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淤特性论文_邹振华,黎炎庆,毛北平,王驰

导读:本文包含了冲淤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沙特,河床,特性,河道,松滋,系数,数值。

冲淤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邹振华,黎炎庆,毛北平,王驰[1](2019)在《松西河水沙特性变化及冲淤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西河为松滋河西支,为荆江河段分泄江流的主要洪道之一,近年来,其分流分沙量居叁口之首。选取长江干流及松西河60余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前后松西河径流量、输沙量、水沙相关关系及分流分沙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下荆江裁弯取直、葛洲坝修建、叁峡水库蓄水运用等人类活动为松西河水沙特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叁峡工程的影响最为显着,叁峡蓄水运用后松西河水沙特性变化与干流一致;随着叁口分流分沙特性变化,松西河水沙特性已发生明显变化;叁峡蓄水后松西河呈冲刷态势。(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岳志春,苑希民,田福昌,张红武[2](2019)在《黄河宁蒙河段近期水沙特性及冲淤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宁蒙河段近期水沙问题,以水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为基础,研究河道水沙变化后河道冲淤临界指标.利用1952—2012年黄河宁蒙河段各水文站点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河段水沙变化特性,点绘出河段汛期单位水量冲淤量与来沙系数关系,计算了不同河段河道临界冲淤条件.结果表明:宁夏下河沿-青铜峡河段河道基本能维持冲淤平衡,青铜峡-石嘴山河段河道呈微淤趋势,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冲淤调整量不大,内蒙叁湖河口-头道拐河段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冲淤效率呈现淤积少—淤积多—淤积少—冲刷的变化特点;当平均流量小于1 000 m3/s时,宁蒙河道发生淤积,随着流量的增大,宁蒙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当进口站含沙量小于7 kg/m3时,宁蒙河段基本表现为冲刷状态,当含沙量大于7 kg/m3时,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为0.003 4 kg·s/m~6,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汛期临界来沙系数为0.004 5 kg·s/m~6,内蒙河道河道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大于宁夏河道.(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8期)

邵雨辰,冯佳佳,陈丹,程博,周先水[3](2019)在《天然边滩游泳场整治工程泥沙冲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游泳场的冲淤变化是影响边滩游泳场正常稳定运营的关键。首先分析闽江西河流态和输沙特征,表明闽江西河边滩及附近河段的输沙不平衡将很大程度上危及该天然游泳场的边滩稳定性。在此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出工程整治措施对边滩游泳场及其附近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旧洪山大桥桥下深槽进行抛石填充以及对游泳场边滩进行平整能够有效的抑制游泳场的弯道环流,改善本河段的流速分布,从而改善边滩河段纵向及横向的输沙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工程措施能够减弱游泳场上游淤积下游冲刷的现状,对促进边滩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水利》期刊2019年05期)

谢炎[4](2019)在《鹅头型分汊河道冲淤特性对水沙过程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中下游鹅头型分汊河道是常见的一种分汊河型,在一定水沙条件变化下,主流容易摆动,洲槽冲淤变化剧烈,制约着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开展鹅头型分汊河道冲淤特性对水沙过程的响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型资料分析和概化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鹅头型分汊河道的河道水力特性和河道冲淤特性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长江中游水沙资料分析与概化模型定床试验,研究揭示了不同流量条件下鹅头型分汊河道水面横纵比降、断面平均流速沿程变化及分流比的变化规律。2.通过概化模型动床试验,研究揭示了减沙水流与实际水流条件下鹅头型分汊河道分流区、汊道段与汇流区河势变化、深泓线摆动、冲淤变化特性的演变规律。3.采用输沙率法计算了长江中游汉口至九江河段冲淤量,并结合流量、含沙量年内分布特性,提出了衡量水沙一致性的水沙搭配系数,并结合概化模型动床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验证。(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郑钊[5](2019)在《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与冲淤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黄河下游难以治理的根本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河床淤积抬升,而治理措施的选择在于对水沙运动特性和河道冲淤规律的把握。为此,本文依据1960~2010年黄河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将每年划分为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以及非汛期3个时期,将黄河下游河道划分为小花、花高、高艾、艾利等4个河段,对黄河下游河道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输沙特性和冲淤规律进行了精细化研究,揭示了不同河段输沙率与上段来水来沙的内在关联,建立了河道冲淤与水沙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趋势,并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利用本文建立的分时期、分河段的输沙率和冲淤量与水沙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黄河上中游水利工程建设和运用、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提供快速合理的预测技术,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在时空两个维度上进行了细化,能更好地揭示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冲淤规律。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冲淤规律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在过程上多数只关注汛期洪水期、或汛期、或全年,较少关注非汛期;在沿程上,多数将整个下游作为一个河段或分为河南和山东两个河段;而将水沙过程分为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非汛期,同时将河段分为游荡段、过渡段、弯曲段的研究成果更少。事实上,洪水和枯水的水沙输移规律明显不同,游荡型和弯曲型河道冲淤规律也差异明显,如果将水沙过程和河段笼统考虑,势必会隐藏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的水沙输移特性和河道冲淤规律的差异性。为此,本文将每年划分为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非汛期等3个时段,以反映不同水沙过程的水沙输移规律的差异;将黄河下游河道划分为小花、花高、高艾、艾利等4个河段,以更好地揭示不同河段(河型)在输水输沙和冲淤规律的差异。(2)揭示了不同时期黄河下游沿程输沙规律,建立了不同河段输沙率与来水来沙关系。利用1960~2010年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及利津等5个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和304场洪水资料,研究了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非汛期等3个时期的5个水文站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含沙量以及输沙率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的关系均明显优于与流量、含沙量的关系。进一步对小浪底站水沙过程按来沙系数进行分级,结果发现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关系变得更好,多数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根据这样的相关关系,在已知小浪底站水沙条件时,可快速逐站递推花园口、高村、艾山以及利津4站各时期的输沙率,从而得到各河段的冲淤量。(3)揭示了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规律,建立了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关系。研究了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以及非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与小浪底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平均来沙系数的关系,拟合了冲淤量与各水沙因子的关系式,分别给出了这3个时期下游河道冲淤平衡的小浪底站水沙临界阈值:即汛期洪水期的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45.13kg/m3;汛期非洪水期水沙临界阈值为来沙量1.77亿t、或平均含沙量24.25kg/m3、或平均来沙系数0.024kg·s/m6;非汛期水沙临界阈值为来沙量1.82亿t、或平均含沙量12.6kg/m3、或平均来沙系数0.014kg·s/m6。(4)采用输沙率关系式复演了下游河道冲淤过程,与实测资料符合很好。根据本文建立的3个不同时期、4个河段的输沙率关系、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关系,复演计算了黄河下游河道1960~2010年冲淤过程,给出了历年汛期、非汛期以及全年冲淤及在4个河段的冲淤分布。结果表明:无论是累积冲淤量、冲淤过程,还是冲淤沿程分布,均与实测资料符合很好,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83以上,本文建立的计算黄河下游冲淤的方法具有很高精度。(5)预测了不同水沙情势下未来50年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过程。利用目前在研究黄河下游河道未来冲淤趋势中普遍采用的3个水沙系列:即年均来沙量为3亿t、6亿t和8亿t,分别采用本文建立的精细化水沙关系式和基于韩其为院士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建立的水沙数学模型,计算了 3个水沙情景方案未来50年下游河道累积冲淤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3个情景方案的冲淤过程高度一致(相关系数依次为0.92、0.98、0.99),冲淤量也非常接近,不仅起到了互相印证的作用,而且增加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预测成果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未来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15)

郜国明,李书霞,张宝森,张防修,梁贵生[6](2019)在《2013—2014年凌汛期黄河头道拐断面冰塞演变及河床冲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DCP技术,对黄河头道拐河段封冻期的冰下流速和地形变化进行监测试验,获取了断面冰下冰花、流速分布和地形变化的有效数据,并对河床断面变化和冰塞对冲淤的影响进行分析。原型观测表明,头道拐断面河床冲淤变化受冰塞的影响很大,冰花聚集位置受冰下流场影响;冰花聚集与河床冲淤呈相关关系,与流速分布和发展趋势一致;冰花聚集处压缩了过流面积,断面流速减小,河床发生淤积,主河道冰花聚集相对较少或没有冰花,河道底部流速较大,河床发生冲刷。(本文来源于《中国防汛抗旱》期刊2019年02期)

杨露,王新宏,黄修山,眭红艳,孙亚琴[7](2019)在《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着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玲玲,李俊,袁晶[8](2018)在《叁峡水库库尾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主城区河段是西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其河道泥沙冲淤关系到防洪、航运及码头作业等一系列问题,是叁峡水库泥沙问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叁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后,该河段位于库尾段,年内水力特性显着改变,河床冲淤规律相应发生变化。依据实测水沙及河道原型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近15 a天然状态下和叁峡水库175 m水位试验性蓄水后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重庆主城区河段以冲刷为主,汛后走沙、汛期淤积规律明显,且汛后为主走沙期;叁峡水库175 m水位试验性蓄水后至2012年河床冲刷强度下降,主走沙期推迟至汛前消落期;2013年以来上游来沙大幅减少使得河段冲刷强度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叁峡水库优化调度和重庆主城区河段的规划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05期)

顾继一,刘兴年[9](2018)在《淹没植被群周围泥沙冲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自然条件影响和上下游来输沙限制,河道中被淹没植被群周围床面一般呈两侧冲刷、尾部淤积的状态。通过水槽试验模拟分析了河道中植被群周围地形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淹没度下植被群周围泥沙冲淤机理。结果表明,植被群高度不影响其内部与两侧侵蚀变化过程,但较高植被群加速了冲刷速率,促使两侧侵蚀区域向植被群后方延伸;同时在上游无来沙条件下,植被群高度的增大有效抑制了尾流区泥沙沉积。(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郭维东,周腾宇,李敬库,于朝霞[10](2018)在《Y形交汇口冲淤特性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Y形交汇口水沙运动为研究对象,利用平面二维水沙运动数学模型,对河床冲淤进行了模拟。通过水位、流速、流场、河底高程模拟值与物理试验值的比较,表明所建立的二维水沙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Y形交汇口的水沙运动,分析得出河床冲淤特性随汇流比、交汇角和河床高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以完善交汇河道冲淤理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河道整治、河网和河道设计等领域的实际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3期)

冲淤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宁蒙河段近期水沙问题,以水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为基础,研究河道水沙变化后河道冲淤临界指标.利用1952—2012年黄河宁蒙河段各水文站点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河段水沙变化特性,点绘出河段汛期单位水量冲淤量与来沙系数关系,计算了不同河段河道临界冲淤条件.结果表明:宁夏下河沿-青铜峡河段河道基本能维持冲淤平衡,青铜峡-石嘴山河段河道呈微淤趋势,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冲淤调整量不大,内蒙叁湖河口-头道拐河段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冲淤效率呈现淤积少—淤积多—淤积少—冲刷的变化特点;当平均流量小于1 000 m3/s时,宁蒙河道发生淤积,随着流量的增大,宁蒙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当进口站含沙量小于7 kg/m3时,宁蒙河段基本表现为冲刷状态,当含沙量大于7 kg/m3时,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为0.003 4 kg·s/m~6,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汛期临界来沙系数为0.004 5 kg·s/m~6,内蒙河道河道汛期冲淤平衡临界来沙系数大于宁夏河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冲淤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邹振华,黎炎庆,毛北平,王驰.松西河水沙特性变化及冲淤响应[J].水电能源科学.2019

[2].岳志春,苑希民,田福昌,张红武.黄河宁蒙河段近期水沙特性及冲淤过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

[3].邵雨辰,冯佳佳,陈丹,程博,周先水.天然边滩游泳场整治工程泥沙冲淤特性研究[J].江苏水利.2019

[4].谢炎.鹅头型分汊河道冲淤特性对水沙过程的响应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

[5].郑钊.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与冲淤规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6].郜国明,李书霞,张宝森,张防修,梁贵生.2013—2014年凌汛期黄河头道拐断面冰塞演变及河床冲淤特性[J].中国防汛抗旱.2019

[7].杨露,王新宏,黄修山,眭红艳,孙亚琴.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8].朱玲玲,李俊,袁晶.叁峡水库库尾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特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9].顾继一,刘兴年.淹没植被群周围泥沙冲淤特性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8

[10].郭维东,周腾宇,李敬库,于朝霞.Y形交汇口冲淤特性的数值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论文知识图

校核洪水下游冲淤地形表1鼻坎水舌特性和...人工岛群建设后落潮中间时刻流场人工岛群建设后涨潮中间时刻流场平面流场图内江大断面布置图

标签:;  ;  ;  ;  ;  ;  ;  

冲淤特性论文_邹振华,黎炎庆,毛北平,王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