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基类化合物论文_盛回香,余健,王硕文,徐振华,唐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甲基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活性,内酯,杀虫,倍半萜,吡唑,环己烷。

亚甲基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盛回香,余健,王硕文,徐振华,唐石[1](2019)在《铜催化对亚甲基苯醌/偶氮试剂/水叁组分反应合成苯并呋喃-2-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高效、简便的潜在生物活性的含氰苯并呋喃-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以廉价碘化亚酮为催化剂,锌粉为添加剂,催化对亚甲基苯醌与1,1-偶氮双(环己烷甲腈)和H2O叁组分反应,经历1,6-共轭加成/芳构化,惰性碳-碳键断裂,以及后续的串联自由基插氰/环化及水解等步骤,"一锅法"快速合成了一系列含氰苯并呋喃酮结构的化合物。为含氰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一条简便而高效的途径,同时也为对亚甲基苯醌类化合物的高值化应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11期)

赵天楚,孙海龙,朱红军,祝旭宏[2](2019)在《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Friedl?nder缩合反应等步骤合成得到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考察了8种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作为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8种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对亚甲基蓝溶液均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进行光催化反应12 h后,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溶液COD_(Cr)去除率达54.1%~96.3%。其中2,8-二(4′-二苯氨基)苯基-4,6-二苯基-1,9-蒽唑啉和2,6-二(3′-N-乙基咔唑基)-4,8-二苯基-1,5-蒽唑啉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12 h COD_(Cr)去除率分别为96.3%和95.8%,光催化剂可以连续使用4次,在10 h内对两种模拟染料溶液的脱色率均可达到99%以上,COD_(Cr)去除率均可达到91%以上。(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张燕,朱洪伟,尚俊峰,王宝雷,李正名[3](2019)在《3-(((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亚甲基)氨基)取代苯并[d][1,2,3]叁嗪-4(3H)-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吡啶基吡唑甲酸乙酯、取代邻氨基苯甲酸为原料,经由还原、氧化、亲核加成、缩合、重氮化等多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3-(((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亚甲基)氨基)取代苯并[d][1,2,3]叁嗪-4(3H)-酮类目标化合物.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大多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一个化合物在200mg·L~(-1)浓度下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具有70%的致死率;部分化合物表现出显着的抑菌活性,有两个化合物在50 mg·L~(-1)浓度下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具有92.3%的抑制率,可作为新型抑菌先导结构,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生彬,齐慧,张超超,刘振明,宋亚丽[4](2018)在《(E)-3-{[(1,3,4-噻二唑-2-基)氨基]亚甲基}-硫色满-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抗真菌活性测定及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3,4-噻二唑和硫色满酮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杂环,为寻找具有抗真菌生物活性的新颖化合物,本文合成了21个含有1,3,4-噻二唑片段的硫色满酮类衍生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经HR-MS、1H NMR、13C NMR和1D-noesy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微量稀释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j对辣椒炭疽病菌、小麦纹枯病菌、花生冠腐病菌的抑制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多菌灵。化合物5h对白色念珠菌和烟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 L~(-1)和16μg·m L~(-1),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氟康唑。利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含1,3,4-噻二唑片段的硫色满酮类化合物与白色念珠菌的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sterol 14α-demethylase,CYP51)作用模式,为进一步的结构改造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学博,雷鹏,孙腾达,张晓鸣,马航宇[5](2018)在《新型N'-苯亚甲基哌啶-1-(硫代)酰肼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现高效杀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将苯甲醛缩氨基硫脲与哌啶环进行拼接,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N-哌啶基(硫代)酰肼类化合物。离体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μg/mL浓度下,该系列化合物对6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进一步EC_(50)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b对4种病原真菌的EC_(50)均在10μg/mL以内,尤其对瓜果腐霉病菌的抑制活性(EC_(50)=1.6μg/mL)优于商品化对照药剂嘧菌酯(EC_(50)=16.9μg/mL),与氟吡菌胺相当(EC_(50)=1.0μg/mL)。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哌啶环的引入,对抑菌活性的提高有利。化合物3b由于结构简单新颖、合成容易,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5)

郑文娜,邓希乐,周小毛,柏连阳[6](2018)在《4-氯-6-(2-(取代苯亚甲基)肼基)-2-苯基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寻找高活性的除草剂安全剂,[方法]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4-氯-6-(2-(4-取代苯亚甲基)肼基)-2-苯基嘧啶类化合物,以4,6-二氯-2-苯基嘧啶,水合肼等为原料,经2步反应制备目标物。[结果]共设计合成了16个未见文献报导的化合物,结构经过~1H NMR、~(13)CNMR、IR、HRMS确证。[结论]初步生物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在1mg/L的浓度下具有一定的保护水稻免受精异丙甲草胺药害的活性,其中目标化合物3k的安全剂活性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5)

蓝功财[7](2018)在《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和α-吲哚亚甲基环庚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当今世界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然而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却较少且昂贵,毒副作用大,且癌症不能被治愈。因此,寻找新的抗癌药物成为当前科学家最为紧急的任务之一。我们实验室前期文献调研发现传统中药小白菊(Feverfew)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小白菊中的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是其抗肿瘤活性的主要成分。然而,有报道显示小白菊内酯在体内具有不稳定性。为了增加小白菊的体内稳定性和抗肿瘤的活性,我们对小白菊内酯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修饰,得到了一系列的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此外,大量研究报道传统中药夹竹桃科(Apocynaceae)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灯台叶(Alstonia scholaris leaves),以及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和云南狗牙花(Ervatamia yunnanensis Tsiang)中都含有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然而具有普遍生理活性的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却极其复杂,为后续药物的大量生产增加了难度。为了得到具有更好抗肿瘤活性和结构简单的吲哚类似物,我们对吲哚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上的修饰和改造,得到了一系列的α-吲哚亚甲基环庚酮类化合物。通过活性筛选,我们得到了具有抗癌活性的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LS-7和LS-8及α-吲哚亚甲基环庚酮类化合物6-Cl-JP18。本课题主要对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进行机制研究。通过细胞毒性筛选实验我们发现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LS-7和LS-8具有较特异的抗癌作用,其能够在10μM时杀死肝癌细胞,但对正常的肝细胞L-02则无毒。为了探讨其抗癌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流式细胞计数实验结果表明LS-7和LS-8能够导致HepG2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且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这种阻滞发生在M期,影响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导致细胞死亡。此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S-7和LS-8能够抑制肝癌细胞Notch信号通路中的Notch1、Jagged1、Jagged2蛋白的表达,且其下游的蛋白Cleaved-notch1和。靶基因蛋白Hes-1的。表达也下调。然而,我们发现LS-8却对正常肝细胞L-02的Notch信号通路影响很弱。因此,LS-7和LS-8通过抑制肝癌细胞中的Notch信号通路而影响了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同时我们还发现LS-7和LS-8能够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下调磷酸肌醇蛋白激酶1(PDPK1)和磷酸化的Akt(p-Akt)水平,从而抑制Akt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影响细胞的存活。在L-02细胞中,LS-8对PI3K/Akt信号通路无影响。因此,LS-7和LS-8对PI3K/Akt信号的影响可能是其抗癌的作用机制之一。Western blot还显示LS-8能够上调LC3-II蛋白,从而诱导Huh7和HepG2细胞发生自噬,致使细胞呈现自噬性死亡。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其疑似靶点蛋白PDPK1进行了表达纯化及验证,虽然体外蛋白热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但这并不能否定它们在体内没有作用,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修饰对于蛋白的绑定非常重要,然而大肠杆菌表达的蛋白并无这些修饰,因此这两个化合物的靶标蛋白确认和验证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在我们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合成了一系列的吲哚衍生物并且得到一个在Hela细胞中具有细胞周期阻滞的化合物JP18,通过初步构效关系研究,我们得到一个周期阻滞效果更强的化合物6-Cl-JP18,并初步探讨了其抗癌作用机制。首先我们检测了6-Cl-JP18对宫颈癌细胞Hela的IC_(50)值为0.96μM。接着流式实验结果表明,6-Cl-JP18能够在100nM的低浓度下诱导Hela细胞发生周期阻滞,在250nM浓度下作用8小时后其G2/M期的阻滞效果就极强。Western blot结果同样显示6-Cl-JP18上调了G2/M期的标志性蛋白CyclinB1表达,同时下调磷。酸化的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C2(pho-CDC2 Tyr-15)水平,致使细胞阻滞在G2/M期。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磷酸化组蛋白H3(pho-Histone H3-ser10/thr11)的表达增加,文献显示pho-Histone H3(Ser10/Thr11)是细胞周期阻滞在M期的标志性蛋白,因此,6-Cl-JP18将Hela细胞阻滞在了M期,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过程。同时我们发现6-Cl-JP18在短时间2小时内上调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I水平,诱导Hela细胞发生了自噬。因此,6-Cl-JP18也通过诱导癌细胞自噬促进细胞死亡来发挥抗癌作用。总之,我们发现了两类不同的抗癌小分子化合物,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LS-7和LS-8具有较特异的抗癌活性,而α-吲哚亚甲基环庚酮类化合物6-Cl-JP18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并对其抗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寻找新的抗癌先导化合物及潜在靶点蛋白提供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8-05-29)

吴永玲[8](2018)在《α-亚甲基-γ-丁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抑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结构的天然产物在生物中分布和生物活性都较为广泛,且其作用机理独特。这类化合物与已有的商品化的大部分农用药剂的作用方式不同,具有成为新型农用药剂的潜质。前期研究发现,以α-亚甲基-γ-丁内酯为先导化合物的天名精内酯酮(醇)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药效团而用于高活性化合物合成,但是α-亚甲基-γ-丁内酯结构作为先导化合物,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方面,农药抗真菌方面研究较少,影响其抑菌活性的关键取代位点、取代基性能和结构参数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合成了γ单取代α-亚甲基-γ-丁内酯、α-亚甲基苯并丁内酯和α-亚甲基-γ-丁内酯/δ-戊内酯叁类衍生物,对所合成化合物抑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定性/定量构效关系分析,通过构建3D-QSAR模型获得对分子活性影响最大的结构参数。旨在探讨α-亚甲基-γ-丁内酯类化合物抑菌构效关系,为新型杀菌活性化合物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α-亚甲基-γ-丁内酯为先导化合物,经由Barbier反应、Heck反应、Perkin缩合等反应得到叁类共142个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13)CNMR和HR-MS(ESI)进行了确认,其中有92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叁类化合物反应条件均较温和、产率良好。从化合物的核磁谱图中确定γ单取代α-亚甲基-γ-丁内酯衍生物和α-亚甲基-γ-丁内酯/δ-戊内酯衍生物烯烃构型均为E式,第二类α-亚甲基苯并丁内酯部分衍生物为E/Z异构体混合物,混合物比例较低(5:1)。2.离体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c-5、3-10、3-27和2-10对番茄灰霉病、黄瓜炭疽病和小麦全蚀病的抑制毒力较高。活体组织法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在300 mg/L剂量下,化合物6a-3、6c-3、6c-5、3-4、3-7、3-9、3-27、3-34、3-36、3-42、3-43和2-10对番茄灰霉病药效>65%;化合物6c-5、3-4、3-9和3-27对黄瓜炭疽病药效>60%;化合物6a-3,6a-5,6c-3和6c-5、3-10、3-27和2-10对马铃薯晚疫病药效>7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500 mg/L剂量下,化合物6c-5、3-10、3-27和2-10对小麦白粉病保护药效与150 mg/L剂量下的25%叁唑酮对照药剂在P_(0.05)的水平下无显着性差异;化合物6c-3、6c-5、3-10、3-42和2-10的保护作用防效与500 mg/L剂量下天名精内酯酮无显着性差异。此外,所选80个代表性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毒活性。3.定性构效关系(SARs)显示衍生物取代基的吸电子/给电子性质及位阻效应是影响α-亚甲基-γ-丁内酯化合物抑菌活性的关键因素。以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毒力为例,主要表现在:含卤素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活性高于给电子取代基化合物;含对位和间位取代基化合物较含邻位取代基活性好;取代基中含有杀菌活性基团的衍生物活性较好。此外,第二类α-亚甲基苯并丁内酯衍生物的离体和活体抑菌活性高于其他两类;γ-丁内酯衍生物的抑菌活性高于δ-戊内酯衍生物。4.通过Ampac和Codessa软件分别对叁类衍生物进行了结构优化、最佳多元线性回归,确定了叁类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最佳QSAR模型,通过内部检验法和外部检验法检验了所得模型,其R~2均大于0.9。得到的叁个QSAR模型显示最大原子轨道电子数、占据的电子能级数或原子数、C原子的最小静电荷和O原子的最大静电荷这四个描述符是影响α-亚甲基-γ-丁内酯类衍生物抑菌活性最重要的结构参数。5.以第二类α-亚甲基苯并丁内酯结构为基础,根据所得QSAR模型,对苯并结构进行修饰引入卤素吸电子基团,环外双键引入间位取代苯基,设计合成了六种化合物。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T4和T5对小麦白粉病和小麦全蚀病均具有较好的活体抑菌活性,与150 mg/L剂量下的25%叁唑酮(85.36%)对照药剂在P_(0.05)的水平下无显着性差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T4在1000 mg/L浓度下对番茄灰霉病病叶和病果有较好的防效,其中对番茄灰霉病果的防效达65.29%,证实化合物7-F-α-亚苯基(3-F)苯并丁内酯T4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同时,这六个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抑菌活性的预测值与第叁章建立的QSAR模型所得实验值相比差值较小,说明第叁章所得到的最佳QSAR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综上所述:以α-亚甲基-γ-丁内酯结构作为先导化合物合成的衍生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细胞毒活性较弱。本研究确定了取代基的吸(给)电子性质及位阻效应是影响该类化合物抑菌活性的关键因素,最大原子轨道电子数和占据的电子能级数或原子数描述符是影响α-亚甲基-γ-丁内酯类衍生物抑菌活性最重要的结构参数;同时发现α-亚苯基苯并丁内酯结构具有作为二次先导化合物用于指导高抑菌活性化合物合成的意义,化合物7-F-α-亚苯基(3-F)苯并丁内酯T4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赵银娜[9](2018)在《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和芳基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见光催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催化策略。在可见光催化领域,氟烷基化反应是一类具有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的反应。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反应,合成二芳基甲烷化合物的方法。同时探索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芳基化反应,合成叁芳基甲烷化合物的方法。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光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一般的光催化反应模式。然后重点从烷烃的氟烷基化反应、烯烃的氟烷基化反应、炔烃的氟烷基化反应和(杂)芳烃的氟烷基化反应四个方面总结了可见光催化的氟烷基化(包括氟化、二氟烷基化、叁氟甲基化和全氟烷基化)反应。第二章是本篇论文的重点。研究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反应:通过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过程合成二氟烷基化二芳基甲烷化合物。不同于以往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氧化淬灭激发态的光催化剂产生了二芳基甲基自由基中间体。这是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第一次通过二芳基甲基自由基中间体参与反应。对照实验、荧光淬灭实验、自由基捕获实验、量子产率的测定实验等机理验证实验,证明了该反应是可见光催化的反应,并验证了该反应中自由基—自由基偶联的反应机制。第叁章,我们简单探索了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芳基化反应,合成了叁芳基甲烷化合物。在上一个工作基础上,对该反应进行条件优化,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媛[10](2018)在《过渡金属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MCPs)因高张力叁元环以及环外双键的存在,在有机化学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反应活性,使得这类小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合成砌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过渡金属催化的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包括加成、开环、重排等。由于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活性位点较多,该类化合物反应机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底物相关性等特点。尽管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小组对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参与的化学反应进行了广泛研究,关于该类化合物相关的机理研究相对缺乏。通过对反应机理的深入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设计和开发该类化合物的新反应,为精准合成提供科学依据。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理论计算化学研究手段,详细研究了Pd、Au、Pt等过渡金属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参与的有机合成反应和聚合反应的机理。考察不同过渡金属活化反应底物的模式,并对反应过程中的化学选择性及区域选择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零价钯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分子间和分子内氢胺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研究。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氢胺化反应中零价钯更易与胺类化合物反应,通过氧化加成发生N-H键断裂从而生成氢钯中间体(H-Pd-NR2)。然而,我们发现在该反应中,零价钯活化亚甲基环丙烷首先发生远端C-C键断裂更为有利,生成四元环钯中间体。随后,对于零价钯催化的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分子间的氢胺化反应,另一分子底物(2-吡咯烷酮)羰基上的氧可与钯配位,然后通过氢转移生成烯丙基钯中间体,最后通过还原消除可得到目标产物。而对于零价钯催化的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分子内的氢胺化反应,在生成四元环钯中间体之后,胺基发生亲核进攻路径较氢转移路径更为有利,随后发生分步氢转移过程可得到目标产物。在该反应中,我们对氢转移路径及亲核进攻路径的选择性进行了深入探究。(2)详细研究了一价金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和烯基环丙烷类化合物与对甲苯磺酰胺(Ts NH2)的氢胺化反应的机理。该类反应中可生成烯丁基胺类中间体,随后可通过分子内成环生成吡咯类衍生物。对于一价金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与Ts NH2的氢胺化反应,首先,我们对催化剂活化底物的顺序和活化方式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价金首先活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路径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垒,在热力学及动力学上都是不利的。我们研究发现一价金催化剂可首先与Ts NH2上的N原子配位,进而可以增加胺基上N-H键的酸性,从而更利于N-H基团发生质子转移。计算结果表明,一价金与Ts NH2配位后,发生氢原子转移路径,转移到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环外双键的碳原子(C2)上,进而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随后,酰胺基(Au-NHTs)亲核进攻该中间体叁元环上的C3/C4,进而发生开环并生成烯丁基胺中间体。计算研究发现,该反应机理也可应用于一价金催化乙烯基环丙烷类化合物(VCPs)与对甲苯磺酰胺的氢胺化反应。叁氟甲磺酸催化的MCPs和VCPs与Ts NH2的氢胺化反应中,反应机理与金催化的反应路径相似。在此体系中,对于为何只有对甲苯磺酰胺可参与反应的原因也进行了解释。(3)对过渡金属铂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硅硼化反应的机理,以及反应中的区域选择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我们同时考虑了过渡金属首先活化MCPs底物和硅硼试剂的过程。计算结果显示,硅硼试剂首先在过渡金属Pt上发生氧化加成反应,形成二价Pt中间体。随后,MCPs环外双键与该中间体发生迁移插入过程,接下来经β-碳消除步骤(叁元环近端碳碳键断裂开环)形成有机硼中间体,最后发生还原消除得到目标产物。该反应中的区域选择性受迁移插入步骤中取代基位阻效应的影响,即MCPs上叁元环或环外双键上的取代基与Bpin基团存在位阻效应,可影响迁移插入的区域选择性。并且β-碳消除步骤中,叁元环开环可以发生选择性的开环,从而形成顺式构型的中间体与反式构型的中间体(实验中更易于生成反式构型的中间体),我们对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区域选择性也进行了详细的探究。(4)对过渡金属钯和镍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的开环聚合反应和加成聚合反应的引发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计算发现,对于[Ni(η3-C3H5)Br]催化MCPs的加成聚合反应,引发过程是通过单体的2,1-迁移插入路径,且通过重复的单体插入完成链增长过程,而当使用[Ni(η3-C3H5)PPh3]+催化剂时,引发过程中,亚甲基环丙烷单体的环外双键发生2,1-迁移插入与1,2-迁移插入路径的碳正离子区域选择性较差,且当单体发生2,1-迁移插入时,接下来有利于发生重复单体插入,而不利于发生开环过程;当单体发生1,2-迁移插入时,会通过β-碳消除步骤形成开环中间体,这是由于单体插入过程中受催化剂上配体及取代基位阻效应的影响,从而解释了在Ni催化MCPs的聚合反应中,生成的加成聚合产物含有开环单元的存在。对于[Pd(η3-C3H5)L]+催化MCPs的开环聚合反应,引发过程是通过单体环外双键的2,1-迁移插入,随后经β-碳消除步骤形成烯丙基钯中间体,经重复的这一过程完成链增长。以上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反应机理的认识。结合以上所提机理,对理解亚甲基环丙烷参与的有机反应和聚合反应机理、实现计算化学导向性的反应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亚甲基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Friedl?nder缩合反应等步骤合成得到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考察了8种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作为光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8种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对亚甲基蓝溶液均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进行光催化反应12 h后,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溶液COD_(Cr)去除率达54.1%~96.3%。其中2,8-二(4′-二苯氨基)苯基-4,6-二苯基-1,9-蒽唑啉和2,6-二(3′-N-乙基咔唑基)-4,8-二苯基-1,5-蒽唑啉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12 h COD_(Cr)去除率分别为96.3%和95.8%,光催化剂可以连续使用4次,在10 h内对两种模拟染料溶液的脱色率均可达到99%以上,COD_(Cr)去除率均可达到91%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甲基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盛回香,余健,王硕文,徐振华,唐石.铜催化对亚甲基苯醌/偶氮试剂/水叁组分反应合成苯并呋喃-2-酮类化合物[J].应用化学.2019

[2].赵天楚,孙海龙,朱红军,祝旭宏.二苯基蒽唑啉类化合物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3].张燕,朱洪伟,尚俊峰,王宝雷,李正名.3-(((3-溴-1-(3-氯吡啶-2-基)-1H-吡唑-5-基)亚甲基)氨基)取代苯并[d][1,2,3]叁嗪-4(3H)-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有机化学.2019

[4].李生彬,齐慧,张超超,刘振明,宋亚丽.(E)-3-{[(1,3,4-噻二唑-2-基)氨基]亚甲基}-硫色满-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抗真菌活性测定及分子对接研究[J].药学学报.2018

[5].张学博,雷鹏,孙腾达,张晓鸣,马航宇.新型N'-苯亚甲基哌啶-1-(硫代)酰肼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18

[6].郑文娜,邓希乐,周小毛,柏连阳.4-氯-6-(2-(取代苯亚甲基)肼基)-2-苯基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18

[7].蓝功财.α-亚甲基-γ-内酯类化合物和α-吲哚亚甲基环庚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机制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

[8].吴永玲.α-亚甲基-γ-丁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抑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9].赵银娜.可见光催化下对亚甲基醌类化合物的二氟烷基化和芳基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8

[10].刘媛.过渡金属催化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α碳骨架的生物合成来源Fi...位修饰:案例3Figure15C-7modificat...硝基化合物与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Michae...稠环固定顺式构型的新烟碱类杀虫剂3 四种样品的吸收谱表 1 四种样品的共振...苯甲醛衍生物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Knoev...

标签:;  ;  ;  ;  ;  ;  ;  

亚甲基类化合物论文_盛回香,余健,王硕文,徐振华,唐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