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包括交换机外壳,所述交换机外壳为一面开口的立方体,所述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等距离均布有三个分割板,所述分割板上设有第一滑槽,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三个所述分割板上分别设有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所述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底部对应第一滑槽均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交换机两侧的交换机外壳外侧壁上分别竖直设有两第二滑槽,两所述第二滑槽底部均设有挡块;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组装、体积小巧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机外壳,所述交换机外壳为一面开口的立方体,所述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等距离均布有三个分割板,所述分割板上设有第一滑槽,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三个所述分割板上分别设有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所述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底部对应第一滑槽均设有第一滑块;所述交换机外壳的相对两外侧壁上分别竖直设有两第二滑槽,两所述第二滑槽内通过第二滑块分别滑动连接有第四交换机和第五交换机,两所述第二滑槽底部均设有挡块;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交换机主体,所述交换机主体内套设有内壳体,所述交换机主体和内壳体形成双层壳结构,所述内壳体内包括前面板、三层交换模块和后面板,所述前面板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三输出端经第二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经所述第二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四输出端经第三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四输出端经所述第三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一输出端电性连接有DC-DC转换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七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五输出端经QSGMII接口电性连接有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所述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的输出端经变压器与所述后面板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二输出端依次经变压器、四端口以太网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八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二输入端与拨码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二输出端经I\/O扩展器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九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三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电源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缆接口的输入端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机外壳,所述交换机外壳为一面开口的立方体,所述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等距离均布有三个分割板,所述分割板上设有第一滑槽,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三个所述分割板上分别设有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所述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底部对应第一滑槽均设有第一滑块;所述交换机外壳的相对两外侧壁上分别竖直设有两第二滑槽,两所述第二滑槽内通过第二滑块分别滑动连接有第四交换机和第五交换机,两所述第二滑槽底部均设有挡块;
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交换机主体,所述交换机主体内套设有内壳体,所述交换机主体和内壳体形成双层壳结构,所述内壳体内包括前面板、三层交换模块和后面板,所述前面板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三输出端经第二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经所述第二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四输出端经第三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四输出端经所述第三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一输出端电性连接有DC-DC转换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七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五输出端经QSGMII接口电性连接有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所述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的输出端经变压器与所述后面板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二输出端依次经变压器、四端口以太网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八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二输入端与拨码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二输出端经I\/O扩展器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九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三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电源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缆接口的输入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包括交换芯片、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和网络接口,所述交换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交换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网络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网络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第四交换机、第五交换机的结构均与所述第一交换机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外壳顶部设有提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芯片还分别连接有DDR3内存、I2C接口、USB接口和外部Flas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主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设有缓冲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外壳底部四角处分别设有万向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换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
背景技术
交换机,是一个扩大网络的器材,能为子网络中提供更多的连接端口,以便连接更多的计算机。随着通信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交换机市场呈稳步上升态势。它具有性能价格比高、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所以,以太网技术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局域网组网技术,交换机也就成为了最普及的交换机。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单个交换机的接口有限,若需要使用多个交换机时十分麻烦,需要将其堆放在一起,显得十分杂乱。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具有便于组装、体积小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包括交换机外壳,所述交换机外壳为一面开口的立方体,所述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等距离均布有三个分割板,所述分割板上设有第一滑槽,交换机外壳内从上至下三个所述分割板上分别设有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所述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底部对应第一滑槽均设有第一滑块;所述交换机外壳的相对两外侧壁上分别竖直设有两第二滑槽,两所述第二滑槽内通过第二滑块分别滑动连接有第四交换机和第五交换机,两所述第二滑槽底部均设有挡块。
所述第一交换机包括交换机主体,所述交换机主体内套设有内壳体,所述交换机主体和内壳体形成双层壳结构,所述内壳体内包括前面板、三层交换模块和后面板,所述前面板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三输出端经第二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经所述第二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的第四输出端经所述第三电缆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四输出端经所述第三电缆接口与所述前面板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一输出端电性连接有DC-DC转换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七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五输出端经QSGMII接口电性连接有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所述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的输出端经变压器与所述后面板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二输出端依次经变压器、四端口以太网接口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八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二输入端与拨码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拨码开关的第二输出端经I\/O扩展器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的第九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的第三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电源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缆接口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三层交换模块包括交换芯片、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和网络接口,所述交换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交换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网络接口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网络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第四交换机、第五交换机的结构均与所述第一交换机相同。
所述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第四交换机、第五交换机通过滑动连接在交换机外壳上,且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第四交换机、第五交换机的结构相同,可根据情况对交换机的位置进行调整;且该交换机具有软硬件自主可控,功能全、性能高和管理方便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中心中的高性能数据交换系统。
优选的,所述交换机外壳顶部设有提手。
便于工作人员带着交换机移动至指定地点。
优选的,所述交换芯片还分别连接有DDR3内存、I2C接口、USB接口和外部Flash。
通过对交换芯片外接多个接口,保证了交换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增多了交换芯片的使用功能。
优选的,所述交换机主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设有缓冲弹簧。
交换机主体在受到碰撞时减轻内壳体内部元器件的冲击力。
优选的,所述交换机外壳底部四角处分别设有万向轮。
便于工作人员推动交换机移动,减轻工作人员的负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第四交换机、第五交换机通过滑动连接在交换机外壳上,且第一交换机、第二交换机、第三交换机、第四交换机、第五交换机的结构相同,可根据情况对交换机的位置进行调整;且该交换机具有软硬件自主可控,功能全、性能高和管理方便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中心中的高性能数据交换系统;
(2)通过提手和万向轮便于工作人员带着交换机移动至指定地点,省时省力;
(3)通过对交换芯片外接多个接口,保证了交换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增多了交换芯片的使用功能;
(4)通过缓冲弹簧,当交换机主体在受到碰撞时可减轻内壳体内部元器件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交换机外壳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交换机外壳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四交换机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壳体内的电气元件连接关系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层交换模块的电气元件连接关系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交换机外壳;2、分割板;3、第一滑槽;4、第一交换机;5、第二交换机;6、第三交换机;7、第一滑块;8、第二滑槽;9、挡块;10、第二滑块;11、提手;12、万向轮;13、交换机主体;14、内壳体;15、缓冲弹簧;17、交换芯片;18、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20、DDR3内存;21、第四交换机;22、I2C接口;23、第五交换机;24、USB接口;25、外部Flash;28、网络接口;29、前面板;30、三层交换模块;31、后面板;32、通信接口;33、第一电缆接口;34、第二电缆接口;35、第三电缆接口;36、DC-DC转换器;37、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38、变压器;39、拨码开关;40、I\/O扩展器;41、电源控制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一种便于组装的交换机,包括交换机外壳1,所述交换机外壳1为正面开口的立方体,所述交换机外壳1内从上至下等距离均布有三个分割板2,所述分割板2上设有第一滑槽3,交换机外壳1内从上至下三个所述分割板2上分别设有第一交换机4、第二交换机5、第三交换机6,所述第一交换机4、第二交换机5、第三交换机6底部对应第一滑槽3均设有第一滑块7;所述交换机外壳1的相对两外侧壁上分别竖直设有两第二滑槽8,两所述第二滑槽8内通过第二滑块10分别滑动连接有第四交换机21和第五交换机23,两所述第二滑槽8底部均设有挡块9;所述交换机外壳1顶部设有提手11,便于工作人员带着交换机移动至指定地点。所述交换机主体13与所述内壳体14之间设有缓冲弹簧15。交换机主体13在受到碰撞时减轻内壳体14内部元器件的冲击力。
所述第一交换机4、第二交换机5、第三交换机6、第四交换机21、第五交换机23通过滑动连接在交换机外壳1上,且第一交换机4、第二交换机5、第三交换机6、第四交换机21、第五交换机23的结构相同,可根据情况对交换机的位置进行调整或组装,提供更多的接口,且仅通过滑动安装,拼装简单快捷。
实施例2: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所述第一交换机4包括交换机主体13,所述交换机主体13内套设有内壳体14,所述交换机主体13和内壳体14形成双层壳结构,所述内壳体14内包括前面板29、三层交换模块30和后面板31,所述前面板29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32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一输出端通过通信接口32与所述前面板29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29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33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二输出端经第一电缆接口33与所述前面板29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29的第三输出端经第二电缆接口34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三输出端经所述第二电缆接口34与所述前面板29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前面板29的第四输出端经所述第三电缆接口35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四输出端经所述第三电缆接口35与所述前面板29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31的第一输出端电性连接有DC-DC转换器36,所述DC-DC转换器36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36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DC-DC转换器36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七输入端连接;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五输出端经QSGMII接口电性连接有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37,所述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37的输出端经变压器38与所述后面板3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31的第二输出端依次经变压器38、四端口以太网接口37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八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31的第二输入端与拨码开关39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拨码开关39的第二输出端经I\/O扩展器40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的第九输入端连接;所述后面板31的第三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电源控制芯片41,所述电源控制芯片41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电缆接口3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41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缆接口34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前面板29上设有多个RJ45调试口,所述后面板31上设有多个插针,所述前面板29与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之间还连接有LED,所述LED通过P1~P4端口与所述前面板29连接,所述第一电缆接口33通过P5~P8端口与所述前面板29连接,所述第二电缆接口34通过P9~P12端口与所述前面板29连接,所述第三电缆接口35通过P13~P15端口与所述前面板29连接,所述变压器38通过SW9~SW12插针与所述后面板31连接;所述通信接口32采用RS232接口,所述第一电缆接口33、第二电缆接口34和第三电缆接口35的型号均为HST-96206,所述四端口以太网收发器37的型号为88E1548,所述变压器38的型号为HST-24056,所述I\/O扩展器40的型号为PCA9535,所述电源控制芯片41的型号为PD69208,所述DC-DC转换器36的型号为MPQ8632。
整机采用工业级芯片及专用接口,多层板设计和完备的接口保护,有效地保证整机的可靠性。三层交换模块30通过不同接口分别与前面板29和后面板31连接,将三层交换模块30内的数据传递至交换机的外部25端口。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所述三层交换模块30内包括交换芯片17、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18和网络接口28,所述交换芯片17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18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18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交换芯片17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18的第二输出端与网络接口2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网络接口28的输出端与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18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交换机5、第三交换机6、第四交换机21、第五交换机23的结构均与所述第一交换机4相同。所述交换芯片17还分别连接有DDR3内存20、I2C接口22、USB接口24和外部Flash25。通过对交换芯片17外接多个接口,保证了交换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增多了交换芯片17的使用功能。
交换芯片17选用Broadcom的ARM CPU,型号为BCM53344,主频达1GHz以上,该芯片采用小型封装,分别提供多达24个多层千兆以太网(GbE)端口和最多4个集成1G收发器,该型号的交换芯片自带ARM。所述高集成网络接收PHY芯片18的型号为88E1548,配置8个管理网口,可同时与多个交换机进行级联,支持CLI、Telnet、SNMPv1;v2;v3和WEB等多种管理方式。
所述交换机作为数据中心核心层交换机,最大交换带宽可达到64Gbps,默认配置为64个1G光接口,具有无阻塞的全双工交换能力和高性能的SerDes(串行解串器)通道,可以支持1G传输速率。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分流,分别由两根不同的传输线传送时,通信双方都能在同一时刻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这样的传送方式就是全双工制。
实施例3其余结构及工作原理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3250.7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345312U
授权时间:20190903
主分类号:H04Q 1/10
专利分类号:H04Q1/10
范畴分类:39B;
申请人:成都富华宇祺通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成都富华宇祺通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蜀锦路88号1栋2单元18层8号
发明人:张兼铭
第一发明人:张兼铭
当前权利人:成都富华宇祺通讯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斌;黄青
代理机构:51242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环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三层交换技术论文; 交换机论文; 交换机级联论文; 网络端口论文; 芯片论文; dc-dc转换器论文; dc-d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