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源分布论文_刘东东,项彦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源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源,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熔池,温度场,在线,筒仓。

热源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东,项彦勇[1](2019)在《高放射核废处置库温度场的分布线热源解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放射核废地质处置库的KBS–3v布置模式,提出一种叁维瞬态温度场预测的核废罐分布线热源解析模型(模型Ⅰ),并通过算例,与现有的核废罐分布点热源解析模型(模型Ⅱ)、处置巷道分布线热源解析模型(模型Ⅲ)、处置区分布平面热源解析模型(模型Ⅳ)进行对比,并分析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和时变规律。研究发现:对于围岩,模型Ⅰ的温度解与其他3种解析模型的解在核废罐附近有些差别,但随着与核废罐距离的增加和核废罐放热功率的衰减,这4种不同解析模型的解趋于相等;对于回填膨润土,模型Ⅰ的最高温度增量比模型Ⅱ的最高温度增量小27%,比模型Ⅲ的最高温度增量大7%,比模型Ⅳ的最高温度增量大16%;根据模型Ⅰ,核废罐附近围岩的温度在100a内迅速升高,且在100~700a内始终比初始温度高30℃以上,但随着核废罐放热功率的衰减而相应地减小;回填膨润土的温度和温度变化率都随着核废罐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并且核废罐间距越小,敏感度越大。模型Ⅰ在几何上比其他3种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计算结果也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刘哲[2](2019)在《含内热源的储煤筒仓温度分布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储煤筒仓作为电厂煤场环保技改工程项目,不仅大幅提高了煤炭贮存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粉尘污染,对于环境保护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储煤过程中,由于煤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煤炭在有限的封闭空间内热量得不到扩散,导致煤体氧化升温发生自燃或爆炸,给电厂安全有效运行带来极大的威胁。研究储煤筒仓内松散煤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并实现高温热源点的定位是解决储煤筒仓自燃问题的前提。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实验室搭建小型储煤筒仓模型进行有源温度场实验研究,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小型储煤筒仓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加载负荷计算,得出储煤筒仓内有源温度场分布规律,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热源温度和不同热源位置下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热源影响范围。在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高度相似的情况下进行实际电厂储煤筒仓有源温度场数值模拟,得到实际情况下储煤筒仓出现高温热源时温度场分布,并据此提出电厂储煤筒仓温度测点布置优化方案。最后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拟合出高温热源温度与周围测点距离及温度的关系,并进行验证,为储煤筒仓高温热源点的定位提供新的思路,为后期惰化保护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储煤筒仓温度场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储煤筒仓内松散煤体温度场分布与热源强度、时间、距离等因素有关,其中受热源强度影响较为明显,表明监测低温热源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浮升力引起的对流换热作用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即热源上方的煤体温度要高于热源下方;距热源距离在0.38 m以内,导热占主体地位,大于0.38 m时,对流开始发挥作用,在距离热源1 m位置处发挥出最大作用,大于1 m或小于1 m都会降低;通过模拟实际储煤筒仓内有源温度场分布规律,可得到热源强度为200℃以上时,其影响范围已经超过5 m,据此优化测点布置方案,可以实现无死角持续监测煤体温度,保证安全运行;利用模拟数据拟合得到热源温度和位置与温度测点温度与位置的关系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温度测点的温度值反推内部高温热源点的温度和位置。(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马腾飞,王文[3](2019)在《热源分布对自然对流散热直肋参数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对流的特征以及流体的流动特征受热源引起的流体密度差影响,热源位置与冷却流体的密度差以及冷却流体在散热结构中的流动阻力密切相关。对以电子散热为背景的竖通道自然对流强化换热进行了分析,通过编程计算分析了影响自然对流特征的热源布置、通道当量直径、气流物性变化等对壁温的影响,讨论了自然对流的流动阻塞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将计算结果与CFD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在一定条件下讨论了竖直散热肋片在自然对流下热源最佳布置位置与最佳散热面积、产生流动阻塞的最大散热量等之间的关系,可为肋片式散热器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9年01期)

何玉辉,徐彦斌,唐进元,赵波[4](2019)在《磨削弧区高阶函数热源分布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假设磨粒形状为球形,其粒径和突出高度服从瑞利分布,将磨粒接触半径表达式应用泰勒公式展开,建立磨削弧区高阶函数曲线热源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叁至六阶函数热源模型的拟合误差,发现当函数阶数达到五阶后,其误差值小于2.5%且下降程度趋于平缓,故提出一种新型五阶热源模型。将新建的五阶热源模型与传统的矩形、叁角形热源应用于磨削温度场仿真,并与热电偶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五阶函数曲线热源相对于叁角形热源和矩形热源而言,不论是整体符合程度、磨削弧区最高温度位置,还是实测结果应有的滞后性,其结果都更接近实际情况,从而验证了高阶函数曲线热源模型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宗翔,刘宇,刘汉武,林琳[5](2018)在《有热源巷道风流温度分布非稳定模型及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矿井有热源巷道中风流温度分布非稳定计算问题,通过通风巷道存在放热源-对流-扩散-热交换的非稳定温度传播方程,建立一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求解方法的数学模型,讨论按放热强度(2类热流量条件)的热源项处理算法,给出有热源通风巷道风流初始温度均匀分布与非均匀分布的定解条件,并编写计算机仿真程序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在起点27℃-热源300 kW和起点32℃-热源100 kW的不同边界条件和热源强度下,有热源通风巷道中温度分布的非稳定传播过程;数值解收敛准则用Peclet数来衡量,取Pe<2作为收敛条件,程序中根据Peclet数自动加以判断,算例中剖分单元长度1.5 m,模拟时间步长取2 s不发生振荡。实现了巷道中风流各点的温度和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的描述,为矿井系统多设备热源散热计算及热害防治设计提供基础算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王根旺[6](2017)在《基于能量分布的激光热源模型建立及其仿真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制造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一项不可或缺的制造技术。为了进一步揭示激光加工过程中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预测加工过程、优化加工工艺参数等,国内外诸多研究者对激光加工仿真分析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激光热源模型描述了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时的能量分布,是仿真分析过程中主要数学模型之一,决定着仿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激光热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研究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能量分布建立激光热源模型的新方法,即运用激光能量分布检测数据建立了一种阶梯式激光热源模型,该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时的实际能量分布。并通过软件开发的形式将该模型运用于激光加工仿真分析软件。最后以能量偏心激光光束裂纹控制法切割钠钙玻璃为例,进行阶梯式热源模型在有限元仿真分析中的研究。根据激光原理、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等基础理论,对激光热源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以高斯激光光束为例,由实际加工过程中激光光束出现能量偏心分布、变形及多光斑的情况,分别建立相应热源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能量分布对温度场仿真结果的影响,分析基于激光实际能量分布建立热源模型的必要性。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如何运用激光能量分布检测数据建立热源模型。基于能量分布研究了阶梯式激光热源模型的自动生成算法,包括能量分布数据处理算法、能量分布离散数据参数化算法以及热源模型建立算法等。并通过激光定点加热Q235钢板温度场测量试验及有限元仿真进行阶梯式热源模型验证。开发激光加工仿真分析前处理辅助软件,设计并实现阶梯式热源模型、理想热源模型的自动建立及其在ABAQUS软件的自动定义,并基于二次开发简化仿真分析前处理建模过程,实现自动编译Python脚本语言及DFLUX子程序,建立高效、便捷、友好的激光加工仿真分析建模环境。针对能量偏心分布激光光束,研究阶梯式热源模型在有限元仿真中的应用。以激光裂纹控制法切割钠钙玻璃为例,利用阶梯式热源模型自动建立算法及激光加工仿真分析前处理辅助软件,建立了阶梯式热源模型与理想高斯热源模型,对温度场、动态裂纹扩展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对称直线切割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对比,分析阶梯式热源模型的正确性及其优势。(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7-01)

王珂,巩远发,谭政华[7](2017)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年降水及大气热源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特征量,利用1982-2011年中国800余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针对入梅早梅雨期长、入梅晚梅雨期短的两类梅雨降水特征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差异分别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梅雨期间两类梅雨异常的大气热源<Q1>的变化特征差异也进行计算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早梅年梅雨期降水范围广、雨带偏南,500 h Pa副热带高压北界北跳至25°N的时间较早,梅雨期100 h Pa流场自伊朗高原经青藏高原到东亚东部被反气旋环流控制,仅存在一个反气旋环流中心,高原南侧的热带东风急流范围小,强度弱;而晚梅年则不同,500 h Pa副热带高压北界北跳至25°N的时间晚,梅雨期100 h Pa流场表现为两个独立的反气旋环流中心,高原南侧的热带东风急流范围大,强度强。早梅年梅雨期整体<Q1>的数值和范围都较大,特别是青藏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梅年<Q1>的大值中心范围更大,强度也更强,而晚梅年则明显与其相反。(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彭建梅[8](2017)在《基于特征函数展开的热源项与初始分布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物理方程反问题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大量研究.其中热传导方程的反演问题越来越多应用在工程技术中,目的就是根据一些相关的测量数据来确定未知源或者是未知源和初始分布.在数值反演中,测量数据的微小改变可能引起解的急剧变化,因此热传导方程的反演问题是不适定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特征函数展开的热传导方程源项与初始分布的反演.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热传导反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研究了高维热传导方程源项反问题的一类正则化方法.首先在矩形区域内通过将方程的终值时刻的温度场作Fourier展开,构造出源项反问题的正则化近似问题,从而获得源项的正则化解,并给出了正则化解的稳定性和收敛性结论.随后,给出了先验和后验选取正则化参数时正则化解的收敛率.与之前的正则化方法相比,收敛率有所提高.最后,推广到了一般区域内的源项反演的正则化方法.数值模拟表明提出的源项反演的正则化方法是可行的.第叁章研究了热传导方程源项和初始分布同时反演问题的正则化方法.首先,在一般高维区域内给出了该问题的正则化方法和研究思路.随后,为简单起见,以一维标准热传导方程为例详细阐述了正则化方法的求解过程,并给出了正则化解的稳定性和收敛性估计,以及给出了先验和后验选取正则化参数时正则化解的收敛率.数值模拟表明给出的同时反演源项和初始分布的正则化方法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0)

夏清[9](2017)在《自燃煤矸石山深部温度场分布规律及热源反演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开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煤炭需求量日益增加,伴随着煤炭开采过程会产生固体废弃物—煤矸石。露天堆放的煤矸石山极易发生自燃,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矿区环境产生污染,甚至频发矸石山坍塌、滑坡、爆炸等事故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内一些自燃煤矸石山的治理实践案例中,常出现治理效果不佳或复燃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对煤矸石山自燃状况不清楚,特别是对深部燃烧的分布特征不清楚,即使配备比较全面、科学的治理措施,也往往会因无法确切了解自燃矸石山的燃烧状况和深部火源分布情况,使得治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功亏一篑。因此,对具有自燃倾向的煤矸石山,需要开展深部温度分布规律以及深部热源定位的研究,为掌握煤矸石山深部燃烧状况和热源分布状况提供科学参考。通过掌握的热源分布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有自燃隐患的煤矸石山进行早期预警和治理,达到彻底控制煤矸石山自燃的目的。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热物理学、传热传质学、土壤学、测绘学、固体热传导理论等相关知识,开展了野外模拟实验,主要针对煤矸石山内部处于“自我加热”阶段,设计了煤矸石山有源温度场实验,根据大量的实测数据,揭示了深部温度场温度分布规律,讨论了不同深度温度影响区域划分问题,提出深部有源温度场温度分层模型,即表层、交界层、里层;通过对深部温度分布规律的分析,分别探索了热源强度与最大影响范围、最远传播距离的函数关系;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非稳态导热”情况下热源温度与深度的函数关系模型,提出“稳态导热”情况下热源温度和深度反演模型;针对煤矸石山深部高温热源引起表面温度热异常的情况,提出一套基于热红外技术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联合构建表面温度场的理论与方法,有如下认识。(1)以煤矸石山自燃的内部客观条件相似原则为基础,设计了煤矸石山有源温度场野外模拟实验,基于实测的温度数据,揭示了煤矸石山深部水平方向温度分布规律,规律如下:①在不同热源强度条件下,每个水平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源影响区域范围逐渐增大,影响区域的温度也在逐渐增加,当热源温度稳定一定时间段后,热源的影响区域即受影响区域的温度基本趋于稳定;②竖直方向距热源中心0-0.6m水平层,热源的影响半径约为0.3m,影响半径以内的区域温度升高较明显,影响半径以外的区域温度在15-25℃左右浮动。这说明煤矸石的导热性能较差,在利用温度探头对热源定位时,要合理放置温度探头才能实现对热源位置的精确定位,同时,随着距热源距离的增加,各个水平层温度逐渐降低,热传导在逐渐减弱;③研究发现:位于热源正上方0.1m水平面的测点比位于热源水平面的测点温升幅度更大,温升速度更快,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矸石山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形成不均匀的空气密度场,这空气密度场产生浮升力,形成内部空隙间的对流换热,由于内部空隙较小,表现为热弥散效应,引起热量的平均化,强化正上方的传热过程,导致温度较高,因此,竖直方向上的对流及其带来的热弥散效应要强于水平方向;④定量化揭示了热源强度、水平层高度与温升速率叁者间的多项式函数关系,根据叁者的函数关系反演温升速率,最大误差为0.86,最小误差为0.00;⑤对温度损失率变化规律分析有:温度损失率在深度0-0.2m迅速下降,随着深度的增加0.2-0.6m,温度损失率又逐渐上升,其中在深度0.2m时最低,可以看出水平层为0.2m的热弥散效应最明显、最强烈。(2)揭示了煤矸石山深部竖直方向温度分布规律①针对热源正上方各个测点温度变化分析发现:距热源0-0.6m范围内,温升较大,温度受热源影响较大;距热源0.6-1m范围内,热源对该范围内的温度影响逐渐开始减弱;距热源1-1.5m范围内,温度受热源的影响急剧减弱,外界环境温度开始逐渐影响该区域,特别是在热源放热强度较低的情况下,这反应了煤矸石山内部处于氧化放热初期时,热源较隐蔽,探测难度较大,只能通过合理布设加密测点的位置,实时监控各个测点的温升变化情况来判定是否存在高温热源点;在1.5-1.8m范围内,温度随外界环境温度呈日规律性变化,因此,如果利用浅层或表面测点的温度进行深部温度预测时,需要综合考虑内部、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或避开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的深度范围,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煤矸石山深部有源温度场温度分层模型,由表及里依次分为:表层、交界层、里层,表层指距矸石山表面0-0.3m范围,该区域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②根据对比热源正上方以及距热源0.2m两条竖直轴线上各个测点的温度分布规律发现:在竖直方向上距热源0.2m处的热弥散效应最明显;距热源0.2m竖直轴线上的测点温度比热源正上方的测点温度低两倍左右,因此,在利用注浆灭火法对自燃火源治理时,要提前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进行深部火源位置预判,通过竖直方向向下打孔才能有效的对火源温度进行探测以及对火源位置的精确定位;③分析温度损失率变化规律可得:煤矸石山内部处于“自我加热”阶段时,点热源的热量不易向外扩散,需要点热源的热量进行大量的聚集、积累,点连成片,形成区域,当该区域集聚的温度达到燃点时,引发自燃,因此,可以推断在煤矸石山内部最先引发自燃的应该是一个小区域,而不仅仅是一个点。(3)定量分析热源强度与最大影响范围、最远传播距离的关系研究发现:热源强度分别与最大影响范围、最远传播距离呈幂函数关系:f(x)=-296.7x-1.072+2.089, fO) = 2.05*10-6x2.274+0.6506,根据定量化关系可预测不同热源强度下的最大影响范围以及最远传播距离,为后续火源的探测和定位奠定基础。(4)构建深部温度场反演模型①针对矸石山内部处于“非稳态导热”情况下,提出热源温度与深度的函数关系模型:T = a·eb(x-d) + c,该模型能够有效的预测矸石山深部潜在热源点的最小深度以及预测不同深度处的热源温度;②针对矸石山内部处于“稳态导热”情况下,基于热传导理论,提出热源深度反演模型,研究表明:热源深度模型反演的深度最大误差为0.087m,最小误差为 0.06m;③针对矸石山内部处于“稳态导热”情况下,提出热源温度反演模型,将热源温度反演分为叁个步骤,先利用热源深度反演模型反演深度,再利用地表能量热平衡方程反演上交界层温度Td,再将深度及上交界层的温度作为初始值,基于提出的热源温度与深度指数增长关系函数T=Td·b.a·(Rd)+c,反演热源温度,最后利用实测的温度数据验证模型可靠性和精度,研究发现:模型反演的最大误差为6.82℃,最大相对误差为2.62%。(5)提出自燃煤矸石山表面温度场构建的原理与方法①对表层温度分布分析发现:煤矸石山表面温度受环境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随着距矸石山表面距离的增加,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减弱。本研究针对深部热源温度引起表面热异常的煤矸石山情况,基于热红外技术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提出一套两者联合构建煤矸石山表面温度场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定位表面热异常区域对深部燃烧情况作出合理的预判和解译,再结合深部温度场反演模型对热源分布状况和位置进行定位,研究表明:构建的表面温度场的空间坐标最大点位中误差为0.014m,最小点位中误差为0.005m;②提出基于表面温度推演深部温度的概念模型:首先根据构建的煤矸石山表面温度场判定热异常区域,再利用地表能量热平衡方程通过表面温度反演上交界层温度,最后利用深部温度场反演模型反演热源温度和深度,能够有效的定位热源,掌握深部热源燃烧情况。煤矸石山自燃的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深部燃烧情况的掌握以及火源定位技术是极为重要的,本研究为探索煤矸石山深部温度分布规律提供一个探索性的认识,同时为构建深部温度场反演模型奠定基础,由于煤矸石山内部燃烧情况极其复杂以及受实验条件的制约,很多认识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应对不同的热源燃烧状态以及不同的分布位置进行深入研究,为自燃煤矸石山火源定位技术提供更多的科学参考,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7-03-22)

童莉葛,许冰心,尹少武,高婷,王立[10](2017)在《热源移动方式对熔池元素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比了匀速(V1)、先匀加速后匀减速(V2)、叁角函数(V3)、先匀加速再匀速后匀减速(V4)等四种不同焊炬移动方式下的熔池内部传热传质和元素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V1方式下的熔池的形状比较规则,而其他叁种情况的熔池形状不规则。焊炬移动方式对不同元素在熔池内的分布的影响不同,以Mn元素为例,V1方式的熔池元素含量的最大偏差为1.79%;V2的元素含量在熔池和母材交界处会有一些波动,熔池内Mn元素含量差异最大为5.61%;V3方式下,元素含量波动较为剧烈,Mn元素含量差异最大达到13.23%;V4方式下,熔池内元素分布呈单峰或单谷,在熔池内部元素含量并不均匀。焊炬移动方式对熔池与母材中元素含量的差异也有较大影响,对比四种不同移动方式下的C元素分布发现:V1方式下,整个熔池区域的C元素含量比母材中C元素含量高8.43%,而V2、V3、V4方式下,则分别比母材中C含量高16.40%、12.25%和25.00%。由此可见,V1方式下,熔池内元素含量与母材元素含量相差最小,元素分布更为均匀,焊接性能更加良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热源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储煤筒仓作为电厂煤场环保技改工程项目,不仅大幅提高了煤炭贮存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粉尘污染,对于环境保护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储煤过程中,由于煤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煤炭在有限的封闭空间内热量得不到扩散,导致煤体氧化升温发生自燃或爆炸,给电厂安全有效运行带来极大的威胁。研究储煤筒仓内松散煤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并实现高温热源点的定位是解决储煤筒仓自燃问题的前提。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实验室搭建小型储煤筒仓模型进行有源温度场实验研究,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小型储煤筒仓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加载负荷计算,得出储煤筒仓内有源温度场分布规律,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热源温度和不同热源位置下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热源影响范围。在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高度相似的情况下进行实际电厂储煤筒仓有源温度场数值模拟,得到实际情况下储煤筒仓出现高温热源时温度场分布,并据此提出电厂储煤筒仓温度测点布置优化方案。最后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拟合出高温热源温度与周围测点距离及温度的关系,并进行验证,为储煤筒仓高温热源点的定位提供新的思路,为后期惰化保护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储煤筒仓温度场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储煤筒仓内松散煤体温度场分布与热源强度、时间、距离等因素有关,其中受热源强度影响较为明显,表明监测低温热源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浮升力引起的对流换热作用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即热源上方的煤体温度要高于热源下方;距热源距离在0.38 m以内,导热占主体地位,大于0.38 m时,对流开始发挥作用,在距离热源1 m位置处发挥出最大作用,大于1 m或小于1 m都会降低;通过模拟实际储煤筒仓内有源温度场分布规律,可得到热源强度为200℃以上时,其影响范围已经超过5 m,据此优化测点布置方案,可以实现无死角持续监测煤体温度,保证安全运行;利用模拟数据拟合得到热源温度和位置与温度测点温度与位置的关系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温度测点的温度值反推内部高温热源点的温度和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源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东,项彦勇.高放射核废处置库温度场的分布线热源解析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刘哲.含内热源的储煤筒仓温度分布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19

[3].马腾飞,王文.热源分布对自然对流散热直肋参数优化的影响[J].半导体光电.2019

[4].何玉辉,徐彦斌,唐进元,赵波.磨削弧区高阶函数热源分布模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5].李宗翔,刘宇,刘汉武,林琳.有热源巷道风流温度分布非稳定模型及数值计算[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

[6].王根旺.基于能量分布的激光热源模型建立及其仿真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王珂,巩远发,谭政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年降水及大气热源分布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7

[8].彭建梅.基于特征函数展开的热源项与初始分布反演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

[9].夏清.自燃煤矸石山深部温度场分布规律及热源反演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10].童莉葛,许冰心,尹少武,高婷,王立.热源移动方式对熔池元素分布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五龙沟地区金矿床成矿概念模式图热源位置1的速度场分布((Z=1.5m)热源位置1情况下的典型断面温度分布...:(a)不同吸收系数pκ条件下对称化...典型断面温度分布(Z=1.5m),单位:...经激光重熔不同时间时的有限元计算结...

标签:;  ;  ;  ;  ;  ;  ;  

热源分布论文_刘东东,项彦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