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属于应急机械化桥技术领域,包括:支座、母接头、公接头、卡箍、钢丝绳及定位板;所述母接头通过支座固定在架设车上,且母接头与架设车上的第一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所述公接头与桥跨上的第二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所述卡箍固定在第二液压软管外部,并通过钢丝绳与定位板连接,定位板固定在桥跨上;当母接头与公接头对接后,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连接,且母接头与公接头之间形成油路通道,将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人员上桥,在架设车驶离后,快接装置可自动脱开,进而大幅提高撤收速度,提升机械化桥应急保障能力。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1)、母接头(2)、公接头(3)、卡箍(4)、钢丝绳(5)及定位板(6);所述母接头(2)通过支座(1)固定在架设车(16)上,且母接头(2)与架设车(16)上的第一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所述公接头(3)与桥跨(17)上的第二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所述卡箍(4)固定在第二液压软管外部,并通过钢丝绳(5)与定位板(6)连接,定位板(6)固定在桥跨(17)上;当母接头(2)与公接头(3)对接后,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连接,且母接头(2)与公接头(3)之间形成油路通道,将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连通;架设车(16)驶离时,当架设车(16)与钢丝绳(5)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母接头(2)与公接头(3)之间的结合力时,母接头(2)与公接头(3)自动分开,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分离,且母接头(2)与公接头(3)的油液出口封闭。
设计方案
1.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1)、母接头(2)、公接头(3)、卡箍(4)、钢丝绳(5)及定位板(6);
所述母接头(2)通过支座(1)固定在架设车(16)上,且母接头(2)与架设车(16)上的第一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
所述公接头(3)与桥跨(17)上的第二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所述卡箍(4)固定在第二液压软管外部,并通过钢丝绳(5)与定位板(6)连接,定位板(6)固定在桥跨(17)上;
当母接头(2)与公接头(3)对接后,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连接,且母接头(2)与公接头(3)之间形成油路通道,将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连通;
架设车(16)驶离时,当架设车(16)与钢丝绳(5)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母接头(2)与公接头(3)之间的结合力时,母接头(2)与公接头(3)自动分开,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分离,且母接头(2)与公接头(3)的油液出口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接头(2)包括:第一阀座(7)、导向板(8)、第二阀座(9)、第一弹簧(10)、第一阀套(11)、第一阀杆(12)及第二阀套(18);
所述第一阀座(7)为球形结构,其内部加工有通孔;
所述导向板(8)上加工有与所述第一阀座(7)相配合的球形孔;
所述第二阀座(9)为加工有中心孔的圆柱结构,且所述中心孔的两端内径不同,其大内径端和小内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
所述第一阀套(11)的两端外径不同,其大外径端与小外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且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直径与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直径相同;
所述第二阀套(18)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其外径与第二阀座(9)的大内径端直径相同,其封闭端上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轴向的过油孔;
母接头(2)的连接关系如下:所述第一阀座(7)安装在导向板(8)的球形孔中,并可在球形孔中绕其球心转动;第二阀座(9)固定在第一阀座(7)的通孔中;第二阀套(18)同轴固定在第二阀座(9)的大内径端,且第二阀套(18)的开口端与第二阀座(9)的端面平齐;第一阀套(11)套装在第二阀座(9)内,且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与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孔轴配合,第一阀套(11)的圆锥面抵触在第二阀座(9)的圆锥面上,实现对第一阀套(11)的轴向限位;第一阀杆(12)穿过第一阀套(11)后,同轴固定在第二阀套(18)的封闭端;且第一阀杆(12)和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共同将第二阀座(9)小内径端封闭;第一弹簧(10)套装在第二阀套(18)和第一阀套(11)之间的第一阀杆(12)上,其两端分别与第二阀套(18)的封闭端和第一阀套(11)的大外径端相抵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接头(3)包括:第三阀套(13)、第二阀杆(14)、第二弹簧(15)及阀板(19);
所述第三阀套(13)的两端外径不同,其大外径端与小外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且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与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过盈配合;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径向的过油孔;
所述第二阀杆(14)和阀板(19)上均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轴向的过油孔;
公接头(3)的连接关系如下:第二阀杆(14)安装在第三阀套(13)小外径端的内部,并将该端封闭,第二阀杆(14)可沿第三阀套(13)进行轴向运动;阀板(19)固定在第三阀套(13)的大外径端的内部;第二弹簧(15)安装在第三阀套(13)内,且其一端套装在第二阀杆(14)上,并与第二阀杆(14)中部的轴肩抵触,另一端与阀板(19)的端面相接触,且第二弹簧(15)处于自然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母接头(2)与公接头(3)对接结合时,公接头(3)的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插入母接头(2)的第二阀座(9)小内径端,且二者过盈配合,使母接头(2)与公接头(3)通过摩擦力连接为一体;此时,第一阀杆(12)与第二阀杆(14)相抵触,第一阀套(11)向第二阀套(18)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一弹簧(10);第一阀杆(12)向阀板(19)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二弹簧(15);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5)均处于压缩状态,且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5)的弹簧回复力小于所述摩擦力;且阀板(19)的过油孔、第二阀杆(14)的过油孔、第三阀套(13)的过油孔及第二阀套(18)的过油孔形成油路通道,将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连通;
当母接头(2)与公接头(3)分开时,第一阀套(11)在第一弹簧(10)的作用下向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移动,直到第一阀套(11)的圆锥面抵触在第二阀座(9)的圆锥面上,第一阀杆(12)和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共同将第二阀座(9)小内径端封闭;第一阀杆(12)向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弹簧(15)处于自然状态,此时,第二阀杆(14)将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封闭。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应急机械化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应急机械化桥在桥梁架设完成后,需要架桥作业人员上桥进行插拔液压软管动作,在拔出桥车上的液压软管后,架设车驶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不需要人员上桥,在架设车驶离后,快接装置可自动脱开,进而大幅提高撤收速度,提升机械化桥应急保障能力。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包括:支座、母接头、公接头、卡箍、钢丝绳及定位板;
所述母接头通过支座固定在架设车上,且母接头与架设车上的第一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
所述公接头与桥跨上的第二液压软管对接并相通;所述卡箍固定在第二液压软管外部,并通过钢丝绳与定位板连接,定位板固定在桥跨上;
当母接头与公接头对接后,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连接,且母接头与公接头之间形成油路通道,将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连通;
架设车驶离时,当架设车与钢丝绳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母接头与公接头之间的结合力时,母接头与公接头自动分开,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分离,且母接头与公接头的油液出口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母接头包括:第一阀座、导向板、第二阀座、第一弹簧、第一阀套、第一阀杆及第二阀套;
所述第一阀座为球形结构,其内部加工有通孔;
所述导向板上加工有与所述第一阀座相配合的球形孔;
所述第二阀座为加工有中心孔的圆柱结构,且所述中心孔的两端内径不同,其大内径端和小内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
所述第一阀套的两端外径不同,其大外径端与小外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且第一阀套的小外径端直径与第二阀座的小内径端直径相同;
所述第二阀套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其外径与第二阀座的大内径端直径相同,其封闭端上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轴向的过油孔;
母接头的连接关系如下:所述第一阀座安装在导向板的球形孔中,并可在球形孔中绕其球心转动;第二阀座固定在第一阀座的通孔中;第二阀套同轴固定在第二阀座的大内径端,且第二阀套的开口端与第二阀座的端面平齐;第一阀套套装在第二阀座内,且第一阀套的小外径端与第二阀座的小内径端孔轴配合,第一阀套的圆锥面抵触在第二阀座的圆锥面上,实现对第一阀套的轴向限位;第一阀杆穿过第一阀套后,同轴固定在第二阀套的封闭端;且第一阀杆和第一阀套的小外径端共同将第二阀座小内径端封闭;第一弹簧套装在第二阀套和第一阀套之间的第一阀杆上,其两端分别与第二阀套的封闭端和第一阀套的大外径端相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公接头包括:第三阀套、第二阀杆、第二弹簧及阀板;
所述第三阀套的两端外径不同,其大外径端与小外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且第三阀套的小外径端与第二阀座的小内径端过盈配合;第三阀套的小外径端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径向的过油孔;
所述第二阀杆和阀板上均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轴向的过油孔;
公接头的连接关系如下:第二阀杆安装在第三阀套小外径端的内部,并将该端封闭,第二阀杆可沿第三阀套进行轴向运动;阀板固定在第三阀套的大外径端的内部;第二弹簧安装在第三阀套内,且其一端套装在第二阀杆上,并与第二阀杆中部的轴肩抵触,另一端与阀板的端面相接触,且第二弹簧处于自然状态。
进一步的,当母接头与公接头对接结合时,公接头的第三阀套的小外径端插入母接头的的第二阀座小内径端,且二者过盈配合,使母接头与公接头通过摩擦力连接为一体;此时,第一阀杆与第二阀杆相抵触,第一阀套向第二阀套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一弹簧;第一阀杆向阀板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二弹簧;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且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弹簧回复力小于所述摩擦力;且阀板的过油孔、第二阀杆的过油孔、第三阀套的过油孔及第二阀套的过油孔形成油路通道,将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连通;
当母接头与公接头分开时,第一阀套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第二阀座的小内径端移动,直到第一阀套的圆锥面抵触在第二阀座的圆锥面上,第一阀杆和第一阀套的小外径端共同将第二阀座小内径端封闭;第一阀杆向第三阀套的小外径端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此时,第二阀杆将第三阀套的小外径端封闭。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母接头和公接头实现架设车和桥跨上的液压软管的连接,在架设车驶离时,母接头和公接头可自动脱开,实现了架设车和桥跨上的液压软管的自动分开,大幅提高撤收速度,提升应急机械化桥应急保障能力。
(2)本实用新型的母接头和公接头结合时,能够形成油路通道,当架设车和桥跨上的液压软管连接时,两个液压软管相通;当母接头和公接头分开时,母接头和公接头的油液出口均处于封闭状态,防止架设车和桥跨上的液压软管内的油液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图;
图2为母接头的结构组成图;
图3为公接头的结构组成图;
图4为母接头和公接头结合时的结构组成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架设车和桥跨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6-图9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脱拔过程示意图;
其中,1-支座,2-母接头,3-公接头,4-卡箍,5-钢丝绳,6-定位板,7-第一阀座,8-导向板,9-第二阀座,10-第一弹簧,11-第一阀套,12-第一阀杆,13-第三阀套,14-第二阀杆,15-第二弹簧,16-架设车,17-桥跨,18-第二阀套,19-阀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自动脱拔的快接装置,参见附图1,包括:支座1、母接头2、公接头3、卡箍4、钢丝绳5及定位板6;
参见附图2,所述母接头2包括:第一阀座7、导向板8、第二阀座9、第一弹簧10、第一阀套11、第一阀杆12及第二阀套18;
所述第一阀座7为球形结构,其内部加工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的轴线经过球形结构的球心;
所述导向板8上加工有与所述第一阀座7相配合的球形孔;
所述第二阀座9为加工有中心孔的圆柱结构,且所述中心孔的两端内径不同,其大内径端和小内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
所述第一阀套11的两端外径不同,其大外径端与小外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且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直径与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直径相同;
所述第二阀套18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其外径与第二阀座9的大内径端直径相同,其封闭端上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轴向的过油孔;
母接头2的连接关系如下:所述第一阀座7安装在导向板8的球形孔中,并可在球形孔中绕其球心转动;第二阀座9固定在第一阀座7的圆形通孔中;第二阀套18同轴固定在第二阀座9的大内径端,且第二阀套18的开口端与第二阀座9的端面平齐;第一阀套11套装在第二阀座9内,且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与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孔轴配合,第一阀套11的圆锥面抵触在第二阀座9的圆锥面上,实现对第一阀套11的轴向限位;第一阀杆12穿过第一阀套11后,同轴固定在第二阀套18的封闭端;且第一阀杆12和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共同将第二阀座9小内径端封闭;第一弹簧10套装在第二阀套18和第一阀套11之间的第一阀杆12上,其两端分别与第二阀套18的封闭端和第一阀套11的大外径端相抵触;
参见附图3,所述公接头3包括:第三阀套13、第二阀杆14、第二弹簧15及阀板19;
所述第三阀套13的两端外径不同,其大外径端与小外径端之间通过圆锥面过渡,且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能够与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过盈配合;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径向的过油孔;
所述第二阀杆14和阀板19上均加工有两个以上沿周向分布的轴向的过油孔;
公接头3的连接关系如下:第二阀杆14安装在第三阀套13小外径端的内部,并将该端封闭,第二阀杆14可沿第三阀套13进行轴向运动;阀板19固定在第三阀套13的大外径端的内部;第二弹簧15安装在第三阀套13内,其一端套装在第二阀杆14上,并与第二阀杆14中部的轴肩抵触,另一端与阀板19的端面相接触,且第二弹簧15处于自然状态;
参见附图5,快接装置的连接关系如下:所述母接头2的导向板8通过支座1固定在架设车16上,且母接头2的第二阀座9大内径端与架设车16上的第一液压软管对接,且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阀座9的中心孔相通;
所述公接头3的第三阀套13大外径端与桥跨17上的第二液压软管对接,且第二液压软管与第三阀套13的内孔相通;
所述卡箍4固定在第二液压软管外部,并通过钢丝绳5与定位板6连接,定位板6固定在桥跨17上;
参见附图4,当第一液压软管上的母接头2与第二液压软管上的公接头3对接结合时,实现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的对接;母接头2与公接头3对接结合时,公接头3的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挤压第一阀套11,使第一弹簧10压缩,进而使公接头3的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插入母接头的2的第二阀座9小内径端,且二者过盈配合,使母接头2与公接头3通过摩擦力连接为一体;此时,第一阀杆12与第二阀杆14相抵触,第一阀套11向第二阀套18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一弹簧10;第一阀杆12向阀板19的方向移动,压缩第二弹簧15;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5均处于压缩状态,但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5的弹簧回复力小于所述摩擦力;且阀板19的过油孔、第二阀杆14的过油孔、第三阀套13的过油孔及第二阀套18的过油孔形成油路通道,将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连通;
当母接头2与公接头3分开时,第一液压软管与第二液压软管断开连接,此时第一阀套11在第一弹簧10的作用下向第二阀座9的小内径端移动,直到第一阀套11的圆锥面抵触在第二阀座9的圆锥面上,第一阀杆12和第一阀套11的小外径端共同将第二阀座9小内径端封闭,防止第一液压软管内的油液泄露;第一阀杆12向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二弹簧15处于自然状态,此时,第二阀杆14将第三阀套13的小外径端封闭,防止第二液压软管内的油液泄露。
工作原理:参见附图6-9,当桥跨17展开到位后,架设车16开始驶离,架设车16驶离过程中,钢丝绳5被逐渐拉直,母接头2的第一阀座7沿着导向板8的球形孔转动;当架设车16与钢丝绳8之间的拉力大于母接头2和公接头3结合的摩擦力时,母接头2和公接头3分离;实现架设车16上的第一液压软管与桥跨17上的第二液压软管之间的分离,完成整个架设任务。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0812.8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3(武汉)
授权编号:CN209781959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F16L33/00
专利分类号:F16L33/00;F16L29/02
范畴分类:27G;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5号
发明人:方俊;吴茂;王成文
第一发明人:方俊
当前权利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郭德忠;仇蕾安
代理机构:1112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