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破裂论文_薄景山,黄静宜,张建毅,王福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表破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表,断层,大青山,玛纳斯,岷江,鄂尔多斯,阿图什。

地表破裂论文文献综述

薄景山,黄静宜,张建毅,王福昌[1](2019)在《基于逻辑回归分析的强震地表破裂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强震引起的地表破裂通常会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的危害,工程建设中要对建设场地是否存在发震断裂以及能否产生地表破裂做出评价。由于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因此,强震引起的地表破裂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其给予概率的表达符合当前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工程建设的风险选择要求。本文在总结强震地表破裂及震害的基础上,将逻辑回归这一研究多变量参与、预测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数学模型引入到强震地表破裂的预测研究中,介绍了逻辑回归方法的基本原理;论证了这一方法用于强震地表破裂概率预测的可行性和适宜性;提出了评价因子以及分级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数据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显着性检验;以汶川特地震为例对模型的适宜性进行了检验和具体应用。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李红,邓志辉,陈连旺,周庆,冉洪流[2](2019)在《走滑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1973年炉霍M_S7.6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走滑断层同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以断层为中心的近似对称单峰分布,强地表变形集中在断层两侧各50m宽度范围,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破裂带宽度也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量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渐近值;断层倾角对地表变形与破裂带宽度影响表现为随倾角减小变形量峰值点向上盘小距离偏移;走滑兼正断位错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大,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小,走滑兼逆断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小,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大,直立纯走滑断层的两参量都居中;走滑断层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上覆松散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随厚度减小的速率逐渐变小,松散层厚度从5m增加到20m时,破裂带宽度随厚度增加而缓慢增加,但自厚度大于20m时,破裂带宽度开始随厚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当不同土性覆盖层(粗砂、粉砂、黏土)厚度相同时,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量峰值自粗砂、粉砂、黏土逐次增大,当粗砂厚度为60m以上时,3.6m的同震水平位错已不能形成地表破裂,而粉砂的厚度为70m以上,黏土的厚度则为75m以上.(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贾启超,李峰,刘华国[3](2019)在《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存在性的讨论与马脑顶异常负地形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问题。研究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频发,1933年迭溪地震是近现代史一次重要地震,然而其发震构造至今悬而未决,2017年研究区又发生了九寨沟7.0级地震,因此岷江断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评估非常重要,而其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首先要查证的问题。研究否定了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并对马脑顶异常负地形的成因做出分析。(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龚放,黄今,白志勇[4](2019)在《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采用Trimble GX 3D地面激光叁维扫描仪分析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时,未有效模拟地表垂直和水平位移的基本特征,获取的地表破裂位错特征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新的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研究方法,先构建地震地表弹性位错模型,分析互层胶结土正断层的地表叁维断裂特征,得到地表在受到走滑、逆冲和张开错动导致的地表错位变化情况;再通过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离心机试验,获得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试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可有效分析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且破裂点在土体模型中部和中下部的裂缝深度分别为22.4 m和33.4 m,裂缝上的破裂点处于土体模型的中下部时,裂缝的深度越深。(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胡伟华,常想德,伊力亚尔·阿不力孜,张勇,黄帅堂[5](2018)在《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调查表明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断裂带,总破裂长度约为103 km,总体呈NEE走向,以南倾逆断层为主,西边界以NNE向左旋走滑断层为主。共分为6段,自西向东包括:喀依代克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平均水平位移量6. 4m,最大水平位移量为9. 1 m;色斯克萨依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平均水平位移量5. 8 m,最大水平位移量为7. 1 m;塔什普什塔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 5~3. 0 m,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 4 m,局部具有左旋走滑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量为6. 0 m;喀拉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4. 0 m,最大垂直位移量8. 0 m;托盖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2. 9 m,最大垂直位移量3. 9 m;库如提喀段以缓倾角逆掩运动为主,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 8 m,最大垂直位移量2. 1 m。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包括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逆断层—褶皱带和阿图什逆断层—褶皱带,均为背驼式构造,隶属于帕米尔东北缘扩展构造,主体构造表现为塔里木盆地向南天山山前挤压推覆。喀拉塔格与阿图什这两条南倾的逆断层在深部归根为一条近水平的新近系底部的滑脱层上,属帕米尔前缘最新薄皮构造。在塔什普什塔背斜东段南翼的地震断层沿中新统底部的石膏层出露,震区薄皮构造的滑脱层很可能由该石膏层组成。(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8年04期)

何仲太,马保起,龙建宇,张浩[6](2018)在《鄂尔多斯块体北缘最新活动构造特征与地表破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块体东北缘NE向挤压应力和深部物质运动产生的垂直力联合作用下,由于受到剪切和拉张作用形成,鄂尔多斯块体第四纪以来在作逆时针旋转,并在块体周缘形成断陷系(Tapponnier,1976;苏刚等,1984;邓起东等,1985)。河套断陷盆地为一EW向剪切拉张带,由临河、白彦花和呼包等3个次级盆地右阶斜列组成。它们均为北深南浅的不对称盆地,分别受北侧色尔腾山、乌拉山和大青山山前正断裂所控制,新生界和第四系最大厚度可达12000m和2400m。鄂尔多斯块体北缘,自西向东由(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期刊2018-10-21)

张伟恒,陈杰,李跃华,李志强[7](2018)在《1906年新疆玛纳斯M7.7地震地表破裂带向东是如何终止》一文中研究指出逆断型强震地表破裂带的尾端具有怎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何种因素控制了逆断型强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其所在的断层相关褶皱存在何种关系?发生在北天山晚新生代前陆冲断带的1906年玛纳斯M7.7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由于其极为清晰的构造、地貌记录为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一个震例。Avouac et al.(1993)与张培震等(1994)等认为玛纳斯M7.7大地震使得(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期刊2018-10-21)

吴熙彦,徐锡伟,于贵华,程佳,陈桂华[8](2018)在《国家川滇实验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SCEC)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实验的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14年选择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川滇地区,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力争将该实验场建成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为搭建和完善实验场区的地震动力学模型,收集实验场区内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化学等基础资料,编制了《川滇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1︰500 000)》。(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黄雄南,杨晓平,杨海波[9](2018)在《甘肃红崖堡1609年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再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中段的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发生过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通过详细的地貌解译和地形测量,在比现代冲洪积扇和河床略高的次新地貌面上发现了全长约95km的地表破裂带,西起酒泉洪水坝河,东至肃南头道东湾。通过探槽研究和年代学测试,确认该破裂带的产生晚于公元元年。对比区域上前人对历史强震震中分布的研究,认为该地表破裂带即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地形测量结果表明,1609年红崖堡地震以逆冲倾滑为主,平均垂向位移1.1m,最大垂向位移1.8m。局部由于走向的变化兼具右旋走滑(NNW走向的小泉段)或左旋走滑(NEE走向的红山村东段)。依据地表破裂长度、断层最大位移与断层倾角,估算出地震震级为M_W7.0~7.4,与前人认识(震级M7(1/4))接近。(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郝海健,何宏林,魏占玉,石峰[10](2017)在《同震地表破裂及活动断层迹线的几何形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断层面的几何形貌特征中隐含着大量与断层演化和破裂机制相关的信息,准确描述断层面的形貌特征对于认识断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运用能谱密度分析方法,对全球52条同震地表破裂和300条活动断层的地表迹线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显示:1)它们的平均能谱密度曲线在频域上具有明显的3分段特征。在低频域,能谱密度曲线特征表征了km级以上尺度的构造块体边界的形貌特征;在中频域,则受到hm—km级尺度上的断层横向扩展、次级断裂的贯通以及地形因素的控制;在hm尺度上的拐点代表了重采样的有效长度,在hm级以下尺度的高频域,能谱曲线特征受到数据插值方法的控制;2)在km级以下尺度,同震地表破裂的能谱密度曲线显示3种破裂类型的断层迹线粗糙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这表明在该尺度范围内的破裂迹线几何形貌特征差异主要受破裂类型的控制;3)与同震地表破裂相比,活动断层迹线的能谱密度明显偏低。这表明随着破裂次数增加、断层活动历史增长,断层的粗糙度会逐渐减小,即粗糙度与成熟程度成反比。(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地表破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走滑断层同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以断层为中心的近似对称单峰分布,强地表变形集中在断层两侧各50m宽度范围,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破裂带宽度也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量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渐近值;断层倾角对地表变形与破裂带宽度影响表现为随倾角减小变形量峰值点向上盘小距离偏移;走滑兼正断位错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大,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小,走滑兼逆断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小,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大,直立纯走滑断层的两参量都居中;走滑断层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上覆松散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随厚度减小的速率逐渐变小,松散层厚度从5m增加到20m时,破裂带宽度随厚度增加而缓慢增加,但自厚度大于20m时,破裂带宽度开始随厚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当不同土性覆盖层(粗砂、粉砂、黏土)厚度相同时,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量峰值自粗砂、粉砂、黏土逐次增大,当粗砂厚度为60m以上时,3.6m的同震水平位错已不能形成地表破裂,而粉砂的厚度为70m以上,黏土的厚度则为75m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表破裂论文参考文献

[1].薄景山,黄静宜,张建毅,王福昌.基于逻辑回归分析的强震地表破裂预测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2].李红,邓志辉,陈连旺,周庆,冉洪流.走滑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1973年炉霍M_S7.6地震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贾启超,李峰,刘华国.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存在性的讨论与马脑顶异常负地形的成因[J].地震工程学报.2019

[4].龚放,黄今,白志勇.互层胶结土中正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位错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5].胡伟华,常想德,伊力亚尔·阿不力孜,张勇,黄帅堂.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及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格局[J].内陆地震.2018

[6].何仲太,马保起,龙建宇,张浩.鄂尔多斯块体北缘最新活动构造特征与地表破裂[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2018

[7].张伟恒,陈杰,李跃华,李志强.1906年新疆玛纳斯M7.7地震地表破裂带向东是如何终止[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2018

[8].吴熙彦,徐锡伟,于贵华,程佳,陈桂华.国家川滇实验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编制[J].地震地质.2018

[9].黄雄南,杨晓平,杨海波.甘肃红崖堡1609年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再厘定[J].地震地质.2018

[10].郝海健,何宏林,魏占玉,石峰.同震地表破裂及活动断层迹线的几何形貌特征[J].地震地质.2017

论文知识图

北川沙坝地表破裂变形样式示意...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构造分布图,位...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地表破裂...富蕴地震断层末端分叉现象(自新疆地...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与同震位移分...合黎山东段地展地表破裂

标签:;  ;  ;  ;  ;  ;  ;  

地表破裂论文_薄景山,黄静宜,张建毅,王福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