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量介导扩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扩张,肱动脉
流量介导扩张论文文献综述
金修才,赵宝珍[1](2006)在《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能否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15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的肱动脉FMD和颈动脉IMT,随访24个月,观察150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者与未发生者肱动脉FMD和颈动脉IMT的差别。结果150例患者中有21例在24个月的随访时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的肱动脉FMD较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低,颈动脉IMT在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和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中相差不显着(P>0.05)。结论肱动脉FMD可以帮助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10期)
金修才,赵宝珍[2](2006)在《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诊断作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冠心病患者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减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增厚,但两者对冠心病是否具有诊断作用尚未可知,本文主要探讨肱动脉FMD与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无诊断作用。方法:在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具有典型的冠心病临床表现而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选取50位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冠心病组,50位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没有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的肱动脉FMD和颈动脉IMT,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观察两者对冠心病的诊断作用。结果:冠心病组的肱动脉FMD较对照组低,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厚,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脂血症、糖尿病、肱动脉FMD以及颈动脉IMT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仅有肱动脉FMD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以FMD<6%为标准,其对冠心病的诊断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8%。结论:肱动脉FMD对冠心病具有诊断价值,IMT则不能用来诊断冠心病。(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流量介导扩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冠心病患者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减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增厚,但两者对冠心病是否具有诊断作用尚未可知,本文主要探讨肱动脉FMD与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无诊断作用。方法:在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具有典型的冠心病临床表现而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选取50位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冠心病组,50位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没有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的肱动脉FMD和颈动脉IMT,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观察两者对冠心病的诊断作用。结果:冠心病组的肱动脉FMD较对照组低,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厚,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脂血症、糖尿病、肱动脉FMD以及颈动脉IMT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仅有肱动脉FMD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以FMD<6%为标准,其对冠心病的诊断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8%。结论:肱动脉FMD对冠心病具有诊断价值,IMT则不能用来诊断冠心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量介导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1].金修才,赵宝珍.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
[2].金修才,赵宝珍.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诊断作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