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护理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护理

一、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静[1](2021)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同时验证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干预效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湖州市某三级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中强度组(B组)、高强度组(C组),每组26人。三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常规康复及常规护理,B、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中强度和高强度吸气肌训练,每天1次,每周5-7天,共持续干预6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2周、4周、6周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进行评估;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Fugl-Meyer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本研究干预过程中失访2例,最终纳入76例患者,其中A组26例,B组和C组各25例,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偏瘫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干预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2)吸气肌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MIP、PIF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MIP、PIF值改善效果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MIP、PI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改善程度高于B组和A组。(3)肺功能:干预前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患者干预2周、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干预4周、6周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2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三组患者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干预6周时,三组间FVC、FEV1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分值高于B组和A组。(4)运动功能: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FMA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18,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干预6周后三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5),B组和C组的分值高于A组(P<0.05)。研究结论:(1)吸气肌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2)高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肺功能改善效果更佳,且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汤雅迪[2](2021)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且病情稳定后复查CT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患者的总体疾病特征,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研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且有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用客观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估。方法研究者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延续性护理实践为理论基础,结合本医院科室治疗及临床患者总体特征、不同个体特点,按以下步骤开展研究:一、《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研究首先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在医生、护士、康复等专家组的共同探讨、指导下,设计出《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家庭对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高血压脑出血后病情稳定期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的需求。随机选取30名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并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查阅资料并结合专家组意见修改问卷条目;在经过信效度检测后使用最终确定的版本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二、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研究:根据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的疾病特点及患者需求问卷调查的结果的为基础,拟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性研究。(一)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1、小组由研究者担任团队组长,一名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组员包括两名普通神经外科护士、一名获得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的神经外科护士及一名康复治疗师。小组成员根据本病的疾病特点和患者个性化需求,共同制定后续的延续性护理相关随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对文献的查阅及前期自制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讨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确定纳入排除标准、评价指标、延续性护理基础原则方案;○2由神经外科医生及康复治疗师对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测量指标等对组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及考核,以保证研究过程中量表评分标准、对患者和家属宣教及操作的统一性。最终确定的纳入标准为:○1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2初发的自发性脑出血;○3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4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0分,偏瘫侧肢体肌力2-4级;○5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正确理解宣教内容并配合康复训练;○6常住武汉地区的患者;○7患者及其照护者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并同意配合后续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要求;○8出院后按照延续性护理小组指导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未寻求其他康复机构帮助。排除标准为:○1患有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2伴随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瘫痪等无法参与研究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无法随访者;○4其它疾病或因素导致肢体功能活动受限者;○5服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抗凝药物;○6观察期内因其他原因再住院。(二)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服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1月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8人失访,最终纳入32例。对对照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资料收集。对照组延续性护理措施为该三甲医院基础的回访措施,包括: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宣教、疾病知识介绍、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围手术期护理等。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按时复查等,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出院后一周进行常规电话回访,回访主要内容为:询问患者出院后情况、尽量解决患者现存问题、提醒复查时间。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复查时,由研究者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三)实验组延续性护理服务1、预实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在某三甲医院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5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预实验。2、根据调查问卷及预实验结果反馈,明确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分工、优化健康教育方案。最终小组分析讨论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居家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方案;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通过延续性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控制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侧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提升生活质量等内容。讨论后确定最终的延续性护理实施方案。3、随机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9月在武汉市该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35例设为实验组。实验过程中1人失访,最终纳入34例。4、实验组具体延续性护理措施:住院期间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措施,出院前一周到延续性护理服务期间,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患者进行多元化护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如下:(1)出院前一周由研究者组织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服用降压药的注意事项、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通过发放自制健康宣教手册对疾病相关知识、康复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及看护者自护水平及自护意识。知识讲解以患者及照护者理解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保证简单易懂,循序渐进。(2)出院前三天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及综合性护理评估,教会患者照护者测量血压、鼓励患者及照护者写健康日记。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患者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3)出院时宣教:为患者建立延续性护理健康档案,由延续性护理小组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居家生活指导。康复计划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开展生活能力训练、加强肢体运动精细度。出院时根据患者个体状态、家庭活动空间状况、主要照护者特征等情况有侧重的制定个性化计划,并根据患者训练进程调整康复计划进程;指导患者每周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家属每周拍摄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对患者康复及生活情况进行反馈,使其康复计划得到及时的调整。(4)在患者出院后:○1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两次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定期拍摄康复训练视频指导看护者如何在家对患者进行训练;○2通过延续性护理专用电话,每周日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及健康日记记录情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3要求患者照护者每周上传患者居家康复训练及日常活动视频;○4患者出院后每月底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与患者进行视频连线查看患者生活环境中是否存在隐藏危险因素,发现隐患并指出,通过视频连线查看患者日常训练情况,纠正和改善患者日常训练中的问题、了解患者康复训练进度、解答患者疑问;○5患者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训练开始后两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考核。第一阶段主要考核患者被动运动情况,使用拍摄视频的方式,由延续性护理小组评估照护者是否掌握正确的帮助患者患侧肢体运动的方法。第二阶段考核患者是否掌握正确的由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的方法。第三阶段由照护者拍摄患者自主进食,穿衣,行走,体位转换的视频,评判患者能否能够自行开展生活能力训练。第四阶段考核患者肢体运动精细度,评估患者能否完成抓取小件物品,梳头等精细动作。每阶段考核保证患者及照护者掌握了该阶段的训练方法,一段时间后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再评估是否能进入下一阶段训练;○6延续性护理小组需保证出院后延续性随访和康复计划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电话随访、视频反馈等方式对患者康复训练进程进行评估和指导;○7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时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患者复查时,由延续性护理小组现场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情况、询问患者对于延续性护理服务疑问和体验。两组患者观察及进行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间均为六个月。(四)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在患者入院后复查CT提示脑出血较前无明显增加后第三天,处于病情稳定期,收集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保证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六个月对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分次进行资料收集。主要资料包括:○1一般资料;○2中文版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评分,患者复查时由研究人员要求患者完成制定动作,评估患者在日常环境中肢体使用情况;○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4患者焦虑及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5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率;○6满意度调查。其中,为避免多次使用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表使对照组有意识的对量表评定内容进行训练从而影响评分,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定只在患者稳定期及出院后6个月测量两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部分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组患者同时期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得分情况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保类型、职业等)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同期Fugl-Meyer评分比较:在稳定期,实验组评分(20.18±3.47)对照组(20.47±3.24)、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78.41±3.96)对照组(65.63±3.69)。同组患者不同时间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患者在不接受干预的情况下,肢体功能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同时期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能更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两组患者同期ADL评分比较:在病情稳定期实验组(19.94±3.15)对照组(19.19±3.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55.82±5.58)对照组(35.19±3.39)、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88.18±5.64)对照组(65.69±2.69)。同组患者不同时期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说明在不对患者进行干预情况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更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4、两组患者同期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在病情稳定期焦虑分值实验组(9.62±2.22)对照组(9.50±2.09)、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8±2.13)对照组(8.00±1.30)、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41±1.10)对照组(7.16±1.17);抑郁分值病情稳定期实验组(8.65±2.19)对照组(8.68±1.91)、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6.36±1.34)对照组(7.79±1.55)、出院后6个月实验组(5.53±1.37)对照组(6.74±1.48)。同组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组内比较,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进行比较,实验组在稳定期、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焦虑抑郁情况较对照组同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5、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统计两组患者由于高血压或高血压脑出血再入院人次,计算再入院率。实验组再入院率为0.00%,对照组再入院率为2.94%。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使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降低再入院率,降低复发率。6、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验组平均得分(97.8±2.2)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得分(92.4±2.6),说明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论1、延续性护理能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2、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3、延续性护理能够增强患者遵嘱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孙伊婷[3](2021)在《太极拳姿势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脑梗死患者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下肢步行能力障碍,偏瘫步态为其典型表现之一。太极拳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其作用效果与现代肢体康复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中绝大多数都采用的是传统太极拳套路,这很难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重的患者,且改善功能障碍的范围有限。故本研究分析了太极拳套路中改善运动功能的关键姿势,并结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分解,使之能够适用于脑卒中不同功能障碍分期的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目的:观察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试验组55例,对照组接受现代康复训练,训练以Bobath方法为主;试验组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太极拳姿势训练,太极拳姿势训练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姿势标准,将传统太极拳进行改良、化裁,选取其中6式为主要训练姿势。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比较(全足平衡性、步速、患侧步长、步宽、步幅、患侧支撑时间、摆动时间、步态周期、患侧足轴角)和临床量表评分进行分析(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Extremity Scale,FMA、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thal Index,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table for stroke Specialization,SS-QOL)。主要疗效指标为全足平衡性,次要疗效指标为其它生物力学指标和临床量表评分。对所有疗效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组内指标的比较来分析各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通过两组组间比较来探讨治疗方案的优效性。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各自组内比较:步态参数方面: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两组在全足平衡性方面均有改善。两组在步速上均较疗前改善明显(P<0.01),步长、步幅均较疗前改善明显(P<0.05),支撑时间、足轴角减小的步态参数上均较疗前改善明显(P<0.01)。患侧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试验组缩小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缩小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患侧FMA评分和BBS评分均增加,NHISS、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小,由于两组采用了相同的基础治疗,具备较好的平行性。2、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步态参数方面:主要疗效指标全足平衡性上,试验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全足平衡性更趋向于正常,表现在足内翻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纠正了卒中患者的下肢痉挛步态。试验组步速较对照组增加幅度更大(P<0.01),试验组患侧步长、步幅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1),试验组患侧支撑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更明显(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足轴角减小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BS评分显着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NHISS、mRS评分减小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BI和SSQOL评分的增加上也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现代康复训练与单纯现代康复训练均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2、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现代康复训练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现代康复训练。

崔雪岩[4](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武彩庆[5](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指出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张凤娇[6](2020)在《基于FBS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近几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报告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目前死亡率居首位的疾病。另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群中,有75%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终身残疾,这对康复医疗设备的研究和发展,康复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调查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早期康复阶段的患侧肢体缺乏活动锻炼,进而导致神经系统损坏,肌肉痉挛、萎缩,关节活动僵硬,甚至瘫痪的情况。大量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康复锻炼,对其身体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得知,肢体不断的重复训练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映射区域发生改变,从而促进大脑的可塑性改变。因此,本文通过引入FBS理论设计模型,提出一种运用FBS设计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锻炼的康复椅设备,探讨从用户需求入手到运用模型进行设计的完整流程。本文运用FBS设计模型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需求分析,总结分析用户需求因素,确立用户的层次需求因素。将用户需求进行参考价值和可行性分析,转化为设计过程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功能需求,以此运用用户体验地图的方式探寻用户的预期行为。结合文献分析和研究,以预期行为为参考,再次寻找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点以及用户的痛点,推导产品的结构组成。从而形成以需求为基础,以FBS理论设计模型为指导的设计方法,完成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实践部分。本研究拓宽了FBS设计理论模型的应用领域,完善了FBS理论模型的设计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研究提供借鉴,为康复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策略和思路。康复产品的设计研究解决了传统康复方式的弊端,为用户和家庭带来康复的希望,为医护人员分担工作压力,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前进动力。

谢宝缘[7](2020)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耐力、血浆脑钠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影响,探究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下降,提供有效、价廉、简便易行的康复护理技术。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患者7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六字诀训练,每次30min,每天练习1次,每周5天,持续训练1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床旁自主有氧踏车时间M)、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及生活质量(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37例;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3例,共70例完成本研究并纳入统计分析。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强制坐位、偏瘫侧、偏瘫侧肌力、FAC步行功能分级、Brunnstrom分期、House-brackmann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及结局指标(运动耐力、血浆脑钠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运动耐力: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床旁自主有氧踏车时间M较干预前有所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的床旁自主有氧踏车时间M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3.血浆脑钠肽:干预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患者BNP较干预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患者BNP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BNP下降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MBI评分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5.生活质量: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SIS评分在“力气、记忆/思维、交流、日常活动、移动能力、患侧手功能、参与”等维度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患者在“情绪”维度评分的差异,试验组(P=0.397),对照组(P=0.703),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SIS评分在“力气”(P=0.021)、“情绪”(P=0.030)、“交流”(P=0.026)、“参与”(P=0.015)四个维度评分及总分(P=0.019)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记忆/思维”(P=0.152)、“日常活动”(P=0.569)、“移动能力”(P=0.443)、“患侧手功能”(P=0.183)四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1.12周的六字诀训练能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血浆脑钠肽,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功能下降。2.12周的六字诀训练能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六字诀操作简便低廉有效,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接受,值得在社区和家庭中推广应用。

张鸿鑫[8](2020)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的影响,以期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减退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入选标准7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护理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六字诀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训练12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指标评价,评价内容:(1)肺功能: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评价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l)、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2)主观劳累程度:采用Borg量表评估试验组患者试验前后的主观劳累程度;(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4)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5)肺部感染。结果1.共纳入合格对象76例,完成整个试验共73例,脱落病例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2.基线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病程、住院天数、吸烟情况、偏瘫侧、偏瘫侧肌力、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前,两组患者FVC、FEVl、PEF、MVV、MBI、S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功能:试验后,两组患者的FVC、FEVl、PEF、MVV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35、0.039、0.003)。4.主观劳累程度: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Borg评分较试验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试验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试验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生活质量:试验后,两组患者的SIS各维度及总分,除情绪维度外,均较试验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后组间比较,试验组SIS在力气、情绪、交流、参与维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34、0.040、0.040、0.026),而在记忆/思维、日常活动、移动能力、患侧手功能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4、0.858、0.683、0.117)。7.肺部感染:试验随访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结论1.六字诀呼吸训练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肺功能。2.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3.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韩璐璐[9](2020)在《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自我效能及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8年1—6月)60例、对照组(2017年7—12月)56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基础护理、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随访管理等在内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2组康复自我效能、康复训练依从性、康复效果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身体锻炼自我效能、应对自我效能、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ER)总分分别为(35.36 ± 4.45)、(51.24 ± 6.42)、(86.60 ± 9.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0.45 ± 4.56)、(42.45 ± 6.34)、(72.90 ± 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658,7.145,8.028,P<0.05或0.01);6~24周康复训练依从性指数曲线为一扁平直线,身体锻炼、锻炼效果监测、主动寻求建议、康复训练总依从性指数分别为(74.26 ± 8.20)、(68.36 ± 7.20)、(61.45 ± 7.21)、(70.26 ± 8.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7.06 ± 7.12)、(60.12 ± 7.34)、(56.12 ± 6.45)、(63.23 ± 7.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845,5.882,4.030,4.556,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22.32 ± 4.12)、(32.72 ± 5.36)、(72.45 ± 8.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8.45 ± 3.26)、(26.45 ± 4.42)、(60.65 ± 7.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370,6.586,7.801,P<0.05)。结论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的养成,保持康复训练依从行为的相对稳定,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李慧妍[10](2020)在《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进而为临床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选取在海口市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住院病区的不同,将神经内科一病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神经内科二病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的52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开展类试验研究。采用脑卒中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SEQ)、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Stroke Self-Management Scale,SSMS)以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C)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康复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的差异(SSMS在干预后1个月不收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04例,样本流失10例,最终完成94例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其中对照组47例,干预组47例。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总分、活动功能维度得分、自我管理维度得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自我效能总分、自我管理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功能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干预后即刻、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自我管理总分以及疾病管理维度得分、用药管理维度得分、生活管理维度得分、情绪管理维度得分、人际与社会管理维度得分和康复锻炼管理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食管理维度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及干预后即刻两组患者M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MB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自我效能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二、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呼吸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1.3.2 吸气肌训练的研究现状
        1.3.3 吸气肌训练的运动处方
        1.3.4 中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1.3.5 高强度吸气肌训练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图
2 资料与方法
    2.1 构建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干预方案
        2.1.1 成立多学科团队
        2.1.2 制定干预方案初稿
        2.1.3 专家咨询
        2.1.4 课题组讨论及预实验
        2.1.5 干预方案终稿
        2.1.6 组织人员培训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样本含量
    2.3 研究方法
        2.3.1 分组方法
        2.3.2 研究工具
    2.4 干预实施
        2.4.1 对照组(A组)
        2.4.2 中强度组(B组)
        2.4.3 高强度组(C组)
        2.4.4 评价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三组研究对象基线分析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1.2 评价指标的基线比较
    3.2 干预效果评价
        3.2.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IP比较
        3.2.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PIF比较
        3.2.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VC比较
        3.2.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EV_1比较
        3.2.5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3.2.6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3.2.7 三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吸气肌功能的影响
    4.2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4.3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4.4 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4.5 吸气肌训练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现代应用
        1.2.1 延续性护理的相关概念
        1.2.2 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建立
        1.2.3 我国延续性护理模式
        1.2.4 国内延续性护理发展现状
    1.3 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需求及应用
        1.3.1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需求
        1.3.2 高血压脑出血恢复期风险因素
        1.3.3 高血压脑出血延续性护理方法
    1.4 现有脑出血恢复期延续性护理研究的不足
    1.5 相关定义
        1.5.1 高血压
        1.5.2 脑出血
        1.5.3 偏瘫
        1.5.4 出院计划
        1.5.5 康复
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工具
        2.2.3 需求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2.4 调查小组的建立
        2.2.5 调查流程的建立
        2.2.6 调查过程
        2.2.7 伦理原则
        2.2.8 质量控制
    2.3 调查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2.4 讨论
        2.4.1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2.4.2 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3 延续性护理小组的成立及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3.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3.2 小组职责划分
    3.3 确定纳入排除标准
    3.4 确定评价指标
    3.5 小组培训及考核
4 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实验研究
    4.1 对照组延续性护理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实验组延续性护理
        4.2.1 预实验
        4.2.2 根据预实验调整研究方案
        4.2.3 实验组研究对象
        4.2.4 实验组研究方法
    4.3 研究工具
    4.4 质量控制
    4.5 伦理原则
    4.6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2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5.3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5.4 两组患者出院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5.6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6 讨论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2 延续性护理对Fugl-Meyer评分的影响
    6.3 延续性护理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6.4 延续性护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6.5 延续性护理对再入院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7.1 研究局限性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太极拳姿势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太极拳应用于脑梗死后步行能力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
        1. 太极拳应用于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
        2. 太极拳应用于脑梗死后平衡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
        3. 太极拳促进脑梗死后肌力和肌张力改善的研究进展
        4. 思考与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梗死偏瘫患者步态评价方式的研究进展
        1. 量表评定分析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2. 生物力学分析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3. 肌电参数分析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4. 能量参数分析应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5. 总结与思考
        6.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样本量
        2. 随机化
        3. 研究对象
        4. 分组方法
        5. 治疗方案
        6. 临床评估指标及方法
        7. 数据统计分析、采集和管理
        8. 伦理学要求
        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基线结果
        4. 治疗后结果
    分析与讨论
        1. 生物力学参数结果讨论
        2. 量表评分结果讨论
        3. 基于中医传统理论探讨太极拳姿势训练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机制
        4. 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探讨太极拳姿势训练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机制
        5.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资料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2. Fugl-Meyer评分量表(FMA)
    附录3. 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RS)
    附录4. Berg平衡评分(BBS)
    附录5. Bathel指数(BI)
    附录6. 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SSQOL)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
    3 操作性定义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2 专家函询
    3 确立护理方案
    4 讨论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FBS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1.1.2 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和临床表现
        1.1.3 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研究
    1.2 研究现状
        1.2.1 康复产品研究现状
        1.2.2 FBS模型研究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分析研究
    2.1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生理特征
        2.1.1 基本生命体征特点
        2.1.2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功能障碍
    2.2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心理特征
    2.3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行为特征
        2.3.1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上肢结构特征
        2.3.2 心脑血管疾病用户下肢结构特征
        2.3.3 运动康复疗法
    2.4 康复椅的使用环境研究
    2.5 用户需求研究总结
        2.5.1 用户人群定位
        2.5.2 用户需求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 概念设计
    3.2 FBS模型概述
    3.3 FBS模型的设计流程
    3.4 FBS模型理论的优缺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基于用户需求因素的FBS设计体系
    4.1 用户需求因素的模型建立
        4.1.1 层次分析法与用户需求
        4.1.2 用户需求层次排列
    4.2 康复椅FBS设计
        4.2.1 康复椅的功能确定
        4.2.2 用户预期行为分析
        4.2.3 康复椅的结构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康复椅的设计实践
    5.1 设计目标
    5.2 设计点分析
    5.3 方案研究
        5.3.1 方案初想
        5.3.2 方案完善
    5.4 三维模型构建
        5.4.1 人机工学尺寸分析
        5.4.2 三维模型建立
    5.5 设计说明
        5.5.1 康复椅简介
        5.5.2 康复椅使用说明
    5.6 方案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7)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下降发生机制
        1.1 西医学机制研究
        1.2 中医学机制研究
    2 六字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下降的理论依据
        2.1 六字诀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2 西医学理论依据
        2.3 中医学理论依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心脏康复研究进展
    4 假说建立
    5 研究意义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和分期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随机隐藏
        2.4 干预方法
        2.5 评价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3.1 基线资料
        3.2 主要结局指标
        3.3 次要结局指标
        3.4 安全性分析
    4 质量控制
        4.1 准备阶段
        4.2 正式试验阶段
        4.3 资料整理阶段
    5 伦理学原则
        5.1 自愿原则
        5.2 保密原则
        5.3 有益原则
        5.4 公平回报原则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一般资料干预前比较
        2.2 结局指标干预前比较
    3 结局指标干预后比较
        3.1 主要结局指标比较
        3.2 次要结局指标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
    2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钠肽的影响
    3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1 关于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
        4.2 关于脑卒中影响量表各维度评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基础
    1 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1.2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
    2 脑卒中患者呼吸训练研究现状
        2.1 胸式、腹式呼吸训练
        2.2 胸廓扩张训练
        2.3 呼吸肌训练
        2.4 传统呼吸功法训练
    3 六字诀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理论依据
        3.1 六字诀的发展及特点
        3.2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3.3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3.4 六字诀康复训练现状及效果
    4 研究假设
    5 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
    2 样本量的计算和随机分组
        2.1 样本量的计算
        2.2 分组
        2.3 分配隐藏
    3 干预方法
        3.1 常规治疗护理
        3.2 康复训练
        3.3 六字诀训练
    4 评价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观察指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基线比较
        5.2 干预效果评价
    6 质量控制
        6.1 患者入组的质量控制
        6.2 随机分组的质量控制
        6.3 盲法的质量控制
        6.4 干预过程的质量控制
        6.5 患者依从性的质量控制
        6.6 结局指标评价的质量控制
        6.7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6.8 统计分析的质量控制
    7 伦理考虑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患者完成试验情况
    2 试验前基线评估
        2.1 一般资料
        2.2 肺功能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4 生活质量
    3 干预效果评价
        3.1 肺功能
        3.2 主观劳累程度
        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4 生活质量
        3.5 肺部感染
讨论
    1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2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观劳累程度的影响
    3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4 研究类型及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结果
    3.1 样本的流失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3.3 两组患者SSEQ、SSMS、ADL均衡性比较
    3.4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线材料分析
    4.2 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患者的自我效能的影响
    4.3 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4.4 基于授权理论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患者的ADL的影响
    4.5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评估工具
    附录3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康指导手册
    附件4 自我管理手册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的情况
致谢

四、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强度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孙文静.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与效果研究[D]. 汤雅迪.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3]太极拳姿势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伊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6]基于FBS模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椅的设计研究[D]. 张凤娇.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7]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心功能的影响[D]. 谢宝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D]. 张鸿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韩璐璐.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18)
  • [10]基于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李慧妍. 海南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