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恒河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HIVKU-1,神经艾滋病,中国恒河猴,病理改变
中国恒河猴论文文献综述
余倩,肖前浩,张晶,王勇,鲜巧阳[1](2019)在《中国恒河猴SHIVKU-1艾滋病模型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中国恒河猴SHIVKU-1艾滋病模型,观察感染SHIVKU-1的中国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改变特点。方法用SHIVKU-1感染2只中国恒河猴(编号WSH01和WSH02),分别于感染后第72周和第70周出现严重艾滋病症状时执行安乐死。取脑组织的不同部位行常规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 WSH01恒河猴感染晚期出现站立困难、行动迟缓、左半身控制能力丧失等明显的神经艾滋临床症状。WSH02恒河猴感染晚期全身耗竭,严重腹泻。HE染色检查WSH01恒河猴小脑、脑干、枕叶中可见多核巨细胞浸润和神经胶质小结形成;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回神经元细胞减少、排列无序。病理诊断为艾滋病脑炎。WSH02猴仅在脑组织中观察到部分小胶质细胞结节,未见其他明显的神经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检查观察到在实验猴脑组织有两种主要的损伤形式,分别为典型的血管周病变和弥散性病变;大量活化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浸润和激活,多核巨细胞形成(CD68,CD163,Iba-1);损伤部位SHIVKU-1病毒蛋白P28强阳性(SIV p28);WSH01恒河猴海马回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且排列无序(MAP2)。结论中国恒河猴SHIVKU-1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组织各部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以大量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浸润、激活,并伴有病毒显着增殖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赵芩[2](2018)在《中国动物园圈养恒河猴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园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公众教育的理想基地,恒河猴作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物种之一,在我国各动物园中几乎都有恒河猴的存在。然而,恒河猴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状况究竟如何?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选取我国11个动物园211个恒河猴个体为代表,主要以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区为分子标记,采用种群遗传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动物园圈养恒河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并试图将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作为恒河猴亚种DNA条形码在分子层面对圈养环境下的恒河猴进行亚种归类,其结果将为我国动物园圈养恒河猴的遗传管理以及野生恒河猴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动物园恒河猴圈养种群整体拥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多样性Hd:0.98,核苷酸多样Pi:0.06311)。在11个动物园圈养种群中,西藏动物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西藏动物园种群恒河猴来源单一,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近亲繁殖。2)基于野生和圈养恒河猴线粒体DNA的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恒河猴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各动物园恒河猴线粒体单倍型镶嵌在多个单倍型群中,说明各动物园恒河猴来源较广泛。3)恒河猴各亚种的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都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存在亚种DNA条形码间隔,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能形成明显的聚类,COI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不能形成明显的亚种聚类,COI基因更适合在恒河猴亚种鉴定中作为DNA条形码使用。4)以COI基因为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圈养恒河猴个体与已明确的野生恒河猴亚种分别聚类,显示出圈养个体较清楚的亚种归属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远芬,徐培平,熊思艺,张清仲,符林春[3](2018)在《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T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及其肠粘膜归巢受体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T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及其肠粘膜归巢受体表达的情况。方法选用12只健康中国恒河猴,分为正常动物组(对照组)4只,模型感染组(模型组)8只,静脉接种SIVmac239病毒株,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1周、2周、3周、4周、8周、11周、14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猴模型回肠组织中的肠淋巴归巢相关受体(intestinal lymphatic homing receptor)a47、CCR9、aE7、CD62L及肠淋巴组织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病毒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外周血肠淋巴归巢受体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CD62L。结果中国恒河猴感染SIV两周后,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血液学指标(WBC、LYM%、LYM、RBC)均在正常范围值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D4/CD8低于对照组,CD8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病毒载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AIDS猴感染模型在感染2周起,CD4百分比开始逐渐下降,于感染8周后下降明显(P<0.05)。感染11周后(亚急性期),CD4计数在下降明显(P<0.05)。AIDS猴感染模型在感染1周(急性期)开始,CD4~+HLA-DR~+出现一过性上升,随即下降,但感染14周时又骤然升高。CD4~+CD45~+HLA-DR~+和CD3~+HLA-DR~+在感染1周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血浆中CD62L在感染1周时开始逐渐上升,并在感染到第8周左右到达一个高峰期,随后开始出现下降(P<0.01)。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肠淋巴归巢受体47、CCR9、E7的表达升高,L-选择素的表达降低,同时E7、CCR9在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及肠道淋巴组织免疫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升高。结论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肠淋巴归巢增强,初始T淋巴细胞肠淋巴归巢受到抑制,肠粘膜免疫系统出现过度活化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8年01期)
陈剑涛,熊思艺,林子峰,李钱锋,唐琴[4](2017)在《青蒿琥酯对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T淋巴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注射用青蒿琥酯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免疫异常激活的改善情况,探讨青蒿琥酯对艾滋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8只SIV感染平台期中国恒河猴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只,治疗组按每天3 mg·kg~(-1)剂量肌肉注射青蒿琥酯注射液8周,对照组肌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周、4周、6周、8周,停药后4周、8周检测血浆病毒载量、全血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活化相关标记物CD_(69)~+、CD_(25)~+、HLA-DR~+和CD_(38)~+表达情况。结果:青蒿琥酯可在4周内下调CD_8~+细胞CD_(69)~+、HLA-DR~+和CD_(38)~+表达水平(P<0.05),对CD_4~+细胞影响较小。给药第4周出现一过性嗜中性粒细胞下降,后回升至正常水平。结论:青蒿琥酯可改善SIV感染中国恒河猴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异常激活,嗜中性粒细胞下降是可逆的。(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陈剑涛,熊思艺,张清仲,张苗苗,周红燕[5](2017)在《中国恒河猴SIV急性感染期模型CD4细胞和MBL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恒河猴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急性期感染模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淋巴结CD4细胞和血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的变化情况,探索感染早期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5只健康中国恒河猴,静脉接种SIVmac239病毒株,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2周、4周和10周检测血常规、血浆病毒载量,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淋巴结CD4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MBL。结果感染后CD4细胞比值较感染前降低27.3%(P<0.05),CD8细胞比值较感染前升高44.3%(P<0.05),外周血CD4细胞绝对数下降23.6%,淋巴结CD4细胞上升14.9%,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MBL在感染后10周内持续下降至感染前水平的24.5%(P<0.01)。结论 SIV急性感染期固有免疫破坏显着,适应性免疫主要表现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失衡。(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7年03期)
郑宏毅[6](2016)在《老年中国恒河猴免疫衰老特征和SIV感染早期的致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老年艾滋病(AIDS)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也已经成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高危人群,老年艾滋病正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中老年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情况下老年艾滋病人的死亡风险和AIDS进展风险仍要高于年轻感染者,免疫重建效果也远不如年轻患者。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一方面HIV感染诱发的一些免疫学改变十分类似于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特征,如T细胞更新能力降低、B细胞减少、终端分化的记忆性细胞亚群逐渐累积、T细胞和B细胞库多样性降低和免疫反应能力减弱等,其与快速的HIV疾病进展、多种非AIDS并发症发生和抗病毒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正常发生的免疫衰老是老年人死亡和发病的强烈预示因子,致使老年人免疫反应能力低下和易感性增加。因此在HIV感染诱导的和自然发展的免疫衰老双重影响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老年艾滋病人的疾病进展更快以及临床疗效不容乐观。然而免疫衰老和老年艾滋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主要研究瓶颈在于难以在HIV整个感染过程中纵向研究老年艾滋病发病机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合适的动物模型。在过去的50多年中,以印度恒河猴(Indian rhesus macaque,InRM)、食蟹猴(Cynomolgus monkey)和平顶猴(Pig-tailed macaque)为代表的亚洲猕猴作为实验动物为超过70种人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和疫苗与药物开发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艾滋病研究领域无法替代。此外猕猴是一种长寿的灵长类动物,其遗传学和生理学背景比啮齿类动物更为接近人类,在免疫衰老的研究中具有直接优势。目前研究也已经表明恒河猴是一种研究免疫系统衰老特征和机制的理想模型动物。近几年中国恒河猴(Chinese rhesus macaque,ChRM)广泛用于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用以取代资源枯竭的印度恒河猴。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AIDS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治疗和未治疗的HIV感染,疾病进程较印度恒河猴和平顶猴慢,抗病毒治疗效果更类似于HIV感染者,更适合于艾滋病模型研究和应用。此外许多证据表明老年猕猴易感多种传染病,SIV天然宿主的AIDS病例绝大多数也是老年动物,提示中国恒河猴在免疫衰老与HIV/SIV感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目前既缺乏中国恒河猴免疫衰老特征的基础数据,国内外也无老年艾滋病猕猴模型的报道。本博士论文研究中国恒河猴的免疫衰老特征,建立老年中国恒河猴AIDS动物模型研究老年AIDS疾病机制,最终为老年AIDS的临床治疗提供支持。首先我们设计了横向研究实验来检测年龄范围从2至24岁的中国恒河猴外周血T细胞与B细胞的年龄相关表型变化。在这项研究中,中国恒河猴展现了与人类免疫衰老预期的相似性,如B细胞和初始T细胞减少、效应记忆性CD8+T细胞的扩增、初始淋巴细胞向记忆性表型转化以及性别差异等现象。此外,也发现了其它潜在的免疫衰老特征,如CD4+T细胞PD-1表达上调和B细胞CD95表达上调。中国恒河猴的免疫衰老速度显着快于印度恒河猴,要达到同样的免疫衰老程度印度恒河猴需要超过20岁。不同于印度恒河猴,中国恒河猴衰老过程中CD4/CD8比值进行性降低,老年雄性中国恒河猴呈现更为严重的免疫危险表型(严重的CD4/CD8比例倒置和CD4+初始T细胞减少),都更类似于人类免疫衰老,将会是研究免疫衰老的良好动物模型。随后我们用SIVmac239病毒感染6只年轻雄性中国恒河猴和12只老年雄性中国恒河猴,持续观察3个月的早期感染,密集监测它们的病毒学、免疫学和宿主基因表达变化,研究老年AIDS的疾病特征和免疫衰老作用于老年AIDS的机制。在感染42天后陆续有4只老年猴因为AIDS并发症死亡,老年猴的血浆病毒载量快速上升,CD4+T细胞迅速减少,CD4/CD8比值在急性期严重倒置,表明其疾病进展更快和发展为AIDS的风险更高。感染前低水平的CD4+初始T细胞比例和感染后高水平的初始T细胞增殖能力预示了进一步的疾病进展,表明初始T细胞在SIV感染早期起到十分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正是因为老年猴缺乏初始淋巴细胞而无法有效控制疾病进展。老年猴的宿主反应更快更强,与其快速提高的稳态增殖水平和严重的CD4+初始T细胞耗竭相关。这种补偿效应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猴的CD4+初始T细胞缺失,实际上却加重了宿主的免疫活化和炎症,从而加速疾病进展。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IV感染的老年中国恒河猴是用于研究老年AIDS发病机制的良好动物模型,老年艾滋病的治疗手段应着重于逆转免疫衰老和控制异常的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5-01)
成业[7](2016)在《淫羊藿和巴戟天中药提取物对中国恒河猴不同极化条件下原代巨噬细胞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淫羊藿、巴戟天提取物对恒河猴单核衍生的巨噬细胞在不同极化条件下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这两种中药可能的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中国恒河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贴壁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并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5天以使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随后不加入极化因子形成MO型巨噬细胞,以干扰素γ (IFN-γ)或地塞米松继续培养2天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为M1和M2c表型,同时分别加入淫羊藿、巴戟天提取物进行干预,随后提取mRNA并逆转录后,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 FoxP3、CTLA-4、CCR5、IDO、IL-10、TGF-β等基因表达量,以GAPDH为参照基因,与空白组进行对比。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巴戟天提取物培养的MO巨噬细胞基因表达上调不明显;经淫羊藿提取物培养的MO巨噬细胞,CCR5基因表达量上调4.21倍,TGF-β上调7.66倍,而CD4、CTLA-4、FoxP3、IL-10、IDO的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经淫羊藿提取物刺激的M1型巨噬细胞,IL-10的表达量上调11.83倍,FoxP3上调4.55倍,IDO、CCR5、 CD4、CTLA-4无明显变化, TGF-β未测出;而由巴戟天提取物刺激的M1型巨噬细胞,CTLA-4基因表达量上调3.22倍,FoxP3上调3.69倍,CCR5、CD4、IL-10、IDO均无明显变化,TGF-β未测出。经淫羊藿提取物培养刺激的M2c型巨噬细胞,CCR5基因增加5.94倍,TGF-β基因增加3.53倍,CTLA-4、FoxP3、IDO、IL-10等基因无明显变化,经巴戟天提取物刺激的M2c型巨噬细胞,CCR5基因增加6.43倍,CTLA-4基因增加3.28倍,IL-10基因增加3.76倍,TGF-β基因增加11.05倍,CD4基因增加3.77倍,FoxP3和IDO两个基因无明显变化。结论:经淫羊藿提取物培养的MO型巨噬细胞,则能够上调CCR5和TGF-β的基因表达,呈现出促炎、促纤维化的作用。经淫羊藿和巴戟天提取物培养后,M1型巨噬细胞能上调IL-10、FoxP3、CTLA-4等抑炎、抑纤维化基因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纤维化,有利于组织结构的维持和保护。通过淫羊藿和巴戟天提取物培养后,M2c型巨噬细胞的CCR5、CD4和TGF-β基因表达大量增加。表现出促炎和促纤维化的免疫调节作用。总结本实验的结果,淫羊藿和巴戟天提取物通过对不同极化条件下的巨噬细胞基因表达影响的不同,发挥促炎和抑炎、促纤维化和抑制纤维化的双向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4-01)
朱惠斌,陈颂,陈滢宇,卢芳国,宁兴旺[8](2016)在《中药复方提取物HNA-1对SIV慢性感染中国恒河猴胸腺输出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提取物湘A-1(Hu Nan A-1,HNA-1)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慢性感染中国恒河猴胸腺输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IVmac239病毒液对8只中国恒河猴进行感染16~21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只。治疗组给予HNA-1灌胃20 m L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两组给药2个月。观察两组一般情况、体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血浆病毒载量,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CD4比例及数量、CD4的初始亚群,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DNA重排删除环(TREC),常规HE染色后观察胸腺组织的病理情况。分析胸腺组织病变情况与CD4细胞数、初始型CD4细胞数及TREC的关联性。结果治疗后两组体重、病毒载量、CD4比例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REC改变倍数明显呈下降趋势,治疗组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物的胸腺组织均可见结构破坏、粉红色无结构样物质填充、结缔组织增多、细胞密度降低、排列紊乱等病理改变,未见明显区别。TREC含量与初始型CD4去除极值后,呈正相关(r=0.926,P=0.001);而初始型CD4数量与CD4数量呈正相关(r=0.961,P=0.005)。结论检测TREC含量来测定新胸腺迁出细胞数量可作为评价胸腺输出功能的检测方法,且HNA-1可增加胸腺的输出功能,而TREC、初始型CD4数量及胸腺组织病理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在感染晚期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叶莉,吴芳,王昱佳,郑珺文,白杰英[9](2015)在《中国不同地区恒河猴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地区恒河猴粪便微生物组成及特性,了解恒河猴肠道微生物在与宿主的共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宿主食物偏好、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宿主的影响。方法用16SrRNAV6高变区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获得恒河猴粪便微生物组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不同地区微生物组成差异。结果厚壁菌(Firmicutes)在恒河猴肠道菌群中丰度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变形菌(Proteobacteria)、梭杆菌(Fus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纤维杆菌(Fibrobacteres)、无壁菌(Tenericutes)和蓝藻菌(Cyanobacteria)等。广西、福建两地的恒河猴肠道微生物较北京、河南地区的恒河猴种类丰富。健康成年人粪便样本中检测到纤维杆菌(Fibrobacteres),而恒河猴粪便中不存在纤维杆菌。结论中国不同地区恒河猴肠道菌群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源于饮食偏好,并受环境生态影响。研究结果对于调整恒河猴的生态环境,促进实验用恒河猴的健康和均一性具有重要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3)
张慧玲[10](2015)在《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抑制HIV-2_(ROD)/SIVmac239复制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RIM5α是灵长类动物基因中决定疾病易感性和发病速度的重要因素,是在天然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层面上抑制病毒复制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之一。之前在印度恒河猴中研究发现,TRIM5α基因多态性对病毒复制有影响。随着印度恒河猴出口的限制,中国恒河猴和食蟹猴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医学实验动物,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艾滋病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中国恒河猴TRIM5α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易感性的关系还不清楚,也没有任何关于食蟹猴TRIM5α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易感性的相关报道。另外,之前课题组在39只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TRIM5α中鉴定到决定病毒复制能力的339-340这两个关键位点氨基酸缺失突变率为97.5%,表明这两个氨基酸缺失已经在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的TRIM5α基因中固定下来,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进化过程中,缺少了TRIM5α两个至关重要的功能性氨基酸的这些食蟹猴群体,他们如何应对HIV/SIV选择压的作用?是否存在另外的TRIM5α功能性位点以应对这些逆转录病毒的感染?为了阐明上述这些问题,本研究在课题组已有基础上上,利用40只食蟹猴和68只中国恒河猴群体来鉴定TRIM5α等位基因多态性,解析这两种猕猴群体TRIM5α的遗传背景。并通过HIV-2ROD/SIVmac239病毒体外感染特定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型的两种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的关系,以阐明TRIM5α功能域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经过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1)TRIM5α基因多态性鉴定:在40只食蟹猴和68只中国恒河猴群体TRIM5α基因的4号外显子和8号外显子中共鉴定到20个SNP位点。其中在食蟹猴群体中鉴定到16个SNP位点,组成10种单倍型,14种基因型。其中包括1个高频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高达61.25%;1个低频物种特异性单倍型;以及1个高频等位基因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40%。研究发现,随机挑选的40只食蟹猴群体在位于B30.2(SPRY)结构域的339-340两个氨基酸位点均发生缺失突变,缺失突变率为100%,与之前课题组在39只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中鉴定到339-340两个氨基酸缺失突变率为97.5%的结果相符,表明这两个氨基酸缺失已经在越南起源食蟹猴群体的TRIM5α基因中固定下来。在中国恒河猴中共鉴定到9个SNP位点,组成9种单倍型,24种基因型。其中包括1个高频单倍型,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达28.68%,中国恒河猴群体基因型分布比较平均,没有鉴定到高频等位基因型。研究发现,随机挑选的68只中国恒河猴在B30.2(SPRY)结构域中鉴定到的A333S、TFP339-341ΔΔQ、S422L这3个变异位点是连锁遗传的。(2)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与HIV-2/SIV易感性分析:我们在中国恒河猴TRIM5α的B30.2(SPRY)的功能域中发现,A333S、TFP339-341ΔΔQ、S422L这3个多态位点连锁在一起形成的单倍型可能对HIV-2ROD病毒复制有极显着影响。其中SΔΔQL纯合个体和比ATFPS纯合个体具有更高的病毒载量,对HIV-2ROD更易感。在第3、5、7天不同中国恒河猴实验个体培养上清中的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后,P值分别为0.002,0.004,0.019。此外,我们在食蟹猴的Coiled-coil功能域发现一个的多态位点Y178H,可能影响TRIM5α蛋白对HIV-2ROD的限制作用,同时该位点被报道能够影响TRIMCyp的表达和稳定。另外,中国恒河猴TRIM5α的Coiled-coil功能域中E222K和E236D两个多态位点可能能够影响SIVmac239病毒的活性,然而却没有在食蟹猴中发现与SIVmac239病毒相关的多态位点。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食蟹猴的TRIM5α基因多态性对SIVmac239病毒没有影响,但是会对HIV-2ROD的限制作用有影响;而对于中国恒河猴的TRIM5α基因多态性,不同的结构域可能对限制不同的病毒起不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6)
中国恒河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物园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公众教育的理想基地,恒河猴作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物种之一,在我国各动物园中几乎都有恒河猴的存在。然而,恒河猴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状况究竟如何?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选取我国11个动物园211个恒河猴个体为代表,主要以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区为分子标记,采用种群遗传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动物园圈养恒河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并试图将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作为恒河猴亚种DNA条形码在分子层面对圈养环境下的恒河猴进行亚种归类,其结果将为我国动物园圈养恒河猴的遗传管理以及野生恒河猴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动物园恒河猴圈养种群整体拥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多样性Hd:0.98,核苷酸多样Pi:0.06311)。在11个动物园圈养种群中,西藏动物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西藏动物园种群恒河猴来源单一,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近亲繁殖。2)基于野生和圈养恒河猴线粒体DNA的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恒河猴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各动物园恒河猴线粒体单倍型镶嵌在多个单倍型群中,说明各动物园恒河猴来源较广泛。3)恒河猴各亚种的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都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存在亚种DNA条形码间隔,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能形成明显的聚类,COI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不能形成明显的亚种聚类,COI基因更适合在恒河猴亚种鉴定中作为DNA条形码使用。4)以COI基因为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圈养恒河猴个体与已明确的野生恒河猴亚种分别聚类,显示出圈养个体较清楚的亚种归属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恒河猴论文参考文献
[1].余倩,肖前浩,张晶,王勇,鲜巧阳.中国恒河猴SHIVKU-1艾滋病模型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2].赵芩.中国动物园圈养恒河猴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3].张远芬,徐培平,熊思艺,张清仲,符林春.中国恒河猴感染SIV后T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及其肠粘膜归巢受体的表达[J].中国热带医学.2018
[4].陈剑涛,熊思艺,林子峰,李钱锋,唐琴.青蒿琥酯对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T淋巴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J].中医学报.2017
[5].陈剑涛,熊思艺,张清仲,张苗苗,周红燕.中国恒河猴SIV急性感染期模型CD4细胞和MBL的变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
[6].郑宏毅.老年中国恒河猴免疫衰老特征和SIV感染早期的致病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7].成业.淫羊藿和巴戟天中药提取物对中国恒河猴不同极化条件下原代巨噬细胞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8].朱惠斌,陈颂,陈滢宇,卢芳国,宁兴旺.中药复方提取物HNA-1对SIV慢性感染中国恒河猴胸腺输出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9].叶莉,吴芳,王昱佳,郑珺文,白杰英.中国不同地区恒河猴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特性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10].张慧玲.食蟹猴和中国恒河猴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抑制HIV-2_(ROD)/SIVmac239复制关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