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包括安装座,在呈物板设置各种加工机具,但加工机具在进行产品成形加工时容易造成震动,从而缓冲板与安装座之间的间距减小,进而滑杆上的两个弹簧一受到压缩,并对呈物板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而在缓冲板与安装座间距减小的同时,滑套沿着限位杆下滑,从而限位杆上的弹簧二受到挤压,使得弹簧二进行压缩,对呈物板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进一步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降低了安装座长期承受加工机具的重力产生形变的现象,需要调节呈物板的高度时,通过转动旋钮带动丝杆进行旋转,使得叉型杆对呈物板进行高度调节,增强了防震底座的灵活性以及实用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包括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2),凹槽(2)通过第一减震装置与缓冲板(8)连接,缓冲板(8)的两侧壁均安装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缓冲板(8)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2),且安装槽(12)内设有横向设置的丝杆(13),所述丝杆(13)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安装槽(1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丝杆(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斜齿轮一(14),所述斜齿轮一(14)的一侧与斜齿轮二(15)啮合连接,且斜齿轮二(15)的转动中心固定安装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旋钮(16),所述丝杆(13)上套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块(17),且螺纹连接块(1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一(18),所述缓冲板(8)未开设安装槽(12)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二(19),连接块二(19)与连接块一(18)的上表面分别与叉型杆(20)底部的两个连接端铰接,叉型杆(20)顶部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相同的滑动座(22)铰接,两个所述滑动座(22)均套设在滑轨(21)上并与滑轨(21)滑动连接,且滑轨(21)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呈物板(23)的下表面。
设计方案
1.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包括安装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2),凹槽(2)通过第一减震装置与缓冲板(8)连接,缓冲板(8)的两侧壁均安装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缓冲板(8)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2),且安装槽(12)内设有横向设置的丝杆(13),所述丝杆(13)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安装槽(1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丝杆(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斜齿轮一(14),所述斜齿轮一(14)的一侧与斜齿轮二(15)啮合连接,且斜齿轮二(15)的转动中心固定安装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旋钮(16),所述丝杆(13)上套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块(17),且螺纹连接块(1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一(18),所述缓冲板(8)未开设安装槽(12)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二(19),连接块二(19)与连接块一(18)的上表面分别与叉型杆(20)底部的两个连接端铰接,叉型杆(20)顶部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相同的滑动座(22)铰接,两个所述滑动座(22)均套设在滑轨(21)上并与滑轨(21)滑动连接,且滑轨(21)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呈物板(23)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由滑杆(3)、滑块(4)、滚珠(5)、弹簧一(6)和推杆(7)组成,所述凹槽(2)内固定安装有横向设置的滑杆(3),滑杆(3)上套设有两个滑动连接的滑块(4),两个滑块(4)的顶部均铰接有推杆(7),两个推杆(7)的另一端均与缓冲板(8)的下表面铰接,所述滑杆(3)的两端均串有弹簧一(6),弹簧一(6)的一端与凹槽(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弹簧一(6)的另一端与相邻的滑块(4)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块(4)的底部安装有转动连接的滚珠(5),且滚珠(5)与凹槽(2)的内底壁滚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装置由滑套(9)、限位杆(10)和弹簧二(11)组成,所述缓冲板(8)的两侧壁均固定安装有滑套(9),且滑套(9)中插设有滑动连接的限位杆(10),所述限位杆(10)的底部延伸出滑套(9)并与安装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限位杆(10)的顶部延伸出滑套(9)并固定安装有防滑套,所述限位杆(10)上串有弹簧二(11),弹簧二(11)的一端与安装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弹簧二(11)的另一端与滑套(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连接块(17)的两侧壁均与安装槽(12)的内侧壁滑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型杆(20)包括十字型交叉连杆,连杆的中部交叉点处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震底座,具体是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
背景技术
机械底座在目前的机械加工生产中应用非常普遍,不过目前市场上大多的机械底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成形加工机应用是范围最广的加工方式之一,且加工产品不断的进步,成形加工后的尺寸精度要求也相对的提高。
而现有的机械底座本身的缓冲能力一般,在加工机具在进行产品成形加工时,造成机械底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移动以及震动,一般而言,机械底座长期承受加工机具的重力产生型变,这些因素会导致加工尺寸精度下降,同时现有的机械底座本身不具备对架设在机械底座上的加工机具进行升降功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有效的对于震动加以吸收并使其减弱,从而提高机械底座的工艺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通过第一减震装置与缓冲板连接,缓冲板的两侧壁均安装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缓冲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内设有横向设置的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安装槽的内侧壁转动连接,丝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斜齿轮一,所述斜齿轮一的一侧与斜齿轮二啮合连接,且斜齿轮二的转动中心固定安装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旋钮,所述丝杆上套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块,且螺纹连接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一,所述缓冲板未开设安装槽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二,连接块二与连接块一的上表面分别与叉型杆底部的两个连接端铰接,叉型杆顶部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相同的滑动座铰接,两个所述滑动座均套设在滑轨上并与滑轨滑动连接,且滑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呈物板的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减震装置由滑杆、滑块、滚珠、弹簧一和推杆组成,所述凹槽内固定安装有横向设置的滑杆,滑杆上套设有两个滑动连接的滑块,两个滑块的顶部均铰接有推杆,两个推杆的另一端均与缓冲板的下表面铰接,所述滑杆的两端均串有弹簧一,弹簧一的一端与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弹簧一的另一端与相邻的滑块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块的底部安装有转动连接的滚珠,且滚珠与凹槽的内底壁滚动接触,在呈物板设置各种加工机具,但加工机具在进行产品成形加工时容易造成安装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移动以及震动,从而缓冲板与安装座之间的间距减小,使得两个推杆推动滑杆上的两个滑块沿着滑杆作分离运动,进而滑杆上的两个弹簧一受到压缩,并对呈物板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减震装置由滑套、限位杆和弹簧二组成,所述缓冲板的两侧壁均固定安装有滑套,且滑套中插设有滑动连接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底部延伸出滑套并与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限位杆的顶部延伸出滑套并固定安装有防滑套,所述限位杆上串有弹簧二,弹簧二的一端与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弹簧二的另一端与滑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缓冲板与安装座间距减小的同时,滑套沿着限位杆下滑,从而限位杆上的弹簧二受到挤压,使得弹簧二进行压缩,从而对呈物板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进一步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降低了安装座长期承受加工机具的重力产生形变的现象,减少了加工尺寸精度下降的因素。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螺纹连接块的两侧壁均与安装槽的内侧壁滑动接触,避免丝杆在反生转动时,螺纹连接块随着丝杆的转动而发生摆动的现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叉型杆包括十字型交叉连杆,连杆的中部交叉点处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呈物板设置各种加工机具,但加工机具在进行产品成形加工时容易造成安装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移动以及震动,从而缓冲板与安装座之间的间距减小,使得两个推杆推动滑杆上的两个滑块沿着滑杆作分离运动,进而滑杆上的两个弹簧一受到压缩,并对呈物板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在缓冲板与安装座间距减小的同时,滑套沿着限位杆下滑,从而限位杆上的弹簧二受到挤压,使得弹簧二进行压缩,从而对呈物板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进一步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降低了安装座长期承受加工机具的重力产生形变的现象,减少了加工尺寸精度下降的因素。
3、本实用新型在需要调节呈物板的高度时,通过转动旋钮带动斜齿轮二转动,而斜齿轮二与斜齿轮一相互啮合,从而斜齿轮一带动丝杆进行旋转,因此丝杆上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块沿着丝杆作直线运动,从而螺纹连接块上的连接块一与连接块二之间的间距增大或减小,使得叉型杆对呈物板进行高度调节,增强了防震底座的灵活性以及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安装座1、凹槽2、滑杆3、滑块4、滚珠5、弹簧一6、推杆7、缓冲板8、滑套9、限位杆10、弹簧二11、安装槽12、丝杆13、斜齿轮一14、斜齿轮二15、旋钮16、螺纹连接块17、连接块一18、连接块二19、叉型杆20、滑轨21、滑动座22、呈物板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自动化机械防震底座,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2,凹槽2通过第一减震装置与缓冲板8连接,第一减震装置由滑杆3、滑块4、滚珠5、弹簧一6和推杆7组成,凹槽2内固定安装有横向设置的滑杆3,滑杆3上套设有两个滑动连接的滑块4,两个滑块4的顶部均铰接有推杆7,两个推杆7的另一端均与缓冲板8的下表面铰接,滑杆3的两端均串有弹簧一6,弹簧一6的一端与凹槽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弹簧一6的另一端与相邻的滑块4侧壁固定连接,滑块4的底部安装有转动连接的滚珠5,且滚珠5与凹槽2的内底壁滚动接触。
缓冲板8的两侧壁均安装有第二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由滑套9、限位杆10和弹簧二11组成,缓冲板8的两侧壁均固定安装有滑套9,且滑套9中插设有滑动连接的限位杆10,限位杆10的底部延伸出滑套9并与安装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限位杆10的顶部延伸出滑套9并固定安装有防滑套,限位杆10上串有弹簧二11,弹簧二11的一端与安装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弹簧二11的另一端与滑套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在呈物板23设置各种加工机具,但加工机具在进行产品成形加工时容易造成安装座1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移动以及震动,从而缓冲板8与安装座1之间的间距减小,使得两个推杆7推动滑杆3上的两个滑块4沿着滑杆3作分离运动,进而滑杆3上的两个弹簧一6受到压缩,并对呈物板23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而在缓冲板8与安装座1间距减小的同时,滑套9沿着限位杆10下滑,从而限位杆10上的弹簧二11受到挤压,使得弹簧二11进行压缩,从而对呈物板23上的各种加工机具进一步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降低了安装座1长期承受加工机具的重力产生形变的现象,减少了加工尺寸精度下降的因素。
缓冲板8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2,且安装槽12内设有横向设置的丝杆13,丝杆13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安装槽1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丝杆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斜齿轮一14,斜齿轮一14的一侧与斜齿轮二15啮合连接,且斜齿轮二15的转动中心固定安装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旋钮16,丝杆13上套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块17,螺纹连接块17的两侧壁均与安装槽12的内侧壁滑动接触,而螺纹连接块1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一18,缓冲板8未开设安装槽12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二19,连接块二19与连接块一18的上表面分别与叉型杆20底部的两个连接端铰接,叉型杆20顶部的两个连接端分别与两个相同的滑动座22铰接,叉型杆20包括十字型交叉连杆,连杆的中部交叉点处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两个滑动座22均套设在滑轨21上并与滑轨21滑动连接,且滑轨21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呈物板23的下表面。
需要调节呈物板23的高度时,通过转动旋钮16带动斜齿轮二15转动,而斜齿轮二15与斜齿轮一14相互啮合,从而斜齿轮一14带动丝杆13进行旋转,因此丝杆13上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块17沿着丝杆13作直线运动,从而螺纹连接块17上的连接块一18与连接块二19之间的间距增大或减小,使得叉型杆20对呈物板23进行高度调节,增强了防震底座的灵活性以及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0495.1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7(西安)
授权编号:CN209458581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F16M 5/00
专利分类号:F16M5/00;F16F7/00;F16F15/04
范畴分类:27H;
申请人:白宇
第一申请人:白宇
申请人地址:710109 陕西省西安市子午大道中段39号
发明人:白宇
第一发明人:白宇
当前权利人:白宇
代理人:张焱
代理机构:1172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成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