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临界系统论文_王志光,姚存峰,秦芝,孙建荣,庞立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临界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加速器,系统,中子,核能,装置,静态。

次临界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光,姚存峰,秦芝,孙建荣,庞立龙[1](2019)在《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装置部件用材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由强流高能离子加速器、高功率散裂靶和次临界反应堆叁大分系统组成。作为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ADANES)的重要组成部分,ADS装置的研发对推动我国能源革命、促进能源转型以及刺激核能行业创新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以ADANES研发为背景,阐述了ADS装置的研发现状、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ADS部件对材料的需求,重点探讨了ADS装置中高功率散裂靶和次临界反应堆部件用关键材料的研发进展与存在问题,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力求助力我国ADS装置的建设与先进核裂变能技术创新,推动未来先进核裂变能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陈钊,崔大伟,石秀安[2](2018)在《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束流瞬态分析模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利用散裂反应产生外源中子驱动次临界堆运行,具有次临界固有安全性,同时具备能谱硬、嬗变能力强等特点,被国际公认为核废料处理的最有效手段。ADS系统中外中子源由质子束流轰击散裂靶产生,束流的瞬态变化将直接引起次临界堆堆芯功率的波动,从而影响整个ADS系统的安全运行。本文在调研分析国际现有的ADS束流瞬态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ADS束流瞬态分析模型。基于通用CFD程序FLUENT,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UDF)将中子动力学模型(PKM)和燃料棒瞬态热分析模型(PTM)集成进入FLUENT软件中,完成FLUENT-ADS束流瞬态分析模型开发。采用OECD/NEA发布的ADS失束事故国际基准例题进行模型验证,关键校验参数与发布结果吻合较好,最大计算误差为5. 2%,与国际同类功能的计算程序相当,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可满足ADS束流瞬态特性初步分析研究要求。(本文来源于《核安全》期刊2018年04期)

于涛,侯丞,谢金森,曾文杰,陈珍平[3](2018)在《一维平板外源驱动次临界系统动态参数权重函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准静态框架下,动态参数由权重函数、动力学量算符、形状函数的卷积得到.传统方法的权重函数并不能满足外源驱动次临界系统的中子动力学分析的要求.基于改进的准静态方法,选取临界权重函数模型和全局稳态权重函数模型分别计算一维次临界平板堆启堆过程和断束工况下的中子动力学结果,通过与时空动力学方程直接求解结果对比来深化对权重函数的认识:在外源驱动次临界系统中,权重函数应具有"次临界堆中子价值"物理意义;共轭外源项表征了堆芯内某一位置对外源中子的响应,与外源中子在该位置存在的概率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局部稳态权重函数模型,用裂变因子乘以权重系数作为共轭外源项.实践表明,采用局部稳态权重函数模型获取的中子动力学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提升.(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万江锋[4](2018)在《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中重力驱动的密集颗粒流靶(DGT)颗粒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是目前科学界认为可以用来有效嬗变核废料并产生能源的核装置,是目前各科技强国纷纷投入重大人力物力研究的前沿热点。散裂靶作为ADS叁大关键组件之一,主要用于产生能谱宽通量大的中子,以驱动次临界反应堆进行核嬗变,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工作针对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出的一种重力驱动的密集颗粒流靶设计中涉及到的颗粒流动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重力驱动的密集颗粒流靶与以往的固态靶和液态靶相比,在功率方面、运行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放射化学毒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首先,靶材料为颗粒,相比于液态靶(温度限制:液态靶需要材料具有较低的熔点)而言,可选材料范围大大增加。而颗粒相对于固体而言,由于其具有流动性,可以实现靶区内发生散裂反应,并在靶区外进行线下换热,增加了靶所能承受的最高功率上限。颗粒的流动相对于液态金属而言,不存在回流区且流动稳定性良好,因此颗粒靶在安全运行方面可靠性更高。对于在未来样机中即将建设的颗粒靶,其中关于颗粒流动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课题。关于颗粒流动,漏斗流量和自由面的稳定性是其中需要研究的重点。全文关于以上研究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ADS及散裂靶的发展现状,颗粒靶提出的背景。具体包括:1)各国对发展ADS提出的各项研究计划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案;2)散裂靶目前的发展状况,主要的靶型以及各靶型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颗粒流靶方案的优点所在;3)关于颗粒靶中漏斗流流量研究的现状;4)液态金属靶中存在的自由面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离散元方法(DEM)在颗粒模拟中非常常用,第一节介绍DEM的发展历史,简单介绍软球模型和硬球模型的特点。第二节重点介绍软球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从程序方面实现的方法。第叁节介绍为了验证模拟结果而搭建的颗粒物理实验平台。第叁章主要介绍漏斗中存在束流管道时几何参数对流量的影响。主要介绍1)一定参数的模拟条件下,几何参数束流管道下端到漏斗口距离H_0、束流管道直径D_1、漏斗直径D和漏斗口D_0对流量的影响;同时探索了颗粒与颗粒之间摩擦系数、颗粒与漏斗壁摩擦系数、颗粒材料样式模量E、密度ρ和恢复系数e等材料参数对流量的影响;2)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几何参数对流量影响规律的正确性;3)由于磨损在颗粒系统中不可避免,因此着重研究了磨损后开口的几何形状对流量的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束流管下自由面的形态及稳定性。1)通过模拟结果确定自由面的形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自由面形状的拟合公式;2)刻画了自由面的形成和发展状态;3)分析了自由面的波动情况,对稳定性做了一定的分析;4)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模拟工作的正确性。5)自由面上颗粒在束流下停留时间的计算模型。第五章是本论文所有相关工作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陆琦[5](2018)在《未来先进高效核能越来越近》一文中研究指出又一项大科学工程要在广东开建了。3月24日,“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通过评审。“如果进展顺利,今年年中将在广东惠州动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长詹文龙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建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4-11)

周兴彬,赵永松,方海涛,曾勤,陈红丽[6](2018)在《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核数据库ANDL-ADS的研发和初步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s,ADS)中,散裂源中子能量可以到达上百Me V甚至Ge V,能谱分布非常复杂,已有的工作核数据库的截面数据无法满足其设计要求。传统工作核数据库的制作方法人工操作干预过多、耗时、繁琐且易出错,为此,开发出自动生成数据库程序。该程序在设计的能群结构、权重函数等参数基础上,通过程序自动生成适用于ADS系统的点状ACE格式和471群MATXS格式核数据库ANDL-ADS(Auto-generated Nuclear Date Library for ADS),支持高能中子(能量上限为150 Me V/200 Me V)的截面制作,并可根据需求进行多温截面的制作。通过不同材料的临界球、积分泄露率、高能屏蔽等基准例题的测试,初步验证了ANDL-ADS数据库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刘福华[7](2017)在《深次临界系统瞬发中子衰减常数的蒙卡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介了ADS平台次临界"启明星1号"实验装置,以测量瞬发中子衰减常数的脉冲中子源方法为基础,利用MCNP编程软件进行实验装置模拟及堆芯参数计算,并给出了两种瞬发中子衰减常数的获取方法。第一种方法通过运行只考虑瞬发中子且无外源情况下的MCNP模拟程序,获取有效增值系数,从而计算得到衰减常数。第二种方法在屏蔽层中安放探测器进行中子通量计数,获得了五种不同热区燃料装载量的"启明星1号"堆芯对应的瞬发中子通量密度衰减曲线。利用MATLAB和origin7.5两种软件进行结果图形的绘制和曲线的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了相关系数接近1的拟合直线,最后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MCNP模拟方法对深度次临界系统衰减常数的测量是有效的,且随着热区装载量的增加,两种方法测量的值就越接近。(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期刊2017-10-16)

随艳峰,曹建社,麻惠洲,何俊,赵颖[8](2017)在《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注入器Ⅰ束测系统(英)》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注入器Ⅰ,包括ECR离子源、低能传输线、射频四极加速单元、中能传输段和超导腔,注入器Ⅰ出口能够获得能量10 Me V的强流质子束流。为了调束和运行的需要,注入器Ⅰ将安装束流位置测量、束流截面测量、束流流强测量、束流发射度和能量测量,以及束流损失测量等束流参数测量装置。介绍了这些束流测量系统设计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考虑。(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7年11期)

高庆瑜,宋英明,徐宇超,王珂,杨永伟[9](2017)在《ADS次临界系统中子时空动力学计算与瞬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堆(ADS)中子时空动力学计算需要考虑外中子源和空间分布的影响,比临界系统中子动力学计算要复杂得多。本文将改进准静态(IQS)近似与蒙特卡罗(MC)方法相结合,对于带外源的ADS次临界系统中子时空动力学过程,形状函数、动力学参数由MCNPX程序计算得到,幅度函数与集总参数热工反馈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并开发了IQS/MC计算程序可视化操作界面。针对CIADS靶堆耦合系统参考方案物理模型,对引入束流瞬变及无保护失流工况过程进行瞬态模拟计算分析,给出了堆芯相对功率、燃料温度及冷却剂出口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同时,将中子注量率进行分群计算,得到了堆芯分能群的相对中子注量率网格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何一川,钱文斌,贺智勇,崔文娟,赵强[10](2017)在《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中堆外中子注量率监测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ADS)系统中,次临界反应堆的功率控制是通过控制束流强度来实现。监测堆外中子注量率,不仅提供了反应堆功率指示,也为反应堆保护系统在启动和运行阶段提供了重要的监测信息,因此,堆外中子注量率的监测在ADS系统的控制与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3套裂变室和3套非补偿电离室来监测ADS堆外中子注量率。由于裂变室有脉冲、电流和均方电压3种操作模式,1套裂变室可以监测源量程、中间量程和功率量程等宽范围的反应堆功率。所以,使用的监测方法有3个优点,即:增加了监测通道的冗余度,提高了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以及能提供更多的轴向功率分布信息。由于这些中子探测器对中子能谱很敏感,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校准方法,即先用一个标准的中子源校准这些中子探测器,然后再将中子注量率除以一个修正因素。基于Geant4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取的裂变室和非补偿电离室的修正因素分别为5和42。(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次临界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利用散裂反应产生外源中子驱动次临界堆运行,具有次临界固有安全性,同时具备能谱硬、嬗变能力强等特点,被国际公认为核废料处理的最有效手段。ADS系统中外中子源由质子束流轰击散裂靶产生,束流的瞬态变化将直接引起次临界堆堆芯功率的波动,从而影响整个ADS系统的安全运行。本文在调研分析国际现有的ADS束流瞬态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ADS束流瞬态分析模型。基于通用CFD程序FLUENT,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UDF)将中子动力学模型(PKM)和燃料棒瞬态热分析模型(PTM)集成进入FLUENT软件中,完成FLUENT-ADS束流瞬态分析模型开发。采用OECD/NEA发布的ADS失束事故国际基准例题进行模型验证,关键校验参数与发布结果吻合较好,最大计算误差为5. 2%,与国际同类功能的计算程序相当,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可满足ADS束流瞬态特性初步分析研究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临界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光,姚存峰,秦芝,孙建荣,庞立龙.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装置部件用材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

[2].陈钊,崔大伟,石秀安.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束流瞬态分析模型的开发[J].核安全.2018

[3].于涛,侯丞,谢金森,曾文杰,陈珍平.一维平板外源驱动次临界系统动态参数权重函数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万江锋.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中重力驱动的密集颗粒流靶(DGT)颗粒流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

[5].陆琦.未来先进高效核能越来越近[N].中国科学报.2018

[6].周兴彬,赵永松,方海涛,曾勤,陈红丽.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核数据库ANDL-ADS的研发和初步测试[J].核技术.2018

[7].刘福华.深次临界系统瞬发中子衰减常数的蒙卡模拟[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2017

[8].随艳峰,曹建社,麻惠洲,何俊,赵颖.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注入器Ⅰ束测系统(英)[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7

[9].高庆瑜,宋英明,徐宇超,王珂,杨永伟.ADS次临界系统中子时空动力学计算与瞬态分析[J].核科学与工程.2017

[10].何一川,钱文斌,贺智勇,崔文娟,赵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中堆外中子注量率监测方法(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7

论文知识图

加速器驱动快/热能谱次临界系统示...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基本原理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a)及...1-3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次临界系统上的α~1/C变化曲线引入大的正反应性时次临界系统的...

标签:;  ;  ;  ;  ;  ;  ;  

次临界系统论文_王志光,姚存峰,秦芝,孙建荣,庞立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