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包括底座和包壳体,底座正面沿边处设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彼此之间的沿边处为凹型的圆弧过渡,底座的正面上设有凸台,底座正面和凸台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内加强筋,包壳体的内端与底座的正面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凸台位于包壳体的腔内,底座、凸台顶面、包壳体外端面上均设有同轴线的销孔,底座正面和包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外加强筋,外加强筋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应力集中的外加强筋根部处增设有根部凸台,外加强筋与根部凸台相连接处为圆弧过渡,包壳体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减重孔;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减轻了质量,降低了应力水平,提升了刚度性能,提升了强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包壳体,底座正面沿边处设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彼此之间的沿边处为凹型的圆弧过渡,底座的正面上设有凸台,底座正面和凸台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内加强筋,包壳体的内端与底座的正面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凸台位于包壳体的腔内,底座、凸台顶面、包壳体外端面上均设有同轴线的销孔,底座正面和包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外加强筋,外加强筋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应力集中的外加强筋根部处增设有根部凸台,外加强筋与根部凸台相连接处为圆弧过渡,包壳体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减重孔。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包壳体,底座正面沿边处设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彼此之间的沿边处为凹型的圆弧过渡,底座的正面上设有凸台,底座正面和凸台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内加强筋,包壳体的内端与底座的正面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凸台位于包壳体的腔内,底座、凸台顶面、包壳体外端面上均设有同轴线的销孔,底座正面和包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外加强筋,外加强筋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应力集中的外加强筋根部处增设有根部凸台,外加强筋与根部凸台相连接处为圆弧过渡,包壳体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减重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的多个安装孔是以销孔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壳体外端面上设有多个梯形减重孔,多个梯形减重孔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簧支架,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属于板簧支架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用户长时间超负荷运行的工况下,某型轻卡后板簧前支架开裂现象偶有发生。经过CAE软件分析后,发现现有后板簧前支架局部(加强筋)产生应力集中,拉应力水平比较高,安全系数偏低,且支架上局部存在过设计冗余,导致支架较重。
新型后板簧前支架经过CATIA软件结构重新优化设计和Altair\/HyperWorks软件的计算分析,通过形状优化分析,改进了支架局部(加强筋)结构形状,对应力集中区域增加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应力集中和用户超载的工况下受力过大车架开裂的风险。同时通过优化分析对支架设计冗余部分进行减重造型设计,改进后的支架能够更好地体现节能、轻量化设计的理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解决现有后板簧前支架存在应力集中和重量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包壳体,底座正面沿边处设有多个安装孔,安装孔彼此之间的沿边处为凹型的圆弧过渡,底座的正面上设有凸台,底座正面和凸台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内加强筋,包壳体的内端与底座的正面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凸台位于包壳体的腔内,底座、凸台顶面、包壳体外端面上均设有同轴线的销孔,底座正面和包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外加强筋,外加强筋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应力集中的外加强筋根部处增设有根部凸台,外加强筋与根部凸台相连接处为圆弧过渡,包壳体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减重孔。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限定,所述底座上的多个安装孔是以销孔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结构;此结构的优点:受力更好、更牢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由于应力集中和用户超载的工况下因受力过大而导致车架开裂的风险。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包壳体外端面上设有多个梯形减重孔,多个梯形减重孔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此结构是为了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进一步地减轻整体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沿边处为凹型的圆弧过渡,这样去除了低应力区冗余材料;2)圆周分布的内外加强筋及根部凸台能有效地提高结构刚度、强度;3)包壳体上的减重孔,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有利于减轻整体重量;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质量减轻了0.61Kg,应力水平降低了33%,刚度性能提升了229%,强度提升了67%。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包括底座1和包壳体2,底座正面沿边处设有六个安装孔101,安装孔彼此之间的沿边处为凹型的圆弧过渡102,底座的正面上设有凸台103,底座正面和凸台外表面之间设有两个内加强筋104,包壳体的内端与底座的正面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凸台位于包壳体的腔内,底座、凸台顶面、包壳体外端面上均设有同轴线的销孔3,六个安装孔101是以销孔3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结构,底座正面和包壳体的外表面之间设有多个外加强筋4,外加强筋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应力集中的外加强筋根部处增设有根部凸台5,外加强筋与根部凸台相连接处为圆弧过渡,包壳体的表面上设有三个减重孔201,包壳体外端面上设有多个梯形减重孔202,多个梯形减重孔以销孔为圆心呈圆周分布状;
所述外加强筋中心面、靠近车板簧安装面下的外加强筋中心面以及安装孔的中心线采用两中心面和一中心线共平面设计,并且外加强筋均为10mm厚;
装配说明:底座通过安装孔、铆钉与车架连接,板簧的卷耳部通过销轴固定在包壳体腔内,包壳体由垂直设置在底座正面上的弧形体及固定在弧形体外端口上的端面板组成,包壳体用于连接、保护板簧的卷耳部;本说明未作详细说明之处,为本领域公知的技术。
在汽车行业,特别是中轻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产品轻量化、精益化则成为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以年产10万台汽车为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每个新型后板簧前支架减重约0.61公斤,则每年降本约12.2万公斤。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2555.3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2(湖北)
授权编号:CN209833283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B60G11/10
专利分类号:B60G11/10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42512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经济开发区大运路1号
发明人:王以文;曹纯儒;董朝闻;杨珍;王勇;倪志凯;余伟;耿平;尹丽
第一发明人:王以文
当前权利人: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
代理人:党婧
代理机构:42110
代理机构编号:十堰博迪专利事务所 4211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加强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