增加(P<0.05);(2)房颤组左心耳嵴部分型中AⅠ型、AⅡ型及C型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降低,B型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增高;(3)房颤组较对照组左心耳到左回旋支的最短距离、左心耳嵴部长、嵴上缘宽减小,(P<0.05),左心耳开口到二尖瓣环的距离、嵴中部宽增大(P<0.05)。因两组体重有统计学差异,故对该部分数据分别进行体表标化,标化后房颤组较对照组左心耳开口至二尖瓣环的距离增大(P<0.05),左心耳至左上肺静脉、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左心耳开口至左上肺静脉开口的距离及左心耳嵴部长、嵴上缘宽均减小(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左心耳嵴部的分型同正常人有明显差异,房颤患者左心耳到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较近,研究结果可客观了解房颤患者左心耳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为临床进行左心耳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贾芳莹,李彩英,寇晨光,王岑,田伟伟[5](2019)在《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正常人冠状静脉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 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对原始图像选取心脏收缩期(45%时相)、心脏舒张期(75%时相)进行重建,测量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1)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45%时相数值均较75%时相增大(P<0.05)。(2)心动周期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无差异(P>0.05);按照身高、体重计算截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3)提出45%及75%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95%参考范围。结论:采用MSCT显示冠状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分析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其正常参考值提出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了重要影像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寇晨光,李彩英,贾芳莹,卓利勇,袁迎芳[6](2018)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的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房颤组患者的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进一步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EATV大于窦性心率组[(138.94±37.93)ml vs(93.55±34.79)ml,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142.20±40.86)ml vs (137.07±36.53)ml]、PATV[(230.67±60.83)mlvs(223.56±60.62)ml]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的EATV与PATV呈显着正相关(r=0.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是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143,95%CI:1.027~1.158),P=0.00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PATV显着相关,EATV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郑彩端,李彩英,贾芳莹,袁迎芳,张丹[7](2018)在《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定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至2016-05在我院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95例受试者。95例受试者按照性别因素分为男性组(n=40)与女性组(n=55);又按照年龄分为≤45岁组(n=32)、45~65岁组(n=33)和≥65岁组(n=30)叁组。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优势型)的原始图像选取心动周期舒张期(75%)进行重建,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各测量值与性别、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显示率分别为100%、100%、98%及46%。(2)男女受试者的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直径及截面积比较;≤45岁组与45~65岁组和≥65岁组受试者比较,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边缘静脉的直径及截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65岁组与≥65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冠状静脉窦口面积、冠状静脉窦口直径、冠状静脉窦口前后径,后室间静脉直径、左心室后静脉直径、左边缘静脉直径,后室间静脉面积、左心室后静脉面积、左边缘静脉面积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95~13.09 mm,61.10~76.94 mm~2,8.54~9.54 mm,8.38~9.35 mm;3.41~3.97 mm,3.10~3.56 mm,2.02~2.45 mm;10.41~14.08 mm2,7.84~10.39 mm~2,3.39~5.04 mm~2。结论:MSCT可客观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冠状静脉截面积,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重要影像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孟欣怡,仲捷,王照谦,杨志强,王浩[8](2018)在《45岁以下疑似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征象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量化≤45岁青年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CCTA)的冠心病检出率,并初步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接受CCTA检查的≤45岁青年患者2 099例,分析≤45岁青年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对≤20岁、21~30岁、31~40岁及41~45岁4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及病变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观察图像并记录有无冠状动脉斑块及其性质和狭窄程度。结果:2 099例患者中,男性、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及家族史在冠心病阳性患者中所占比率均高于冠心病阴性患者(P均<0.05~0.001)。CCTA检出冠心病患者229例,总检出率为10.9%(229/2 099);其中≤20岁检出率为3.1%(1/32),21~30岁检出率为6.2%(11/177),31~40岁检出率为9.7%(79/818),41~45岁检出率为12.9%(138/1 072),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P<0.001)。单支病变患者发生率72.5%(166/229)显着高于多支病变患者发生率27.5%(63/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23支病变血管中,非钙化斑块183支(56.7%),其中低密度斑块39支(12.1%);混合斑块54支(16.7%);钙化斑块86支(26.6%),其中斑点状钙化斑块72支(22.3%)。重度狭窄及其以上158支(49.0%)。结论:青年≤45岁疑似冠心病患者CCTA图像上冠心病的检出率为10.9%,其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单支病变和非钙化斑块。对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45岁青年患者,尤其具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且相关症状典型的30~45岁男性患者,可建议行CCTA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叶绍东,徐亮,赵杰,张海涛,孙筱璐[9](2018)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表现及其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7-06期间因胸部不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检查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3例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组,另外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无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炎症指标以及经CT检测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及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肌酐、尿酸等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直性脊柱炎组患者的炎症指标血沉[(14.15±12.81)m/s vs(7.79±6.26),P=0.013]、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6.88±5.65)ng/L vs(3.16±3.13)ng/L,P=0.002]。强直性脊柱炎组中合并50%以上狭窄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23(69.7%)vs 14(42.4%),P=0.026]、冠状动脉钙化的患者[22(66.7%)vs 9(27.3%),P=0.001]均多于对照组;另外,强直性脊柱炎组患者的钙化积分高于对照组[(133.26±195.97)分vs(21.27±45.33)分,P=0.001]。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高,冠状动脉脉钙化程度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陈洪群,陈游洲,郑梅,王继红,端木洋洋[10](2018)在《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中国人群多中心体脂指标与高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QCT)测定人的体脂指标与高血压水平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前瞻性城市流行病学(PURE)研究序列人群中的1 488例受试者,年龄为42~82岁。根据受试者血压情况分为非高血压组783例和高血压组705例。使用QCT脂肪测量软件测量腰2(L2)层面腹内脂肪面积及皮下脂肪面积,测量并计算体脂指标如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围与身高比值(WHt R)。分别采用线性Logistic回归和二分类Logistic分析体表测量指标及腹内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BMI、腰围、臀围、WHt R、腹内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均显着增高(P<0.05)。BMI、腰围、臀围、WHt R、腹内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显着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Ht R及腹内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为收缩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而腰围、腹内脂肪面积为舒张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以高血压为因变量分析显示腹内脂肪面积、腰围为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中国人群中,腹内脂肪与高血压的关系密切,可能有助于高血压危险分层。(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断层摄影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量化≤45岁青年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CCTA)的冠心病检出率,并初步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接受CCTA检查的≤45岁青年患者2 099例,分析≤45岁青年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对≤20岁、21~30岁、31~40岁及41~45岁4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及病变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观察图像并记录有无冠状动脉斑块及其性质和狭窄程度。结果: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摄影术论文参考文献
[1].叶剑,李志舒.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
[2].顾敏,李康.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征象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3].杨峰,赵海涛.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表现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19
[4].王岑,李彩英,寇晨光,刘晓伟,贾芳莹.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5].贾芳莹,李彩英,寇晨光,王岑,田伟伟.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正常人冠状静脉定量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6].寇晨光,李彩英,贾芳莹,卓利勇,袁迎芳.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的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J].中国循环杂志.2018
[7].郑彩端,李彩英,贾芳莹,袁迎芳,张丹.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定量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8
[8].孟欣怡,仲捷,王照谦,杨志强,王浩.45岁以下疑似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征象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8
[9].叶绍东,徐亮,赵杰,张海涛,孙筱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表现及其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8
[10].陈洪群,陈游洲,郑梅,王继红,端木洋洋.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中国人群多中心体脂指标与高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