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对位设备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摄像头对位设备,其包括传输机构、治具、清洗机构、点胶机构以及对位机构;传输机构带动治具移动,治具依次经过清洗机构、点胶机构和对位机构;其中,治具用于零配件的承载,清洗机构用于零配件的清洗,点胶机构用于零配件的点胶,对位机构用于零配件的对位组装。本申请的实用新型通过清洗机构、点胶机构及对位机构的依次设置,实现了摄像头的多工序一次性组装,整个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批量生产;此外,清洗机构保证了摄像头零配件组装前的清洁度,保证了点胶机构的点胶质量,进而保证了对位机构的对位组装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传输机构(1)、治具(2)、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以及对位机构(5);所述传输机构(1)带动所述治具(2)移动,治具(2)依次经过所述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和对位机构(5);其中,治具(2)用于零配件的承载,所述清洗机构(3)用于零配件的清洗,所述点胶机构(4)用于零配件的点胶,所述对位机构(5)用于零配件的对位组装。

设计方案

1.一种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传输机构(1)、治具(2)、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以及对位机构(5);所述传输机构(1)带动所述治具(2)移动,治具(2)依次经过所述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和对位机构(5);其中,治具(2)用于零配件的承载,所述清洗机构(3)用于零配件的清洗,所述点胶机构(4)用于零配件的点胶,所述对位机构(5)用于零配件的对位组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构(3)包括清洗架(31)、翻转件(32)以及清洁件(33);所述翻转件(32)以及清洁件(33)分别设于所述清洗架(31),其中所述翻转件(32)用于零配件的夹持及翻转,所述清洁件(33)用于零配件的清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构(3)还包括吸尘件(34);所述吸尘件(34)设于所述传输机构(1),且所述吸尘件(34)的吸尘端面向所述清洁件(3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构(3)还包括扫码件(35);所述扫码件(35)设于所述清洗架(31),且所述扫码件(35)的扫码端面向所述传输机构(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机构(4)包括点胶架(41)、点胶定位件(42)、点胶件(43)以及点胶驱动件(44);所述点胶驱动件(44)设于所述点胶架(41);所述点胶定位件(42)以及点胶件(43)分别与所述点胶驱动件(44)连接,所述点胶驱动件(44)驱动所述点胶定位件(42)以及点胶件(43)移动,其中所述点胶定位件(42)用于零配件点胶前的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机构(4)还包括污点检测件(45);所述污点检测件(45)设于所述点胶驱动件(44),且所述污点检测件(45)位于所述点胶定位件(42)的一侧,其用于零配件定位点胶前的污点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机构(5)包括光源组件(51)、对位组件(52)以及固化组件(53);所述光源组件(51)位于所述传输机构(1)的上方,所述对位组件(52)位于所述光源组件(51)以及所述传输机构(1)之间,其用于零配件的对位;所述固化组件(53)设于所述传输机构(1)的一侧,其用于对位后零配件的固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51)包括光源调节组件(511)以及光源件(512);所述光源调节组件(511)的输出端与所述光源件(512)连接;所述光源调节组件(511)驱动所述光源件(512)沿着垂直于所述传输机构(1)的方向线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件(512)包括第一平行光管件(5121)以及多个第二平行光管件(5122);所述第一平行光管件(5121)以及多个第二平行光管件(5122)的一端分别设于所述光源调节组件(511),其另一端分别面向所述传输机构(1);所述第一平行光管件(5121)以及多个第二平行光管件(5122)的输出端位于同一球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机构(1)包括上料接驳平台、第一传输线(11)、第二传输线(12)以及下料接驳平台;所述上料接驳平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线(11)的上料端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下料端连接;所述下料接驳平台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线(11)的下料端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上料端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头组装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摄像头对位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对摄像头拍摄画面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影响画面品质的摄像头对位组装过程也成为了厂家重点技术突破的对象。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摄像头的对位组装需要多种分散设置的设备配合来实现,各设备分散设置造成的工序分散,降低了组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摄像头对位设备。

一种摄像头对位设备包括传输机构、治具、清洗机构、点胶机构以及对位机构;传输机构带动治具移动,治具依次经过清洗机构、点胶机构和对位机构;其中,治具用于零配件的承载,清洗机构用于零配件的清洗,点胶机构用于零配件的点胶,对位机构用于零配件的对位组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清洗机构包括清洗架、翻转件以及清洁件;翻转件以及清洁件分别设于清洗架,其中翻转件用于零配件的夹持及翻转,清洁件用于零配件的清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清洗机构还包括吸尘件;吸尘件设于传输机构,且吸尘件的吸尘端面向清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清洗机构还包括扫码件;扫码件设于清洗架,且扫码件的扫码端面向传输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点胶机构包括点胶架、点胶定位件、点胶件以及点胶驱动件;点胶驱动件设于点胶架;点胶定位件以及点胶件分别与点胶驱动件连接,点胶驱动件驱动点胶定位件以及点胶件移动,其中点胶定位件用于零配件点胶前的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点胶机构还包括污点检测件;污点检测件设于点胶驱动件,且污点检测件位于点胶定位件的一侧,其用于零配件定位点胶前的污点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对位机构包括光源组件、对位组件以及固化组件;光源组件位于传输机构的上方,对位组件位于光源组件以及传输机构之间,其用于零配件的对位;固化组件设于传输机构的一侧,其用于对位后零配件的固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光源组件包括光源调节组件以及光源件;光源调节组件的输出端与光源件连接;光源调节组件驱动光源件沿着垂直于传输机构的方向线性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光源件包括第一平行光管件以及多个第二平行光管件;第一平行光管件以及多个第二平行光管件的一端分别设于光源调节组件,其另一端分别面向传输机构;第一平行光管件以及多个第二平行光管件的输出端位于同一球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传输机构包括上料接驳平台、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以及下料接驳平台;上料接驳平台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传输线的上料端以及第二传输线的下料端连接;下料接驳平台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传输线的下料端以及第二传输线的上料端连接。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摄像头对位设备通过清洗机构、点胶机构及对位机构的依次设置,实现了摄像头的多工序一次性组装,整个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批量生产;此外,清洗机构保证了摄像头零配件组装前的清洁度,保证了点胶机构的点胶质量,进而保证了对位机构的对位组装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中摄像头对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摄像头对位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例中的治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治具A-A面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图2的A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清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点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点胶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对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光源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平行光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第一平行光管的B-B面剖视图;

图15为本实施例中对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施例中固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移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中摄像头对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为本实施例中摄像头对位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对位设备包括传输机构1、治具2、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以及对位机构5。传输机构1带动治具2移动,治具2依次经过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和对位机构5;其中,治具2用于零配件的承载,清洗机构3用于零配件的清洗,点胶机构4用于零配件的点胶,对位机构5用于零配件的对位组装。

通过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及对位机构5的依次设置,实现了摄像头的对位组装,整个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批量生产;此外,清洗机构3 保证了摄像头零配件组装前的清洁度,保证了点胶机构4的点胶质量,进而保证了对位机构5的对位组装效果。

复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传输机构1包括上料接驳平台(图中未显示)、第一传输线11、第二传输线12以及下料接驳平台(图中未显示)。上料接驳平台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传输线11的上料端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下料端连接。下料接驳平台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传输线11的下料端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上料端连接。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和对位机构5沿着第一传输线11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

通过上料接驳平台、第一传输线11、第二传输线12以及下料接驳平台的配合布局,使得整个传输机构1形成治具回流传输线,多个治具2分别设于该治具回流线上,并在上料接驳平台、第一传输线11、第二传输线12以及下料接驳平台的带动下进行循环运动。如此设置,使得同一时间内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和对位机构5所对应的工位均停留有治具2,各机构分别对治具2 上摄像头零配件进行清洗、点胶及对位工序,整个工序过程流程,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适合批量的产品生产。此外,上料接驳平台、第一传输线11、第二传输线12以及下料接驳平台组成循环传输线的设置布局,其占地面积小,节省了厂房空间,企业可根据自身厂房形状灵活进行循环线。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进行并排的平行设置,上料接驳平台以及下料接驳平台分别与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一端部连接。具体的,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可采用双边型皮带输送线,上料接驳平台以及下料接驳平台可通过线性模组及导轨配合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而言,待组装的摄像头零配件先移动至上料接驳平台的治具2内,而后治具2在上料接驳平台的带动下移动至第一传输线11的上料端,在第一传输线11的带动下依次经过清洗机构3、点胶机构4和对位机构5,分别完成摄像头零配件的清洗、点胶以及对位组装等工序,而后治具2由第一传输线11的下料端移动至下料接驳平台,完成组装的摄像头进行下料,而空载的治具2则通过下料接驳平台移动至第二传输线12的上料端,在第二传输线12的带动下移动至上料接驳平台,待组装的摄像头零配件继续移动至治具2内。本实施例中的待组装的摄像头零配件以及完成组装的摄像头的上下料可采用四轴或六轴机器人实现,当然也由人工或其他上下料装置实现,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3,图3为本实施例中治具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治具2承载的摄像头零配件包括镜头100以及前壳模块200,本实施例中的对位设备即是把镜头100对位组装于前壳模块200内。

继续参照图3至图5,图4为本实例中的治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治具A-A面的剖视图;更进一步,治具2包括底板21、承载部22、高度调节部23以及压盖部24。高度调节部23包括弹性连接组件231以及等高限位组件232。承载部22通过弹性连接组件231以及等高限位组件232与底板21连接。压盖部24包括压盖板241以及两个导杆件242,两个导杆件242 设于底板21,并分别位于承载部22相对的两侧,且导杆件242与承载部22 平行,压盖板241的两端分别滑接于两个导杆件242,压盖板241开设有卡位 2411。

通过弹性连接组件231的设置使得底板21与承载部22之间的距离可调,通过等高限位组件232的设置使得底板21与承载部22之间的距离调节后能进行等高限位,治具可根据不同规格的摄像头零部件进行高度调节,使得不同规格的摄像头零部件均能达到与组装设备相配合的同一高度。整个调节结构简单,降低了治具的制造成本。

复参照图3至图5,更进一步,承载部22上开设有承载位221,承载位 221用于承载摄像头零配件。本实施例中的承载部22为长方形的板状,承载位2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承载位221分别开设于承载部22的上表面,其大小及形状与摄像头零配件相适配。例如,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零配件为镜头 100和前壳模块200时,则承载部22上的承载位2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承载位221沿着承载部2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于承载部22的一端,且两个承载位221相邻,其中靠近承载部22端部的承载位221用于承载镜头100,另一承载位221用于承载前壳模块200。具体的,承载位221为相适配的模穴形状。

承载部22与底板21平行,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弹性连接组件231包括多个弹性连接件2311,弹性连接件2311的两端分别与底板21以及承载部22 连接,弹性连接件2311使得底板21与承载部22形成连接关系,又因为弹性连接件2311可进行弹性变化,使得底板21与承载部22之间的位置是可调节的。等高限位组件232包括多个等高限位件2321,每一等高限位件2321的两端分别与底板21以及承载部22连接,具体而言,等高限位件2321分别与底板21及承载部22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底板21与承载部22之间的距离位置调节前,等高限位组件232拆卸,调节完成之后,等高限位件2321重新固定住底板21及承载部22。本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2311可选取为弹簧,等高限位件2321可选取为螺丝,当然也选取其他的弹性件及可拆卸固定件,此处不以为限。

具体的,底板21以及承载部22对应弹性连接件2311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盲孔和通孔,弹性连接件2311的一端垂直固接于底板21的盲孔内,弹性连接件2311的另一端垂直固接于承载部22的通孔内。底板21以及承载部22 对应等高限位件2321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带螺纹的盲孔及通孔,等高限位件 2321的两端分别螺接于承载部22的螺纹通孔以及底板21螺纹盲孔内,且等高限位件2321分别与底板21及承载部22垂直。根据不同规格批次的摄像头零配件的高度不同,通过调节等高限位件2321螺接于底板21的深度,即可调节弹性连接件2311压缩状态,实现底板21与承载部22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使得不同规格批次的零配件均能保持在同一高度。

优选的,多个弹性连接件2311分别设置于承载部22的底面,并分别位于承载部22底面的两边。多个等高限位件2321分别设置于承载部22底面的中部。本实施例中多个弹性连接2311沿着承载部22的长度方向分设为两排,两排弹性连接件2311分别靠近于承载部22的具有较长边长的一侧;多个等高限位件2321沿着承载部22的长度方向设置为一排,一排等高限位件2321位于两排弹性连接件2311的中间。如此设置,可使得承载部22更易保持平衡。

压盖部24包括压盖板241、两个导杆件242以及两个导轨243。两个导杆件242设于底板21,并分别位于承载部22相对的两侧,且导杆件242与承载部22平行;具体的,每一导杆件242包括导杆2421以及两个导杆座2422,导杆2421与承载部22平行,导杆242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导杆座2422与底板21连接,使得导杆2421平行于底板21的上方。压盖板241的两端分别滑接于两个导杆件242,且压盖板241位于承载部22的上方;具体的,压盖板 241的两端分别通过一第一滑块2412套设于导杆2421上,使得两者压盖板 241与导杆2421形成滑动连接关系,当外力作用于压盖板241上时,可推动第一滑块2412于导杆2421上进行滑动,而压盖板241于承载部22的上方平行移动,同时导杆座2422对压盖板241的移动进行限位,使得压盖板241贴合于导杆座2422时,压盖板241刚好位于承载位221的上方。压盖板241开设有卡位2411,卡位2411与承载位221相适配,当承载位221内放置有摄像头零配件时,压盖板241移动至承载位221的上方,卡位2411对承载位221 内承载摄像头零配件进行卡位,本实施例中卡位2411为U型结构。

两个导轨243设于底板21,并分别位于承载部22相对的两侧,且导轨243 与承载部22平行;压盖板241与导轨243滑接,具体的,压盖板241下表面设有两个第二滑块2413,两个第二滑块2413分别位于压盖板241的两端,第二滑块2413与导轨243形成滑动连接关系。通过导轨243的设置对压盖板241 的滑动进行导向。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对摄像头的通电检测,使得通电线针头能与摄像头连接,底板21正对承载位221的位置具有通孔(图中未显示),承载位221 的底部与底板21是连通的。

继续参照图2、图6和图7,图6为本实施例中图2的A部放大图,图7 为本实施例中清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清洗机构3包括清洗架31、翻转件32以及清洁件33。翻转件32以及清洁件33分别设于清洗架31,其中翻转件32用于零配件的夹持及翻转,清洁件33用于零配件的等离子清洁。

优选的,清洗架31包括清洗支撑架311以及清洗支撑板312。清洗支撑架3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清洗支撑架311分别垂直固接于清洗支撑板312 底面的四角,对清洗支撑板312形成支撑。清洗支撑架311设于第一传输线 11的一侧。

优选的,翻转件32包括第一翻转驱动件321、第二翻转驱动件322、第三翻转驱动件323以及翻转夹持件324。第一翻转驱动件321设于清洗支撑板 312的底面,并靠近于第一传输线11。第二翻转驱动件322与第一翻转驱动件32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翻转驱动件321驱动第二翻转驱动件322沿着垂直于第一传输线11的传输方向进行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翻转驱动件 321可采用滑台模组。第三翻转驱动件323与第二翻转驱动件32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翻转驱动件322驱动第三翻转驱动件323由远离第一传输线11向着靠近第一传输线11的方向进行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翻转驱动件322 可采用伸缩气缸。翻转夹持件324与第三翻转驱动件32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翻转驱动件323驱动翻转夹持件324转动,翻转夹持件324位于第一传输线11的上方,并与第一传输线11上的清洗工位相对,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翻转驱动件323可采用旋转气缸,翻转夹持件324可采用气动夹爪。

优选的,清洁件33包括第一清洁驱动件331、第一清洁承载板332、第二清洁驱动件333、清洁承载台334、第三清洁驱动件335、第二清洁承载板 336以及清洁枪337。第一清洁驱动件331铺设于清洗支撑板312的上表面,并垂直于第一传输线11,第一清洁承载板332设于第一清洁驱动件331,第一清洁驱动件331驱动第一清洁承载板332由远离第一传输线11向着靠近第一传输线11的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清洁驱动件311可采用线性模组。第二清洁驱动件333铺设于第一清洁承载板332上,且第二清洁驱动件333与第一传输线11平行,清洁承载台334设于第二清洁驱动件333,第二清洁驱动件333驱动清洁承载台334沿着平行于第一传输线11的传输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清洁驱动件333可采用线性模组;优选的,第一清洁承载板332上设有导轨,导轨与第二清洁驱动件333平行,清洁承载台334两端的底部分别设有滑块,滑块滑接于导轨上,通过导轨的设置对清洁承载台334的线性移动进行导向。第三清洁驱动件335设于清洁承载台334 靠近第一传输线11的一端,且第三清洁驱动件335垂直于第一传输线11,第三清洁驱动件335的输出端面向第一传输线11;第二清洁承载板336设于第三清洁驱动件335,第三清洁驱动件335驱动第二清洁承载板336沿着垂直于第一传输线11的传输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清洁驱动件335可采用线性模组。清洁枪337设于第二清洁承载板336,其清洁端面向第一传输线 11,本实施例中的清洁枪337采用Plasma清洁仪器,实现对摄像头零部件的等离子清洁,摄像头零部件经过等离子清洗后,其依然是干燥状态,便于下一道工序的处理,而且等离子清洗的效率高,效果好,还能够改善材料本身表面的吸附性能,可提升点胶效果。通过第一清洁驱动件331、第二清洁驱动件333以及第三清洁驱动件335的设置,实现清洁枪337在XYZ轴三个方位自由移动,便于对摄像头零部件进行清洁。

以清洁镜头为例,整个清洗机构的作动过程如下:当治具2在第一传输线11的带动下移动至清洗工位时,第一翻转驱动件321先驱动翻转夹持件324 下移,移动至与治具2上承载的镜头高度相同的位置,而后第二翻转驱动件 322驱动翻转夹持324伸出,翻转夹持件324达到镜头的位置并对应夹持住镜头,而后翻转夹持件324在第一翻转驱动件321的驱动下升高,此时,第一清洁驱动件331、第二清洁驱动件333以及第三清洁驱动件335配合驱动清洁枪337,使得清洁枪337的清洁端正对镜头进行清洁,而后第三翻转驱动件 323驱动翻转夹持件324转动180度后,清洁枪337再次对镜头进行清洁,清洁完成后,镜头被放回治具2。

复参照图2和7,更进一步,清洗机构3还包括吸尘件34。吸尘件34设于传输机构1,且吸尘件34的吸尘端面向清洁件33。优选的,吸尘件34设于第二传输线12的一侧,且吸尘件34的吸尘端位于第一传输线11的上方,并面向第一传输线11,其可产生吸力,对整个治具2所在工位的范围内进行吸尘,避免清洁粉尘的遗留影响产品质量。本实施例中的吸尘件34采用通用的吸尘装置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复参照图6,更进一步,清洗机构3还包括扫码件35。扫码件35设于第二清洁承载板336并位于清洁枪337的一侧,且扫码件35的扫码端面向第一传输线11。扫码件35用于对治具2上贴附的二维码进行扫描,以便对治具2 的进行识别,进而确定治具2承载摄像头零配件的规格批次,便于自动化生产管理。本实施例中的扫码件35采用扫码枪,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8和图9,图8为本实施例中点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施例中点胶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点胶机构4包括点胶架41、点胶定位件42、点胶件43以及点胶驱动件44。点胶驱动件44设于点胶架41。点胶定位件42以及点胶件43分别与点胶驱动件44连接,点胶驱动件44驱动点胶定位件42以及点胶件43移动,其中点胶定位件42用于零配件点胶前的定位。

优选的,点胶架41包括点胶支撑架411以及点胶支撑板412。点胶支撑架41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点胶支撑架411分别垂直固接于点胶支撑板412 底面的四角,对点胶支撑架411形成支撑。点胶支撑板412位于第一传输线 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上方,四个点胶支撑架411分别两两位于第一传输线 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相背的两侧。

优选的,点胶驱动件44包括第一点胶驱动件441、点胶承载台442、第二点胶驱动件443、第三点胶驱动件444以及点胶承载板445。第一点胶驱动件441铺设于点胶支撑板412,并与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垂直。点胶承载台442设于第一点胶驱动件441,第一点胶驱动件441驱动点胶承载台442沿着垂直于第一传输线11的传输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点胶驱动件441可采用线性模组;优选的,点胶支撑板412上设有导轨,导轨与第一点胶驱动件441平行,定焦承载台442两端的底部分别设有滑块,滑块滑接于导轨上,通过导轨的设置对点胶承载台442的线性移动进行导向。第二点胶驱动件443的一端设于点胶承载台442上,其另一端漏于点胶承载台442外,第二点胶驱动件443与第一传输线11平行。第三点胶驱动件444 设于第二点胶驱动件443,第二点胶驱动件443驱动第三点胶驱动件444沿着平行于第一传输线11的传输方向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点胶驱动件443 可采用线性模组。点胶承载板445设于第三点胶驱动件444,第三点胶驱动件 444驱动点胶承载板445沿着垂直于第一传输线11的传输方向线性移动。点胶定位件42以及点胶件43并排设于点胶承载板445一面,且点胶定位件42 的定位端以及点胶件43的点胶端均面向第一传输线11。通过第一点胶驱动件 441、第二点胶驱动件443以及第三点胶驱动件444的设置,实现点胶定位件 42以及点胶件43在XYZ轴三个方位自由移动,便于对摄像头零件进行定位点胶。本实施例中点胶定位件42可采用CCD定位模组,点胶件43可采用点胶枪。

复参照图9,更进一步,点胶机构4还包括污点检测件45。污点检测件 45设于点胶驱动件44,且污点检测件45位于点胶定位件42的一侧,其用于零配件定位点胶前的污点检测。优选的,污点检测件45设于点胶承载板445 背向点胶定位件42的一面,并与点胶定位件42相对应。本实施例中的污点检测件45包括污点检测驱动件451以及检测板452,检测板452与污点检测驱动件451的输出端连接,污点检测驱动件451驱动检测板452线性移动,具体的,污点检测驱动件451可采用气缸,检测板452可采用具有平面光源的白板,当摄像头零配件具有污点时,污点会在白板上进行显现。

复参照图1、图2和图8,更进一步,点胶机构4还包括针头对准件46。针头对准件46设于第二传输线12的一侧,其用于点胶件43的点胶针头更换后的校准,具体而言,针头对准件46包括针头对准支架461以及对准孔位462,针头对准支架461的下端垂直设于第二传输线12的外侧,并与点胶件43相对应,对准孔位462设于针头对准支架461的上端,当点胶件43的针头更换后,点胶件43在点胶驱动件44的驱动下移动至对准孔位462的位置进行对孔定位。

点胶机构的点胶作动过程如下:第一点胶驱动件441、第二点胶驱动件443以及第三点胶驱动件444在XYZ轴三个方位配合作动,先驱动点胶定位件42确定镜头100的位置,而后,污点检测驱动件451驱动检测板452下移,对镜头100进行污点检测,定位及污点检测完成后,第一点胶驱动件441、第二点胶驱动件443以及第三点胶驱动件444再配合驱动点胶件43于镜头100 的圆周外壁依次进行点胶,保证点胶的均匀,以便后续的固化时能保证镜头100的稳固。本实施例中的采用的为UV胶。

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10,图10为本实施例中对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对位机构5包括光源组件51、对位组件52以及固化组件53。光源组件51位于传输机构1的上方,其用于提供镜头100与前壳模块200进行对位时的光源。对位组件52位于光源组件51以及传输机构1之间,其用于镜头100与前壳模块200的对位。固化组件53设于传输机构1的一侧,对位后的镜头100以及前壳模块200的固化。

继续参照图11和图12,更进一步,图11为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施例中光源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光源组件51 包括光源调节组件511以及光源件512。光源调节组件511的输出端与光源件 512连接,光源调节组件511驱动光源件512沿着垂直于传输机构1的方向线性移动。

复参照图10和图11,更进一步,光源调节组件511包括光源调节支架 5111、光源驱动件5112及光源固定板5113。光源固定板5113与光源调节支架5111滑动连接,且光源固定板5113与第一传输线11平行。光源驱动件5112 的输出端与光源固定板5113连接,光源件512设于光源固定板5113并面向第一传输线11。光源驱动件5112驱动光源固定板5113线性移动,并同步带动光源件512线性移动。

优选的,光源调节支架5111包括光源调节支撑架51111、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以及驱动杆支撑架51113。光源调节支撑架51111的数量为四个,驱动杆支撑架51113的数量为两个。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位于第一传输线11 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上方,且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分别与第一传输线11 以及第二传输线12平行。四个光源调节支撑架51111的一端分别垂直连接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的下表面的四角,四个光源调节支架51111的另一端分别两两垂直设于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外侧。每一驱动杆支撑架5111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光源调节支架51111平行,且两个驱动杆支撑架51113相互平行,本实施例中驱动杆支撑架51113横跨于第一传输线11以及第二传输线12的上方。

光源驱动件5112包括驱动电机51121、轮51122、两个从动轮51123、同步带51124、两个驱动丝杆51125以及两个驱动螺母51126。驱动电机51121、轮51122以及两个从动轮51123均设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其中轮51122 转动连接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上表面的一侧边,并位于该侧边的中间部位,两个从动轮51123分别转动连接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上表面相对的两侧边,且该两侧边与轮51122所在侧边相邻,每一从动轮51123均位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侧边的中间部位,驱动电机51121设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 下表面,驱动电机51121的输出端与轮51122连接,同步带51124分别与轮 51122以及两个从动轮51123连接。驱动螺母51126对应套设于驱动丝杆51125 上,驱动丝杆51125的一端垂直穿过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后与从动轮51123 连接,驱动丝杆51125的另一端与驱动杆支撑架51113转动连接,驱动丝杆 51125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转动连接,驱动螺母51126与光源固定板5113 连接。驱动电机51121驱动轮51122转动,轮51122通过同步带51124带动从动轮51123转动,从动轮51123转动带动驱动丝杆51125转动,驱动丝杆51125 转动带动套设于其上的驱动螺母51126线性移动,进而带动光源固定板5113 线性移动。

优选的,光源驱动件5112还包括四个光源调节导杆51127,每两个光源调节导杆51127分别位于一驱动丝杆51125相对的两侧,且光源调节导杆 51127与驱动丝杆51125平行,每一光源调节导杆51127穿设于光源固定板 5113,并与光源固定板5113形成滑动连接关系,每一光源调节导杆51127的两端分别与光源调节支撑板51112以及驱动杆支撑架51113固定连接。通过光源调节导杆51127的设置对光源固定板5113的线性移动进行导向,保证了其线性移动的稳定性。

继续参照图12,更进一步,光源件512包括第一平行光管件5121以及四个第二平行光管件5122。第一平行光管件5121包括线型光管支架51211以及第一平行光管51212。线型光管支架51211垂直设于光源固定板5113下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平行光管51212的一端设于线型光管支架51211,其另一端正对第一传输线11。每一第二平行光管件5122包括弧形光管支架51221、第二平行光管51222以及滑接件51223。弧形光管支架51221的一端设于光源固定板5113的下表面,并位于线型光管支架51211的一侧,其另一端由光源固定板5113向着第一传输线11的方向延伸,弧形光管支架51221为圆弧状。第二平行光管51222的一端通过滑接件51223滑动连接于弧形光管支架51221 上,其另一端面向第一传输线11。

具体的,弧形光管支架51221通过一反向弧形板512211固接于光源固定板5113的下表面,弧形光管支架51221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设有弧形滑轨 512212以及多个等分的弧度值512213,弧形滑轨512212以及弧度值512213 分别位于弧形光管支架51221的相背的两面,弧形光管支架51221上对应多个弧度值512213的位置分别开设有多个销钉固定孔512214。滑接件51223包括滑接框512231、滑动块512232以及销钉512233。滑接框512231套设于弧形光管支架51221外,滑动块512232设于滑接框512231内,并与弧形滑轨 512212形成滑动配合关系,销钉512233穿设于滑接框512231后与销钉固定孔512214连接。第二平行光管51222通过一长度较短的线型光管支架51211 与滑接框512231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二平行光管51222的位置时,只需要松开销钉512233,并滑动滑接框512231至对应弧度值512213位置后,重新插入销钉512233固定即可。线型光管支架51211以及弧形光管支架51221配合设置,使得第一平行光管51212以及四个第二平行光管51222可从多个方位提供平行光,以便为广角摄像头的对位组装。其中等分的弧度值512213的设置使得第二平行光管51222的调节更为精确。

在具体设置时,四个反向弧形板512211围绕线型光管支架51211的圆周方向依次排列,且相邻两个反向弧形板512211之间的间隔距离一致。四个弧形光管支架51221处于同一球面上,第一平行光管51212以及四个第二平行光管51222的输出端均处于同一球面上。如此设置,可保证第一平行光管51212 以及四个第二平行光管51222提供平行光的全面性。

继续参照图13和图14,图1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平行光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第一平行光管的B-B面剖视图;更进一步,第一平行光管51212 以及第二平行光管51222的大小以及结构一致。具体的,第一平行光管51212 包括外壳512121、物镜512122、光筒512123、调整环512124、模拟成像件 512125以及平行光源件512126。物镜512122、光筒512123、调整环512124、模拟成像件512125以及平行光源件512126均设于外壳512121内,物镜 512122、光筒512123、调整环512124、模拟成像件512125以及平行光源件 512126沿着外壳512121的高度方向依次叠合设置。物镜512122、光筒512123、调整环512124、模拟成像件512125以及平行光源件512126与外壳512121之间均具有间隙,物镜512122、光筒512123、调整环512124、模拟成像件512125 以及平行光源件512126可在外壳512121内活动,且物镜512122、光筒512123、调整环512124、模拟成像件512125以及平行光源件512126的中心轴线重叠。

因为光路是可逆的,无限远的物体经过物镜512122后将成像在焦平面上,焦平面即焦点所在平面,从焦平面发出的一束光线,经过物镜512122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将模拟成像件512125放在物镜512122的焦平面上,那么它成像在无限远处,即亦相当于来自无限远目标发出的光束,当模拟成像件5逐渐由焦平面向物镜移动时,通过模拟成像件512125的光线经过物镜512122折射后将成为有夹角的发散光束,其发散光束的反向延长线与光轴的交点到光阑的距离即可模拟的目标距离。

通过改变调整环512124的高度,可以控制和改变模拟成像件512125到物镜512122的距离,从而能得到不同需要的模拟目标的距离,为模拟摄像头的拍摄提供平行光源。而调整环512124的高度的改变可通过制作出不同高度的调整环512124,根据实际模拟的需要进行替换即可。优选的,调整环512124 与光筒512123可拆卸连接。具体可采用调节环512124与光筒512123螺接的方式,便于不同高度的调节环512124的更换。本实施例中,物镜512122具体可采用双面凸透镜。模拟成像件512125具体可采用SFR chart或十字刻画板。

复参照图13和图14,更进一步,光筒512123包括光筒主体5121231以及光筒座5121232。物镜512122设于光筒主体5121231的一端,光筒主体 5121231的另一端与光筒座5121232的一端可拆卸的连接;光筒座5121232的另一端与调整环512124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光筒主体5121231以及光筒座 5121232均为圆筒状,且光筒座5121232的直径大于光筒主体5121231的直径。物镜512122嵌设于光筒主体5121231一端的内壁,光筒主体5121231另一端螺纹于光筒座5121232一端的内壁。调整环512124为圆筒状,其直径大于光筒座5121232的直径,使得光筒座5121232的另一端与可螺接于调整环512124 的内壁,此外光筒座5121232与调整环512124也可采用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设置调整环512124的直径与光筒座5121232直径一致,使得调整环512124与光筒座5121232可直接贴合或粘合,例如,调整环512124与光筒座5121232的直径一致,两者相对的一端具有可拆卸的卡扣结构,使得调整环 512124与光筒座5121232形成扣合结构。上述可拆卸结构的设置,是为了不同高度的调整环512124更换时,能更为方便的与光筒座5121232连接,并且能保证两者之间的稳定性。

复参照图13和图14,更进一步,外壳512121包括上壳5121211以及下壳5121212。上壳5121211与下壳5121212可拆卸连接,上壳5121211套设于物镜512122以及光筒主体5121231外,下壳5121212套设于光筒座5121232、调整环512124、模拟成像件512125以及平行光源件512126外。具体的,上壳5121211与下壳5121212之间的卡拆卸结构可采用螺接或卡接的结构,如此设置可便于上壳5121211与下壳5121212的拆卸,进而方便调整环512124的更换。

优选的,下壳5121212对应调整环512124的位置设有限制位51212121,通过限制位51212121对调整环512124与光筒座5121232连接一端的位置进行限制,以便模拟距离时的计算,具体的,限制位51212121可通过下壳5121212 的内壁凹陷而成台阶,调整环512124的外壁贴合于该台阶形成限制。

复参照图13和图14,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平行光管还包括压紧件 512127。压紧件512127设于外壳512121的下端,其压紧端与平行光源件 512126贴合;压紧件512127驱动平行光源件512126沿着外壳512121的高度方向线性移动。

具体的,压紧件512127包括压紧环5121271、压紧板5121272以及压紧柱5121273。压紧环5121271的外壁设有螺纹,压紧环5121271设于压紧板 5121272的一面,压紧柱5121273设于压紧板5121272的另一面,下壳5121212 下端的内壁设有内螺纹,压紧环5121273与下壳5121212的下端螺接。通过旋转压紧柱5121273可调节压紧环5121271于下壳5121212深度,使其始终可以压紧平行光源件512126,当不同高度的调整环512124更换之后,通过调节压紧环5121271于下壳5121212的深度,使得平行光源件512126产生位移,进而压紧模拟成像件512125,使得模拟成像件512125始终贴合于调整环 512124。

优选的,第一平行光管51212还包括垫片512128。垫片512128位于压紧件512127的压紧端与平行光源件512126之间;具体的,垫片512128的两面分别与压紧环5121271和平行光源件512126贴合,通过垫片512128的设置,增加了压紧件512127压紧的稳定性。

优选的,平行光源件512126包括LED光源(图中未显示)以及灯箱5121261。LED光源设于灯箱5121261内。优选的,外壳512121的外壁设有安装位5121213,安装位5121213便于平行光管与线型光管支架51211的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通过平行光管结构模拟平行光的光源,以便广角摄像头的对位装配检测,当对象是普通摄像头时,光源件512 也可采用面板光源,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15,图15为本实施例中对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对位组件52包括对位承载板521、第一对位驱动件522、运动平台承载板523、六自由度运动平台524、第二对位驱动件525以及对位夹持件526。对应承载板521设于第一传输线11的一侧,其上设有两个对位导轨5211,两个对位导轨5211相互平行,且每一对位导轨5211均垂直于第一传输线11。运动平台承载板523下表面的两端分别设有一运动平台滑块5231,两个运动平台滑块5231分别对应与两个对位导轨5211滑动连接,第一对位驱动件522设于对位承载板521,并位于两个对位导轨5211之间,第一对位驱动件522的输出端与运动平台承载板523下表面的中间部位连接,第一对位驱动件522驱动运动平台承载板523线性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对位驱动件522采用电机与丝杆副的配合,此外,第一对位驱动件522也可采用线性模组等其他驱动件,并不以此为限。六自由度运动平台524设于运动平台承载板523,第二对位驱动件525设于六自由度运动平台524,对位夹持件526与第二对位驱动件525 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对位驱动件525驱动对位夹持件526对摄像头零部件进行夹持。本实施例中第二对位驱动件525可采用气缸,对位夹持件526可采用夹爪。

继续参照图16,图16为本实施例中固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固化组件53的数量为四个,每一固化组件53包括固化驱动件531、固化架532以及UV固化灯533。四个固化驱动件531分别两两设于第一传输线11的两侧,位于第一传输线11同侧的两个固化驱动件531分别位于对位组件52的两侧。固化架532的一端与固化驱动件531的输出端连接,且固化架 532与第一传输线11平行,固化架532的另一端与UV固化灯533连接,UV固化灯533的照射端面向治具2承载的摄像头零配件。

本实施例中对位过程如下:位于第一传输线11下方的电源导线模块(图中未显示),顶升出的MIPI线穿过治具2与前壳模块200电信连接,光源调节组件511驱动光源件512以提供模拟目标及广角测试需所的光源,对位夹持件526夹持住已经点胶的镜头100,在六自由度运动平台524的驱动下放置于前壳模块200对应镜头穴内,并且不断调整XYZ三个方位的位置及角度,并根据模拟成像件512125成像清晰度确定最优位置,固化驱动件531驱动UV固化灯533进行UV胶固化,完成摄像头的对位组装。

综上: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对位设备通过清洗机构的设置保证了摄像头零配件组装前的清洁度,便于点胶机构点胶的附着,点胶后的镜头通过对位机构对位组装至前壳模块内,提升摄像头的拍摄画质,而且整个设备实现了摄像头多工序一次性组装,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批量生产。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设计图

摄像头对位设备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0057.X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959661U

授权时间:20200117

主分类号:F16B11/00

专利分类号:F16B11/00;B08B7/00

范畴分类:27A;

申请人:惠州市德赛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惠州市德赛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办事处甲子圩德赛第三工业区厂房B栋

发明人:张海锋;罗文华;范想成

第一发明人:张海锋

当前权利人:惠州市德赛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华强

代理机构:1131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摄像头对位设备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