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史令慧[2](2020)在《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学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鉴赏课是高中生感知、体验音乐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落实“彰显美育功能”基本理念的重要渠道,因此音乐鉴赏课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培养其审美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要把握学科特点,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才能据此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此,本研究是从音乐鉴赏者的角度出发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研究,抓住高中生音乐审美过程中心理的特点,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并以音乐审美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理论依据,通过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高中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加以分析和探究。并结合不同高中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案,针对存在的问题,向教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提出可供参考的实践性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是针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等作进一步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对高中音乐新课标理念以及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理论的分析和论述,力图对审美心理进行界定以及进一步了解研究对象的特质,明确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要性与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和文献搜集,总结高中生在音乐鉴赏课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并归纳和分析出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案提供参照依据。第四部分是依据高中生心理特征探究在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教学案例,在教学方案设计上提出实施建议。
李霖[3](2020)在《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文中提出201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性”写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性质的第一位,并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足以说明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作为研究出发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的内涵,结合指导小学音乐欣赏课实施的文件、规章和制度,及小学音乐欣赏课课例,探讨“人文价值”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重点讨论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本文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当下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的缺失,所以,我们更应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实现其人文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及方法、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出发,探究了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核心内涵,结合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及21世纪“核心素养”的新内涵,探讨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内涵。第二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探究小学音乐教育人文价值的体现。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及其《解读》、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中有关音乐欣赏“人文价值”的内容体现;其次,从实践层面,结合全国2016-2019年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优质课案例,包括优质课评价指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重点讨论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目标的实施状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首先,对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今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重知识、轻人文”的现状;其次,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最后,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理解音乐欣赏教育目标内涵,结合实际探讨音乐欣赏“人文价值”(或人文目标)的落实方式。本文认为,只有站在“教育”角度,探究音乐的人文内涵,重新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甚至是教育的“育人”内涵。
路鸣[4](2020)在《音乐批评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颁布,其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特点。“批判性思维以‘发现问题’为核心,创新思维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音乐批评以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为特征,在音乐鉴赏中发挥了反思判断的作用,培养学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该论文以音乐批评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为中心,探究学生树立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意识的新策略。除引言外,论文框架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音乐鉴赏、音乐批评、批判性思维三方面进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第二部分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描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现状分析,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独立判断意识与个性化表达。第三部分依据音乐批评标准、方法论阐述音乐批评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与案例。第四部分是音乐批评融入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检验及反思。通过教学前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以检验音乐批评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与案例的有效性。
周姝[5](2020)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提出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类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态,能够最直接激发人类的情感,给人一种审美的感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外,还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重视音乐素养的作用。高校公共音乐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公共音乐课,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学和人才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养,本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衡阳市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工程类、财经类、生物医学类、综合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区分学生和教师,共涉及400名学生和38名音乐教师。学生部分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包括音乐学习现状、对音乐课的需求以及对音乐素养的审美认知情况。教师部分以访谈为主,主要包括学校公共音乐课基本情况、教学现状,并从审美角度出发,了解教师对公共音乐审美教育认知情况,提出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挖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综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与统计分析,重点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第四章以第三章得到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客观地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分析得出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尝试从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提升公共音乐教师审美修养、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展望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前景。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指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鉴于高职公共音乐课程科学、全面、多元、实用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音乐课美育效果的对策建议,要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提升审美思维,把握美、营造美、发现美、创造美。要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课程类型,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甚至可以采用跨校网络选修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要提高以美育人的针对性,丰富教学内容,活化乐理知识,突出情感体验,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从而加强学生更多元、更深层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内涵。要立足审美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教师审美素养。要突出音乐审美导向,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不断加强审美环境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为培养新时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刘扬洋[6](2020)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儿童歌曲是中国歌曲创作的重要成就之一,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这一创作领域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儿童歌曲与之前时代的创作相比,其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音乐学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作了以下研究:绪论部分包含了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史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回顾了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儿童歌曲的发展历程和9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创作儿童歌曲的音乐家,并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作品以及分类情况。第三部分,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儿童歌曲从其唱词、音乐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四部分,从儿童歌曲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的创作成就并进行了简要评价。第五部分,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处于瓶颈期的原因,展望了对未来儿童歌曲发展的前景。
李响[7](2020)在《傅雷艺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有关文化学者的艺术思想研究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傅雷的艺术思想也开始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就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对于傅雷艺术思想的梳理大多集中在某个方面,诸如他的教育思想在艺术层面怎样体现的,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鲜见对傅雷艺术思想的系统研究及论述,因此对傅雷艺术思想的深入研究目前有着广阔的空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傅雷艺术思想形成背景的考察,揭示傅雷艺术思想的内容,分析现当代人对其艺术思想的评价和傅雷艺术思想的深远影响。其研究成果是对于傅雷艺术思想提出全面的总结,使其更好的运用到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对于傅雷艺术思想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全文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傅雷的艺术思想。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现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文脉。正文部分第二章明确傅雷艺术思想形成背景,阐释中西方文化交流对其艺术思想的影响,探究其思想形成的根源。第三章主要研究傅雷艺术思想具体内容,以艺术教育思想为主,分别从艺术教育的内容,艺术教育思想里所包含的“艺、德、智”三者的关系以及傅雷艺术教育思想对从艺者和施教者的人格启示方面论述。第四章主要研究傅雷艺术批评思想,探究其艺术批评思想的具体内涵,分别从其艺术批评思想的来源,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研究现当代学者对傅雷艺术思想的评价与学术探讨,系统论述傅雷的艺术思想对现当代艺术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
张迪[8](2020)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文中认为民族音乐的欣赏是民族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领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听懂我们的民族音乐,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绪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最终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促进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为学者提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本论文旨在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并探讨性别、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等因素对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根据产生影响因素的可能性原因为如何提高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提供参考性建议。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编制《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实地调查。通过便利取样和目标式抽样得到六所初中,其中两所有民族乐团且民乐团为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有民族乐团(民乐团不是学校品牌特色),两所无民族乐团(亦无西洋乐团);每所学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中抽签的方式抽取50名八年级学生。笔者于2019年10月份开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收集数据后,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假设民乐团的某些因素会影响民乐团所在学校学生(包括普通学生与民乐团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验证假设。研究工具为笔者编制的《学校民族音乐教学条件基本状况调查表》和《上海市初中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四大部分,在进行专家效度及两次预测试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调查表包括音乐教师情况、教育资源分配、学校是否有民乐团等构成。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笔者得到以下结论:1、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各部分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最优,民族音乐理解认知能力次之,民族音乐音响感知与记忆能力稍弱,民族音乐联想想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整体来看,此次调查测试总体成绩分布为左偏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接近最小值,总体成绩为中等偏低。2、影响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因素有:性别、校外是否参与音乐兴趣特长班、校外是否参与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所在学校是否有民乐团、民乐团学生来源与数量、民乐团指导教师来源。根据结论,笔者对音乐教师、家长以及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参考性建议。
阮凯丽[9](2020)在《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市区6所艺术培训机构为例》文中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少儿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我国校外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得到了迅猛飞速的发展,校外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少儿艺术培训领域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本文通过网上查询和走访等途径,先对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中少儿声乐教学的背景进行了整理和论述。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听课记录,对6所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学基本情况、少儿声乐教师教学情况、师生课堂情况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并对现阶段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学中,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透过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声乐教学的现状,反观校外艺术培训市场存在的条件和因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为校外少儿艺术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和未来少儿声乐事业的蓬勃向上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指导性建议。论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对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现阶段少儿声乐教育的背景进行描述,第三部分分别从机构、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汇总,第四部分总结出机构、教师、学生、家长在少儿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对政府相关部门、培训机构在少儿声乐的发展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主观感受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万凡捷[10](2020)在《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亚历山大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今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各国的音乐表演教学领域,其教学宗旨是帮助音乐表演者缓解在练习和表演中由于身心失调引起的紧张、疲劳和疼痛,发现并改进不良和无效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得身心舒展和谐的音乐表演体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是一种钢琴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够缓解钢琴演奏中的肢体紧张问题,以及达成钢琴音色和音乐表现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学者已成功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到钢琴表演与教学当中,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在中国目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解静娴老师尝试探索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该教学法在理论上还需要补充与完善。本课题将关注点投向钢琴教学,以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和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组成。其基本内容与框架如下:绪论,概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核心概念等。第一章,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论述了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发展。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人文性功能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是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启发钢琴学生身体知觉能力。人文性功能是有助于改变演奏者观念、形成正确身体经验;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有助于钢琴教学人琴合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是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也可以实现人与钢琴乐器的融合。第二章,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本章首先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划分为三个学段、三个时段和三个进程。第一节具体阐释三个学段即初级学段、中级学段、高级学段。初级学段是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提出了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和“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具体阐释了“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支撑与悬挂”与“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具体阐释了“抑制技术”、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第二节阐述三个时段,分别归类了该技术教学法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的不同内容与方法,提出三个观点:课前应当启发学生钢琴演奏的身体感受和表达,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视觉感”;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体验运动原理,运用“椅子作业”原理,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适应复杂多变的演奏挑战。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首先提出在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练习过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具体体现为: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具体体现为:1、共同协作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2、美学沉浸式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3、“直觉钢琴弹奏”与“自觉钢琴弹奏”的差异辨别方法。第三章,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身体美学与道德文化,旨在剖析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比较亚历山大技术中礼仪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在来源、载体和传播上的相似和差异,并且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需要礼与乐的统一,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论述中国身体哲学与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庄子“物我合一”思想与钢琴教学中“人琴合一”理念的一致性。第三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出了钢琴教学应当追求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互相融合,艺术是重要道德文化手段之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追求仁与乐的统一,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第四章,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第一节主要论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具体体现为调整钢琴学生的肢体动作;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第二节主要阐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培养钢琴学生的“身体深层敏感性”;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思维调整即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思维扩展即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思维突破即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第四节论述“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一方面,“自然”的钢琴教学指的是,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优化”的钢琴教学指的是,“行为上的自如化”“情绪上的轻松化”“姿态上的优美化”。第五节,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1、“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2、“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具体体现为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3、“无我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阐释了“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最后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表演者境界”“艺术家境界”“艺术大师境界”培养的启示。本章构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方法“知行合一”“身心一体”维度上的辨证统一,最终形成整合性的“礼乐统一”,彰显身体能量与乐器演奏之间的辨证关系。在结论与展望中总结了七个方面的结论:1、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钢琴教育功能。2、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中双重场界结构的理论内涵——“身体空间场界”与“钢琴音乐作品场界”。3、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主要控制技术”“抑制技术”“意向技术”。4、阐释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身体美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增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人文性。5、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结合成为实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身心统一”理念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6、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教学思维。7、亚历山大技术对培养中国钢琴表演艺术人才的启示。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法搭建了圆锥体三维模型。本研究试图从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钢琴教学的创新探索。理论认知方面,从身体哲学的角度构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提倡“身体反思”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觉察和艺术“场界”的改变,使钢琴学生弹奏出丰富的钢琴音效、消除怯场心理。从实践探索方面,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主要控制”技术,重塑“身体感官地图”,改变弹琴过程中身体不良习惯,使得由于不良肢体运动造成的身体疼痛感减轻,练琴的主动性增强,也避免身体受不良弹奏习惯造成的损伤,保持学生可持续演奏发展。
二、谈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五节 简要述评 |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取向 |
二、课堂观察 |
三、访谈 |
四、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计划 |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
第二节 建议 |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2)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学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一) 音乐审美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
(二) 以音乐审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鉴赏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一) 基于多样化的理论角度研究音乐教学方案 |
(二) 力图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加以分析 |
(三) 冀望进一步优化音乐教学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理论阐述 |
第一节 高中音乐新课标理念与课程内容的阐述 |
一、高中音乐新课标理论阐述 |
二、高中音乐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阐述 |
第二节 高中生审美心理阐述 |
一、审美心理的界定 |
二、研究对象 |
第三节 音乐鉴赏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二章 高中音乐审美心理问题及因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问题 |
一、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倾向“唯兴趣与经验” |
二、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短板 |
三、强烈的音乐审美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
四、音乐审美趣味趋向大众化 |
第二节 影响高中生审美心理的因素 |
一、主观因素 |
二、客观因素 |
第三章 依据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改进教学方案的建议 |
第一节 依据审美心理完善教学目标 |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基于学生原有的审美基础 |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渐进性——考虑审美心理过程的递进 |
三、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基于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 |
第二节 依据审美心理组织教学内容 |
一、关注学生音乐审美情趣,考虑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
二、关注学生审美感知与想象,考虑音乐作品自身的审美性 |
三、重视学生音乐内涵理解,考虑作品的丰富性 |
第三节 依据审美心理调整教学环节 |
一、优化导入环节,促进学生音乐问题的有效思考 |
二、拓展环节丰富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文化的审美理解 |
三、各环节互相连接,注重音乐审美的逻辑性 |
第四节 依据审美心理优化教学方法 |
一、借助多元音乐分析方式,增强学生审美感知 |
二、创设音乐情境,发挥学生音乐想象力 |
三、组织音乐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合理地音乐编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及其理论内涵 |
一、音乐欣赏概念 |
二、四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下的音乐欣赏内涵 |
第二节 教育目标 |
一、教育目标概念 |
二、从中外教育史看教育目标内涵和特点 |
第三节 教育目标与音乐欣赏教育 |
一、从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看音乐欣赏教育目标 |
二、21世纪“核心素养”下的教育目标 |
三、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内涵 |
第二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价值体现 |
第一节 “新课标”人文性观念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 |
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及其《解读》 |
二、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 |
第二节 全国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实践状况 |
一、教育部2016-2017年度优质课评选标准 |
二、教师用书中11首欣赏曲目的教学目标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教学目标 |
四、音乐欣赏部优课课堂案例 |
第三章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的实施情况分析 |
一、《音乐新课标》、《解读》中的音乐欣赏和人文目标分析 |
二、从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看小学音乐欣赏人文价值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 |
一、音乐教育研究者缺乏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 |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 |
三、一线教师缺乏教育责任和意识 |
第三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 |
一、音乐的人文价值 |
二、教育目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4)音乐批评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关系辨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音乐鉴赏 |
二、音乐批评 |
三、批判性思维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
一、音乐鉴赏与音乐批评 |
二、音乐鉴赏中的批判性思维 |
第二章 音乐批评融入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现状探究 |
第一节 音乐批评融入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的必要性 |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指向 |
二、音乐教学中音乐批评意识的觉醒 |
第二节 “2017 年版”课标后音乐鉴赏模块教学发展现状 |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新变化 |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新变化 |
三、高中音乐教师教学新变化 |
第三节 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第三章 音乐批评视角改进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与案例 |
第一节 音乐教师教学前期知识积累 |
一、音乐批评理论知识积累 |
二、音乐批评观点吸收和运用 |
三、音乐批评标准与方法论指导鉴赏 |
第二节 教师教学策略及环节设计 |
一、听——基本审美感知体验 |
二、奏——加深审美感知体验 |
三、鉴——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
四、写——评论写作 |
第三节 《中花六板》课堂教学案例 |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计划 |
五、教学过程 |
六、教学反思 |
第四章 音乐批评融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检验及反思 |
第一节 音乐批评融入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检验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四、实验研究结果和总体分析 |
第二节 音乐批评融入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研究反思及启示 |
一、研究及教学反思 |
二、教学研究启示 |
三、教学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5)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相关概念界定及现实意义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音乐审美教育 |
2.公共音乐课程 |
3.音乐教育理论 |
4.音乐核心素养 |
(二)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 |
1.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 |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
三、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美育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标、调查过程及内容 |
1.调查目标 |
2.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显示 |
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
2.对公共音乐课教师的调查结果 |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1.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 |
2.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 |
3.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 |
4.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 |
5.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 |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社会层面重视程度的弱化 |
2.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偏差 |
3.家长和学生认知上的误区 |
五、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 |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
1.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
2.提高审美思维,提升音乐综合素质培养 |
(二)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类型 |
1.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 |
2.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 |
3.拓宽审美学习渠道,实现跨校网络选修 |
(三)提高以美育人针对性,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 |
1.活化乐理知识,固牢音乐基础理论之美 |
2.突出情感体验,挖掘音乐动人旋律之美 |
3.依托本土资源,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之美 |
(四)立足音乐审美教育,提升公共音乐课教师审美修养 |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音乐课教师审美素养 |
(五)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
1.突出音乐审美导向,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
2.加强审美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 (二)访谈提纲(教师卷)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的创作背景 |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发展回顾 |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环境 |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梳理 |
第一节 90年代致力于儿童歌曲创作的音乐家 |
第二节 主要作品分类研究 |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歌词及音乐分析 |
第一节 歌词 |
第二节 音乐分析 |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成就 |
第一节 教育意义 |
第二节 审美价值 |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儿童歌曲创作瓶颈的内在缘由 |
第二节 对今后中国儿童歌曲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傅雷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
第二章 傅雷艺术思想的形成背景与根源 |
2.1 近现代的中国文化背景 |
2.1.1 西学东渐文化浪潮 |
2.1.2 中西方的文化碰撞 |
2.2 傅雷所处的时代政治风貌 |
2.3 傅雷艺术思想形成根源 |
2.3.1 兴盛的儒家文化渊源 |
2.3.2 傅雷独特的人生历程 |
第三章 傅雷艺术教育思想 |
3.1 艺术教育的内容阐释 |
3.2 傅雷的艺术教育思想体现 |
3.2.1 “艺”与“德”的关系 |
3.2.2 “艺”与“智”的关系 |
3.3 傅雷对艺术人格的启示 |
第四章 傅雷艺术批评思想 |
4.1 艺术批评的内容概述 |
4.2 傅雷的艺术批评思想解读 |
4.2.1 批评家应具备的素质 |
4.2.2 批评家的治学精神体现 |
4.3 傅雷艺术批评思想中的思辨 |
4.3.1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
4.3.2 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关系 |
第五章 傅雷艺术思想的现当代意义及影响 |
5.1 艺术学界对傅雷艺术思想的评价 |
5.2 傅雷艺术思想对艺术学科研究的意义 |
5.3 傅雷艺术思想对现当代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聚焦民族音乐欣赏的缘由 |
二 聚焦上海市区域研究的缘由 |
第二节 立题意义 |
一 促进初中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
二 促进教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力提高 |
三 为学者提供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研究的可参考资料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待回答问题 |
一 研究目的 |
二 待回答问题 |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限制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一 建构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框架 |
二 制作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的测量工具 |
第五节 名词解释 |
一 民族音乐 |
二 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
三 初中生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内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第二节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一 学生音乐能力的相关研究 |
二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第三节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与论证 |
一 对上海市现行课标及教材“民族音乐欣赏”部分的解读 |
二 对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构成的论证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抽样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样本抽取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 问卷的开发与编制 |
二 问卷内容与题目类型 |
三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四 预试试题项目分析 |
五 正式问卷形成 |
第四节 实施流程和计分方式 |
第五节 资料分析 |
第六节 研究进度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正式样本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一 正式样本性别分布 |
二 正式样本校外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
三 正式样本校外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参与情况 |
第二节 上海市初中生(全体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
一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全貌 |
二 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不同维度表现概况 |
三 不同类型学校整体样本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概况 |
第三节 不同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一 性别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二 校外是否参加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三 校外是否参加民族音乐兴趣特长班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四 学校使用教材版本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五 学校性质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六 民乐团相关因素对研究对象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现状 |
二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表现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 对音乐教师的建议 |
二 对家长的建议 |
三 对学校民乐团的建议 |
四 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上海市初中音乐教材民族民间音乐部分解读 |
附录 B 问卷编制所用蓝本原始版及笔者翻译 |
附录 C 专家效度综合 |
附录 D 学校民族音乐教学基本状况调查表 |
附录 E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F 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现场照片 |
致谢 |
(9)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市区6所艺术培训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期刊文献类 |
1.2.2 着作类 |
1.3 研究方法 |
2 乌鲁木齐市校外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育背景 |
2.1 国家政策对少儿艺术教育的要求 |
2.2 国家对音乐培训机构的要求 |
2.3 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目前状况 |
2.4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
3 乌市新市区6所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少儿声乐教学的现状调査 |
3.1 少儿声乐教学基本情况 |
3.1.1 机构办学情况 |
3.1.2 教师情况 |
3.1.3 学生情况 |
3.1.4 家长情况 |
3.2 少儿声乐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
3.2.1 备课情况 |
3.2.2 教学目标 |
3.2.3 教学内容 |
3.3 师生课堂情况 |
3.3.1 学生课堂情况 |
3.3.2 教师课堂情况 |
4 乌市新市区校外少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 机构层面 |
4.1.1 教学配置不够完善 |
4.1.2 专业师资良莠不齐 |
4.2 教师层面 |
4.2.1 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
4.2.2 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 |
4.2.3 忽视少儿歌唱的情感体验 |
4.3 学生层面 |
4.3.1 缺乏学习主动性 |
4.3.2 练习声乐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
4.4 家长层面 |
4.4.1 监督功能缺失 |
4.4.2 学习目的功利化 |
5 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办学的多视角感观 |
5.1 相关政府部门 |
5.1.1 提供相关政策作为支持 |
5.1.2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
5.2 校外艺术培训机构 |
5.2.1 增设现代化教学设施 |
5.2.2 注重师资长效规划与建设 |
5.2.3 加强各机构间教师教学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来源:约翰·杜威身心统一哲学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源自于杜威理论 |
(二)杜威哲学理论中的“经验和习惯”与亚历山大技术理论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涵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容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主要特征——思想和身体紧密联系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 |
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 |
(一)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 |
(二)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 |
(三)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延长职业生涯 |
(四)启发学生身体知觉能力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人文性功能 |
(一)改变演奏者观念——体验演奏过程而非执念于结果 |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经验 |
(三)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 |
(四)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功能有助于钢琴教育的人琴合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
(一)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
(二)实现人与钢琴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艺术境界追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学段 |
一、初级学段——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 |
(一)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 |
(二)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 |
(三)“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 |
二、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
(一)“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 |
(二)“支撑与悬挂”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 |
(一)“抑制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
(二)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时段 |
一、课前——启发身体感受和表达 |
(一)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 |
(二)培养身体感受中的“空间感” |
(三)培养身体感受中的“视觉感” |
二、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 |
(一)体验亚历山大技术的运动原理增强钢琴演奏的身心协调 |
(二)运用“椅子作业”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 |
三、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剔除超负荷的练琴行为 |
第三节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 |
一、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 |
(一)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 |
(二)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 |
二、练习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 |
(一)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 |
(二)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 |
三、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 |
(一)发掘钢琴演奏者综合自我体验的三种方法 |
(二)释放演奏者的内心焦虑,解决怯场心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来源与中国礼仪文化来源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载体与中国礼仪文化载体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播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礼仪培养 |
(一)表演仪态培养是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礼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儒家“天人一体”身体哲学 |
(二)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与中国身体美学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琴者,即身之舞动、心之表情、灵之达意 |
(二)实现中国古典身体美学的“栖居式审美”目标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差异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道德文化培养 |
(一)艺术是培养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仁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与器的相得益彰”——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调整学生的肢体动作 |
二、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 |
四、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 |
二、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 |
(一)“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 |
(二)培养“身体深层敏感性” |
三、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 |
一、思维调整——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 |
二、思维扩展——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 |
三、思维突破——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 |
第四节 “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自然”的钢琴教学 |
(一)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 |
(二)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 |
(三)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 |
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行为上的自如化 |
(二)情绪上的轻松化 |
(三)姿态上的优美化 |
第五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 |
(一)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 |
(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 |
二、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 |
(一)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 |
(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 |
(三)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无我弹奏阶段”:达到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
(一)“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 |
(二)“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 |
四、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
(一)表演者境界 |
(二)艺术家境界 |
(三)艺术大师境界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一)亚历山大技巧对音乐演奏和音乐家健康的系统评估 |
(附录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钢琴教学法比较 |
(附录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钢琴教学法比较一览表 |
(附录四)访谈记录 |
(附录五)曲谱 |
(附录六)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谈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音乐审美心理学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研究[D]. 史令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 李霖. 西南大学, 2020(02)
- [4]音乐批评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研究[D]. 路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周姝.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D]. 刘扬洋.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傅雷艺术思想研究[D]. 李响. 河北大学, 2020(08)
- [8]上海市初中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调查研究 ——以六所初中为例[D]. 张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乌鲁木齐市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市区6所艺术培训机构为例[D]. 阮凯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10]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D]. 万凡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