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紫苏论文-李姿,胡嘉想,刘敏

东紫苏论文-李姿,胡嘉想,刘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紫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紫苏,Ames试验,微核,精子畸形

东紫苏论文文献综述

李姿,胡嘉想,刘敏[1](2019)在《东紫苏致突变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东紫苏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方法采用平板掺入法Ames试验,设每皿5000、1000、200、40、8μg剂量组,同时设阴性、阳性对照组,观察每皿回变菌落数。微核及精子畸形试验设5000、2500、1250 mg/kg·BW 3个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微核试验采用30 h、2次给受试物法,检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精子畸形试验于首次染毒后第35 d处死动物,观察精子畸形率。结果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东紫苏各剂量组在Ames试验中未呈现致突变性,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和剂量范围内,未发现东紫苏有致突变性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毛媛[2](2016)在《东紫苏中木犀草苷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又名凤尾茶、野山茶、牙刷草等,是唇形科、香薷属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生于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东紫苏是民间应用多年的中草药及保健品,可药食兼用,味苦,微辛,用于治疗感冒风寒、牙疼身疼、咽喉疼、消化不良、腹泻、急性结膜炎、排尿困难、肝炎等病症。东紫苏中化学成分丰富,其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约10%,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研究与开发前景广阔。近年来对东紫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而对于黄酮化合物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为东紫苏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东紫苏的研究现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生物活性概况。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东紫苏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其定量检测。采用NaNO_2-AL(NO_3)_3-NaOH法测量总黄酮的含量,并以总黄酮的提取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东紫苏总黄酮提取工艺。选择乙醇回流法提取东紫苏总黄酮,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提取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醇浓度对东紫苏总黄酮提取量影响较小,为节约成本,选择6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进而选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叁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按照因素水平表进行叁水平叁因素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60℃,在此工艺下东紫苏总黄酮提取液浓度为6.75mg/mL,纯度为64.6%。第叁章主要对东紫苏总黄酮的进行成分分析,并从中分离、鉴定出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木犀草苷。采用HPLC分析了总黄酮成分;采用Prep-HPLC成功制备出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并检测制备纯度为94%;采用UPLC-TOF-MSMS、NMR分析,并参考有关文献,鉴定此化合物为木犀草苷。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木犀草苷的抗氧化、抗炎和免疫活性。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普鲁士蓝法测定木犀草苷的抗氧化活性。在DPPH清除自由基实验中,木犀草苷的清除能力和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y=11.9095x-6.4155(R=0.9978),木犀草苷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为5.14μg/mL,仅稍高于VC的IC_(50)值,说明木犀草苷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此外,在总还原能力的测定实验中,木犀草苷表现出了良好的总还原能力,并具有浓度依赖性。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和小鼠模型体内试验对木犀草苷的抗炎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检测木犀草苷对LPS刺激后的LAW264.7细胞NO释放量的影响,测定了木犀草苷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在5~5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木犀草苷对NO的清除率为31.1~79.7%,并且清除率随着木犀草苷浓度的提高而增强。木犀草苷可明显降低细胞中NO的释放,表明了其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能力。通过比较二甲苯致炎的小鼠模型中,实验组和模型组的耳肿胀度和血清中的PGE2含量,研究了木犀草苷体内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木犀草苷可以明显缓解小鼠的耳肿胀度,在40~80 mg/kg的剂量范围内,耳肿胀抑制率达到了43.2~81.4%,相对于模型对照组,中剂量组(60 mg/kg)和高剂量组(80 mg/kg)具有极显着性差异;另外,实验组小鼠的血清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高剂量组(80 mg/kg)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了木犀草苷具有良好的体内抗炎作用。采用中性红吞噬实验和小鼠体内碳粒廓清实验,评价了木犀草苷的免疫活性。通过中性红法检测木犀草苷对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木犀草苷在浓度100~350μg/mL的范围内,可增强细胞的吞噬活性。通过小鼠体内碳粒廓清试验,评价木犀草苷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中剂量组(6 mg/kg)和高剂量组(8 mg/kg)可显着提高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表明木犀草苷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4-02)

毛媛,刘克武,刘克海,许剑锋,吕慧[3](2016)在《东紫苏化学成分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紫苏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全草中含芳香油、黄酮、叁萜、酚类、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无机元素,具有明显的抑菌、抗氧化和降血脂等活性。目前对东紫苏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活性研究很少,本文现对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毛媛,吕留庄,刘克武,刘克海[4](2016)在《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免疫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实验筛选东紫苏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利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清除双氧水(H_2O_2)实验,考察东紫苏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小鼠体内碳粒廓清实验,评价东紫苏总黄酮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东紫苏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g/m L)、提取温度60℃、回流时间3 h;在50~20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东紫苏总黄酮对O_2~-·和H_2O_2的清除率分别为26.36%~73.94%和48.56%~77.39%,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08.07μg/m L和50.59μg/m L;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表明东紫苏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免疫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09期)

赵雪薇[5](2015)在《东紫苏中叁萜皂苷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为唇形科(Labiatae)香薷属(Elsholtiza)植物中叁萜及其皂苷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第二章对云南产香薷属植物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初步的生物活性探讨;第叁章对本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及展望。东紫苏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主要生长于松林下或山坡草地上,海拔1200-3000米。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和贵州西部等地。东紫苏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国传统的中药材使用,全草入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头痛乏力、虚火牙痛、消化不良、肚泻、尿闭及肝炎等症。其嫩尖亦可做为茶饮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东紫苏在民间也称作“凤尾茶”。东紫苏作为云南重要的民族药和保健饮品,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东紫苏中的化学成分,我们对采自云南省红河州的东紫苏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各种色谱分离材料和技术以及现代波谱学方法,从东紫苏的正丁醇相中,共分离鉴定了30个化合物,均为五环叁萜皂苷类成分,包括18个齐墩果烷型叁萜皂苷和12个乌苏烷型叁萜皂苷,其中,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东紫苏正丁醇相中叁萜皂苷类成分含量较大,以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叁萜为主,苷元结构变化不大,区别主要在于糖链中糖的种类和连接方式。本次实验还对东紫苏的正丁醇相以及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抗炎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其抗炎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钟金栋,赵雪薇,冯悦,李洪梅,李蓉涛[6](2014)在《东紫苏的化学成分及其抗HCV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为唇形科(Lamiaceae)香薷属(Elsholtiza)植物,又名凤尾茶、小山茶等。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贵州西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也有分布。东紫苏全草入药,味辛,性平,有发散解表、清热利湿、理气和胃的功能,用于外感风寒、感冒发热、头疼身痛、咽喉痛、虚火牙痛、消化不良、急性结膜炎、尿闭及肝炎等症。嫩尖可当茶饮,有清热解毒功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期刊2014-11-21)

钟金栋,冯峰,李洪梅,李海舟,李蓉涛[7](2013)在《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的75%丙酮水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Massonianoside B(1)、Icariside E4(2)、1R,2R,4R-叁羟基薄荷烷(1R,2R,4R-trihydroxy-menthane,3)、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4)、迷迭香酸甲酯(Rosmarinic acid methyl ester,5)、迷迭香酸乙酯(Rosmarinic acid ethyl ester,6)、Nepetoidin B(7)、咖啡酸(Caffeic acid,8)、咖啡酸甲酯(Methyl caffeate,9)、Oresbinsin A(10)、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11)和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3,4-dihydroxy-5-methoxy-benzaldehyd,12).其中化合物1-3和5-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张丽梅,王桥,龙华,朱秋会[8](2013)在《滇东东紫苏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踏查、详查和访问调查的方法,对云南东部的东紫苏资源进行了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该种植物的资源动态和现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地区中,只有楚雄市和武定县有极丰富的东紫苏资源分布;其余各地东紫苏资源均不容乐观,尤其是大理和弥勒的东紫苏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因此认为云南东部的东紫苏植物资源分布带狭窄,生境要求严格;各地资源破坏严重,贮量正在缩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付立卓[9](2010)在《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对产自云南红河州香薷属药用植物东紫苏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对东紫苏和同属植物野拔子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已报道过的香薷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对香薷属植物化学分类学进行了探讨。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包括硅胶、凝胶、反相硅胶和MCI等,对东紫苏全草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离纯化,并应用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苷D(1)和东紫苏苷E(2);已知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3-O-β-D-木糖-3,23-二羟基齐墩果酸28-O-β-D-木糖-(1-6)-0-β-D-葡萄糖酯苷(3),28-O-p-D-葡萄糖-3,19,23-叁羟基齐墩果酸苷(4),28-O-β-D-葡萄糖-(1→2)-O-β-D-葡萄糖-2,3,19-叁羟基乌苏酸苷(5),2,3,23-叁羟基齐墩果酸(6),2,3-二羟基乌苏酸(7),乌苏酸(8),迷迭香酸(9),6β-isopropyl-4a,8a-dimethyl-1,2,3,4,4a,5,6,7,8,8a-decahydron aphthaylene-1β,4p,5β-trio1(10),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3),7-O-β-D-葡萄糖-5,3',4'-叁羟基黄酮苷(14),5,7,3',4'-四羟基黄酮(15),5,7,4'-叁羟基黄酮(16),木犀草素(17)和eriodictyol-7-O-[6"-(3'"-hydroxy-4'"-methoxycinnamonyl)]-β-D-glucopyranside (18)。其中化合物3-5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GC-MS对水蒸气蒸馏与CO2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东紫苏和野拔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挥发油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单萜集中在低沸点组分,主要的结构类型为薄荷醇型;倍半萜集中在高沸点组分,主要结构类型为奥烷型。结合本论文实验数据与其它已有文献报道的香薷属植物挥发油成分数据,利用SPSS 10.0层次聚类分析法,用平方欧氏距离作为相似性测度,依据萜类的结构类型和生源关系对香薷属植物进行了简单的化学分类,将香薷属20个药用植物分为香薷酮型、桉树油型和简单烃型叁类。以上研究为该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0-05-24)

邓芸,盖琼辉[10](2010)在《紫苏·香紫苏·东紫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苏、香紫苏、东紫苏同为唇形科植物,是一类重要的药材、香料作物,其名称与用途相近,由此产生了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现象。现从植物学分类、起源分布、特征特性、开发利用等方面将叁者进行比较和区别,以期为该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0年04期)

东紫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又名凤尾茶、野山茶、牙刷草等,是唇形科、香薷属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生于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东紫苏是民间应用多年的中草药及保健品,可药食兼用,味苦,微辛,用于治疗感冒风寒、牙疼身疼、咽喉疼、消化不良、腹泻、急性结膜炎、排尿困难、肝炎等病症。东紫苏中化学成分丰富,其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约10%,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研究与开发前景广阔。近年来对东紫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而对于黄酮化合物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为东紫苏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东紫苏的研究现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生物活性概况。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东紫苏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其定量检测。采用NaNO_2-AL(NO_3)_3-NaOH法测量总黄酮的含量,并以总黄酮的提取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东紫苏总黄酮提取工艺。选择乙醇回流法提取东紫苏总黄酮,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提取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醇浓度对东紫苏总黄酮提取量影响较小,为节约成本,选择6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进而选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叁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按照因素水平表进行叁水平叁因素正交试验,结合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温度为60℃,在此工艺下东紫苏总黄酮提取液浓度为6.75mg/mL,纯度为64.6%。第叁章主要对东紫苏总黄酮的进行成分分析,并从中分离、鉴定出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木犀草苷。采用HPLC分析了总黄酮成分;采用Prep-HPLC成功制备出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并检测制备纯度为94%;采用UPLC-TOF-MSMS、NMR分析,并参考有关文献,鉴定此化合物为木犀草苷。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木犀草苷的抗氧化、抗炎和免疫活性。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普鲁士蓝法测定木犀草苷的抗氧化活性。在DPPH清除自由基实验中,木犀草苷的清除能力和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y=11.9095x-6.4155(R=0.9978),木犀草苷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为5.14μg/mL,仅稍高于VC的IC_(50)值,说明木犀草苷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此外,在总还原能力的测定实验中,木犀草苷表现出了良好的总还原能力,并具有浓度依赖性。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和小鼠模型体内试验对木犀草苷的抗炎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检测木犀草苷对LPS刺激后的LAW264.7细胞NO释放量的影响,测定了木犀草苷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在5~5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木犀草苷对NO的清除率为31.1~79.7%,并且清除率随着木犀草苷浓度的提高而增强。木犀草苷可明显降低细胞中NO的释放,表明了其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能力。通过比较二甲苯致炎的小鼠模型中,实验组和模型组的耳肿胀度和血清中的PGE2含量,研究了木犀草苷体内抗炎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木犀草苷可以明显缓解小鼠的耳肿胀度,在40~80 mg/kg的剂量范围内,耳肿胀抑制率达到了43.2~81.4%,相对于模型对照组,中剂量组(60 mg/kg)和高剂量组(80 mg/kg)具有极显着性差异;另外,实验组小鼠的血清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高剂量组(80 mg/kg)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着性差异,表明了木犀草苷具有良好的体内抗炎作用。采用中性红吞噬实验和小鼠体内碳粒廓清实验,评价了木犀草苷的免疫活性。通过中性红法检测木犀草苷对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木犀草苷在浓度100~350μg/mL的范围内,可增强细胞的吞噬活性。通过小鼠体内碳粒廓清试验,评价木犀草苷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中剂量组(6 mg/kg)和高剂量组(8 mg/kg)可显着提高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表明木犀草苷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紫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姿,胡嘉想,刘敏.东紫苏致突变作用的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毛媛.东紫苏中木犀草苷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3].毛媛,刘克武,刘克海,许剑锋,吕慧.东紫苏化学成分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

[4].毛媛,吕留庄,刘克武,刘克海.东紫苏(ElsholtizabodinieriVaniot)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免疫活性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

[5].赵雪薇.东紫苏中叁萜皂苷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6].钟金栋,赵雪薇,冯悦,李洪梅,李蓉涛.东紫苏的化学成分及其抗HCV活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2014

[7].钟金栋,冯峰,李洪梅,李海舟,李蓉涛.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张丽梅,王桥,龙华,朱秋会.滇东东紫苏资源的调查与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9].付立卓.东紫苏(Elsholtziabodinieri)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10].邓芸,盖琼辉.紫苏·香紫苏·东紫苏的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0

标签:;  ;  ;  ;  

东紫苏论文-李姿,胡嘉想,刘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