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哨调查,裁判承认失误

黑哨调查,裁判承认失误

一、黑哨调查 已有裁判认错(论文文献综述)

郭忠文[1](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潘晓露[2](2019)在《伦理学视角下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方各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运动竞赛事业如日中天。现今国内外运动竞赛中,中国的运动健儿在竞赛场上耀眼夺目,一次次夺得奖牌超越自我并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为国家添彩,且为民族争光,国人也因此而自豪。随着运动竞赛活动日益增多,竞赛过程中的一些道德失范问题被暴露出来,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弄虚作假、违纪肇事、挑衅报复等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且运动员的体育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在不断变化,从而在运动竞赛中持续存在着大小不一的道德失范问题,促使竞赛道德呈现出繁杂且无章的现象。目前而言,运动竞赛越来越受政治目的、经济利益和职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运动员的名利心不断成长,与参与运动竞赛的初心相背离,在运动竞赛中其道德失范行为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运动竞赛的文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伦理学视角下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表现进行研究,对运动员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归因,提出矫正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的行为的对策,以期对我国运动竞赛的文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研究结论如下:1.伦理是竞赛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行为价值是伦理的导向,而竞赛行为是行为价值的表现,因此伦理对运动竞赛中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调节的作用。2.将运动竞赛中的运动员行为进行伦理归宿为作为思想观念和伦理规范的人道主义、作为人类永恒伦理诉求的公平与正义、运动员自身的责任感和运动员行为的自由性。3.根据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的时期,按时间顺序将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表现划分为赛前失范、赛中失范与赛后失范三大类;赛前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有服用兴奋剂、年龄虚报、资格作弊,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有虚假比赛、挑衅报复、故意伤害、辱骂追打裁判,赛后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典型是“偷笑门”事件。4.伦理学视角下以从社会伦理到个体道德为切入点对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三分法将其细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宏观层面的原因是竞赛与政治关系、社会转型及法制的影响;中观层面的原因是管理制度的缺位和网络媒体的影响;微观层面的原因是运动员个人道德教育欠缺和运动员的责任感不足。5.伦理学视角下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有宏观层面下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控、中观层面下加大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管力度、微观层面下加强对运动员的伦理道德和责任的教育。宏观层面的调控有明确运动竞赛与政治的关系,推进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更正运动员的思想观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伦理与法律共同协作。中观层面的监管是完善运动员队伍监管机制,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利用网络媒体监督运动员行为,加强竞赛道德宣传。微观层面的教育包括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促进运动员德智全面发展;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提高运动员自我约束力。6.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表明,影响运动员出现道德失范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个因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所带来的影响除了自身之外还有对运动员道德的审视和运动员失范行为的思考。

谷运龙[3](2019)在《几世花红》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一母亲打来电话,悲伤地说:"你三舅死了"。我只轻轻地"哦"了一声。母亲并没有责怪,反倒也和我一样出了一口长气。过了一阵子,她才又问我:"回来吗?"我被母亲问得不知所措。不回去,母亲怎么面对乡亲,回去吧,我也同样面临和母亲一样的问题,我怔怔的。母亲却说:"还是不回的好。"电话被母亲挂断了。

薛敏[4](2013)在《体育类突发事件议题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因其综合社会价值和重要社会功能,逐步形成了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的良好局面,体育成为人民关心、社会关注、媒体集中报道的一项事业。但近年来发生多起体育类突发事件,在新媒介通讯技术作用下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损害了体育的社会形象,使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蒙受负面影响。因此,通过研究体育类突发事件议题演变,明确事件传播扩散趋势,议题演变趋势、特征、动因,了解官方应对方式和效果,提出应对机制及具体措施,可为管理部门合理应对体育类突发事件,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依托拟态环境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对近两年来发生的18起体育类突发事件进行梳理、分类:选取有代表性的6起体育类突发事件,通过慧科搜索关键词查询的方式,统计国内平面媒体对6起事件的报道内容,结合新浪微博事件相关内容,对其进行议题演变分析,了解各事件传播扩散趋势,议题演变的趋势、特征、动因,自媒体反馈,官方应对方式和效果,并提出应对机制和具体措施。研究表明,常见的体育类突发事件可分为体育赛事类突发事件、体育名人类突发事件和体育行政管理类突发事件。事件传播扩散趋势可分为波浪型、陡坡型和窄峰型三类。议题演变呈现出议题由事实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价值层面转变的趋势。议题演变特点包括:议题形成受把关人影响,不同媒介间存在“溢散效果”和“议题错位”现象;议题演变的意见主体和信息特点在事件发展的初期、高潮期和平息期有不同表现;议题的演变是动态的、连锁反应的,其本身虽会逐渐消退,但影响是持续的;平面媒体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媒体反馈,而难以达到原有影响力。面对体育类突发事件时,在宏观机制上,管理部门应先进行价值、制度、策略三方面思考;再根据事件爆发、媒体介入、主管部门回应、事件平息或升级四个阶段的信息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在具体应对策略上,管理部门应及时分析事件性质,勇于认错,注重回应时机、内容、信息发布人和信息发布渠道,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有效处理事件反映出的问题,加强相关人员媒介素养培训和与运动员的日常沟通。通过研究,本文为体育管理部门合理应对体育类突发事件提出以下建议:明确当前舆论形势,端正媒体应对态度;建立健全体育类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善于进行突发事件应对事后总结。

刘捷,秋如[5](2013)在《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文中提出第一章开学2004年的9月1日,破晓的第一缕阳光像往常一样,洒在这座一到夏天就因酷热难耐而被誉为国内"N大火炉"之一,又因举步可寻阖城遍是于大小水域昼夜翻花吐泡的万千细泉而久负泉城之盛名,还因浸淫五千年齐鲁文化积淀之丰厚却不懂张扬兀自以一身土气俗气示人的北方城

施王欢[6](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词转类名词,即动词不经过任何词形上的变化,而直接用于名词词性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名用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只是集中于个别转类现象的解释上,没有形成一个动词转类名词的语料库来进行系统研究,即观察充分性不足;二是大多数研究缺乏对动转名词在不同体裁中的分布频率方面的描写,即描写充分性不足;三是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角度或理论,缺乏跨学科的、系统的、全面的解释,即解释充分性不足。基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交代动词名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阐释研究步骤和框架。第二章:动词名用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将动词名用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汉语“名物化”讨论时期、“NP的VP”构式的讨论时期和多角度研究时期,并指出局限性。第三章: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汉语词典(CCD)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来建设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语料库以弥补前人观察充分性的不足。转类词的判断标准和语料的收集整理过程是本章中心。第四章:从动转名词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体裁中的频率分布特征两方面来描述动词转类名词的分布特征以弥补前人描写充分性的不足。第五章:从功能类型学视角出发全面解释动转名词的本质、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弥补前人解释充分性的不足。根据类型学的标记理论,本章提出名词动用实质上是一种标记现象。同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指导,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发现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张璐[7](2012)在《中国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伦理学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越来越紧密,而随着他们合作的加深,他们之间的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问题不光包括经济问题,还有职业道德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应用伦理学的指导下,针对体育组织和媒体的现实情况,从公共行政伦理、商业伦理、媒介伦理的角度,探讨他们之间运行的伦理基础,以及他们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梳理和综述,阐述了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演变及伦理现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足协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足协的性质和特征,论证了足协将“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身份统一于一身的角色特征。由于足协的双重身份,在分析足协与媒体的关系的问题时更多地站在足协的角度。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体育组织从行政伦理和商业伦理两方面应具备的伦理原则,揭示了这两种伦理在足协作为一个整体角色中的表面一致性和内在冲突性。然后运用媒介伦理分析了媒体应具备的素养,完善了对两者关系的伦理学探讨。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论文最后提出了加强双方建设的几点建议:一是体育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从实际行动上密切与媒体的联系,从观念上平等诚实地对待媒体;二是媒体完善自身的功能,从记者的角度提高其职业道德,结构上优化组合成立相应的体育中介机构。只有双方不断地完善自己,在今后才能更好地交往。

郎成[8](2012)在《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危机公关的媒介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体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媒介关注的焦点,在其他社会领域的普通纠纷,在体育领域就有可能迅速成为一场威胁体育组织的危机,人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各种体育危机事件上。从1986年国家体委做出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现在,各个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并未真正成熟成型,单项运动协会的实体化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新旧管理体制并存的状态仍将继续。于是,作为体育体制改革过渡组织的我国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危机事件中的处理方式以及媒介应对策略自然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危机公关过程中,媒介是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社会沟通的主要途径,媒介策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大众媒介的日益普及以及信息可由多方获取的情况之下,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根本无法依靠封锁消息、掩盖真相或者保持沉默来处理危机。在瞬息万变的危机事件中,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面对众多媒体,其应对媒体的策略与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危机公关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将运用新闻传播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以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危机事件中的媒介应对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以下结论:面对危机,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通过媒介来实施危机公关,但在媒介应用方面却存在着缺乏危机意识、反应不够迅速、没能开诚布公、忽视新闻发言人、权威声音不足以及没有危机预案的问题。我国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由于正处于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管理体制缺陷、人员专业度低、公关意识缺乏、忽视媒体作用是造成媒介公关危机频发的原因。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危机公关中通过运用媒介策略能够确保信息畅通、延缓危机发展并形成良好转机,所以十分必要。根据对我国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近年来在媒介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媒介公关危机频发的原因以及危机公关中媒介策略必要性的分析与总结,本研究提出了我国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介策略,即:第一,塑造良好媒介关系;第二,提高官员媒介意识:第三,针对媒介快速反应;第四,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第五,加强使用新媒体手段。

李贵扬[9](2011)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文中指出论文题目: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论文作者:李贵扬专业:刑法学指导教师:闵春雷教授在对“被害人”进行概念性思考中,“害”成为关键字。只有人们明知自己利之所在,才可能出现被称为“害”的行为或结果,才会以“利”的方式对“害”进行矫正。鉴于此,文章有两条贯穿性的主线,一条是被害人的利益,一条是被害人的复仇意愿。被害人利益与被害人复仇意愿之间存在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正是受损害利益对于被害人的根本性,导致了被害人复仇的心理需要。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引导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都在向着“人本”回归,或者应该向着“人本”回归。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来考察现下的被害人权利问题,发现实践已经在进行的尝试并不尽如人意,有在理论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揭示的必要。文章以历史考察的方法开始主体部分的论述,被害人权利的历史变迁成为论文的第一部分。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笔者认为在文明社会中赤裸裸揭示人的动物性本能是有伤大雅的。对于人类孩提时代被害人的考察,我们可以对为什么“复仇”会是被害人的主要意愿有所了解,通过“酷刑”对于被害人意义的揭示继续加深了这种了解,在面对着“刑罚人道主义”带来的一系列好的和不良的后果时,我们就握住了一把理解被害人为何难以从判决中得到满足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复仇意愿。为了保证被害人的复仇意愿不寻求制度之外的途径(如黑社会寻仇)实现,以赋予被害人权利为核心的被害人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的回归就提上了日程。通过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被害人的回归,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人性的必然。明确了必然性之后,文章第二部分从微观的角度揭示被害人权利的利益本质。被害人享有的与“害”相对的“利”,是一种渐进的、符合法律规定的、自主有效的利益。文章通过与加害人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明确了被害人的不利者的地位;在被害人利益历史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对立统一之中,结合法律规定,提炼出“被害人表达权”的概念。被害人表达权,是一个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化解被害人复仇意愿的概念,作为承接被害人内心与司法实际的桥梁,该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文章第三部分谈被害人权利在程序中的展开。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承接了第二部分关于被害人表达权的论述,一方面彰显了程序的重要性,我们力图表明如下的矛盾解决方式是一种优势的选择:通过对被害人程序中的包括一定程度的自主权的权利赋予,以多方参与和博弈的形式保障实现被害人与利益相关的表达权。对于理论上和实践中被害人程序中的权利模型笔者概括为列席模型、对席模型以及听证模型三种。能最好体现被害人权利的是听证模型。采取该种模型,能够切实尊重被害人的利益诉求、而又不对国家权威造成太过尴尬的影响。该部分着墨最多的是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中的权利,其核心在于被害人量刑意见。笔者认为,被害人通过参与程序表达量刑意见是以一种“看的见的方式”来主张自己之所应得,是最能体现被害人内心意愿、最能实现被害人利益诉求、最能在加害人、被害人、国家权力之间实现综合平衡的一项制度设计,对于解决刑事司法实践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第四部分谈被害人权利在实体上的实现。在整个行文中体现的人本关怀促成了该章的产生。我们抱有一种将问题在程序中彻底解决的愿望,然而实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该部分的写作中笔者尝试借鉴并非熟知的经济学领域的科研方法,对被害人利益进行赋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发现,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的利益已经不可能再复归到原初状态,因而对于被害人的利益填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满值。而笔者在悲悯被害人的立意之下,并非要对被害人实际损失、预期损失、精神损失等进行一种“无底洞”式的填补,而要义在于表明,凡是有责任的主体皆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对被害人创伤的心理应该是一种莫大的抚慰。在该部分的研究中,笔者冲破了刑事法与民事法的界限,大胆尝试援用民事侵权的一些理论,期待它山之石的攻玉效果。文章从受损利益出发、回归到受损利益填补,既探讨应然、又照顾实然,既倡导权利、又善视权力,既不乏创新、又重视规则,在一种综合平衡之中展开寻根探源的论述。文章在加强理论探讨深度的同时,对于诸如“量刑规范化”、“国家补偿”、“刑事和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钱买刑”等热点问题在被害人视角下进行了具有一定创见的探讨和反思。虽然秉持探索而非构建的努力方向,但笔者行文一直努力在学人清谈与服务实践之间达成一种契合。我们认为,被害人并非洪水猛兽,纵然是洪水猛兽,我们也不能不考虑是什么让被害人成为了洪水猛兽。在面对该问题时躲躲闪闪并非良策,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以及带来的教训又不能不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察。被害人作为“有话要说”的角色存在于刑事司法中,理应比被动的无话需要说的角色更能促进司法改革向着文明、人性的正确方向前进。

红柯[10](2011)在《好人难做》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马奋棋没当上馆长,当了个副的。大会宣布前,老馆长跟他聊了一会儿,话里话外都能听出来,人家老馆长尽力啦。老馆长打的报告他看过,推荐他接班当正馆长,提前让他负责业务,提前让他进入馆长角色,结果上边另派一个馆长,只批准马奋棋同志为分管业务的副馆长。喜悦中有

二、黑哨调查 已有裁判认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哨调查 已有裁判认错(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素构词研究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2.3.1 构词频率
        2.3.2 构词类型
        2.3.3 构词位置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1.1 构词分布
        3.1.2 构词类型
        3.1.3 构词对比分析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2.1 构词统计
        3.2.2 构词分布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伦理学视角下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道德失范行为
        2.1.2 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2.1.3 伦理
        2.1.4 体育伦理
    2.2 伦理学及体育伦理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的相关研究
    2.4 运动员及运动员道德失范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系统分析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竞赛的伦理分析
    4.2 竞赛中运动员行为的伦理归宿
        4.2.1 作为思想观念和伦理规范的人道主义
        4.2.2 作为人类永恒伦理诉求的公平与正义
        4.2.3 运动员自身的责任感
        4.2.4 运动员行为的自由性
    4.3 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表现
        4.3.1 赛前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4.3.1.1 服用兴奋剂
        4.3.1.2 年龄虚报
        4.3.1.3 资格作弊
        4.3.2 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4.3.2.1 虚假比赛
        4.3.2.2 挑衅报复
        4.3.2.3 故意伤害
        4.3.2.4 辱骂、追打裁判
        4.3.3 赛后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
    4.4 伦理学视角下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4.4.1 宏观层面:受到竞赛与政治关系、社会转型及法制的影响
        4.4.1.1 运动竞赛与政治间关系的影响
        4.4.1.2 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影响
        4.4.1.3 体育法律制度的缺陷
        4.4.2 中观层面:管理制度的缺位与监管的不完善
        4.4.2.1 管理制度的缺位
        4.4.2.2 网络媒体的影响
        4.4.3 微观层面:运动员个人道德与责任感的缺失
        4.4.3.1 运动员个人道德教育欠缺
        4.4.3.2 运动员的个人责任感不足
    4.5 伦理学视角下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策略
        4.5.1 宏观层面下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控
        4.5.1.1 明确运动竞赛与政治的关系,推进二者间的良性互动
        4.5.1.2 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更正运动员的思想观念
        4.5.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伦理与法律共同协作
        4.5.2 中观层面下加大对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管力度
        4.5.2.1 完善运动员队伍监管机制,合理运用奖惩制度
        4.5.2.2 利用网络媒体监督运动员行为,加强竞赛道德宣传
        4.5.3 微观层面下加强对运动员的伦理道德和责任的教育
        4.5.3.1 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促进运动员德智全面发展
        4.5.3.2 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提高运动员自我约束力
    4.6 典型案例——中超球员顾操的道德失范行为
        4.6.1 案例背景
        4.6.2 案例的典型性
        4.6.3 案例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3)几世花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4)体育类突发事件议题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议题演变的研究
    2.2 关于突发事件的研究
    2.3 关于突发事件议题的研究
    2.4 关于体育类突发事件的研究
    2.5 相关学科理论概述
        2.5.1 拟态环境理论
        2.5.2 议程设置理论
        2.5.3 把关人理论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专家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相关概念释义
        4.1.1 体育类突发事件
        4.1.2 议题
    4.2 体育类突发事件梳理与分类
        4.2.1 文献中体育类突发事件的分类
        4.2.2 近两年体育类突发事件梳理与分类
    4.3 具体事件分析(按事发时间排序)
        4.3.1 国家女子体操队董芳霄“年龄门”
        4.3.2 国家短道速滑队“斗殴门”
        4.3.3 前体操冠军张尚武地铁卖艺
        4.3.4 散打名将上官鹏飞赛场被KO后离世
        4.3.5 前世界冠军黄穗“吃空饷”
        4.3.6 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消极比赛
    4.4 案例讨论
        4.4.1 事件传播扩散趋势
        4.4.2 议题演变趋势
        4.4.3 议题演变特征
        4.4.4 议题演变动因
        4.4.5 官方应对方式与效果
        4.4.6 管理部门应对机制
        4.4.7 具体应对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明确当前舆论形势,端正媒体应对态度
        5.2.2 建立健全体育类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5.2.3 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
        5.2.4 善于进行突发事件应对事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开学
第二章妙不可言No.1
第三章大龙女的狗屎运
第四章拯救的机缘
第五章美着
第六章琴心若蕊
第七章分组风波
第八章胸闷不是病
第九章萝莉患
第十章周一的诡异
第十一章初见“教父”
第十二章学生会“高干”
第十三章找北
第十四章差生诉
第十五章神仙姐姐
第十六章我要进前三
第十七章惊天误
第十八章强大内心哪里来
第十九章邪门
第二十章神仙哥哥
第二十一章冷暖
第二十二章市优事忧
第二十三章长夜惑
第二十四章钱多了就是仇引子
第二十五章逃过一劫
第二十六章过五关
第二十七章为梦一搏
第二十八章有一线希望是何等幸运

(6)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Research Procedure
    1.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First Period
    2.2 The Second Period
    2.3 The Third Period
    2.4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y
3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3.1 About the Tools Used in Data Couection—CCD and CCL
        3.1.1 About the CCD
        3.1.2 About the CCL
    3.2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rbal Nouns Library
        3.2.1 About the Instruction of CCL
        3.2.2 About the Collection and Standards of Deverbal Nouns
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verbal Nouns
    4.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Deverbal Nouns
    4.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Different Genres
        4.2.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wspaper and Magazine
        4.2.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Literature
        4.2.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Drama
        4.2.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Practical Writing
        4.2.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ranslated Works
        4.2.6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elevision and Movie
        4.2.7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twork Literature
        4.2.8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Historical Biography
        4.2.9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Spoken Chinese
5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Study of Deverbal Nouns
    5.1 Typology and SFL
    5.2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and Deverbal Nouns
        5.2.1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5.2.2 Deverbal Nouns of Markedness Theory
    5.3 Context Theory of SFL and Deverbal Nouns
        5.3.1 Context Theory of SFL
        5.3.2 Deverbal Nouns of Context Theory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6.2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The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Nine Genres
Appendix 2 The Information of Deverbal Nouns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伦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之间的伦理问题凸显
        1.1.2 体育组织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需要新的规范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伦理学一般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媒介伦理、商业伦理、公共行政伦理的研究
        1.2.3 关于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研究
        1.2.4 关于体育组织与媒体伦理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1.3.1 核心概念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依据
2 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运行
    2.1 中国体育组织与媒体的概况
        2.1.1 我国体育组织的界定
        2.1.2 媒体的定义
    2.2 体育组织与媒介组织的关系演变
        2.2.1 建国初期“一家人”的关系
        2.2.2 改革开放后的朋友关系
        2.2.3 共生的“竞合”关系
    2.3 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运行中的伦理问题
        2.3.1 体育组织干扰媒体报道
        2.3.2 媒体间的竞争
    2.4 中国足协与媒体关系的伦理评述
        2.4.1 中国足协的性质的界定
        2.4.2 足协与媒介关系的伦理问题
        2.4.3 足协与媒介关系的伦理关系失范的成因
3 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伦理归属
    3.1 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公共行政伦理
        3.1.1 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3.1.2 公平公正原则
        3.1.3 公共责任原则
        3.1.4 协作原则
    3.2 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商业伦理
        3.2.1 诚信原则
        3.2.2 公平原则
        3.2.3 平等原则
        3.2.4 互利原则
    3.3 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媒介伦理
        3.3.1 责任原则
        3.3.2 真实原则
        3.3.3 合作原则
        3.3.4 客观公正原则
        3.3.5 廉洁原则
4 优化体育组织与媒体伦理关系的建议
    4.1 体育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4.1.1 体育组织应完善道德委员会的功能
        4.1.2 密切与媒体的联系
        4.1.3 平等地对待媒体
        4.1.4 诚实地与媒体打交道
        4.1.5 学会运用法律原则
        4.1.6 体育组织设立新闻信息主管
    4.2 媒体完善自身的功能
        4.2.1 提高体育记者的职业道德培训
        4.2.2 体育媒体要树立全局意识
        4.2.3 加强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4.2.4 体育传媒需增强人文关怀
        4.2.5 体育传媒完善自身功能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危机公关的媒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2.1 核心概念
        2.2.1.1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2.2.1.2 公共关系
        2.2.1.3 危机公关
        2.2.2 理论基础
        2.2.2.1 公共关系传播
        2.2.2.2 危机传播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个案分析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专家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危机公关中对媒介应用的概况
        4.1.1 媒介在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危机中的功能作用
        4.1.2 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危机公关中对媒介应用存在的问题
        4.1.2.1 缺乏危机意识
        4.1.2.2 反应不够迅速
        4.1.2.3 未能开诚布公
        4.1.2.4 忽视新闻发言人制度
        4.1.2.5 权威声音不足
        4.1.2.6 没有危机预案
        4.1.3 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媒介公关危机频发的诱因
        4.1.3.1 管理体制缺陷
        4.1.3.2 人员专业度低
        4.1.3.3 公关意识缺乏
        4.1.3.4 忽视媒体作用
    4.2 媒介策略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危机公关中的必要性
        4.2.1 确保信息畅通
        4.2.2 延缓危机发展
        4.2.3 形成良好转机
    4.3 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介策略
        4.3.1 塑造良好媒介关系
        4.3.2 提高官员媒介意识
        4.3.3 针对媒介快速反应
        4.3.4 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
        4.3.5 加强使用新媒体手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塑造良好媒介关系
        5.2.2 提高官员媒介意识
        5.2.3 针对媒介快速反应
        5.2.4 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
        5.2.5 加强使用新媒体手段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和谐语境下的旧题新作
第1章 被害人权利的历史变迁—以复仇为主线的展开
    1.1 初民社会的被害人权利
        1.1.1 初民社会被害人的产生
        1.1.2 初民社会被害人权利及其特征
        1.1.3 血钱在初民社会何以可能
    1.2 酷刑时代的被害人权利
        1.2.1 复仇视角下的酷刑制度
        1.2.2 酷刑与被害人权利的实现机制
        1.2.3 酷刑时代被害人权利制度外实现
    1.3 刑罚人道主义时代的被害人权利
        1.3.1 刑罚人道主义与被害人失权
        1.3.2 贝卡里亚刑罚观下的被害人
        1.3.3 勒鲁平等学说下的被害人
    1.4 被害人在现代社会的回归
        1.4.1 被害人回归的社会基础
        1.4.2 被害人回归的理论基础
        1.4.3 被害人回归的表现
    本章小结
第2章 被害人权利利益说
    2.1 被害人利益概说
        2.1.1 被害人利益的历史渐进性
        2.1.2 被害人利益的法律规定性
        2.1.3 被害人利益的自主有效性
    2.2 利益均衡:“最不利者”的对比展开
        2.2.1 加害人的利益分析
        2.2.2 被害人的利益分析
        2.2.3 对抗的方式和共益的效果
    2.3 被害人表达权
        2.3.1 被害人表达权释义
        2.3.2 被害人表达权的价值
        2.3.3 被害人表达的利益
    本章小结
第3章 被害人权利在程序中的展开
    3.1 被害人视角的程序正义
        3.1.1 程序的多方参与性
        3.1.2 参与程序与表达权实现
    3.2 被害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权利模型
        3.2.1 列席模型
        3.2.2 对席模型
        3.2.3 听证模型
    3.3 被害人在审前程序中的权利
        3.3.1 被害人取保候审听证权
        3.3.2 被害人刑事和解主张权
    3.4 被害人在审判程序中的权利
        3.4.1 被害人在定罪程序中的权利
        3.4.2 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中的权利
    3.5 被害人在执行程序中的权利
        3.5.1 被害人参与执行程序的必要性
        3.5.2 被害人在执行程序中的权利实现
    本章小结
第4章 被害人权利在实体上的实现
    4.1 被害人视角的实体正义
        4.1.1 揭去法律外衣的实体正义
        4.1.2 实体正义的两个界分
        4.1.3 被害人实体利益的赋值
        4.1.4 “摸得着”的正义
    4.2 被害人实体权利的范围
        4.2.1 实际损失
        4.2.2 预期损失
        4.2.3 精神损失
    4.3 被害人实体权利的义务主体
        4.3.1 加害人作为义务主体
        4.3.2 国家作为义务主体
        4.3.3 社会作为义务主体
    4.4 被害人实现实体权利的主要制度模型及反思
        4.4.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4.4.2 刑事和解
        4.4.3 国家补偿
    本章小结
代结语:通过程序实现权利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黑哨调查 已有裁判认错(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2]伦理学视角下运动竞赛中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研究[D]. 潘晓露.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3]几世花红[J]. 谷运龙. 民族文学, 2019(04)
  • [4]体育类突发事件议题演变研究[D]. 薛敏.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5]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J]. 刘捷,秋如.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4)
  • [6]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D]. 施王欢.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7]中国体育组织与媒体关系的伦理学分析[D]. 张璐. 成都体育学院, 2012(03)
  • [8]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危机公关的媒介策略研究[D]. 郎成.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1)
  • [9]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 李贵扬. 吉林大学, 2011(08)
  • [10]好人难做[J]. 红柯. 当代, 2011(03)

标签:;  ;  ;  ;  ;  

黑哨调查,裁判承认失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