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餐后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餐后,血糖,糖尿病,状态,加味,并发症,综合征。
餐后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神绪礼[1](2018)在《电针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服用西药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种疗法的差异性,探讨电针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求更加便捷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进行治疗,常规针刺百会、印堂、内关、中脘、天枢、气海、足叁里、叁阴交、太冲,得气后将百会(+)和印堂(-)、中脘(+)和气海(-)以及双侧天枢连接电针,治疗30min,日一次,每周五次。对照组口服西药莫沙必利片进行治疗,每次5mg,日叁次。两组疗程均为四周。治疗前后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为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两组餐后不适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餐后不适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积分均明显下降,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餐后不适症状积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从疗效看,治疗组34例,治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显愈率:47.06%,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34例,治愈2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显愈率:17.65%,总有效率85.2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3.焦虑、抑郁状况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明显,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降低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症状积分,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效增强患者消化功能,降低HAMD和HAMA评分,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15)
P.Muthusami,S.J.Yoo,R.Chaturvedi,N.Gill,J.Windram[2](2017)在《相位对比MRI对健康儿童和青壮年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内脏、胸腹和脑血流量值参考范围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使用相位对比MRI评估儿童和青壮年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主要内脏、胸腹和颈部血管血流量(BFV)的参考范围。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顾朋颖,肖峻,王卫东,黄涛,赵志宏[3](2014)在《老年不同糖耐量状态下餐后血糖与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餐后2 h血糖(2hPG)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与前列腺体积(PV)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老年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23例、糖耐量异常组(IGT)27例和2型糖尿病组(T2DM)34例,比较组间各代谢指标及PV的差异。结果 PV在NGT组、IGT组及T2DM组中呈递增趋势(P<0.01);在BPH患者中,2hPG、叁酰甘油(TG)为PV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结论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老年男性BPH患者的PV变化与2hPG密切相关,糖脂代谢参与BPH进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何玲,毛刚,杜强,任燕怡,张帆[4](2014)在《加味四逆散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配,治疗组观察组各49例。治疗组:以四逆散加厚朴陈皮为基础方,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片,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对中医证候、主症脘腹痞满、焦虑/抑郁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4年04期)
唐韬,李湘平[5](2010)在《阿卡波糖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餐后状态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餐后生理参数的变化及阿卡波糖对这些参数以及餐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出现餐后胸闷、心绞痛发作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组、合并糖尿病组及合并糖耐量异常组,观察其餐前餐后血压、心率、血糖及血脂(CH、TG、HDL、LDL)变化情况。同时每组均给予阿卡波糖加常规治疗,观察餐后心肌缺血发作情况以及餐后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单纯冠心病组和合并高血压组餐后血压、心率、血糖、血脂明显升高,合并糖尿病组及合并糖耐量异常组餐后血糖、血脂明显升高,血压、心率明显降低。阿卡波糖(50mg,每日3次)治疗1月后,4组心率、血糖,血压波动幅度明显降低(P<0.05,P<0.01),同时餐后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而对血脂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不同合并症的冠心病患者餐后代谢状态不同,阿卡波糖可通过改善餐后代谢异常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餐后心绞痛的发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倪长霖,汤云昭,孙雨,张绍敏,常宝成[6](2008)在《脂肪餐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状态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人和T2DM患者空腹和脂肪餐后2小时,4小时血糖,血脂及白细胞、高敏CRP、白介6等水平的变化并揭示相关性。方法:选择空腹血脂正常的对照组和T2DM组各30人。分别抽血测空腹及脂肪餐后2小时,4小时的血糖,血脂全项,血常规,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用E 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脂肪餐:油条2根,油煎鸡蛋2个(其中含脂肪32。5克,热量292。5千卡;蛋白质18。3克,热量73。2千卡;碳水化合物26。1克,热量104千卡;总计热量467。6千卡,脂肪所含热量占总热量62.55%,符合脂肪餐标准)温白水300-500毫升一次完毕。4小时之内不再进食、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空腹状态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均升高P值均<0.05。HDL下降,P值=0.01。2)脂肪餐后2小时血糖,中性粒细胞升高P值均<0.05。3)脂肪餐后4小时血糖、TG、VLDL、白细胞计数、CRP、白介6均升高P值均<0.05。4)糖尿病组叁个不同时段血糖、TG、WBC、SCRP均逐步升高,TG与白细胞计数,HS-CRP呈正相关。对照组虽在叁个不同时间段LDL、TG、VLDL、WBC、中性粒细胞有统计学差异,但餐后TG与炎症因子不相关。结论:正常组和糖尿病组脂肪餐后血脂升高,前者高峰在餐后2小时,后者在餐后4小时,幅度高于前者;糖尿病组同时伴以CRP、IL-6升高。提示:脂肪餐后状态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加重。炎症因子增高明显且这种餐后异常延迟,TG水平与白细胞、HS-CRP正相关,此时段可能为导致粥样动脉硬化的重要时间段。以WBC、IL-6及SCRP为表征的亚临床炎症与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2008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9-18)
黄晖,李明政,刘明铭,夏正杰[7](2008)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组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而餐后血糖不同的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其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结论空腹血糖正常情况下,餐后高血糖状态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08年09期)
黄晖,刘鹏鹰,陈淑娟[8](2008)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组空腹血糖控制良好而餐后血糖不同的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其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结论空腹血糖正常情况下,餐后高血糖状态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08年02期)
张兰[9](2008)在《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及心理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胃动力障碍是FD发生的主要机制,并被认为是引起餐后饱胀感、早饱、餐后恶心、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对FD认识的不断深入,罗马Ⅲ学术委员会对FD的诊断提出新的标准,并根据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异常为基础又将FD分为两种亚型,即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因罗马Ⅲ标准认为PDS型FD患者以餐后饱胀感、早饱、餐后恶心、嗳气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且症状与进餐相关,故本研究应用核素法对PDS型FD患者和健康人进行胃排空检测,比较二者胃排空情况,从而明确PDS型FD患者是否存在胃动力障碍,探讨其发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治疗PDS型FD患者是否应用促动力药物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PDS型FD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胃排空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临床症状与胃排空的关系。近年来,亦有许多学者提出重视心理因素在FD发生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PDS型FD患者和健康人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调查,明确PDS型FD患者是否较健康人易存在焦虑、抑郁状态,同时对PDS型FD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焦虑、抑郁状态进行相关性研究,明确二者相关性,探讨PDS型FD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对PDS型FD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双探头1英寸晶体e.camduet型PET/SPECT仪,对PDS型FD患者和健康人进行胃排空检测。34例PDS型FD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岁) 45.94±13.19,平均体重指数(kg/m~2) 23.04±3.32;21例健康人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岁) 42.47±14.52,平均体重指数(kg/m~2) 22.50±2.25。观察PDS型FD患者和健康人在进餐后即刻、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时胃内放射性计数,依此计算出胃半排空时间(gastric emptying half-time, GET(1/2))及120min胃排空率(gastric emptying rate at 120 minutes, GE_(120))。应用LDQ对PDS组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计算症状总积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分别对PDS型FD患者和健康人进行评分。20例PDS型FD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岁)38.00±10.09;30例健康人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岁)37.17±11.08。同样应用LDQ对PDS组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计算症状总积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在胃排空研究试验中,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PD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年龄、体重指数、GET_(1/2)、GE_(120)结果进行分析。在心理状态研究试验中同样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两组的年龄、焦虑标准总分、抑郁标准总分及各评价抑郁状态的4个因子总分结果进行分析。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PDS型FD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胃排空及心理状态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1在胃排空研究中,发现PDS型FD患者GET_(1/2) (min)为105.54±25.66,健康人GET_(1/2) (min)为78.19±14.3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66, P=0.000)。PDS型FD患者GE120(%)为56.32±12.91 ,健康人GE_(120)(%)为70.71±11.18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21, P=0.000)。34例PDS型FD患者餐后饱胀感与GET_(1/2)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为r_s=0.086,P=0.627,无统计学意义;早饱与GET_(1/2)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为r_s=-0.058,P=0.745,无统计学意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恶心、嗳气症状与GET_(1/2)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34例PDS型FD患者餐后饱胀感与GE_(120)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为r_s=-0.025,P=0.888,无统计学意义。早饱与GE120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为r_s=0.013,P=0.944,无统计学意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恶心、嗳气症状与GE120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评价PDS型FD患者心理状态研究中,发现PDS型FD患者SAS平均总粗分为39.90±6.45分,平均标准总分为49.90±8.07分;健康人SAS平均总粗分为29.73±8.35分,平均标准总分为36.73±10.45分。两组SAS标准总分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61, P =0.000)。PDS型FD患者SDS平均总粗分为40.50±8.38分,平均标准总分为50.3±10.50分;健康人SDS平均总粗分为30.31±5.79分,平均标准总分为38.03±8.59分。两组SDS平均标准总分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24, p=0.000)。在SDS评分中,将抑郁状态分为4个因子,即躯体症状和焦虑因子、乐观情绪因子、生理状态因子及恶劣心境因子。PDS型FD患者与健康人在上述4个因子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4, P=0.002; t=2.680, P=0.011; t=5.488, P=0.000; t=2.472, P =0.017)。PDS型FD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与SAS、SDS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r_s=0.502, P=0.024; r_s=0.911, P=0.000)。结论:1 PDS型FD患者的GET_(1/2)较健康人明显延迟, GE_(120)则明显低于健康人,说明PDS型FD患者较健康人存在明显胃动力障碍。2 PDS型FD患者各种临床症状评分及症状总积分与GET_(1/2)和GE_(120)之间无相关性。说明不能用PDS型FD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来评价其胃动力情况。3 PDS型FD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健康人,说明PDS型FD患者比健康人易存在心理障碍。4 PDS型FD患者的SAS、SDS评分与其临床症状之间呈正相关,说明PDS型FD患者的心理障碍程度越严重,其临床症状越严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唐彬,陈郁生[10](2007)在《单纯空腹血糖升高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双重病理机制。根据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水平可分为叁种不同状态:单纯FBG升高(isolated fastinghyperglycemia,IFH),即FBG≥7.0 mmol/l,且2hPBG<11.1mmol/l;单纯餐后血糖升高(isolated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IPH),即FBG<7.0mmol/l,且2hPBG≥11.1mmol/l;FBG和PBG同时升高(combined hyperglycemia,CH),即FBG≥7.0mmol/l,且2hPBG≥11.1mmol/l。(本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餐后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要目的使用相位对比MRI评估儿童和青壮年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主要内脏、胸腹和颈部血管血流量(BFV)的参考范围。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餐后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神绪礼.电针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2].P.Muthusami,S.J.Yoo,R.Chaturvedi,N.Gill,J.Windram.相位对比MRI对健康儿童和青壮年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内脏、胸腹和脑血流量值参考范围的确定[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
[3].顾朋颖,肖峻,王卫东,黄涛,赵志宏.老年不同糖耐量状态下餐后血糖与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性[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
[4].何玲,毛刚,杜强,任燕怡,张帆.加味四逆散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4
[5].唐韬,李湘平.阿卡波糖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餐后状态的干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
[6].倪长霖,汤云昭,孙雨,张绍敏,常宝成.脂肪餐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状态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C].2008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年会论文汇编.2008
[7].黄晖,李明政,刘明铭,夏正杰.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院.2008
[8].黄晖,刘鹏鹰,陈淑娟.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8
[9].张兰.餐后不适综合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及心理状态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
[10].唐彬,陈郁生.单纯空腹血糖升高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研究现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