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发生了Ms 8.0的汶川地震。这一高强度的巨大地震,对汶川-茂县这一人口密集区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数以万计的人在此次地震中伤亡。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当地的古地震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受限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地貌,传统的开挖探槽的古地震研究方法在这一区域很难开展,而在青藏高原东缘广泛分布的古湖沉积为古地震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通过对岷江上游叠溪博物馆厚9.45 m的湖相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石英表面微结构的研究,对于不同粒级的湖相沉积物的来源以及构造活动与古湖相沉积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对粒度数据的端元模拟,将碎屑颗粒按粒径分为以20μm为界的两个组分,分别是以10μm为峰值的粒径<20μm的细颗粒组分和以56μm为峰值的粒径>20μm的粗颗粒组分。(2)通过使用萨胡判别,初步认为这些碎屑颗粒绝大部分都是风成的。利用萨胡判别的结果选取的典型样品制作频率累积曲线,频率曲线依Y值的不同分为单峰和双峰两种,其Y值<-12的呈现以10μm左右为峰值的单峰,而其>-1的则呈现以10μm左右和100μm左右为峰值的双峰,<20μm的这一组分可能是稳定沉积的远源背景粉尘。(3)判别搬运动力的C-M图显示,叠溪湖相沉积物主要以远源搬运的背景粉尘(<20μm)为主,同时伴随较粗的区域及近源碎屑颗粒(>20μm)的沉积。(4)粒径>20μm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显示了以低浮雕、解理、贝壳状断口和粘粒为主的组合特征,较少的化学溶蚀沉淀过程,以及部分颗粒表面出现新月形断口。这一组合特征暗示着这些沉积的碎屑颗粒是来自于研究区区域的,之后被风搬运并沉积到湖中。(5)在石英颗粒表面广泛出现的解理面、粘粒以及表现出破而不裂特征的裂隙表明这些碎屑颗粒从源地破碎剥蚀出来时,可能受到了与当地频发的地震事件有关的高能碰撞的作用。研究区频发的地震所造成的尘暴、原地堆积的松散沉积物以及滑坡为湖相沉积提供了物源,并由风搬运到湖中沉积下来。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张斯琪
导师: 程捷,蒋汉朝
关键词: 岷江上游,叠溪,湖相沉积,物源,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长基金项目—“晚更新世以来岷江上游气候与构造事件的湖相沉积记录研究”
分类号: P534.63;P512.2
DOI: 10.27493/d.cnki.gzdzy.2019.000380
总页数: 76
文件大小: 5705K
下载量: 36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岷江上游论文; 叠溪论文; 湖相沉积论文; 物源论文; 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