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化协同设计中基于XML的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戴语涵[1](2020)在《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试油工程是取得石油勘探开发成果的重要环节,其成败主要取决于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质量。目前,试油试采公司建立了各种试油信息管理系统,但试油工程方案是由地质、工程、施工三个部门协同合作设计的复杂研究报告,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将三个部门的方案设计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导致了信息、方案孤立;同时不同部门和不同设计人员因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不同,对同一方案的设计认知和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实际需要不同,对方案的文件存储格式和信息表示方法也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在设计三个方案中相同模块时都出现差异,难以达到三个部门协同合作和数据共享,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思想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方法,将信息表示成知识,能够规范模版标准,统一设计信息,然后利用工作流建模,使得试油工程方案能够进行流转,确保方案的协同设计和知识共享。研究与实现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本课题研究内容如下:1、对试油工程方案的设计模版进行了详细分类,完成了试油工程方案设计模版的逻辑结构设计,利用知识的思想进行试油工程方案基础模版的设计,然后利用Dtree技术实现了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模版模块化定制,并实现了模版的定制和维护管理。2、根据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核流转业务流程,描述方案流转的各个环节的处理和权限分配情况,利用Petri网建模工具,构建了方案审核流转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利用XML定了工作流模型,最终实现了方案审核、部门流转、进度管理、数据管理、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等功能。3、结合以上研究的所有内容,对系统的整体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系统的业务流程、框架、数据库和具体功能的设计,开发集协同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于一体的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本系统对试油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它领域相关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贺靖伦[2](2019)在《面向服务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本体建模与仿真》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制造业强国都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实施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技术实现智能制造,而基于CPS的新一代分布式生产模式,即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s,CPPS)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几年,针对CPPS的研究主要倾向于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的研究,而针对新生产模式下的制造资源虚拟化与服务化关键技术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CPPS系统具有较高的动态与异构特性,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分布式生产环境下的制造资源虚拟化参考框架,以期解决CPPS系统内制造资源的统一分类、定义、描述与共享问题,从而支撑CPPS系统的快速可重构建模;(2)在实现CPPS制造资源虚拟化的基础上,如何实现CPPS制造资源模型与制造任务的动态匹配与数据融合,从而支撑CPPS系统的动态运行。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上述两个问题,着重从CPPS制造资源的服务化、虚拟化以及任务需求动态匹配方面展开研究:(1)首先,针对新生产模式下的制造资源虚拟化与服务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一种面向服务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Service-oriented 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So-CPPS)为研究对象,对So-CPPS的内涵、整体架构及特征进行研究。(2)其次,在对So-CPPS制造资源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提炼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基于资源的层次、智能、粒度与功能特性对So-CPPS制造资源进行抽象分类与详细定义,从而建立一种面向So-CPPS系统的制造资源体系。(3)据此,运用形式化方法对So-CPPS制造资源体系进行描述,并基于本体构建So-CPPS制造资源的语义模型和数据模型,完成So-CPPS制造资源的全局统一描述与共享,实现基于本体的So-CPPS制造资源虚拟化组态配置,支撑So-CPPS系统的快速可重构建模;在实现全局制造资源语义描述与语义理解的基础上,以动态制造任务需求为驱动因素,基于So-CPPS制造资源数据模型,构建面向任务需求的制造资源动态匹配模型,实现So-CPPS制造资源模型与制造任务的动态匹配与数据融合,支撑CPPS系统的动态运行。(4)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应用场景完成So-CPPS制造资源本体模型的实例化;在此基础上,运用Anylogic仿真平台进行So-CPPS本体模型的仿真,验证具体应用场景中So-CPPS制造资源本体模型对于资源的统一分类、定义、描述与共享,以及在此基础上,验证So-CPPS制造资源模型与制造任务的动态匹配与数据融合。本文共包含图60幅,表30个,参考文献73篇。
杨亢亢[3](2015)在《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建模与冲突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化电厂作为电厂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受到了电力设计院和电厂运营商的广泛关注,它不仅能够实现电厂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指导电厂建设阶段的采购、施工和管理等过程,而且还为后期电厂运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在分析总结了数字化电厂和协同设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协同设计引入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设计中,对协同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建模和冲突检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的协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的系统体系结构研究。针对电厂燃料系统设计的特点,从框架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对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的系统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层次式结构,建立了一种4层次的多Agent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的系统框架结构,并对多Agent燃料系统协同设计系统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分布-集中式系统结构,建立了系统的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采用C/S结构模式,建立了三层的系统技术体系,并对系统软件组件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客户端与对象应用软件的交互过程。同时,针对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零部件信息模型问题,建立了一个基于领域维、进度维、数据维和成本维的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层次模型,分析了燃料系统产品信息模型的组成,并以火电厂输煤系统为例,研究了基于XML的产品信息模型描述和多视图模型。2.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库建模研究。根据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特点分析,将协同数据分成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两种。针对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建立了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研究了其基本架构,并将其作为分布式协同数据库的底层进行存储;针对结构化数据存储,建立了一种基于中间层的多Agent分布式协同数据库模型,并对其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针对协同数据库性能问题,从存储方式、查询处理和扩容分析三方面,优化完善了数据库性能。首先通过响应时间测试,分析了横向存储和纵向存储对数据库访问性能的影响;其次设计了一种动态规划算法来优化数据库查询问题,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说明;最后从纵向扩容和横向扩容两个角度研究了分布式协同数据库的扩容问题。针对协同数据库并发操作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角色-多版本时间戳的并发控制策略,通过角色因子和版本因子平衡的原则,对冲突事务进行调度,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3.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冲突检测方法研究。深入研究了约束网络的分层以及基于XML文档的约束关系集合表达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基于约束满足的冲突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将约束划分为已知约束关系集合和未知约束关系集合两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冲突检测。前者采用区间传播算法验证,研究了基于区间传播算法的冲突检测算法流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后者提出了用免疫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来模拟未知约束关系集合进行冲突检测的方法,设计了免疫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具体步骤,并通过实例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强的全局收敛能力。4.综合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和方法,结合实际电厂工程项目,开发了“数字化发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原型系统”,设计了原型系统的结构和数据库模型,并以火电厂输煤系统协同设计为例,对其结构设计、三维建模、协同工作、设计检测和设备清单生成等功能进行了应用研究。设计人员通过系统选择其他协同设计人员,以模型共享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协作完成设计过程,实现输煤系统设计的三维化、参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曹啸博[4](2015)在《基于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复杂产品集成设计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复杂产品设计过程中资源共享率低、可扩展性差、智能化水平低和设计对象局限性大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面向知识类设计资源的模块化聚合和面向实体类设计资源的单元化聚合这两种设计资源聚合方式,实现了各类设计资源的合理聚合和高效重用,以导弹产品为应用背景设计了基于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导弹产品集成设计服务平台(MIDSP-MAMDR)的体系架构,并对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从资源虚拟化的角度出发,对导弹产品分布式集成设计环境下的设计资源类型、设计资源、设计能力和设计能力系数等概念进行了定义和建模。从设计活动和设计行为的角度,提出了由静态能力属性、专业能力属性和动态能力属性构成的通用设计能力模型。针对设计能力模型中的动态能力属性,提出了基于设计能力系数(DAC)的动态能力属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设计人员参与同类设计任务次数的变更动态更新动态能力属性值,为实体类设计资源的聚合和合理分配提供设计能力量化依据。此外,详述了设计资源的虚拟化接入方式和调用方式,为设计资源的组织、聚合和调度提供了设计资源虚拟化方法支撑。其次,对设计资源聚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设计资源聚合体等概念的定义,并且推导和证明了资源聚合体的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建立了设计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为了实现设计资源的大范围共享、设计知识的合理重用和设计资源的设计能力高效率利用,本文提出了两种设计资源聚合方法。第一种,面向知识类设计资源的模块化聚合方法,通过基于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的服务化封装方式对知识类设计资源进行模型化封装,并根据功能需求对知识类设计资源模型进行输入输出关联、接口通讯和文件交互来构建模块化的设计模块。第二种,面向实体类设计资源的单元化聚合方法,通过建立面向各类设计活动的分布式虚拟设计单元(VDU)对具有不同设计能力的设计人员、计算设备、仿真设备和软硬件等实体类设计资源进行合理的单元化聚合,然后利用设计任务调度算法将各类复杂人机交互设计任务合理的分配给各个VDU,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实体类设计资源的设计能力。两种设计资源聚合方法为导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任务分配与调度提供了多种任务执行主体选择方案。第三,对设计流程的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定义,推导和证明了设计流程的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为了满足导弹产品的多样化设计需求和适应设计资源的多种聚合方式,本文提出了面向多任务执行方式的导弹产品设计流程本体模型。该模型以导弹产品设计流程应具备可组合性和可拆分性为建模原则,对设计流程中的设计对象、设计子流程成员、子流程成员关联关系、设计任务、流程输入、流程输出和流程控制命令等进行了描述。在设计流程本体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Xml的设计流程制定过程,并阐述了导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流程协同与管理框架。为了实现复杂人机交互设计任务的合理调度,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ACO)和遗传算法(GA)的混合设计任务调度方法,满足了多任务/多执行单元调度问题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调度需求,并通过设计任务调度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第四,从导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对导弹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导弹产品的典型协同设计模式和导弹总体集成设计模式。以设计资源的大范围共享、合理聚合和高效重用为目的,提出了基于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导弹集成设计服务平台体系架构,为后续的设计资源共享、聚合、重用和调度提供了架构支持。结合典型导弹产品的多层次、多粒度的设计数据集成需求,设计了面向导弹产品的集成设计数据模型和数据库,为实现导弹产品概念设计过程、详细设计过程和仿真验证过程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为了验证MIDSP-MAMDR的可行性,本文搭建了一个原型系统,验证了相关的系统架构、导弹产品数据模型、设计资源虚拟化、设计资源聚合方法、设计流程模型、设计任务调度方法和设计过程信息可视化方案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通过搭建的原型系统功能展示,初步验证了MIDSP-MAMDR架构的可行性。
何丽[5](2013)在《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快速设计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模块化、参数化及网络协同化方向发展,其核心是对现有设计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来获得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资源共享和重用是实现产品快速设计的根本保证。而复杂产品是指零部件数量大、结构复杂、制造装配所需资源非常多的一类产品,故在云制造环境下,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企业实施快速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利用网络化、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组织、管理及重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资源。本文从框架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发应用这三个层次上深入探究了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的若干关键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原型系统,且将其接入云平台中进行应用。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的特点及框架体系。对系统的应用模式及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依此设计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总体架构;而后从目标层、方法层和支撑技术层建立了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研发的关键技术体系。(2)对零件资源库本体的建模方法、表达方式及存储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零件库标准、零件库信息模型、PLIB本体及其标准元模型,通过在描述层引入特征本体和增加操作层的扩展建模机制对PLIB标准元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模型;选用了OWL来形式化描述零件资源库本体,且为更合理高效地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经分析OWL构成词及零件资源库本体组织特征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数据库混合存储模式的大规模OWL本体存储方法。(3)主要研究了构建网络化零件资源集成库的三个最重要关键技术。首先针对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较高的零件资源建立了面向领域的通用分类模式,并在平行编码方案的基础上建立适应于该分类模式的多级、多层次的柔性编码结构模型;其次,给出了零件资源初始本体库建立及其动态扩展方法,并结合逆向工程的思想,提出了从已有的异构零件CAD模型资源中提取零件资源库本体的框架和方法,以自动完成零件资源集成库的动态扩充;最后,通过分析以XML文档存储的零件资源数据细节层次,提出了一种基于XML-XSLT的零件资源库细粒度访问控制方法,以实现零件资源数据及操作的精细化控制、满足网络化系统实用化的信息安全需求。(4)针对网络环境下零件资源库分布异构和自治的特点,提出了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的集成及应用框架;研究了本体驱动的分布式零件资源库集成模式以及局部/本地零件资源库的构建方法,以及与集成库之间的自动集成算法;同时,引入WEB服务技术来实现分布异构零件库资源的松散耦合虚拟集成,重点分析了零件库资源的服务接口封装方法及其应用过程;最后给出了系统中零件资源的三种检索方式:分类导航查询、关键词查询及语义组合查询,并提出了基于零件资源重用及产品族通用结构模型的复杂产品快速设计方法及应用过程。(5)在上述研究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异构三维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及Web2.0、ASP.NET、ADO.NET、AJAX、Web3D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利用快速开发工具开发出了原型系统,给出了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及实例;最后,将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以行业云服务的形式接入云计算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节能抽油机等复杂产品的快速设计过程中,进而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理论、方法及已研发系统的可行性。
李聚波[6](2013)在《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螺旋锥齿轮作为相交或相错轴传动的基础件,因其结构紧凑、承载能力高、传动平稳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机械、航空航海等领域中。由于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几何形状、加工制造技术和啮合安装条件相当复杂,其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很难保证。随着我国齿轮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其加工效率和质量是目前螺旋锥齿轮制造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网络化制造,作为一种制造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制造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制造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以及制造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为螺旋锥齿轮的制造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螺旋锥齿轮制造的发展需求,从提高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出发,综合运用螺旋锥齿轮加工制造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知识借鉴与技术创新,按照“研究相关理论、突破关键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初步构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理论体系,开发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原型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系统分析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几何加工特性及其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模式,并结合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数控设备集成控制体系结构模型,通过开发螺旋锥齿轮数控设备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齿轮数控制造设备的网络化集成控制和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网络构建。(2)针对螺旋锥齿轮网络化过程中的制造信息集成与共享问题,在分析制造信息集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XML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集成与共享策略,建立了制造信息的集成模型和实现机制,并通过制定制造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实现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统一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机制,实现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的松耦合集成,为螺旋锥齿轮的网络化制造提供了信息描述与集成共享基础。(3)通过对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功能特性与业务模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Web服务技术构建了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并利用分层的思想,提出了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软件开发和功能实现。(4)综合运用前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构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原型系统,详细阐述了原型系统的实施方案,分析了原型系统的应用集成模式;通过弧齿锥齿轮及准双曲面齿轮网络化制造的集成应用试验、效果分析,以及原型系统的企业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了螺旋锥齿轮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刘骄剑[7](2012)在《面向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的知识集成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快速响应,以及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制造过程技术复杂、知识密集,包括一系列的协同过程和复杂决策活动,需要有效利用各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源,来提高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的快速决策能力。本文在分析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特点及制造企业知识管理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有机组织并与制造过程进行集成,来达到制造过程的敏捷化、知识化,对知识集成机制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系统知识集成机制进行了研究。运用多视图建模方法对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功能结构、组织方式、运行过程、资源与数据管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在此基础上,从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过程对知识集成与应用的需求出发,建立了知识集成的总体模型,指出实现知识集成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企业间分布异构知识的集成、知识间的关联集成以及知识与制造过程的集成;最后,提出了基于知识集成的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系统体系结构,并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2)对网络化制造企业间分布、异构知识的集成与共享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本体、知识网络、知识元三层结构间的映射为特征的知识多粒度层次模型,将制造知识元作为制造过程知识管理和使用的基本单位;构建了制造任务、企业、资源、工艺、过程知识本体,并实现了基于OWL的本体形式化表达,为知识的共享提供语义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扩展Web服务的知识集成方法;针对协作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风险和冲突,为了优化知识共享决策,运用博弈理论建立了知识共享完全信息博弈模型。(3)对网络化制造知识的关联分析和评价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有的知识关联揭示方法在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过程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将复杂网络理论运用于制造知识的关联分析与评价。通过对网络化制造知识的应用过程进行抽象,建立了制造知识复杂网络,并分析了复杂网络在网络化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思路;提出了知识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网络结构的“社团性”,提出了基于网络局域信息的关联知识凝聚算法,通过工艺协同设计实例对网络进行了统计和计算,并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对网络化制造过程中的知识搜索和推送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制造活动知识情境的三维度定义,在此基础上,使用本体图结构对知识需求进行了表达,并采用面向本体的SPARQL查询对需求进行语义扩展;针对知识推送引擎的实现,首先建立了知识推送过程的控制结构,并使用本体图对制造知识元的语义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图相似度计算的知识匹配算法,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推送结果的访问控制和可视化输出进行了研究。(5)依托相关项目研究背景,开发了基于知识集成的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系统,介绍了系统开发背景,提出了系统的开发思路和技术体系结构,给出了系统运行环境、功能结构,并以某航天复杂产品的网络化制造为例,进行了系统验证。
王发麟[8](2012)在《面向多设计团队协同的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协同产品设计(Collaborative Product Design,CPD)的方法、并结合本体技术对面向多设计团队协同的产品设计知识服务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建模方法、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方法以及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导航方法,构建了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Multi-Design Teams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sign,MDTCPD)知识服务原型系统,以解决协同产品设计过程中知识的组织、表示、集成、交换和共享等知识服务问题,促进知识的有效管理,进而为协同产品设计人员提供有效地知识服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服务技术框架研究了知识服务、协同产品设计以及本体的相关理论,建立了知识服务模型,指出了协同产品设计是对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处于更高层次上管理和协同好设计组织结构;分析了本体技术在解决语义异构等问题方面的优势,最后在分析了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对知识服务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服务技术框架。(2)研究了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建模方法在分析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特点的基础上,从形式化上对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模型进行了定义。建立了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工作模型和知识本体构建框架;介绍了协同产品设计任务的分解方法、任务分解原则以及任务分解的过程。然后以本体建模理论为依据,以机械产品协同设计为研究背景,利用分类和描述的思想方法并结合本体建模工具Protégé对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建模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建模方法。(3)研究了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方法研究并构建了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模型,模型分为资源层、局部本体层、全局本体层、可视化层和应用层等5个层次。该模型为多学科的知识集成奠定了基础。研究了本体映射框架模型和本体映射概念集成模型。简单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概念相似度计算方法。(4)研究了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导航方法构建了知识情境导航模型,模型包含四层:设计者情境、协同工作平台情境、协同工作环境情境和知识服务情境,四个情境彼此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接着从知识的组织方法和知识推送技术两个方面对知识导航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基于本体的协同产品设计知识组织方法的主要思想;介绍了知识推送的概念,着重建立了面向多设计团队协同的产品设计知识推送系统框架。(5)构建了MDTCPD知识服务原型系统基于Web Service构建了MDTCPD知识服务原型,利用UML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建立了系统的部分用例图,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实现过程。
邹璇[9](2012)在《昆山土山模具公司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变革,日益增长的用户们的个性化要求使传统的制造理念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所以要求现代制造业一定要有效结合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得到比较长足的进一步发展。PDM、MIS/ERP等系统逐渐引进到模具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加工过程,其中一些实力较强的模具企业逐步开始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受限于整体工业技术环境以及模具行业的特殊性,仅仅使用信息化软件基本属于“拿来主义”,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从模具制造行业的特点以及流程入手,在深入分析其特征后,针对该行业提出了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技术架构和业务架构。然后构建了基于XML的制造资源信息表达与传输机制,在XML载入SOAP信息的负载,并于进行SOAP传输前,对XML文档进行数字和加密签名,采用基于XML的数据传输模型可以解决网络资源浪费问题,同时可以确保交互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研究了基于Web Service的服务封装模型,平台采用SOAP作为传输和封装机制,解决了互连网中分布式计算所存在的互操作性问题,安全验证和加密机制进一步保证了制造资源信息交互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了基于Agent的代理设计,在网络化制造系统下为了完成某项大型任务,通常需要两个或多个Agent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消息传递过程,这就是多个Agent的交互,在通信过程中不仅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封装效果好也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使用交互作为分析Agent之间的通信的基本单位相对使用单个消息而言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建模,从而使得消息的传递和接受更加高效和安全。最后开发了模具行业网络化制造系统的验证原型,采用MVC的三层架构,利用Java EE以及相关Web工具,搭建了整个平台,系统的组织模式主要采用统一管理与功能模块化集成相结合的方式,由用户管理模块统一的把各个模块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数据连接中,采用了JDBC驱动,实现了连接池,而在原型系统的客户端则是基于CLDC规范提出的通用连接框架,最终通过客户端程序发出请求验证,服务器端能顺利作出响应,系统的各项功能也能顺利实现。
冯雷[10](2010)在《基于网络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网络化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的理论、支持技术及过程实施管理的问题。研究了现代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特征,分析了过程管理建模的要求,讨论了过程管理建模的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建立了支持网络协同的多视图过程管理模型。该模型适应Internet环境,支持分布式的结构方式,支持多视图的过程表达方式。研究了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在提出的过程管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系统框架、过程分解和过程执行机构,并建立了系统框架的体系结构。研究了任务分解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设计了过程的执行机构,包括过程执行的状态、条件和规则。研究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支持技术。分析了分布式工作流和任务管理技术作为管理工具在产品协同开发中的协作支持作用。提出过程级分布式控制,应用分布式工作流过程建模方法建立跨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模型,同时提出将组织模型与工作流模型分开以提高工作流执行的柔性。建立了一个包括生产过程特征的任务模型,给出了表示不同层次任务的三种任务对象模型以及具体功能,并根据模型结构提出了面向子任务目标管理的协同设计任务管理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基于XML的任务管理系统。研究了系统开发中的两个关键技术。提出了异构系统数据的集成即系统过程管理信息与其它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交换方法。设计了一个应用于数据交换的过程信息共享模型并应用基于线程工作的系统结构支持多用户工作模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协同产品开发的过程管理系统PCD-PMS。该系统采用网络化产品协同设计支持系统作为其运行环境,能够对协同产品开发过程进行管理。系统基于网络环境运行,支持用户进行异地方式的分布式产品开发;系统支持基于过程集成方式的协同设计。为了验证系统的可行性,以某厂一个产品开发过程为例对PCD-PMS进行了应用验证,达到了研究效果。
二、网络化协同设计中基于XML的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化协同设计中基于XML的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基础 |
1.2.2 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现状基础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 |
2.1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相关理论 |
2.1.1 协同设计 |
2.1.2 网络化协同设计 |
2.2 知识相关理论 |
2.2.1 知识概念 |
2.2.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联系 |
2.3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技术研究 |
2.3.1 工作流定义 |
2.3.2 Petri网的定义 |
2.3.3 Petri网的优点 |
2.3.4 工作流模式 |
2.3.5 工作流的触发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技术研究 |
3.1 试油工程方案模版模块化定制需求 |
3.2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模块化定制流程与框架 |
3.3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模型的构建 |
3.3.1 知识模型的定义 |
3.3.2 框架知识单元 |
3.3.3 规则知识单元 |
3.3.4 层次知识模型的存储 |
3.3.5 基于Dtree的知识模型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etri网的协同办公工作流研究与构建 |
4.1 业务流程设计 |
4.1.1 管理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
4.1.2 设计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
4.1.3 审核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
4.2 试油方案协同办公工作流设计 |
4.2.1 工作流模型定义 |
4.2.2 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2 系统体系架构 |
5.2.1 系统框架设计 |
5.2.2 系统开发模式设计 |
5.2.3 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4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5.4.1 模版管理模块 |
5.4.2 方案设计管理模块 |
5.4.3 在线设计模块 |
5.4.4 协同管理模块 |
5.4.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2)面向服务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本体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产系统架构研究现状 |
1.2.2 制造资源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制造资源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来源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框架 |
2 So-CPPS内涵及制造资源分类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So-CPPS的概述 |
2.2.1 So-CPPS内涵 |
2.2.2 So-CPPS架构 |
2.2.3 So-CPPS特征 |
2.3 So-CPPS模式下的制造资源分类方法 |
2.3.1 So-CPPS模式下制造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
2.3.2 So-CPPS模式下制造资源分类原则 |
2.3.3 So-CPPS模式下制造资源分类 |
2.3.4 So-CPPS模式下制造资源编码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本体的So-CPPS制造资源建模 |
3.1 引言 |
3.2 So-CPPS制造资源建模策略 |
3.2.1 So-CPPS制造资源建模方法与技术选择 |
3.2.2 So-CPPS制造资源建模框架 |
3.2.3 So-CPPS制造资源建模流程 |
3.3 基于本体的So-CPPS制造资源模型构建 |
3.3.1 So-CPPS制造资源形式化描述 |
3.3.2 So-CPPS制造资源层次结构模型 |
3.3.3 So-CPPS制造资源语义本体模型 |
3.3.4 So-CPPS制造资源数据本体模型 |
3.3.5 So-CPPS制造资源组态模型 |
3.4 基于任务需求的So-CPPS制造资源映射模型 |
3.4.1 So-CPPS制造资源与任务需求匹配模型 |
3.4.2 So-CPPS制造服务解析过程 |
3.4.3 基于资源任务匹配模型的So-CPPS建模与运行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nylogic的So-CPPS制造资源本体模型仿真 |
4.1 引言 |
4.2 基于Anylogic的So-CPPS制造资源本体模型仿真策略 |
4.2.1 Anylogic仿真平台概述 |
4.2.2 So-CPPS制造资源本体模型仿真流程 |
4.2.3 So-CPPS制造资源本体模型仿真场景构建 |
4.3 So-CPPS仿真场景制造资源模型实例化 |
4.4 基于Anylogic的仿真验证 |
4.4.1 基于Anylogic的So-CPPS制造资源本体模型仿真场景实现 |
4.4.2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建模与冲突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数字化电厂问题分析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同设计发展历程 |
1.2.2 协同设计系统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3 数据库建模与并发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4 冲突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5 数字化电厂与协同设计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体系结构研究 |
2.1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设计过程分析 |
2.2 基于多Agent的燃料系统协同设计框架结构研究 |
2.2.1 协同设计理论基础 |
2.2.2 Agent理论基础 |
2.2.3 系统框架设计 |
2.2.4 多Agent协同设计系统设计过程分析 |
2.3 燃料系统协同设计的网络拓扑结构和技术体系 |
2.3.1 网络拓扑结构 |
2.3.2 技术体系 |
2.3.3 组件技术 |
2.4 燃料系统产品信息模型分析 |
2.4.1 产品协同设计层次模型 |
2.4.2 燃料系统产品信息模型的组成 |
2.5 燃料系统产品信息模型数据交换研究 |
2.5.1 基于XML的产品信息模型描述 |
2.5.2 产品多视图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库建模研究 |
3.1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库分析 |
3.1.1 燃料系统数据特点分析 |
3.1.2 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库的技术难点 |
3.2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库建模设计 |
3.2.1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存储策略 |
3.2.2 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设计 |
3.2.3 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
3.3 协同数据库性能分析 |
3.3.1 访问性能分析 |
3.3.2 数据库查询处理 |
3.3.3 数据库扩容分析 |
3.4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库并发控制分析 |
3.4.1 并发控制的必要性 |
3.4.2 传统并发控制方法 |
3.4.3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数据库对并发控制的要求 |
3.5 基于角色-多版本时间戳的并发控制策略 |
3.5.1 基本模型 |
3.5.2 角色-多版本时间戳的并发控制研究 |
3.5.3 角色-多版本时间戳的并发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冲突检测研究 |
4.1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中的冲突分析 |
4.1.1 冲突产生原因 |
4.1.2 冲突的特点与分类 |
4.2 燃料系统协同设计中的约束分析 |
4.2.1 约束的特点 |
4.2.2 约束网络分层分析 |
4.2.3 基于XML的约束关系表达 |
4.3 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冲突检测模型研究 |
4.3.1 约束满足分析 |
4.3.2 冲突检测模型研究 |
4.4 基于区间传播算法的已知约束关系集合冲突检测 |
4.4.1 区间传播算法运算函数 |
4.4.2 基于区间传播算法的冲突检测算法描述 |
4.4.3 实例验证 |
4.5 基于IABP的未知约束关系集合冲突检测 |
4.5.1 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
4.5.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4.5.3 免疫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4.5.4 实例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原型系统开发 |
5.1 原型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1.1 原型系统运行环境 |
5.1.2 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
5.1.3 原型系统功能分析 |
5.2 原型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1 原型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
5.2.2 原型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
5.4 火电厂输煤系统协同设计应用实例 |
5.4.1 火电厂输煤系统多Agent设计系统结构 |
5.4.2 火电厂输煤系统结构设计 |
5.4.3 火电厂输煤系统三维建模 |
5.4.4 火电厂输煤系统土建设计 |
5.4.5 火电厂输煤系统协同工作设计 |
5.4.6 火电厂输煤系统设计检测 |
5.4.7 火电厂输煤系统设备清单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2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基于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复杂产品集成设计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情况 |
1.2.1 复杂产品集成设计技术发展-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角度 |
1.2.2 复杂产品设计技术发展-从协同设计的角度 |
1.2.3 复杂产品集成设计技术发展-从设计资源的角度 |
1.2.4 复杂产品集成设计技术发展-从产品跨阶段设计信息管理的角度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1.3.1 复杂产品集成设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
1.3.2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设计资源虚拟化 |
2.1 引言 |
2.2 设计资源分类 |
2.2.1 原子级设计资源的分类与定义 |
2.2.2 聚合级设计资源分类与定义 |
2.3 设计资源/设计能力模型 |
2.3.1 设计资源本体模型 |
2.3.2 设计资源的设计能力本体模型 |
2.3.3 基于设计能力系数的动态能力属性估算方法 |
2.4 设计资源的虚拟化接入与管理 |
2.4.1 设计资源的虚拟化接入方式 |
2.4.2 设计资源的调用方式 |
2.5 小结 |
第3章 面向导弹产品设计过程的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 |
3.1 引言 |
3.2 设计资源聚合的研究现状与聚合需求分析 |
3.2.1 资源聚合的相关研究现况 |
3.2.2 设计资源的聚合需求分析 |
3.3 设计资源聚合的相关概念定义和基础理论推理 |
3.4 知识类设计资源的模块化聚合方式 |
3.4.1 知识类设计资源的重用方式 |
3.4.2 基于 WCF 的知识类设计资源模型化封装方法 |
3.4.3 知识类设计资源的模块化聚合过程 |
3.4.4 知识类设计资源的模块化聚合实例 |
3.5 实体类设计资源的单元化聚合方式 |
3.5.1 虚拟设计单元的定义 |
3.5.2 虚拟设计单元的构建流程 |
3.5.3 虚拟设计单元的组织与调度 |
3.5.4 实体类设计资源的单元化聚合实例 |
3.6 两种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特点比较与应用范围 |
3.7 小结 |
第4章 面向导弹产品的协同设计流程建模与任务调度 |
4.1 引言 |
4.2 导弹产品协同设计流程建模需求分析 |
4.3 设计流程的相关概念定义和基础理论推理 |
4.4 导弹产品协同设计流程模型构建 |
4.4.1 面向多任务执行方式的设计流程模型 |
4.4.2 基于 Xml 技术的设计流程构建过程 |
4.4.3 导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流程协同与管理 |
4.4.4 面向多任务执行方式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流程描述 |
4.5 面向虚拟设计单元的设计任务调度方法研究 |
4.5.1 多粒度设计任务模型建模 |
4.5.2 设计任务的拆分与执行 |
4.5.3 典型设计任务调度场景 |
4.5.4 基于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混合设计任务调度方法 |
4.5.5 设计任务调度实例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导弹集成设计服务平台体系架构 |
5.1 引言 |
5.2 导弹产品设计需求分析 |
5.2.1 导弹产品的主要特点 |
5.2.2 导弹产品的主要设计需求 |
5.3 导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过程及关键影响要素分析 |
5.3.1 导弹产品的通用设计过程 |
5.3.2 导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影响要素 |
5.4 导弹产品协同设计模式分析 |
5.4.1 导弹产品的主要协同设计模式比较 |
5.4.2 导弹产品的总体集成设计模式 |
5.5 基于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导弹集成设计服务平台(MIDSP-MAMDR)的体系架构 |
5.5.1 面向导弹产品的集成设计平台的基础架构 |
5.5.2 导弹集成设计服务平台功能结构 |
5.5.3 导弹集成设计服务平台技术体系结构 |
5.5.4 导弹集成设计环境的部署形式 |
5.6 小结 |
第6章 多层次/多粒度的导弹集成设计数据模型建模 |
6.1 引言 |
6.2 导弹产品集成设计数据集成需求分析 |
6.3 多层次、多粒度的设计数据建模 |
6.3.1 设计用户数据模型 |
6.3.2 导弹产品结构数据模型 |
6.3.3 导弹产品技战术指标数据模型 |
6.3.4 导弹产品设计流程数据模型 |
6.3.5 导弹产品设计任务数据模型 |
6.3.6 服务化设计模块数据模型 |
6.3.7 虚拟设计单元数据模型 |
6.3.8 导弹产品设计方案数据模型 |
6.3.9 导弹产品设计数据模型 |
6.4 数据管理与数据交换 |
6.4.1 数据权限与版本管理 |
6.4.2 数据交换格式 |
6.5 小结 |
第7章 MIDSP-MAMDR 的原型系统平台实现 |
7.1 引言 |
7.2 MIDSP-MAMDR 的导弹产品概念设计阶段的功能模块实现 |
7.2.1 导弹产品结构概念设计模块 |
7.2.2 导弹产品固体火箭发动机概念设计模块 |
7.2.3 导引弹道仿真模块 |
7.2.4 综合性能仿真分析模块 |
7.3 设计流程构建与设计资源聚合相关的系统功能实现 |
7.3.1 设计流程构建与管理系统 |
7.3.2 服务化设计模块的构建与管理系统 |
7.3.3 虚拟设计单元的构建与管理系统 |
7.3.4 设计任务管理与调度系统 |
7.4 设计数据管理和可视化相关的系统功能实现 |
7.4.1 设计数据管理系统 |
7.4.2 设计信息可视化系统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创新点总结 |
8.2 进一步的工作重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5)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Web 零件资源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零件资源库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全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框架体系 |
2.1 引言 |
2.2 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概述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3.1 系统应用模式需求分析 |
2.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4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2.4.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2.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5 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建模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模型 |
3.2.1 零件库标准及信息模型 |
3.2.2 PLIB 本体元模型及其扩展 |
3.2.3 零件资源库本体元模型 |
3.2.4 基于元模型的本体建模 |
3.3 零件资源库本体的表达 |
3.3.1 本体描述语言和开发工具选择 |
3.3.2 基于 OWL 的零件资源共享本体表达 |
3.4 网络零件资源库本体存储 |
3.4.1 本体存储方法及模式分析 |
3.4.2 基于 RDB 的零件资源本体存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化零件资源集成库构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零件资源分类组织与编码 |
4.2.1 面向领域的零件资源通用分类模式 |
4.2.2 零件资源的柔性编码方法 |
4.3 零件资源集成库的建立与扩展 |
4.3.1 初始本体实例库的构建 |
4.3.2 零件资源库的动态扩充 |
4.3.3 基于异构 CAD 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扩展 |
4.4 零件资源库的细粒度访问控制方法 |
4.4.1 零件资源信息中的细节层次 |
4.4.2 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 |
4.4.3 基于细粒度控制的用户访问视图 |
4.4.4 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集成与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集成与应用框架 |
5.3 本体驱动的分布式零件资源库集成 |
5.3.1 OBDB_PR 架构及形式化描述 |
5.3.2 分布式零件资源库的构建 |
5.3.3 分布式零件资源库自动集成算法 |
5.4 基于 WEB 服务的零件库资源虚拟集成 |
5.4.1 WEB 服务及其特点 |
5.4.2 分布异构零件库资源虚拟集成实现 |
5.5 零件资源检索方式 |
5.6 基于零件资源重用的复杂产品快速设计 |
5.6.1 复杂产品族通用结构模型与配置设计 |
5.6.2 基于零件资源重用的快速设计模式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WEB 零件资源库系统实现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系统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
6.2.1 系统开发工具 |
6.2.2 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
6.3 系统开发使能技术 |
6.3.1 .NET 平台下的三维 CAD 系统二次开发技术 |
6.3.2 AJAX——Web2.0 技术 |
6.3.3 Web3D 技术 |
6.4 原型系统实现 |
6.4.1 面向领域的零件资源分类组织——子库实现 |
6.4.2 零部件在线参数化驱动功能实现 |
6.4.3 系统快速建库工具实现 |
6.4.4 分布异构零件库 WEB 服务集成管理及调用实现 |
6.4.5 零件资源检索及常用设计资源查询实现 |
6.5 系统的云平台接入及应用 |
6.5.1 系统接入云平台实现 |
6.5.2 在复杂产品快速设计中的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6)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螺旋锥齿轮制造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啮合理论与设计技术 |
1.2.2 加工机床与加工技术 |
1.2.3 齿面偏差检测与修正技术 |
1.2.4 传动误差与振噪检测技术 |
1.3 网络化制造及其在螺旋锥齿轮制造中的应用现状 |
1.3.1 网络化制造概述 |
1.3.2 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3.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及其数控设备网络化构建 |
2.1 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及其成形工艺特点 |
2.1.1 齿面特点及分析 |
2.1.2 齿面成形方法 |
2.1.3 切齿工艺特点 |
2.2 螺旋锥齿轮的制造过程 |
2.2.1 齿面几何参数化设计 |
2.2.2 螺旋锥齿轮的切齿加工 |
2.2.3 实际齿面检测与修正 |
2.2.4 动态啮合性能检测 |
2.3 螺旋锥齿轮的网络化制造模式 |
2.3.1 传统制造模式及分析 |
2.3.2 网络化制造模式的提出 |
2.3.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 |
2.3.4 实施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 |
2.4 螺旋锥齿轮数控制造设备的网络化构建 |
2.4.1 数控设备的通信性能分析 |
2.4.2 数控设备网络化集成控制体系结构 |
2.4.3 数控设备的网络化集成控制策略 |
2.4.4 数控设备集成控制系统开发 |
2.4.5 数控设备的网络集成控制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锥齿轮制造信息的网络化集成与共享 |
3.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特性分析 |
3.1.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流程 |
3.1.2 制造信息的异构性分析 |
3.1.3 制造信息集成共享的逻辑层次描述 |
3.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机制 |
3.2.1 XML技术体系 |
3.2.2 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模型 |
3.2.3 基于XML制造信息集成共享的实现机制 |
3.3 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基础 |
3.3.1 STEP与XML的映射转换 |
3.3.2 STEP标准产品数据的XML描述及转换实现 |
3.3.3 XML与数据库的映射转换 |
3.3.4 XML与数据库的转换实现 |
3.4 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的制定 |
3.4.1 XML Schema的设计及建模 |
3.4.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数据流分析 |
3.4.3 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的设计实现 |
3.4.4 基于XML的制造信息SOAP传输 |
3.4.5 XML信息的数据解析与处理 |
3.5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 |
3.5.1 Web服务技术体系 |
3.5.2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模型 |
3.5.3 Web服务的构建与发布 |
3.5.4 Web服务的调用运行机制 |
3.5.5 信息集成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构建 |
4.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特性分析 |
4.1.1 集成平台的功能特性分析 |
4.1.2 集成平台的业务模型 |
4.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框架体系 |
4.2.1 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 |
4.2.2 集成平台的功能结构模型 |
4.2.3 构建集成平台的关键技术 |
4.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软件设计 |
4.3.1 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 |
4.3.2 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
4.3.3 业务逻辑功能的Web服务封装设计 |
4.3.4 平台的系统功能实现 |
4.4 基于集成平台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集成 |
4.4.1 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框架 |
4.4.2 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集成制造应用试验 |
5.1 原型系统方案设计 |
5.1.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5.1.2 网络支撑体系 |
5.1.3 原型系统的应用集成模式 |
5.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2.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整体过程 |
5.2.2 弧齿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2.3 准双曲面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3 原型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5.3.1 弧齿锥齿轮制造过程分析 |
5.3.2 准双曲面齿轮制造过程分析 |
5.3.3 原型系统总体性能 |
5.4 原型系统企业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7)面向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的知识集成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化制造模式及其发展 |
1.1.2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特点 |
1.1.3 面向复杂产品的网络化制造 |
1.2 制造企业知识集成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异构知识的集成 |
1.2.2 知识间的关联集成 |
1.2.3 知识与业务过程的集成 |
1.3 相关技术研究基础及分析 |
1.3.1 制造知识表示与组织 |
1.3.2 制造知识检索与重用 |
1.3.3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制造知识管理现状 |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层次 |
第二章 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系统知识集成机制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制造过程多视图建模 |
2.2.1 功能视图模型 |
2.2.2 组织视图模型 |
2.2.3 资源视图模型 |
2.2.4 过程视图模型 |
2.2.5 信息流和知识视图模型 |
2.3 网络化制造过程知识集成模型 |
2.3.1 知识集成与应用需求分析 |
2.3.2 知识集成总体模型 |
2.4 基于知识集成的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系统(KI-CPNMS) |
2.4.1 KI-CPNMS 体系结构 |
2.4.2 KI-CPNMS 的特点及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化制造企业间知识集成与知识共享机制 |
3.1 引言 |
3.2 知识组织和描述 |
3.2.1 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知识类型和内容 |
3.2.2 制造知识组织的多粒度层次模型 |
3.2.3 制造知识元定义和描述 |
3.3 基于本体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企业知识集成 |
3.3.1 企业异构知识集成需要达到的目标 |
3.3.2 本体语义扩展的 Web 服务知识集成框架 |
3.4 网络化制造知识本体与制造知识元解构 |
3.4.1 网络化制造知识本体构建 |
3.4.2 领域知识本体形式化 |
3.4.3 企业间知识集成的知识服务描述本体 |
3.4.4 制造知识元解构与实例 |
3.5 协作企业知识共享决策优化 |
3.5.1 协作企业知识共享风险与冲突 |
3.5.2 企业协作框架下的知识共享均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化制造知识关联分析与评价 |
4.1 引言 |
4.2 制造知识关联揭示的概念及方法描述 |
4.2.1 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知识关联揭示需求分析 |
4.2.2 现有知识关联分析方法及存在的不足 |
4.2.3 制造知识复杂网络的提出 |
4.3 网络化制造知识复杂网络构建与应用机制 |
4.3.1 网络化制造知识复杂网络的构建方法 |
4.3.2 制造知识复杂网络的特征度量描述 |
4.3.3 制造知识复杂网络的应用思路 |
4.4 基于复杂网络的制造知识关联分析与评价 |
4.4.1 协同工艺设计知识网络的统计与计算 |
4.4.2 知识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 |
4.4.3 基于局域信息的关联知识凝聚算法 |
4.5 应用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造过程知识集成与推送技术 |
5.1 引言 |
5.2 制造过程知识集成与推送机制 |
5.2.1 知识推送内涵及方法描述 |
5.2.2 制造活动知识情境构建 |
5.2.3 制造过程知识需求描述 |
5.2.4 制造知识获取的查询与推送集成模型 |
5.2.5 查询的语义扩展实现 |
5.3 知识推送引擎 |
5.3.1 知识推送过程控制 |
5.3.2 制造知识元语义的本体图描述 |
5.3.3 本体图相似度知识匹配算法及应用实例 |
5.4 基于 RBAC 的知识过滤 |
5.5 知识可视化模板定义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知识集成的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KI-CPNMS 原型系统 |
6.2.1 系统开发背景 |
6.2.2 系统开发的思路 |
6.2.3 系统运行环境 |
6.2.4 系统功能结构 |
6.3 系统功能实现与应用实例 |
6.3.1 系统应用对象 |
6.3.2 知识本体建立与知识共享 |
6.3.3 协作企业选择中的知识推送 |
6.3.4 协同工艺设计中的知识应用 |
6.3.5 知识评价与关联知识推荐 |
6.3.6 系统其它功能模块实现 |
6.4 应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系统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
(8)面向多设计团队协同的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协同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
1.2.2 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服务理论及框架 |
2.1 引言 |
2.2 知识服务相关理论 |
2.2.1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
2.2.2 知识的分类与转换 |
2.2.3 知识服务模型 |
2.3 协同产品设计理论研究 |
2.3.1 串行设计、并行设计与虚拟设计 |
2.3.2 协同产品设计 |
2.4 本体理论的研究 |
2.4.1 本体论的起源和发展 |
2.4.2 本体的定义与构建 |
2.4.3 本体描述语言 |
2.4.4 本体论与语义 Web |
2.5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服务技术框架 |
2.5.1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对知识服务的要求 |
2.5.2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服务技术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建模 |
3.1 引言 |
3.2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 |
3.2.1 多设计团队概念 |
3.2.2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模型定义 |
3.2.3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工作模型 |
3.2.4 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本体构建框架 |
3.3 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建模方法 |
3.3.1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的分类与概念抽取 |
3.3.2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的 OWL 描述及属性定义 |
3.4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建模应用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 |
4.1 引言 |
4.2 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模型 |
4.2.1 信息集成与知识集成 |
4.2.2 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模型 |
4.3 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方法 |
4.3.1 本体映射 |
4.3.2 本体映射框架模型 |
4.3.3 本体映射概念集成模型 |
4.3.4 相似度计算 |
4.4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集成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本体的多设计团队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导航 |
5.1 引言 |
5.2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导航相关基础模型 |
5.2.1 元模型 |
5.2.2 知识元模型 |
5.2.3 知识情境导航模型 |
5.3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导航原理 |
5.3.1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组织方法 |
5.3.2 协同产品设计知识推送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MDT_CPD 知识服务原型系统 |
6.1 引言 |
6.2 基于 Web Service 的 MDT_CPD 知识服务功能模型 |
6.3 系统分析与设计 |
6.3.1 基于 UML 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
6.3.2 用例图 |
6.3.3 MDT_CPD 知识服务运行时序图 |
6.4 系统构建 |
6.4.1 系统构建及运行环境 |
6.4.2 系统运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1:注释表 |
附录 2:图、表清单 |
(9)昆山土山模具公司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化制造概述 |
1.1.1 网络化制造的定义 |
1.1.2 网络化制造的内涵 |
1.1.3 实施网络化制造的意义 |
1.2 模具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
1.2.1 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
1.2.2 模具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1.2.3 模具技术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基于XML的数据封装与处理 |
2.1.1 XML技术简介 |
2.1.2 XML对制造资源的描述 |
2.1.3 基于XML的企业间信息传输 |
2.2 基于WEB SERVICE的服务封装 |
2.2.1 Web Service的体系结构 |
2.2.2 数据的表示方式与传输机制 |
2.3 基于AGENT的代理设计 |
2.3.1 Agent与多Agent系统 |
2.3.2 网络化制造体系中多Agent的交互模型 |
2.3.3 网络化制造体系中多Agent的协作模型 |
第三章 模具企业网络化制造系统框架研究 |
3.1 网络化制造典型模式 |
3.1.1 企业动态联盟 |
3.1.2 基于ASP的网络化制造模式 |
3.1.3 协同产品商务 |
3.1.4 模具网络制造平台的构建模式 |
3.2 模具制造流程的分析 |
3.2.1 模具制造过程特点 |
3.2.2 模具制造的流程分析 |
第四章 模具行业网络化制造原型系统的规划与分析 |
4.1 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业务架构 |
4.2 原型系统体系结构 |
4.3 模具网络化制造体系架构研究 |
4.3.1 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功能研究 |
4.3.2 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技术架构 |
4.4 业务流程分析 |
4.5 系统管理结构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6.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6.3 数据库连接池的实现 |
第五章 模具行业网络化制造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的开发工具 |
5.2 系统的开发环境 |
5.3 模具制造网络化系统的实现 |
5.3.1 网络通信程序的设计 |
5.3.2 安全验证与加密机制 |
5.3.3 协同设计子系统的设计 |
5.4 系统部署与验证 |
5.4.1 系统部署 |
5.4.2 测试与验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网络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传统产品开发模式 |
1.3 现代产品开发特点 |
1.3.1 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
1.3.2 制造业产品开发过程特点 |
1.4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中的难点 |
1.5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概述 |
1.5.1 产品协同开发需求背景 |
1.5.2 产品协同开发支持系统 |
1.6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技术 |
1.6.1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的概念 |
1.6.2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7 研究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2章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建模方法 |
2.1 产品开发模式分析 |
2.2 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特点 |
2.3 产品开发过程管理建模的要求 |
2.4 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相关理论和技术 |
2.5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的相关技术 |
2.5.1 工作流管理技术 |
2.5.2 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
2.5.3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SCW) |
2.6 协同产品开发的过程管理模型的建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工作流在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
3.1 网络化运行支持系统 |
3.2 分布式工作流 |
3.3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中工作流过程建模 |
3.4 分布式过程建模 |
3.5 分布式工作流建模和执行的基础 |
3.6 工作流执行服务的发布 |
3.7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的组织模型 |
3.8 开发过程建模实例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任务管理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技术 |
4.1 基于任务管理的过程集成 |
4.2 任务管理模型 |
4.3 任务管理系统支持技术 |
4.4 任务管理系统设计 |
4.5 任务管理系统的实现 |
4.6 应用示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5.1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 |
5.1.1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的特点 |
5.1.2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过程管理框架 |
5.1.3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
5.1.4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体系结构 |
5.1.5 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框架网络体系结构 |
5.2 协同开发过程分解模块 |
5.2.1 产品开发过程的要素 |
5.2.2 任务分解的原则、方法和流程 |
5.3 协同过程执行机构 |
5.3.1 协同过程的执行状态 |
5.3.2 协同过程的执行条件 |
5.3.3 协同过程的执行规则 |
5.4 协同过程管理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5.4.1 数据集成技术 |
5.4.2 协同过程数据同步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
6.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6.1.1 系统建模 |
6.1.2 系统功能视图 |
6.1.3 系统数据视图 |
6.2 系统技术路线 |
6.2.1 系统分布式体系实现机制 |
6.3 系统开发难点 |
6.3.1 数据支持技术 |
6.3.2 用户权限验证 |
6.4 系统开发应用 |
6.4.1 系统安装 |
6.4.2 系统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1.1 主要工作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网络化协同设计中基于XML的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D]. 戴语涵.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面向服务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本体建模与仿真[D]. 贺靖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数字化电厂燃料系统协同设计建模与冲突检测研究[D]. 杨亢亢. 武汉大学, 2015(01)
- [4]基于多设计资源聚合方式的复杂产品集成设计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曹啸博.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5]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D]. 何丽. 新疆大学, 2013(10)
- [6]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D]. 李聚波. 江苏大学, 2013(08)
- [7]面向复杂产品网络化制造的知识集成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刘骄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7)
- [8]面向多设计团队协同的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王发麟.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1)
- [9]昆山土山模具公司模具网络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邹璇.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10]基于网络的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 冯雷. 吉林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