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论文_刘冰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称谓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谓语,亲属,称谓,攀枝花,语素,谓词,差异。

称谓语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鑫[1](2019)在《新兴称谓语“小鲜肉”的多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鲜肉"是当代流行的新兴称谓语,由于高频使用和语用的需要,"小鲜肉"由专称转向泛称,泛指年轻、活力、美貌的男性。"小鲜肉"的走红与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筠[2](2019)在《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其文化底蕴的传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英国)在他的论着中曾强调,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语言,就是该社会群体独特文化的一部分,任何语言在词语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性,都是该语言使用社区的民众在风俗习惯、文化活动、信仰习俗等层面上体现触动重要文化表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甚至可以将语言视为某种文化本身。"传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东西,并非个人的体验和创作,人们往往将其与"文化"联系起来,形成"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传统"则是强调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传延性,民众采用非官(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19年33期)

赵婕[3](2019)在《新型称谓语:网络时代的个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改变,网络媒体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语言表达中对人的称呼已经不能满足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多元文化的年轻人的交际需求。于是大量新型称谓语便应运而生,如“小鲜肉、奶爸、辣妈、硬汉”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称谓”的(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报》期刊2019-11-13)

赵小娟[4](2019)在《中西方称谓语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有自己的环境,但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是与该国家的文化紧密的连在一起的。而称谓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各国文化的不同也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称谓语。中西方学者也对中西方称谓语的各种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篇文章将从称谓语的中西方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来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说明,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上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任哲民[5](2019)在《社会称谓语“小叁”中的性别歧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社会称谓语"小叁"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其具有专指女性的性别歧视。将其置于"第叁者"语义场中加以考察,发现语素"小"是其蕴含负面评价和女性指向的双重色彩意义的关键性标记。对其社会原因进行探究,发现传统的男权统治的社会模式是其根本原因,媒介的宣传和两性的自身特性客观上也促进了"小叁"专指女性第叁者的语义的形成和固化。(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刘卓然[6](2019)在《大学生对同龄人称谓语的语言变异调查分析——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变异现象,其中称谓语就存在着十分显着的词汇变异现象。基于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调查分析,进行语言变异探究,有利于我们把握称谓语语言变异的情况。(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期刊2019年19期)

张立,张琳[7](2019)在《语用原则冲突现象及其文体效果——以拟亲属称谓语使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拟亲属称谓语广泛存在于交际对话中,使用时要遵循相应的语用原则,包括年龄原则、亲疏原则、权势原则、礼貌原则及语境原则等。但在实际情况中,尤其在文学文本中,各项语用原则之间往往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试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拟亲属称谓使用中的语用原则冲突现象及其产生的特殊文体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8期)

曹立群[8](2019)在《《红楼梦》中王夫人称谓语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红楼梦》称谓语翻译的难题,是研究翻译的人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家族里上至贾母下至仆妇丫鬟,乃至探春和宝玉王熙凤等,全部都称王夫人为"太太"。也就是说,"太太"一词,涵盖了婆母对媳妇、儿子对母亲、侄女对婶母、奴仆对女主人的全部称呼。在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当中,"太太"是多变的。本文从对比两个译本的角度出发,结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分析这个称谓语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7期)

周莹[9](2019)在《论攀枝花本土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护地方亲属称谓对地方文化保护有重要的价值。攀枝花本土方言称谓语语音方面的特点有鼻音n、l不分,平翘舌不分,无轻声;语义方面的特点:同名异实、同实异名现象;语法方面特点是称谓加修饰语、称谓语"儿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27期)

张盈达[10](2019)在《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称谓语则是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语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现代汉语的称谓语也是现代汉民族语言组成的重要部分。称谓语是用来表示人际关系的词语,通过称谓语的使用我们可以判断出交际双方的关系,因而称谓语是言语交际的第一关。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别人或是称呼错误,容易造成双方的尴尬,更有甚者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探究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找到造成缺位的原因,探求其弥补方式。这不仅能够完善汉语的语言系统,还可以促进人们的交际,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便利。从而推动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9期)

称谓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着名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英国)在他的论着中曾强调,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语言,就是该社会群体独特文化的一部分,任何语言在词语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性,都是该语言使用社区的民众在风俗习惯、文化活动、信仰习俗等层面上体现触动重要文化表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甚至可以将语言视为某种文化本身。"传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东西,并非个人的体验和创作,人们往往将其与"文化"联系起来,形成"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传统"则是强调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传延性,民众采用非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称谓语论文参考文献

[1].刘冰鑫.新兴称谓语“小鲜肉”的多角度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张筠.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其文化底蕴的传译[J].百科知识.2019

[3].赵婕.新型称谓语:网络时代的个性表达[N].语言文字报.2019

[4].赵小娟.中西方称谓语对比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

[5].任哲民.社会称谓语“小叁”中的性别歧视[J].名作欣赏.2019

[6].刘卓然.大学生对同龄人称谓语的语言变异调查分析——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文化产业.2019

[7].张立,张琳.语用原则冲突现象及其文体效果——以拟亲属称谓语使用为例[J].现代交际.2019

[8].曹立群.《红楼梦》中王夫人称谓语的翻译[J].文教资料.2019

[9].周莹.论攀枝花本土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特点[J].才智.2019

[10].张盈达.称谓语的缺位现象探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论文知识图

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面称的选择...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背称的选择...汉英亲属称谓语中的“多对一”关...对上述6个女性称谓语,被调查者...称谓语、美化语、委婉语、殷切...赴泰汉语教师称谓语适应调查结果...

标签:;  ;  ;  ;  ;  ;  ;  

称谓语论文_刘冰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