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聚乙烯是由乙烯单体聚合形成的,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被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聚乙烯难以自然降解,容易出现大量废弃与堆积的现象,从而造成“白色污染”。因此,降解聚乙烯和合成可生物降解的聚乙烯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快速解决已存在的聚乙烯仍然是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大蜡螟幼虫能够降解聚乙烯为乙二醇。但其降解聚乙烯的能力是来源于大蜡螟幼虫自身还是其体内的微生物区系,目前还没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大蜡螟幼虫肠道与降解聚乙烯有关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分离、纯化、鉴定。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蜡螟幼虫肠道能够降解聚乙烯的微生物的筛选、分离。将大蜡螟幼虫肠道研磨液分别在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普通塑料保鲜袋为唯一碳源的M9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筛选培养,同时设置完全无碳源的对照组。30d后,OD值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OD值有明显差异;然后分别蘸取上述各组混合液,在PDA、高氏I号、牛肉膏蛋白胨三种全营养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最终对照组的三种全营养固体培养基无任何微生物生长,实验组在PDA、牛肉膏蛋白胨两种固体培养基上有微生物生长。2、降解聚乙烯微生物的分子鉴定。提取实验组PDA、牛肉膏蛋白胨两种培养基上微生物的DNA,进行测序。最终确定分离出两种细菌LYF-1、LYF-2。经过BLAST比对及建立发育树,确定两菌均属于肠杆菌属且为两种不同的菌种。3、降解聚乙烯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对LYF-1、LYF-2两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生理生化鉴定。两菌在形态上基本一致,但气味不同;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两菌均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经过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在L-脯氨酸芳胺酶(ProA)上LYF-1菌株呈现阳性、LYF-2菌株呈现阴性;在ELLMAN上LYF-1菌株呈现阴性、LYF-2菌株呈现弱阴性。4、降解聚乙烯的微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将LYF-1、LYF-2以及两菌混合后分别接入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普通塑料保鲜袋为唯一碳源的M9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OD值结果如下: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上,LYF-2(POD值=0.066 0)>LYF-1(POD值=0.028 6)>两菌混合(POD值=0.021 3),LYF-2的降解效果最好,两菌混合的降解作用最差;在低密度聚乙烯上,两菌混合(POD值=0.057 3)>LYF-1(POD值=0.014 6)>LYF-2(POD值=0.009 3),两菌混合降解效果最好,LYF-2的降解效果最差;在普通塑料保鲜袋上,两菌混合(POD值=0.0013)>LYF-2(POD值=-0.003 6)>LYF-1(POD值=-0.004 0),两菌混合的降解效果最好。5、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各组混合液处理30d后的三种聚乙烯制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三组对照组中的三种聚乙烯制品表面均表现为光滑平整,而经LYF-1处理过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表面均呈现丝絮状凹凸不平的状态,普通塑料保鲜袋表面出现星射线状褶皱;经LYF-2处理过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普通塑料保鲜袋表面均呈现孔洞状凹凸不平的状态,低密度聚乙烯表面变得粗糙;经两菌混合处理过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表面、低密度聚乙烯表面均有较深的孔洞状裂痕并伴随有丝絮状裂痕产生,普通塑料保鲜袋表面有孔洞和纤维状裂痕出现。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刘亚飞
导师: 阮永明
关键词: 大蜡螟,聚乙烯降解,肠杆菌属,扫描电子显微镜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
分类号: X705;X172;Q939.9
DOI: 10.27464/d.cnki.gzsfu.2019.000324
总页数: 78
文件大小: 3020K
下载量: 134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蜡螟卵粒快速计数法[J]. 中国蜂业 2020(07)
- [2].一种易于实验室批量繁殖大蜡螟的方法[J]. 中国蜂业 2016(06)
- [3].大蜡螟与小蜡螟[J]. 中国蜂业 2008(07)
- [4].超强听觉的大蜡螟[J]. 科学大观园 2013(13)
- [5].大蜡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蜜蜂巢脾的选择[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8)
- [6].不同引诱剂对大蜡螟幼虫的引诱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9)
- [7].大蜡螟饲料配方的优化[J]. 昆虫知识 2010(02)
- [8].塑料饲养大蜡螟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多样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3)
- [9].大蜡螟医学真菌感染模型的研究现况[J]. 菌物学报 2019(08)
- [10].大蜡螟对中华蜜蜂与西方蜜蜂的危害分析[J]. 蜜蜂杂志 2017(12)
- [11].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鉴定大蜡螟雄性信息素成分[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4)
- [12].蜜蜂的敌害防治措施[J]. 河南农业 2019(01)
- [13].养蜂学中两个必须平反的“冤案”[J]. 蜜蜂杂志 2016(07)
- [14].国内外大蜡螟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8)
- [15].大蜡螟作为试验昆虫资源的利用现状[J]. 昆虫知识 2009(03)
- [16].大蜡螟的室内人工饲养技术及生物学观察[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10)
- [17].改良式巢虫阻隔器的安装使用方法及防治效果[J]. 蜜蜂杂志 2013(04)
- [18].大蜡螟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中国蜂业 2017(02)
- [19].东、西方蜜蜂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幼虫和成虫的清理行为差异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1)
- [20].不同巢脾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 蜜蜂杂志 2016(07)
- [21].康宽对大蜡螟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测定[J]. 中国蜂业 2020(04)
- [22].读者互动[J]. 农村新技术 2015(03)
- [23].动物听力的吉尼斯纪录[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09)
- [24].大蜡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 中国蜂业 2016(03)
- [25].东北地区土壤中高毒力虫生真菌菌株的筛选[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01)
- [26].大蜡螟幼虫消化道的组织学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27].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双孢蘑菇眼蕈蚊[J]. 食用菌学报 2010(02)
- [28].大蜡螟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J]. 应用昆虫学报 2019(06)
- [29].蜂群中大蜡螟蛹及成虫雌雄的鉴别方法[J]. 蜜蜂杂志 2017(03)
- [30].球形孢子丝菌伊曲康唑耐药株在大蜡螟模型中的毒力和耐药性评价[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