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云高茉丽曹艳芬(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儿科064400)
【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9-0017-02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因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故称川崎病。在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但80%-85%患者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女1.3-1.5:1,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是继风湿热之后我国小儿后天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所以对其关注日益增强,且临床报导逐渐增多,误诊率也随报道而显增高,下面介绍一例支原体感染合并川崎病的病例,并浅谈一下临床诊治体会。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日前我国的诊断标准为[1]:具备下列6项主要指标中至少5项,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球结膜充血;③口腔和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泡和结痴;⑥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但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尚未达到典型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不全但已除外其他疾病的病例,多称为不完全性川崎病,具统计,不完全性川崎病约占10-20%[1]。
1.2病例介绍
患儿闫某某,6岁,女,主因发热7天入院。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达39℃,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于家中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查体:精神反应欠佳,全身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无发绀,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见杨莓舌,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及,肠鸣音存在,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血十八项WBC:14.81×109/L,PLT:248×109/L,LY:2.3%,NE:92.2%,血沉:48mm/h,CPR:>160mg/L,支原体抗体阳性,ASO与RF均为阴性,心脏超声冠状动脉无扩张。初步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合并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入院后患儿体温未能降至正常,入院第三天,患儿体温升至40.1℃,躯干部出现猩红热样皮疹,压之退色,无融合,口唇鲜红干裂,口腔粘膜充血明显,并很快于趾掌部可见皮肤潮红。复查WBC:18.31×109/L,PLT:228×109/L,LY:13.9%,NE:80%,心脏超声冠状动脉无扩张。修正诊断川崎病。给予免疫球蛋白2g/kg于12小时内匀速静点,同时给予阿司匹林30mg/kg·d分三次口服,患儿体温于静点免疫球蛋白24小时后降至正常,皮疹全部消失,复查血十八项WBC:19.59×109/L,PLT:398×109/L,LY:55.8%,NE:34.1%,CPR:57mg/L,精神状态好转。体温稳定72小时后,复查血十八项:WBC14.12×109/L,PLT432×109/L,LY51.3%,NE41.7%,CPR:43mg/L,患儿指端出现脱皮,杨梅舌消失,一般情况可,继续按原方案治疗一周后,指端成膜状脱皮,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心脏超声也未见异常,患者自动出院。出院后1个月复查,各种生化检查及心脏超声未见异常,且无阳性体征。
2、病例分析及诊治体会
川崎病为儿科临床少见性疾病,且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如本病例入院时仅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并伴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杨莓舌等体征”,在未考虑到川崎病的时候,所有症状体征很容易被上感发热这一病理所解释,而川崎病就被忽视,但于发热10天后相继出现皮疹、趾掌部皮肤潮红、指端膜状脱皮,并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无效的时候,用上感发热这一病理就无法解释了,虽无球结膜充血和心脏方面的改变,但已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中的5条标准,遂修正诊断为川崎病,且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只为15%-30%[1],不是所有这类病人均有心脏改变;另外从治疗方法上,也证明了诊断的成立,因应用抗生素治疗10天效果不佳,而按川崎病给予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后,所有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所以说诊断正确,治疗得当。故当小儿持续发热,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并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1-2条时,应及时考虑到此病,做进一步检查。
3、误诊预防
3.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任何临床医师所熟知的病种数都是有限的,尤其是现今的专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知识的局限性和思维的片面性,非专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更显不足。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在某一专科知识较精的前提下,培养全科医学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头脑中病种概念的增多,在临床中才能更好地进行鉴别诊断,才能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才能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3.2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尽量运用“一元论”分析解释病情
医生对各种病人都要认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有时多听一下患者的“唠叨”,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减少诊断思维主观、片而、狭窄的弊病,善于发挥整体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将患者所有临床表现有序归纳,尽量应用“一元论”来解释病情,实在解释不清时,要慎重下诊断结论。
3.3正确对待发热
“发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是多种疾病的前趋表现,但也有原因不明的发热,所以临床上对“发热”症状要慎之又慎,不可随意用药,尤其是不可私自用药,否则就会掩盖病情,并且使一些典型症状失去其典型表现,造成病情的耽误,当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时,更要转变思路,做进一步检查,找出具体发热原因。
3.4树立正确求医理念
一是正确对待“名医效应”,所谓的名医,多指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但不能说他就是个全才,精通所有领域,必要时还是要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治;二是要亲自带病人去求诊,不要因关系熟,就只用电话联系来求诊,这样往往因病情叙述不全或叙述不清,医生再有主观倾向性,断章取义,造成不必要的误诊,此例就有这方面的教训。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