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英: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论文

戴世英: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论文

摘 要:工匠精神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的统一。它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价值向度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依托。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的使命。通过概述工匠精神的要义,阐述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向度,以及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困境,阐明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化改革系统过程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体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工匠精神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的统一。这个群体在工程实践中形成了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求实创新的优秀品质,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创造精神。高校学术界已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但在有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肩负着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的使命。

第一阶段:建立一个融合标准,第一部分由所有民用要素构成,第二部分由军有民无的要素构成。这样既保证了民用要素分类与代码构成不发生变动,又包含了所有需要考虑的军用要素。

一、工匠精神的要义概述

在工业经济发展史中,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并日益显现出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名牌效应中的作用。工匠精神可以有多维度的诠释,但其要义有被放大的现象。其实,传统的特质是古今相同、中外相近的,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手工劳动者必备的品质,要赋予时代的内涵和价值。

具有时代意义的工匠精神,需要从内在特质和外在特征两个方面理解。内在特质体现在爱岗敬业、执着和坚持、用户至上、崇尚奉献的公共精神。它是支撑着工匠专业和敬业创新的职业素养,表现出工匠对待人生、对待职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外在特征是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识,表现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了工匠对生产技能、工作流程,还有服务质量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既有德的德行和向善的价值,又有研和精的技艺;既有新的风尚,又有巧的创新精神。从更深层的角度分析,工匠精神已经上升至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工匠技艺不只为博得外界的赞美,也是陶醉其中的艺术,最后演绎为专业态度、职业精神的统一,技术性和价值性的结合。

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的价值向度

1.工匠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灵魂。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面向的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有机地与培育学生的精神成长结合起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育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重拾工匠精神,不仅是提倡在某一专业、某一行业的术有专攻,以恢复职业技术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职业服务理念用户至上、诚信至上,更是在品格方面倡导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德艺双馨中的德即包括了工匠精神,它是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在实处。

1.应用型高校在办学理念上认知不足,偏离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生产一线的、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它的使命就是培养在某一方面、某一专业的“大国工匠”。但目前一些应用型高校存在着偏离办学目标的现象,存在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政绩。教师中有着工匠精神理念,明确有弘扬工匠精神的也是少数。并且,工匠精神在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被边缘、被忽视,反映出一些应用型高校定位不明确,实现发展目标的定力不足。因此,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不匹配,与企业需求脱节等情况。

1.培育工匠精神的先决条件是价值引领。首先,应用型高校在顶层设计上,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弘扬工匠精神。戒除功利主义,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从教育规律出发,把片面追求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发展全面的工匠,把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其次,教师要回归到教书的初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弘扬工匠精神,既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又要促进全面发展,把学生培育出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人。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崇尚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教育,宣传技术能手的典型事例,使之意识到大国工匠的价值。

3.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今大学生正处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大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们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同时也会过于注重自我发展,人生规划有时偏离实际、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所以,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势在必行,是时代的需要。

3.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不够浓郁,价值导向异化。一方面,“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正是这些落后的人才观念并一直沿袭至今,影响着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判断。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唯学历的思想,说明社会工匠文化的缺失。回顾工匠文化的发展历史,我国有着优秀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不凡优秀的匠人。但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一直沿袭和被继承,也因此成为企业文化的缺项。另一方面,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劳动光荣的价值认同弱化。因此,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和社会心理。

三、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困境

利用AS-4光电分析程序对比赛的录像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每个运动员的弹跳参数进行测定。表2列出的是5名排球运动员跳跃的平均高度与最大高度的百分比关系,跳跃动作的参数选取比赛中的进攻、拦网、发球、传球四个技术动作。

4.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不畅。近几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校企合作、校企联盟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其目的是企业与高校共享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更符合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但校企合作办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方面最有效的捷径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同时,企业受利润的限制,考虑的不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是眼前利益。目前,因校企合作机制不畅,仅局限在学生顶岗实习的阶段,也不注重职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的投入,忽视职业规划,企业的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相悖。

结果表明使用本文的循环边界分析方法得到的程序循环下界“l”不大于程序实际迭代的次数,计算得到的循环上界“u”不小于程序的实际迭代次数。证明使用本文所述的循环边界分析方法得到的(l,u)可以作为有效的边界。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

2.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制度不完善,激励政策不健全。一方面,现实社会中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国人为工做匠。更有专家指出,国家并不缺少工匠精神,而是缺乏完善的工匠制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做事做人追逐名利。如果不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相关制度,我们所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就会停滞在自己的修为上,不能提升到国家层面,无法提升为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高层次的思想意识形态,需要满足安全、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激励政策的不健全,不能体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尊重,更不利于激发应用型人才的创造力。

四、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途径

2.培育中国制造人才需要工匠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制造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飞速进步,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在500多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我国就有200多种产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不足等缺陷,与实力雄厚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的就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加大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培育内容,造就更多的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大国工匠。这是当今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更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

2.健全保障体系和激励政策。制度是出精品的保障,激励是创新的保障。纵观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德国,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也曾有过粗制滥造的经历,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制造业的质量保障。因此,在国家层面上,要出台系列工匠制度,以引导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完善各种赛事的保障制度和激励政策,如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政策,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学习和培训,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并因此具备专业技能,提高竞争力。通过系列的建章建制、激励政策的制度化,使工匠精神走进校园,工匠教育有章可循。

阳光印网一行,让我们见识多多,创新的商业模式既成就了阳光印网,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让互联网+印刷“未来”前景可期:整合资源,完美匹配,在现代科技与大数据的帮助下,上下游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一满足上游需求,分配给最合适的工厂精细加工,合理利用冗余产能。未来印刷业的发展必将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而阳光印网也必将朝着这一目标继续前进。

3.塑造校园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需要良好的文化土壤做载体,形成文化环境和体系,利用学校的历史特点、办学特色,以及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人才观,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各个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中。与此同时,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滋养,用心修为。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宣传举办各种赛事,邀请企业的工匠能手现场示范精湛的技艺,分享工匠精神的心得。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宣传能工巧匠的普通化,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每一个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善于积累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最终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成才的现实目标。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应用型高校人才目标的应用性和技能型,决定了必须要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创新出一种有效且协调的合作机制,目的是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使其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一种渠道。在国家层面,应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制度,设置统筹协调部门。避免和消除现存的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改变对学生“即用价值”、用工上岗的观念,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还要加大培训和实习经费投入,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效果。在职业规划方面,以人为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实现企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相融。

参考文献:

[1]曹晓飞.我国学术界工匠精神研究述评[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8,(4).

[2]李玉清.把工匠精神融入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基于烙印理论视角[J].教育探索,2018,(8).

[3]贺正楚.新生代技术工人工匠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J].湖南社会科学,2018,(3).

[4]苏勇.工匠精神的工学商模型及创新驱动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8,(9).

[5]张旭刚.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142-02

收稿日期:2019-08-19

基金项目:“专业教师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研究与实践”(沈工院[2019]87号—40)

作者简介:戴世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从事教育研究、教学管理、教育统计研究。

[责任编辑 吴 迪]

标签:;  ;  ;  ;  ;  ;  ;  ;  ;  ;  ;  ;  ;  

戴世英:培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