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小说论文-谭静

新生代小说论文-谭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生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锦莲,《点心》,“个人化”写作,诗化倾向

新生代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谭静[1](2019)在《“新生代”美国华裔小说的文学审美回归——论黄锦莲的长篇小说《点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籍华裔作家黄锦莲将自己的个人体验与成长经历注入《点心》女主人公欧阳林赛的情感书写当中,呈现了多元文化角度下新一代年轻美国华裔女性眼中的"中美世界"和情感世界。分析《点心》中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及作品的诗化倾向,有助于了解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身份书写中所蕴含的文艺美学、文化诗学层面的意义,唤起华裔文学作品文学审美的回归。(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锡彬[2](2019)在《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空观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一类小说的成功也总是代表着一类相应时空关系的确立。随着近年来中国科新生代幻小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以《叁体》、《北京折迭》等作品为代表的新生代科幻小说在大众面前频频亮相,获得了空前的关注。那么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是否具有其独特的时空观?本文以对时空观的考察为核心,尝试对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的历史生成、具体表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概括出其总体特征,以期推动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丰富。本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从中国科幻文学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的历史演变,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历史生成。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清末的“科幻奇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科普文学”时期,直至今日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在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各主要阶段,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观和作者群体对时空观的把握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如清末民初的科幻作者们获得了西方时间与空间观念的更新,而在以建国初期科幻作品为代表的阶段内,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又模糊了时空观的存在。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科技发展水平和科幻文学积累的基础上,以刘慈欣等为代表的科幻文学作家以他们得天独厚的身份特征,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在时空观上也展现出不同以往的众多特征,从而标志着中国新生代科幻在作品与作家群体上的相对成熟。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时空范围特征。首先从微观、宏观和宇观的叁个维度论述了其空间范围,在以科学技术为要素的科幻小说创作中,人们的不断地突破着自身物质局限,将艺术时空进一步拓展到了上更加宏远,下更为细微的范围上,这也是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空间范围方面的明显特色。而在时间范围方面,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以指向未来为主,在科幻小说构建的艺术时空中,“未来”是包裹着多种元素的形式化的复杂未来想像,依据叙事内容与现实时空的距离关系,本文分别论述了近、中、远叁种时间想象范围。第叁章主要从叁个维度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的总体特征及其内涵。本文提出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时空观是文学时空观之中一种特殊的时空观念,是作家对世界认知方式的一部分,源于科学理念并基本遵循科学规律的想象,是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化,主要通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其时空观。从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独特性质来看,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有叁方面的总体特征及其内涵。分别是作为物质基础的科学性特征有着自然时空内涵,作为表现形式的幻想性特征有着艺术时空内涵,而体现功能作用的文学性特征则有着小说时空的内涵。总的来看,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确有其独特的时空观特征,其时空观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在对这一时空观不断深入的把握中,我们对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理论认识无疑会有新的收获。(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王荟[3](2019)在《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张力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90年代涌现出的一批科幻作家创作的具有独特风貌的科幻作品,即新生代科幻小说,90年代也成为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新生代科幻小说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科幻热潮,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本文以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选取文学性与科学性、乌托邦叙事、雅与俗、本土化等四个维度,探讨其创新之处。引言首先梳理了中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界定新生代科幻小说的概念,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以往对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分析,包括主题、风格特征等。而本文将新生代科幻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新生代科幻小说乃至中国科幻小说的共同规律和存在的问题。第一章围绕科幻小说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两大因素,梳理中西科幻小说在其发展历史上对这两个不同要素的处理,指出中国科幻小说普遍重视科学性忽略文学性而陷入了科普的泥潭,导致科幻小说文学性严重不足。而新生代科幻作家则提出科幻并不等同于科学事实的观点,并用美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式表现不一样的科学性。他们普遍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在叙事语言、人物塑造和思想性等方面不断探索,主动追求艺术上的提高。第二章围绕乌托邦叙事展开。首先明确乌托邦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几种异变,说明科幻小说与乌托邦文学都是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通过梳理中西方科幻小说不同阶段的乌托邦叙事,说明之前中国科幻小说乌托邦叙事大多是对未来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的乌托邦式想象,比较单一。而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叙事从乌托邦、反乌托邦、异托邦和伊托邦等多个角度展开,不再局限于讴歌科学或批判现实,表达出对现实更为复杂的态度,形成了多元化的叙事,也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更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第叁章从雅俗文学的角度审视科幻小说。毫无疑问,科幻小说属于通俗小说,但它与主流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科幻小说在“新浪潮”运动中发起了对主流文学的大规模学习;中国科幻小说最初也是由众多知识精英、主流文学家译介引进到中国的。但此后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科幻小说却被排除在主流文学之外,被视为是通俗的甚至低幼的文学类型。新生代作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方面他们主动走向市场,增强作品的娱乐性,尝试将其他的通俗文学类型融入科幻创作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也不断向主流文学学习,尝试先锋化写作,从启蒙精神出发赋予小说更多的思想性,在作品中展现出知识精英的忧患意识,为科幻小说赋予了雅文学的色彩。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本土化问题。首先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在不同阶段对其他国家科幻小说的借鉴,指出中国的科幻小说是自引进西方的,在随后的发展中深受苏联科普创作观念的影响,逐渐与世界科幻发展潮流相背离。新生代科幻小说则大量借鉴了西方科幻小说的创作经验,不断从西方科幻小说中引进新的创作题材,如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在美学风格、创作理念上也对西方多有借鉴。但新生代作家并没有一味地模仿,他们也进行了本土化的努力。他们将中国的文化、神话元素融入作品中,用科幻故事讲述中国民族的历史和苦难,逐渐探索出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本土化之路。新生代科幻小说家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使其摆脱了儿童化的科普文学的创作模式,不断提升艺术水准,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满足着人们日益增强的对科学和娱乐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翟如月[4](2019)在《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与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为研究对象,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具体小说及其改编后的影视为基础,阐述改编艺术的创新。在一篇小说中,人物有着重要地位。人物是文学的生命,他们是令我们惊奇与入迷、喜爱与厌恶、(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09期)

王肖燕[5](2018)在《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可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的批评跟踪,均呈现出繁盛的态势。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依旧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再次把“个人化写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个人化写作”有了新的写作面貌,不再是1990年代拘囿在女性私人空间的写作,而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更灵活的写作形式,更多变的写作语言等。总之,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选取了六位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生代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海男、卫慧、棉棉,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大时间段来考察“个人化写作”概况,揭示新世纪“个人化写作”的新变,并从整体视域评估其写作价值。笔者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在对比对照中以期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叁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小说作品,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个人化写作”研究、“身体写作”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范围研究命题重复化,小说跟踪批评滞后等。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实质上,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在两种写作支脉的互相拉锯中向前推进:一种聚焦女性私人空间,扎根于作家亲身经验,代表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另一种注重干预现实,始终秉持着独立思考的文学批判精神,解剖、批判一切集体主流之变体,代表作家如徐坤。“个人化写作”在两种价值相反的文本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义。1990年代末,两种写作陷入困境,实质上,女作家面临的均是女性自我与外部现实平衡的问题。第二章: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发生流变,呈现出更开放、包容的写作姿态。第一节主要论述走向女性自我与现实共融的“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两条支脉的“个人化写作”实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新世纪初,女作家深处写作困境,逐渐意识到另一写作支脉的优势,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吸取其经验,以此走出困境。第二节主要论述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显现出决然的写作姿态,它试图告别过去,另辟写作蹊径,最终打破了“个人化写作”聚焦于女性私人空间的神话,实现了写作主体、空间、语言等多层面的嬗变。第叁节主要论述走向市场的“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走向市场,逐渐把市场利润、大众审美作为写作风向标,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题目、封皮版面设计,“个人化写作”完全沦为一种公众性暴露。第叁章:评估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价值。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其写作的“流变”,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是否为当下写作提供动力、新的写作资源,这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节主要围绕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进行阐释。女性身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基点,“个人化写作”的每一次突围,女性自我价值的每一次确认,都与其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的写作范式。第二节主要围绕女性生存之痛进行阐释。新生代女作家发现了女性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并揭示出其女性存在的悖论,丰富了女性书写的主题。第叁节主要分析“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市场、底层民间虽激活了“个人化写作”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论文突破了现有研究固化的框架,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审视新生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研究视域更为完整。发掘出1990年代沉没已久的另一“个人化写作”支脉——干预现实、批判集体主流之变体的写作,揭示出新世纪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流变,这有着较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9)

郭佳会,赵洁[6](2018)在《在中日新生代女作家“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以《水仙已乘鲤鱼去》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80后"新锐女作家张悦然,曾经在《人民文学》《收获》上发表小说,且获得过2005年度春天文学奖,出版了《葵花走失在1890》《水仙已乘鲤鱼去》等多部畅销作品。在日本,也有一位"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她在24岁时凭借第二部作品一举摘得第136届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备受瞩目,其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成为日本当年的畅销小说,并且其于12年间出版了20多部作品,是一位相当"高产"的年轻作家。虽然张悦然与青山七惠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思想不同,这两位作家虽然都将视线聚焦于当下的年轻女性,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描写当代女性的孤独与成长,但对"当代女性成长中的孤独"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及写作手法却完全不同。(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5期)

桑豆才让[7](2018)在《藏族新生代作家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古代和近代文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不是过世已久的着名作家和粉尘于世已久的旧着作,而是现在正在产生或将要出现的作家及作品,放眼它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现实意义的挑战,研究当代文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现当代的藏族新作品有着将近40年的历史,在这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出现了大量令人痛快淋漓,脍炙人口,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学佳作。一生为文学创作而付出一切牺牲的作家们宛如历史石碑般站在新旧时代的转折点,以最真诚的道德良心关注藏区基层人民的生活和深入思考自民族文学艺术的兴盛。用尽一生的汗水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民族文学的创作生涯之中,为藏族现当代文学新作品上创造出了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灿烂光辉。如此可喜可贺的文学氛围一点意义上来自于作家本人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但更多的会是以往优秀文学精华的熏陶和抚育。本人被这种良好气氛所感染或为之庆幸感动,因而在藏族新作品中选择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去深入探讨,弥补藏族文学研究范围内的一大空缺,更为未来新生代作家及研究者提供较有力的资源和指南。而且文学事业是一件抽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等老一辈作家到达花甲之年无力拿笔继续创作新作品时,年轻气盛的文学青年一代正是文学继承之星。他们的文学思想力量和艺术表现,审美观都会影响到一个民族未来的文学方向。因而研究青年一代的文学是研究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注重这个问题而去研究新生代的写作状况,并给予时代特色的评价,使广大读者从中收获思想促使和艺术影响是关键之点。内容上大体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结合介绍藏族新生代作家及内容概要,第二章为正文分析,所含全文之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思想和艺术方面大胆地跨越以往的研究方法,以新的方式和形式上深入探讨新生代作家的诸多小说作品。第叁章从思想和艺术上谈论小说作品中所存在的利弊问题,也就是以疑虑和反驳的形式谈论小说的优点和缺陷之处,以及藏族未来小说的走向趋势。研究方法主要以叙事学和新批评、美学、小说诗学等为出发点,着力实现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审美特征和价值。(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8-03-15)

孙磊[8](2018)在《俄罗斯“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叙事——以斯涅吉廖夫的中篇小说《内奸夙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新生代"作家斯涅吉廖夫的中篇小说《内奸夙敌》是一部深刻的历史心理小说,它充满了作家个人的生命经验,所呈现的是个体的家庭历史,是当代青年关于历史的深刻思考。这种新的历史叙事有两个特征:对历史中的家庭故事和人物心理的关注和叙说;个体的生命进程始终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与历史意蕴,同时现实与历史意蕴也总是通过个体的生命经验表现出来。叙事在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交错中推进,作者用独特的情节转折点作为情感砝码,加重了作品中家庭生活的历史分量,引发出在历史、时代、家庭生活中人们所遭受的伤痛并对其做了极为尖锐、痛楚、严酷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1期)

徐忠欣[9](2017)在《新生代小说的历史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小说是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中一股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的重要收获和独特记忆。出生于历史夹缝中的这一茬作家在“红色遗民”与“断裂一代”的文化心理之间徘徊思忖,他们在时代语境的变动不居中,重新走进历史,进行着源自私人经验的生动言说。新生代的历史叙事以红色官史小说的革命进化论和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为参照,一方面他们解构了宏大历史坚硬的规定性,将线性进化论的历史模型进行主观化的理解,探求历史的多种可能性。与此相伴的是文本中体现出的对于历史中人本身的关注,历史的前行和文本故事的推进常常是在个体化了的日常时间、生理时间、心理时间的线索中完成,也即一种人本主义的时间观和历史观。另一方面,因为这种主观化的历史理解,历史卸下了革命与启蒙的厚重甲壳,而与个体生存紧密结合,历史结构在新生代的叙述中便被逐渐分解,呈现出微观化、多元化、感性化的特征。新生代小说家对于历史的改写,或曰重新发现,同红色历史的革命理性主义以及拨乱反正时期的启蒙主义相比,体现出具有多重意蕴的历史审美化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2)

张雪利[10](2017)在《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近年来的“叁体热”,新生代科幻小说的面貌逐渐显露在大众面前,但在科幻文学的领域内,新生代一直未能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本文从代际切入,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分析新生代作家与以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等为代表的“黄金一代”科幻作家的差异,归结新生代科幻创作的主题特征和审美风格,进而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框架内认识新生代的价值和意义。新生代的科幻小说突破了中国科幻小说一直以来的“科普化”和“少儿化”倾向,流露出作家“向科幻回归”的创作倾向。新生代作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以一种非现实的思维角度来关照现实。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幻作家,新生代的科幻作家对于科技的发展不再单纯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他们开始在作品中探讨科技可能会带来的伦理风险,理性思考科技的伦理性。表面看来“科幻”与中国神话、寓言、传说等“中国故事”格格不入,但新生代作家有着创造中国式科幻的冲动,他们在科幻创作中展示出对中国故事的强烈的信任并采用“故事新编”的模式书写科幻。作为一个群体,新生代科幻作家与“黄金一代”所形成的断裂是不言而喻的,新生代的作品摆脱了“政治正确”的枷锁,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科幻本身,新生代作家也在创作实践中显示了他们对于科幻的理解。而在“新生代”这样一个称谓之下,新生代作家也同时具有了各自的审美辨识特征。新生代的作家构建了一个驳杂的科幻世界,刘慈欣的宏大恣肆的外部空间,王晋康的善恶交织的道德空间,韩松的鬼魅妖异的地下世界等,他们在写作中展示了清晰的个体存在感,共同构建出一个多元的审美空间。由于新生代作家的努力,中国科幻小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叁体》《北京折迭》等科幻小说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但是“叁体热”消退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如何在困境中取得进一步发展依然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3-01)

新生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空观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一类小说的成功也总是代表着一类相应时空关系的确立。随着近年来中国科新生代幻小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以《叁体》、《北京折迭》等作品为代表的新生代科幻小说在大众面前频频亮相,获得了空前的关注。那么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是否具有其独特的时空观?本文以对时空观的考察为核心,尝试对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的历史生成、具体表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概括出其总体特征,以期推动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丰富。本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从中国科幻文学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的历史演变,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历史生成。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清末的“科幻奇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科普文学”时期,直至今日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在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各主要阶段,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观和作者群体对时空观的把握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如清末民初的科幻作者们获得了西方时间与空间观念的更新,而在以建国初期科幻作品为代表的阶段内,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又模糊了时空观的存在。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科技发展水平和科幻文学积累的基础上,以刘慈欣等为代表的科幻文学作家以他们得天独厚的身份特征,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在时空观上也展现出不同以往的众多特征,从而标志着中国新生代科幻在作品与作家群体上的相对成熟。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时空范围特征。首先从微观、宏观和宇观的叁个维度论述了其空间范围,在以科学技术为要素的科幻小说创作中,人们的不断地突破着自身物质局限,将艺术时空进一步拓展到了上更加宏远,下更为细微的范围上,这也是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空间范围方面的明显特色。而在时间范围方面,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以指向未来为主,在科幻小说构建的艺术时空中,“未来”是包裹着多种元素的形式化的复杂未来想像,依据叙事内容与现实时空的距离关系,本文分别论述了近、中、远叁种时间想象范围。第叁章主要从叁个维度论述了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的总体特征及其内涵。本文提出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时空观是文学时空观之中一种特殊的时空观念,是作家对世界认知方式的一部分,源于科学理念并基本遵循科学规律的想象,是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化,主要通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其时空观。从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独特性质来看,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有叁方面的总体特征及其内涵。分别是作为物质基础的科学性特征有着自然时空内涵,作为表现形式的幻想性特征有着艺术时空内涵,而体现功能作用的文学性特征则有着小说时空的内涵。总的来看,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确有其独特的时空观特征,其时空观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在对这一时空观不断深入的把握中,我们对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理论认识无疑会有新的收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生代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谭静.“新生代”美国华裔小说的文学审美回归——论黄锦莲的长篇小说《点心》[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锡彬.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时空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王荟.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张力之间[D].扬州大学.2019

[4].翟如月.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与人物形象[J].牡丹.2019

[5].王肖燕.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8

[6].郭佳会,赵洁.在中日新生代女作家“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以《水仙已乘鲤鱼去》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8

[7].桑豆才让.藏族新生代作家小说研究[D].西藏大学.2018

[8].孙磊.俄罗斯“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叙事——以斯涅吉廖夫的中篇小说《内奸夙敌》为例[J].外国文学.2018

[9].徐忠欣.新生代小说的历史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张雪利.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研究[D].兰州大学.2017

标签:;  ;  ;  ;  

新生代小说论文-谭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