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作家作品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潘雨菲[1](2021)在《统编本中学教材中传记类文本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蔡莉[2](2021)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国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国小说积淀着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对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价值、生活智慧以及爱恨善恶、贫富贵贱的深刻思考和思索,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外国小说对学生个人的自我成长、人格的塑造、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更多的关注,外国小说传达出来多元的伦理道德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道德教诲价值和意义,对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伦理教育价值和意义。本论文以整套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教学为研究对象,挖掘选文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并积极探寻使伦理道德价值落地生根的方法,试图使这些外国小说选文发挥对学生伦理精神的培养的作用。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其中绪论部分对选题原因、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结语部分对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客观揭示外国小说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围绕着整套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选文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在初中语文外国小说选文所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缺少价值联系、影响深度不足等问题。其次进行外国小说相关的问卷调查得出,教师在外国小说教学中重视知识忽视伦理教育、文本解读失当、道德教育过程类型化等,以及学生学习外国小说难以深入文本、缺乏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阅读认识浅显等现象。第二章对初中外国小说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重要意义的探究。首先对教材中的外国小说的伦理特性和内涵进行挖掘和细致分析。其次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教育意识、文本解读视野和伦理教育方法的探索等提供了新的认知。此外还能满足学生成长各方面的需求。第三章总结提炼出外国小说伦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首先将课内与课外相连接,通过谱系教学、比较阅读等方式优化外国小说的伦理教育资源。其次教师通过深化鉴赏、情境体验、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加强外国小说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教育。最后教师还需要在课外阅读中布置促读任务、提供支架和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伦理体系。
胡杨[3](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张艺[4](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朱自清散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叙事抒情类审美散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共四篇被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录,是除了鲁迅之外入选教材篇目最多的现当代作家,成为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内容。学习朱自清散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理念落地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其散文的基本特征也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但是,结合朱自清散文实际教学及相关研究论文来看,语文核心素养与朱自清散文教学结合得不够紧密。因此,在朱自清散文教学中出现了教师缺少对学生情意的熏陶,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乏更精微的辨体意识,教学中不能自觉进行多维度的互文性阅读,学生思维缺乏思辨性;同时也很少有教师能够基于文学史视角审视朱自清的散文,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很好地落实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学习任务群等问题。基于此,结合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要求,朱自清散文的基本特征、实际教学情况等,对朱自清散文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语文学视角丰富散文作家的作品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学史、文体学、语文学等学科融合中更好牧养学生言语生命。从散文视角切入,细化、深化朱自清散文教学理论;对朱自清散文集群研究,更利于考察创作匠心及分学段散文教学之异同;文学史、文体学视域融合研究,更利于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张利[5](2021)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在青少年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古诗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发现、分析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查阅分析,通过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学生的问卷及教师访谈进行了梳理,并在大量理论支持、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论文共两方面,分别是绪论和正文。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首先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诗文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内容分析。首先梳理分析了有关书籍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传统文化的分类,然后据此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三部分是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分别指出教师、学生及管理层面上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原因及管理层面上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这是本论文的重要部分,主要从教师方面指出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包括加强教师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明确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灵活运用古诗文教学方法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其中每一方面都针对师生在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
王鑫[6](2021)在《初中古代游记教学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共选编古代文言散文27篇,其中古代游记9篇,占文言散文总数的33%,可见古代游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古代游记在表现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关注“文言文”这一具有共性的形式,而忽略古代游记个性化的内容。因此本文尝试基于文言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共性,借鉴褚树荣所提出文字、文章、文化“三文合一”的理念,针对古代游记作品,结合初中生学情的特殊性,对初中古代游记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期为一线古代游记教学提供参考。基于此,研究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核心概念、初中古代游记教学依据五部分展开论述,重在辨明古代游记的特点及具体的教学针对性。正文第一部分意在通过问卷从文字、文章和文化三方面来了解学生对初中古代游记的学习情况,进而从侧面感知古代游记的教学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二部分依据“三文合一”的理论,基于文字、文章和文化的视角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进行探索,首先在文字方面,本文通过对用字现象的辨析、文字背后的文化、虚词中的情感这三点来感受文字的魅力。其次在文章方面,笔者尝试找寻古代游记特征与学生具体学习需要的共通之处,确定了依体定教与文体辨析、表现手法与景中之情、联想想象与古今共通感三方面的内容。最后在文化方面,本文重在拓展学生视野,从人格陶冶、哲学思想、审美趣味三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第三部分以《小石潭记》为例,对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阐述。
吴凡[7](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小人物是语文教材人物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推崇英雄人物,对小人物身上的一些美好品质不够重视。教材中的很多小人物对苦难的突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小人物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滋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教学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概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指的是被编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大多生存状况艰难,平凡是他们的标签,但他们又有着优秀的品格,也可能存在一些人性的弱点。小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有审美价值、德育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课文共有33篇。根据身份属性可将小人物划分为六种类型:普通的劳动者形象、封建小知识分子形象、勇于抗争的强者形象、仗势凌弱的小人形象、感人暖心的真情形象、无力反抗的卑微形象。小人物这一群体有着品性勤劳淳朴、人生命运悲惨、生存愿望强烈等共同特点。第二章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与分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发现初中小人物形象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难以与小人物产生共鸣、教师对小人物的解读不够全面、缺乏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等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语文教学没有真正回归文本、传统心理影响下的审美偏误等。第三章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为了解决初中小人物形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层面应整合课程资源以丰富语文课堂,重视艺术手法分析以提升文本的理解深度,通过解析小人物形象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了将理论研究真正落到实处,笔者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有关小人物的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
施琦[8](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国文学作品是学生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主要窗口,肩负着向学生传递优秀外国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使命。但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选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外国文学作品是有所不同的,其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也不尽相同。和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明显弱化了选文的政治批判色彩,更加注重选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形成多元文化观念,以及促进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面对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选文的这一变化,如何结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正确定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进而设计出更加适宜的凸显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的教学设计来为实际教学服务,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论文除绪论外,共有四章。第一章为“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概况梳理”。该章对统编版初中语文选编的外国文学选文从篇目、体裁、地域来源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后期探究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选文在编排上存在的不足,对将来更加完善教科书编排提供了部分参考建议。第二章为“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分析”。该章基于前一章对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概况进行的细致梳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排除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中共性的部分不做讨论,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中比较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部分,即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思维价值三方面对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教学价值进行发掘,为后一章进行教学设计的尝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凸显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的教学实践”。该章结合具体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凸显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的教学设计。第四章为“研究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的思考”。该章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着为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刘梦如[9](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人格教育旨在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是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且要融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和阶段。初中生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正确的教育引导具有重大意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使得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而语文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对健全学生人格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选文为研究对象,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格教育资源,并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问题与思考,以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阐述选题意义和当前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对语文人格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选文分析。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选文的人格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分成“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类进行整理和文本分析。第三,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数据分析,了解当前初中生语文人格教育的情况和选文中人格教育资源的挖掘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深入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现状,针对问题提出策略。
张蓬[10](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二、浅谈作家作品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作家作品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2)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当前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小说选文情况及分析 |
第二节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三节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二章 外国小说教学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挖掘外国小说的伦理特性与丰富内涵 |
第二节 唤醒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伦理关注 |
第三节 满足学生成长的伦理需求 |
第三章 伦理视域中外国小说教学实践及策略 |
第一节 优化外国小说伦理教育资源 |
第二节 加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渗透 |
第三节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伦理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简·爱》外国小说指导课教学设计 |
致谢 |
(3)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时代之需: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立德树人 |
2.散文教学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优势 |
3.朱自清散文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
(二)研究现状 |
1.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产生背景、意义及源流梳理 |
2.语文核心素养理论与散文教学融合研究及朱自清审美散文教学研究 |
4.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意义 |
2.创新之处 |
一、重要概念内涵的界定 |
(一)散文 |
(二)核心素养 |
(三)语文核心素养 |
二、知识与能力本位时代,朱自清散文教学理念及实施路径 |
(一)知识本位时代,朱自清散文教学理念及实施路径 |
1.以“八字宪法”为主导,建立散文知识体系 |
2.知识教学偏于记忆、理解,思想教育多为外铄 |
3.忽视散文类性辨识,同质化教学较为普遍 |
(二)能力本位时代,朱自清散文教学理念及实施路径 |
1.回归语文体性,强调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
2.人文教育有意识和生活、生命结合 |
3.散文篇性开掘未能成为教学的自觉 |
三、语文素养本位时代,朱自清散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
(一)强调知、情、意素养的有机培育 |
(二)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全程渗透 |
(三)单篇、群文、整本、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融合 |
四、语文素养本位时代,朱自清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情意熏陶:语文体性坚守的意识淡化 |
(二)类性视域下,缺失更精微的辨体意识 |
(三)篇性开掘缺少多维度互文性阅读的自觉 |
(四)史学意识:基于文学史视角审视朱自清散文的意识比较淡薄 |
(五)课程意识:缺乏落实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意识 |
五、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教学策略 |
(一)体性视野:在形意统一中突出形 |
1.“形”的内涵:言语表现形式的知识及智慧 |
2.解读路径:从形到意再到形的往复、深化 |
3.“意”:朝言语人格、言语情趣等方面引领 |
(二)类性视野:遵类与跨类的相谐 |
1.遵类教学:深谙文类特征 |
2.跨类教学:辨识作家跨类写作的得与失 |
3.遵类与跨类的相谐:在群文阅读中追求散文教学的精致化 |
(三)篇性视野:开掘作家言语创造中的独特个性和智慧 |
1.与现代散文比,感受朱自清散文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抒情特色 |
2.与古典散文比,揭示朱自清散文通俗化、谈话风的现代品格 |
3.与西方散文比,凸显朱自清散文浓郁而含蓄蕴藉的言语创造 |
4.与自我散文比,散文创作从“着意为文”走向朴实缜密 |
(四)史学视野:整体、动态地审视散文作品 |
1.通过系列作品阅读,揭秘作家散文创作观的演变 |
2.引领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审视作家散文创作的独特贡献 |
3.基于学生发展阶段特点,落实语文素养 |
(五)课程视野:渗透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等意识 |
1.散文单篇教学与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会通 |
2.散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相机落实 |
六、融会贯通,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 |
(一)导入 |
(二)教学过程 |
1.初读,赏析语言——悦耳悦目 |
2.品读,揣摩形式——悦心悦意 |
3.情读,升华情感——悦神悦志 |
4.拓展阅读 |
(三)小结 |
(四)作业布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优秀传统文化 |
2.古诗文教学 |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
1.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2.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要求 |
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要求 |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内容分析 |
(一)传统文化内容分类 |
(二)高中《语文》必修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分类 |
三、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
1.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2.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3.管理层面上,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 |
2.教师的原因 |
3.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原因 |
4.管理层面上的原因 |
四、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
(一)教师要切实加强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养 |
1.转变观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
2.加强学习,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
3.深入解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
(二)明确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
1.通过古诗文传统文化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2.通过古诗文传统文化深入解读,培养学生辩证思考能力 |
(三)灵活运用古诗文教学方法 |
1.培养兴趣——学以致用,好知乐知 |
2.加强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3.文言并重——以言促文,以文带言 |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留有空白 |
5.群文阅读——雪泥鸿爪,连点成片 |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
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 |
2.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教育活动 |
3.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主题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初中古代游记教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绪论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初中古代游记教学依据 |
一、古代游记教学现状分析 |
(一)初中古代游记教学现状调查 |
(二)初中古代游记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三)初中古代游记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二、古代游记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基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内容确定 |
(二)基于游记文章的教学内容确定 |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确定 |
三、古代游记教学内容设计案例——以《小石潭记》为例 |
(一)感受文字的魅力 |
(二)品味文章的韵味 |
(三)拓展文化的视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中生古代游记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概述 |
第一节 小人物界定 |
一、小人物概念的起源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小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 |
一、小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 |
二、小人物形象的德育价值 |
三、小人物形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
第三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概况 |
一、小人物形象课文统计 |
二、小人物形象的类型 |
三、小人物形象的特点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人物形象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小人物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
三、小人物形象教学存在问题之原因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
一、扩充教学内容,全面认识人物 |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单元教学 |
三、以表演促阅读,由入情到入境 |
第二节 重视艺术手法分析,提升文本理解深度 |
一、对比感悟 |
二、细节品味 |
第三节 解析人物形象,彰显育人功能 |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三、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
第四节 小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人物”形象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概况梳理 |
第一节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篇目统计 |
一、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篇目占比统计 |
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具体篇目统计 |
三、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篇目学段分布统计 |
第二节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体裁分析 |
一、外国文学作品选文体裁统计 |
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体裁学段分布分析 |
第三节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地域来源分析 |
一、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地域来源统计 |
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地域来源分析 |
第四节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编排的不足 |
一、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地域来源不广 |
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作家的性别比例略显失调 |
第二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分析 |
第一节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文学价值 |
一、对外国文学常识的认知 |
二、对外国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认知 |
三、对外国文学作品中重要表现手法的认知 |
第二节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的文化价值 |
一、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
二、展示现当代外国社会主流文化 |
第三节 外国文学作品的思维价值 |
一、科学精神 |
二、批判精神 |
第三章 凸显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凸显文学价值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实践 |
一、案例——《变色龙》 |
二、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凸显文化价值的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实践 |
一、案例——《伟大的悲剧》 |
二、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凸显思维价值的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实践 |
一、案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二、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的思考 |
第一节 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
一、文学欣赏不到位 |
二、文化介绍不突出 |
三、思维引导不明显 |
第二节 正确定位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 |
一、合理取舍,有所选择 |
二、取长补短,为我所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部编版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人格教育 |
(二)语文人格教育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人格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语文人格教育选文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人格教育选文内容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选文与人格教育的结合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简介 |
(二)人格教育下的选文分类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人格教育选文分析 |
(一)“文化基础”的选文分析 |
(二)“自主发展”的选文分析 |
(三)“社会参与”的选文分析 |
第二章 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调查情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 |
(一)学生问卷结果 |
(二)教师访谈结果 |
三、存在问题 |
(一)基础薄弱,人格教育认识不足 |
(二)依赖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匮乏 |
(三)缺乏参与,联系实践不强 |
(四)重视不足,人格素养有待提升 |
(五)人格教育方式被动单一 |
(六)人格教育资源挖掘不深入全面 |
四、原因分析 |
(一)学业压力大 |
(二)缺少合理引导 |
(三)研究意识不强 |
(四)缺乏全面的评价机制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 |
一、提升教师素养,注重教学研究 |
(一)语文素养,广博学识 |
(二)教育研究,与时俱进 |
(三)修身养性,人格魅力 |
二、挖掘教材资源,树立典型人格 |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家 |
(二)深入文本,体会人物 |
(三)鉴赏作品,学会审美 |
三、创新教学方式,促进课堂参与 |
(一)小组合作,师生共研 |
(二)课本表演,激发创造 |
(三)走进情境,加深体验 |
四、结合语文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
(一)善于倾听,听思结合 |
(二)勇于开口,敢于表达 |
(三)勤于动笔,内化于心 |
五、立足本土资源,开展研学实践 |
(一)立足本土,追溯历史 |
(二)研学旅行,访古谈今 |
六、建立多元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生语文人格教育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
三、从“文学”到“文章” |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
一、符合选文标准 |
二、具有教学价值 |
三、文化斗争需要 |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
后记 |
四、浅谈作家作品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中学教材中传记类文本教学研究[D]. 潘雨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初中外国小说教学研究[D]. 蔡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朱自清散文教学研究[D]. 张艺. 大理大学, 2021(08)
- [5]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D]. 张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初中古代游记教学内容研究[D]. 王鑫.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 吴凡.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8]统编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价值研究[D]. 施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部编版初中语文人格教育研究[D]. 刘梦如.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10]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