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论文和设计-龚治国

全文摘要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一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相对运动;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隐藏。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使用灵活,适应强。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一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相对运动;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隐藏。

设计方案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第一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相对运动;

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

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

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隐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功能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第二功能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的功能不同;

第一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

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时,所述显示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设备设置有第二处理器;

当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所述输入设备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功能模组为打印机功能模组,所述第二功能模组为扫描仪功能模组;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进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进纸口能够为所述打印机功能模组提供打印纸;

第一出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经所述打印机功能模组打印的纸通过所述第一出纸口能够输出;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相邻设置;

第二进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通过所述第二进纸口能够为所述扫描仪功能模组提供扫描纸;

第二出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经所述扫描仪功能模组扫描完的纸通过所述第二出纸口能够输出;

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第一进纸口、所述第一出纸口、所述第二进纸口和所述第二出纸口均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第一进纸口和所述第二出纸口隐藏,所述第一出纸口和所述第二进纸口显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进纸组件;所述第一进纸组件包括:

第一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滑槽;

滑动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滑槽能够滑动至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滑动板的第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侧之外;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侧为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本体的连接侧的相对侧;

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盖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覆盖所述第一进纸口,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盖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滑动板共同形成进纸导向结构,所述进纸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进纸口的位置对应;位于所述进纸导向结构上的纸通过所述进纸导向结构的导向作用能够滑入所述第一进纸口;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当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二盖板覆盖所述第一出纸口和所述第二进纸口;当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一出纸口和所述第二进纸口显露;其中,所述第二进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出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

第三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当所述第三盖板位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三盖板覆盖所述第二出纸口;当所述第三盖板位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二出纸口显露;其中,所述第二出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进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卡合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显示设备通过所述卡合结构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时,所述显示设备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电连接,且能够随着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结构包括:

容置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侧的第一部分;所述显示设备能够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第一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显示设备的定位孔内时,所述显示设备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电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转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近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侧的第二部分的容置空间内,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电连接;

第一接口,位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与所述转接板电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显示设备的第二接口电连接;

第三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部分的侧面上,与所述转接板电连接,通过第三接口能够扩展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能;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第三接口显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槽包括:

底壁,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一方向的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底壁上;

第一侧壁,与所述底壁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二方向的位置;

第二侧壁,与所述底壁连接,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三方向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罩体;

第二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罩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罩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九位置和第十位置;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罩体旋转至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位于所述罩体和所述容置槽形成的限位凹槽内;当所述罩体旋转至所述第十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罩体包括:

固定部;当所述罩体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底壁相对,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四方向的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背部,与所述第二本体铰接,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当所述罩体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背部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五方向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

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固定部的第一侧为能够与所述显示设备相邻的一侧;

卡勾,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对应;所述卡勾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能够显露;所述卡勾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卡勾的第二端的第一部分设置有第二倾斜面;

第一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卡勾的第二端的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连接;

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移动件设置有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三倾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倾斜面抵接;所述移动件相对于所述罩体能够移动至第十一位置和第十二位置;

第二滑槽,位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

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滑槽显露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二侧;

第二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移动件和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连接;

当所述移动件基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十一位置时,所述卡勾的第一端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显露;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罩体从所述第十位置向所述第九位置旋转时,所述显示设备逐渐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使所述卡勾逐渐向远离所述显示设备侧移动,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逐渐分开;当所述罩体从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卡勾的第一端与所述显示设备的卡孔位置对应,所述卡勾的第一端的至少部分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移动至位于所述卡孔内,所述显示设备的位置固定;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操作件带动所述移动件从所述第十一位置向所述第十二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变形,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抵接,使所述卡勾沿远离所述显示设备侧移动;当移动件移动至所述第十二位置时,所述卡勾退出所述卡孔,所述罩体能够从所述第九位置向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而与所述显示设备分开;当罩体从所述第九位置向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至与所述显示设备分开,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移动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操作件从所述第十二位置向所述第十一位置移动,所述卡勾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逐渐向所述开口伸出;当移动件移动至所述第十一位置时,所述卡勾的第一端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显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容置腔,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内;

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三侧,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

滑动结构;所述输入设备通过所述滑动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输入设备通过所述滑动结构能够移动至第十三位置、第十四位置和第十五位置;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三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显示设备断开电连接,所述输入设备处于收纳状态;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四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的输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外;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显示设备电连接,通过所述输入部能够操控所述显示设备;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五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分开,所述显示设备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输入设备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的第二定位柱位于所述显示设备的定位孔内,所述显示设备的第四接口与所述输入设备的第五接口电连接,通过所述输入部能够直接操控所述显示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模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设备上设置有第三滑槽;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锁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移动至第十六位置、第十七位置和第十八位置;

第三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锁定件和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三位置时,所述锁定件基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位于所述第十六位置,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位于所述输入设备的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内,所述锁定件维持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位置;当所述输入设备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三位置向所述第十四位置移动时,使所述锁定件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向所述第十七位置移动,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退出而进入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并沿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滑动;当所述输入设备移动至所述第十四位置时,所述锁定件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移动至所述第十七位置,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与凸起抵接而锁定所述输入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位置;当所述输入设备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四位置向所述第十五位置移动时,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向所述第十八位置移动而逐渐滑过所述凸起;当所述输入设备移动至所述第十五位置时,所述锁定件移动至所述第十八位置,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滑过所述凸起,所述锁定件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八位置向所述第十三位置移动直至移动至所述第十三位置;其中,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的槽深小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的槽深。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装置,一般电子设备设置有显示结构和输入结构。然而,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显示结构和输入结构一般都固定于电子设备上,无法拆卸,使用不灵活,适应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第一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相对运动;

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

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

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隐藏。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第一功能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第二功能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的功能不同;

第一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

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时,所述显示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设备设置有第二处理器;

当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所述输入设备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功能模组为打印机功能模组,所述第二功能模组为扫描仪功能模组;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进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进纸口能够为所述打印机功能模组提供打印纸;

第一出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经所述打印机功能模组打印的纸通过所述第一出纸口能够输出;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相邻设置;

第二进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通过所述第二进纸口能够为所述扫描仪功能模组提供扫描纸;

第二出纸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经所述扫描仪功能模组扫描完的纸通过所述第二出纸口能够输出;

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第一进纸口、所述第一出纸口、所述第二进纸口和所述第二出纸口均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第一进纸口和所述第二出纸口隐藏,所述第一出纸口和所述第二进纸口显露。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第一进纸组件;所述第一进纸组件包括:

第一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滑槽;

滑动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沿所述第一滑槽能够滑动至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滑动板的第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侧之外;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侧为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本体的连接侧的相对侧;

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盖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覆盖所述第一进纸口,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当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盖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滑动板共同形成进纸导向结构,所述进纸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进纸口的位置对应;位于所述进纸导向结构上的纸通过所述进纸导向结构的导向作用能够滑入所述第一进纸口;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当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二盖板覆盖所述第一出纸口和所述第二进纸口;当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一出纸口和所述第二进纸口显露;其中,所述第二进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出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

第三盖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当所述第三盖板位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三盖板覆盖所述第二出纸口;当所述第三盖板位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二出纸口显露;其中,所述第二出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进纸口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侧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卡合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显示设备通过所述卡合结构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时,所述显示设备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电连接,且能够随着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旋转。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合结构包括:

容置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远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侧的第一部分;所述显示设备能够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

第一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显示设备的定位孔内时,所述显示设备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电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转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近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侧的第二部分的容置空间内,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电连接;

第一接口,位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与所述转接板电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显示设备的第二接口电连接;

第三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部分的侧面上,与所述转接板电连接,通过第三接口能够扩展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能;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第三接口显露。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置槽包括:

底壁,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一方向的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底壁上;

第一侧壁,与所述底壁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二方向的位置;

第二侧壁,与所述底壁连接,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三方向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罩体;

第二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罩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罩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旋转至第九位置和第十位置;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罩体旋转至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位于所述罩体和所述容置槽形成的限位凹槽内;当所述罩体旋转至所述第十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罩体包括:

固定部;当所述罩体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底壁相对,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四方向的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背部,与所述第二本体铰接,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当所述罩体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背部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在第五方向的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第一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上;

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固定部的第一侧为能够与所述显示设备相邻的一侧;

卡勾,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对应;所述卡勾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能够显露;所述卡勾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卡勾的第二端的第一部分设置有第二倾斜面;

第一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卡勾的第二端的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连接;

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移动件设置有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三倾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倾斜面抵接;所述移动件相对于所述罩体能够移动至第十一位置和第十二位置;

第二滑槽,位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

操作件;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滑槽显露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二侧;

第二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移动件和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连接;

当所述移动件基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十一位置时,所述卡勾的第一端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显露;当所述显示设备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罩体从所述第十位置向所述第九位置旋转时,所述显示设备逐渐与所述第一倾斜面抵接,使所述卡勾逐渐向远离所述显示设备侧移动,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逐渐分开;当所述罩体从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卡勾的第一端与所述显示设备的卡孔位置对应,所述卡勾的第一端的至少部分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移动至位于所述卡孔内,所述显示设备的位置固定;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操作件带动所述移动件从所述第十一位置向所述第十二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变形,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抵接,使所述卡勾沿远离所述显示设备侧移动;当移动件移动至所述第十二位置时,所述卡勾退出所述卡孔,所述罩体能够从所述第九位置向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而与所述显示设备分开;当罩体从所述第九位置向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至与所述显示设备分开,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移动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操作件从所述第十二位置向所述第十一位置移动,所述卡勾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逐渐向所述开口伸出;当移动件移动至所述第十一位置时,所述卡勾的第一端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显露。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第二容置腔,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内;

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三侧,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

滑动结构;所述输入设备通过所述滑动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输入设备通过所述滑动结构能够移动至第十三位置、第十四位置和第十五位置;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三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显示设备断开电连接,所述输入设备处于收纳状态;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四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的输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外;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显示设备电连接,通过所述输入部能够操控所述显示设备;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五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分开,所述显示设备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输入设备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的第二定位柱位于所述显示设备的定位孔内,所述显示设备的第四接口与所述输入设备的第五接口电连接,通过所述输入部能够直接操控所述显示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模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设备上设置有第三滑槽;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锁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移动至第十六位置、第十七位置和第十八位置;

第三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锁定件和所述第一本体连接;

当所述输入设备位于所述第十三位置时,所述锁定件基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位于所述第十六位置,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位于所述输入设备的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内,所述锁定件维持所述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位置;当所述输入设备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三位置向所述第十四位置移动时,使所述锁定件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向所述第十七位置移动,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退出而进入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并沿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滑动;当所述输入设备移动至所述第十四位置时,所述锁定件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移动至所述第十七位置,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与凸起抵接而锁定所述输入设备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位置;当所述输入设备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四位置向所述第十五位置移动时,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向所述第十八位置移动而逐渐滑过所述凸起;当所述输入设备移动至所述第十五位置时,所述锁定件移动至所述第十八位置,所述锁定件的卡紧部滑过所述凸起,所述锁定件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八位置向所述第十三位置移动直至移动至所述第十三位置;其中,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的一端;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的槽深小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的槽深。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设备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输入设备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可拆卸连接,电子设备使用灵活,适应强;同时,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显露,能够通过显示区域显示信息,便于电子设备正常使用,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隐藏,便于收纳及携带电子设备,以及保护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罩体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罩体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罩体一个可选的部分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输入设备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输入设备一个可选的结构结构图。

附图标记:100、第一本体;101、第一进纸口;102、第一出纸口;103、第二进纸口;104、第二出纸口;105、第一盖板;106、固定板;107、滑动板;108、第二盖板;109、第三盖板;200、第二本体;201、第一定位柱;202、第一接口;203、第三接口;210、容置槽;211、底壁;212、第一侧壁;213、第二侧壁;300、显示设备;310、显示区域;400、输入设备;401、第二开口;402、第二定位柱;403、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404、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405、凸起;406、第五接口;407、第二连接部;410、锁定件;500、罩体;501、限位凹槽;502、第一开口;503、卡勾;5031、第一倾斜面;5032、第二倾斜面;504、第一弹性件;505、移动件;5051、第三倾斜面;506、第二滑槽;507、操作件;508、第二弹性件;510、固定部;520、背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下结合图1至图16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00;第二本体200;第一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相对运动;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可拆卸连接;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可拆卸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300的显示区域310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310隐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100内可以设置功能模块和第一处理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装置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相对运动即可。例如,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相对移动,此时,第一连接装置可以为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连接的滑动装置。又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相对转动,此时,第一连接装置可以为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连接的转轴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30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显示设备300具有显示功能,通过显示区域310能够显示信息即可。例如,显示设备300可以包括显示屏,如图1所示。又例如,显示设备300可以包括显示屏和第二处理器。当然,显示设备300还可以具有输入功能。作为一示例,显示设备300为平板电脑(PAD,Portable Android Device)。

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可拆卸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显示设备300可以通过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二本体200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设备400用于对所述显示设备300进行输入。输入设备40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具有输入功能即可。例如,输入设备400包括输入按键。又例如,输入设备400包括触控输入板。作为一示例,如图15所示,输入设备400为键盘,键盘设置有按键和触控输入板。

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可拆卸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输入设备400可以通过插槽结构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可拆卸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时,根据所述第一本体100相对所述第二本体200的位置关系,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300的显示区域310显露,通过显示区域310能够显示信息。此时,所述输入设备400可以与所述显示设备300电连接,通过输入设备400操控所述显示设备300,以改变显示区域310的显示内容;所述输入设备400也可以与所述显示设备300断开电连接,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改变显示区域310的显示内容,例如,显示设备300自带的输入功能,或,第一本体100和第二本体200具有的输入功能。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310隐藏,无法通过显示区域310显示信息。

作为一示例,当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相对转动时;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使所述显示处理设备的显示区域310显露,如图1所示;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310夹持于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之间而隐藏,例如,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之间的夹角为零度,如图2所示。这里的第一夹角为能够使显示区域310显露的夹角。例如,第一夹角的角度可以为从60度至180度的任一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功能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上;第二功能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的功能不同;第一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上,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当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时,所述显示设备300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其中,所述显示设备300设置有第二处理器;当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400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所述输入设备400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功能模组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功能模组可以为打印机功能模组,也可以为扫描仪功能模组,还可以为复印机功能模组。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功能模组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功能模组可以为打印机功能模组,也可以为扫描仪功能模组,还可以为复印机功能模组。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处理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上,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用于通过第一处理器操控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作为一示例,当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分开,输入设备400与第一本体100分开时,可以通过第一处理器操控第一功能模组或第二功能模组。

当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时,所述显示设备300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其中,所述显示设备300设置有第二处理器;此时,可以通过显示设备300操控所述第一功能模组或第二功能模组。

当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400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功能模组和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电连接;所述输入设备400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电连接;此时,所述输入设备400可以设置有第三处理器,通过输入设备400直接操控所述第一功能模组或第二功能模组;所述输入设备400也可以基于第一处理器或第二处理器操控所述第一功能模组或第二功能模组。

当然,电子设备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功能模组,而不设置第一处理器;电子设备还可以设置一个功能模组和第一处理器。

示例一,所述第一功能模组为打印机功能模组,所述第二功能模组为扫描仪功能模组;如图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进纸口101,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进纸口101能够为所述打印机功能模组提供打印纸;第一出纸口102,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二侧;经所述打印机功能模组打印的纸通过所述第一出纸口102能够输出;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相邻设置;第二进纸口103,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二侧;通过所述第二进纸口103能够为所述扫描仪功能模组提供扫描纸;第二出纸口104,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经所述扫描仪功能模组扫描完的纸通过所述第二出纸口104能够输出。

在示例一中,第一进纸口101、第一出纸口102、第二进纸口103和第二出纸口104的位置不作限定。例如,如图3所示,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第一进纸口101、第一出纸口102、第二进纸口103和第二出纸口104均显露,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第一进纸口101和所述第二出纸口104隐藏,所述第一出纸口102和所述第二进纸口103显露。

在示例一中,为了防止液体或固体从第一进纸口101进入第一本体100,影响打印机功能模组的性能,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进纸组件;所述第一进纸组件包括:第一盖板105,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100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固定板106,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05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盖板105形成第一滑槽;滑动板107,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05和所述固定板106之间,沿所述第一滑槽能够滑动至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滑动板107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滑动板107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当所述滑动板107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滑动板107的第一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盖板105的第一侧之外;其中,所述第一盖板105的第一侧为所述第一盖板105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连接侧的相对侧;如图1所示,当所述滑动板107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一盖板105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盖板105覆盖所述第一进纸口101,所述滑动板107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一盖板105之间;当所述滑动板107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一盖板105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板106和所述滑动板107共同形成进纸导向结构,所述进纸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进纸口101的位置对应;位于所述进纸导向结构上的纸通过所述进纸导向结构的导向作用能够滑入所述第一进纸口101。

在示例一中,为了防止液体或固体从第一出纸口102和第二进纸口103进入第一本体100,影响打印机功能模组和扫描仪功能模组的性能,如图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盖板108,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本体100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旋转至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如图1所示,当所述第二盖板108位于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二盖板108覆盖所述第一出纸口102和所述第二进纸口103;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二盖板108位于所述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一出纸口102和所述第二进纸口103显露;其中,所述第二进纸口103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出纸口102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之间的距离。

在示例一中,为了防止液体或固体从第二出纸口104进入第一本体100,影响扫描仪功能模组的性能,如图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三盖板109,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本体100铰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旋转至第七位置和第八位置;如图1所示,当所述第三盖板109位于所述第七位置时,所述第三盖板109覆盖所述第二出纸口104;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三盖板109位于所述第八位置时,所述第二出纸口104显露;其中,所述第二出纸口104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二侧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进纸口101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二侧之间的距离。

为了提高各个板体的防水性能,还可以在各个板体与第一本体100之间设置密封结构,以使各个板体与第一本体100之间都达到完全防止粉尘进入,任何角度低压喷射无影响的防护等级要求,也就IP65的防护等级要求,这里,IP(Ingress Protection)等级是针对电气设备外壳对异物侵入的防护等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卡合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所述显示设备300通过所述卡合结构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上;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上时,所述显示设备300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且能够随着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旋转,此时,所述第二本体20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相对转动。

在本实现方式,卡合结构的结构不作限定。

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卡合结构可以包括:容置槽210,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远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侧的第一部分;所述显示设备300能够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当然,所述显示设备300也能够从所述容置槽210内取出。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时,所述显示设备300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且能够随着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旋转。

又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卡合结构可以包括:容置槽210,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远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侧的第一部分;所述显示设备300能够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第一定位柱201,设置于所述容置槽210的槽底;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所述定位柱位于所述显示设备300的定位孔内时,所述显示设备300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通过定位柱能够进一步限定显示设备300在容置槽210的位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转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近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侧的第二部分的容置空间内,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第一接口202,位于所述容置槽210的槽底,与所述转接板电连接,如图4所示;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时,所述第一接口202与所述显示设备300的第二接口电连接,显示设备300与输入设备400通过转接板而实现电连接;第三接口203,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二部分的侧面上,与所述转接板电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时,所述第三接口203显露。

转接板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装置内设置有线缆,线缆的第一端与转接板电连接,线缆的第二端与第一本体100上的输入设备400的接口电连接,当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输入设备400与输入设备400的接口电连接时,转接板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例如,如图13所示,当所述输入设备400位于所述第十四位置时,输入设备400与输入设备400的接口电连接,从而实现转接板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电连接,最终输入设备400和显示设备300基于转接板电连接。当然,输入设备400和显示设备300也可以基于线缆电连接。

第三接口203的类型不作限定,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输入\/输出(I\/O,Input\/Output)接口,以便通过第三接口203扩展电子设备的功能。例如,通过第三接口203可以扩展显示设备300的功能,也可以扩展显示设备300的功能,还可以扩展功能模组的功能。

在示例二中,所述容置槽210可以包括:底壁211,用于固定在第一方向的位置,也即限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靠近所述底壁211方向的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柱201设置于所述底壁211上;第一侧壁212,与所述底壁211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第二方向的位置,也即限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靠近所述第一侧壁212方向的位置;第二侧壁213,与所述底壁211连接,与所述第一侧壁212相对,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第三方向的位置,也即限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靠近所述第二侧壁213方向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以便通过容置槽210能够固定显示设备300在三个方向上的位置。

在示例二中,为了进一步固定显示设备300,如图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罩体500;第二连接装置,分别与所述罩体500和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所述罩体500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旋转至第九位置和第十位置;如图3和图7所示,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所述罩体500旋转至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300位于所述罩体500和所述容置槽210形成的限位凹槽501内;如图8所示,当所述罩体500旋转至所述第十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300位于所述容置槽210内;以便将显示设备300从容置槽210内取出。

第二连接装置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连接装置可以为连接轴。

罩体5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罩体500可以包括:固定部510;当所述罩体500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固定部510与所述底壁211相对,所述固定部510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第四方向的位置,也即限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靠近所述固定部510方向的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背部52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铰接,与所述固定部510连接;当所述罩体500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背部520用于固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第五方向的位置,也即限定所述显示设备300在靠近所述背部520方向的位置;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容置槽210内,所述罩体500旋转至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300位于所述固定部510、背部520和所述容置槽210形成限位凹槽501内,所述显示区域310在所述第六方向能够显露;当所述罩体500旋转至所述第十位置时,所述显示设备300位于所述容置槽210内。

在示例二中,为了将显示设备300完全固定,如图9至图11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0上;第一开口502,设置于所述固定部510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固定部510的第一侧为能够与所述显示设备300相邻的一侧,也即,当所述罩体500位于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固定部510与所述显示设备300相邻的一侧;卡勾503,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与所述第一开口502的位置对应;所述卡勾503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502能够显露;所述卡勾503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5031;所述卡勾503的第二端的第一部分设置有第二倾斜面5032;第一弹性件504,分别与所述卡勾503的第二端的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连接;移动件505,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移动件505设置有第三倾斜面5051,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能够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抵接;所述移动件505相对于所述罩体500能够移动至第十一位置和第十二位置;第二滑槽506,位于所述固定部510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操作件507;所述操作件507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件505连接,所述操作件507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滑槽506显露于所述固定部510的第二侧;第二弹性件508,分别与所述移动件505和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连接;当所述移动件505基于所述第二弹性件508位于所述第十一位置时,所述卡勾503的第一端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04的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开口502显露,如图10和图11所示,此时,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可以抵接,当然,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隙;当所述显示设备300卡设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上,所述罩体500从所述第十位置向所述第九位置旋转时,所述显示设备300逐渐与所述第一倾斜面5031抵接,使所述卡勾503逐渐向远离所述显示设备300侧移动,此时,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逐渐分开;当所述罩体500从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九位置时,所述卡勾503的第一端与所述显示设备300的卡孔位置对应,所述卡勾503的第一端的至少部分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04的弹力移动至位于所述卡孔内,所述显示设备300的位置固定,如图3所示,此时,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可以抵接,当然,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隙;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操作件507带动所述移动件505从所述第十一位置向所述第十二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508变形,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抵接,使所述卡勾503沿远离所述显示设备300侧移动;当移动件505移动至所述第十二位置时,所述卡勾503退出所述卡孔,所述罩体500能够从所述第九位置向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而与所述显示设备300分开;当罩体500从所述第九位置向所述第十位置旋转至与所述显示设备300分开,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移动件505在所述第二弹性件508的弹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操作件507从所述第十二位置向所述第十一位置移动,所述卡勾503在所述第一弹性件504的弹力作用下逐渐向所述开口伸出,此时,所述第三倾斜面505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032可以分开,也可以抵接;当移动件505移动至所述第十一位置时,所述卡勾503的第一端基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04的弹力通过所述第一开口502显露。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容置腔,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内;第二开口401,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三侧,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滑动结构;所述输入设备400通过所述滑动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所述输入设备400通过所述滑动结构能够移动至第十三位置、第十四位置和第十五位置;如图12所示,当所述输入设备400位于所述第十三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400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显示设备300断开电连接,所述输入设备400处于收纳状态;如图13所示,当所述输入设备400位于所述第十四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400的输入部通过所述第二开口401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外;当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显示设备300电连接,通过所述输入部能够操控所述显示设备300;当所述输入设备400位于所述第十五位置时,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分开,所述显示设备300能够与所述输入设备400连接;如图14所示,当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输入设备400连接时,所述输入设备400的第二定位柱402位于所述显示设备300的定位孔内,所述显示设备300的第四接口与所述输入设备400的第五接口406电连接,通过所述输入部能够直接操控所述显示设备300,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模态。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设备300与所述输入设备400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显示设备300和所述输入设备400可以直接通过第二定位柱402位于所述显示设备300的定位孔内而实现连接。又例如,所述显示设备300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输入设备400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置对应的第二连接部407,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07连接。这里,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407可以为具有吸附力的结构,当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407也可以为其他能够连接的结构。

在本实现方式中,滑动结构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滑动结构可以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滑轨,输入设备400能够沿所述滑轨滑动。

在示例三中,为使所述输入设备400能够稳定地处于所述第十三位置、第十四位置,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输入设备400上设置有第三滑槽;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锁定件410,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上,位于所述第二开口401的相对两侧,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移动至第十六位置、第十七位置和第十八位置,也即沿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开口401的方向移动;第三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锁定件41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连接;如图12和图16所示,当所述输入设备400位于所述第十三位置时,所述锁定件410基于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位于所述第十六位置,所述锁定件410距离所述第二开口401的距离最小,所述锁定件410的卡紧部位于所述输入设备400的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403内,所述锁定件410维持所述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相对位置;当所述输入设备400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三位置向所述第十四位置移动时,使所述锁定件410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向所述第十七位置移动,所述锁定件410的卡紧部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403退出而进入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404并沿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404滑动;如图13所示,当所述输入设备400移动至所述第十四位置时,所述锁定件410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移动至所述第十七位置,所述锁定件410的卡紧部与凸起405抵接而锁定所述输入设备4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位置;当所述输入设备400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四位置向所述第十五位置移动时,所述锁定件410的卡紧部克服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向所述第十八位置移动而逐渐滑过所述凸起405;当所述输入设备400移动至所述第十五位置时,所述锁定件410移动至所述第十八位置,所述锁定件410的卡紧部滑过所述凸起405,所述锁定件410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从所述第十八位置向所述第十三位置移动直至移动至所述第十三位置;其中,所述凸起405位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404的一端;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二部分404的槽深小于所述第三滑槽的第一部分403的槽深。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输入设备400与第一本体100连接的过程,与上述输入设备400与第一本体100分开的过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设备30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可拆卸连接,输入设备40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可拆卸连接,电子设备使用灵活,适应强;同时,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模态时,所述显示设备300的显示区域310显露,能够通过显示区域310显示信息,便于电子设备正常使用,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模态时,所述显示区域310隐藏,便于收纳及携带电子设备,以及保护显示设备300的显示区域310。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电子设备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730.6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842448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G06F1/16

专利分类号:G06F1/16

范畴分类:40B;

申请人: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西路6号1幢一层

发明人:龚治国;余明江;史晓岩;谢元睿

第一发明人:龚治国

当前权利人:联想长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代理人:徐升升;张颖玲

代理机构:1127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电子设备论文和设计-龚治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