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脱饱和酶论文_文凤,孙亮,刘峰,张新宇,孙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酸脱饱和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酸,不饱和,信息学,绦虫,细粒,高山,生物。

脂肪酸脱饱和酶论文文献综述

文凤,孙亮,刘峰,张新宇,孙杰[1](2019)在《陆地棉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GhFAD2-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1是控制种子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向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转化的关键基因,其表达水平决定植物油的营养价值与氧化稳定性。棉花GhFAD2-1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采用脂肪酸代谢基因工程技术对棉仁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定向修饰和改造。采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棉花品种新陆早33号的GhFAD2-1基因,该基因编码区全长1 158 bp,共编码38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FAD2-1基因序列具有1个典型的FAD2结构域和1个FAD2-N端结构,其氨基酸序列与橄榄、芝麻、花生、油茶等作物的FAD2序列相似性较高,在75%~78%之间。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发现,GhFAD2-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棉籽的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开花后40 d达到其表达峰值。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开花后0~40 d,C18∶1含量/C18∶2含量与GhFAD2-1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徐梦飞,卢平萍,马勋,张艳艳,王炜烨[2](2019)在《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序列及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寻找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相关基因,为预防和治疗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包虫病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文库,对Unigene进行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一个脂肪代谢通路,并筛选出该通路中主要的调控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1。通过对Eg-FADS 1基因的PCR扩增,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全量组织原位杂交检测Eg-FADS 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cDNA全长为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分子质量为30.98 ku,等电点为7.1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Eg-FADS1基因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均有表达,并且该基因在成虫阶段极显着高于原头蚴阶段的表达量。全量组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g-FADS 1 mRNA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分布广泛。提示Eg-FADS 1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董会娟,范志永,况承伟,李先其,王海洪[3](2018)在《茄科雷尔氏菌脂酰Co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植物致病菌,其宿主范围广泛,在世界各地严重影响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研究茄科雷尔氏菌的生理特性,探索其致病机理,有利于研发防治青枯病的技术与方法.脂肪酸是细菌细胞重要的组成物质,但是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以茄科雷尔氏菌GMI1000为材料,鉴定了该菌的脂酰Co 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并分析了这两种酶在不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茄科雷尔氏菌RSc2450编码脂酰Co A脱饱和酶,参与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但是该菌还存在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同时发现在茄科雷尔氏菌编码两个可能的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蛋白质中,仅有Cfa1(RSc0776)参与了该菌环丙烷脂肪酸的合成,并在低p H和高渗透压的耐受中起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茄科雷尔氏菌脂肪酸合成代谢特点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刘贵芬,房刚奇,詹帅,黄勇平[4](2018)在《亮斑扁角水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鉴定及其在双翅目中的进化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亮斑扁角水虻Hemetia illucens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aturase,FAD)基因,分析其时空表达格局,研究代表性双翅目昆虫FAD家族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方法】以FlyBase数据库中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AD氨基酸序列作为种子序列,通过本地Blastp的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搜索和鉴定亮斑扁角水虻和其他代表性双翅目昆虫的FAD家族基因;采用MEGA7.0软件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推断该家族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构建了双翅目代表性昆虫FAD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基于亮斑扁角水虻转录组数据分析亮斑扁角水虻FAD基因在其代表性组织和生长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格局并且利用RT-PCR进一步验证。【结果】本研究在亮斑扁角水虻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3个FAD基因,并预测了这些基因的部分特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编码亮斑扁角水虻FAD家族的基因某些成员发生了基因复制事件,例如Hill FAD-10和Hill FAD-12以及Hill FAD-9和Hill FAD-11基因;与此相反的是,亮斑扁角水虻某些FAD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呈现出相似的进化模式,例如Hill FAD-5和Hill FAD-6基因,说明这些基因在双翅目昆虫进化中相对比较保守并且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转录组数据分析及RT-PCR结果显示,亮斑扁角水虻FAD家族基因在其变态发育期间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Hill FAD-2和Hill FAD-6在胚胎期、幼虫前期、蛹期和成虫期均有表达,Hill FAD-3主要集中于胚胎后期至4龄幼虫期间表达;与此相反,Hill FAD-4在整个发育阶段均呈现出低表达状态,说明FAD家族基因可能在亮斑扁角水虻变态发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在全基因组范围鉴定了亮斑扁角水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而且预测了FAD基因家族在双翅目中的进化格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FAD基因在物种生态适应性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我们鉴定的FAD基因在亮斑扁角水虻中的表达格局也提示了FAD基因在亮斑扁角水虻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周霞[5](2018)在《叁角褐指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去饱和酶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作为单细胞硅藻代表性藻种,全基因组已经测序,已成为一种深入研究的模式硅藻。其具有生长快、不占耕地、易于培养等特点,可积累高水平的脂质及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EPA等,可作为EPA生产的来源物种。而EPA等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又是人类营养的重要成分,在医药、保健、化妆品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用途。本论文针对叁角褐指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对其中的潜在关键节点开展了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手段,克隆了叁角褐指藻的Δ9去饱和酶基因SAD、PtD9以及Δ12去饱和酶基因PtD12和短链脱氢酶基因SDR,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叁角褐指藻分别进行基因过表达,研究了这些基因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影响。另外,通过PtD9和PtD12在叁角褐指藻中的双基因共表达,研究了PtD9和PtD12在叁角褐指藻中共表达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通过对这一系列单基因及双基因过表达的叁角褐指藻转化藻株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各转化藻株与野生型藻的生长周期及光合作用效率无明显差别,但是在中性脂含量和脂肪酸成分上发生了明显改变:单基因转化藻和双基因转化藻的中性脂含量都显着提升;SDR和SAD转化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含量都显着提高;而PtD9转化藻及双基因转化藻PtD9-D12的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显着提高。通过本研究,鉴定了叁角褐指藻Δ9去饱和酶基因SAD、PtD9以及Δ12去饱和酶基因PtD12和短链脱氢酶基因SDR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提升的代谢工程藻株,为进一步阐明微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提供了基础,同时为微藻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郭瑞瑞,杨志刚,鲁凯,魏帮鸿[6](2019)在《水生动物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相关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PUFAs)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但是人体合成LCPUFAs能力非常有限,水生动物因其口味鲜美以及富含LCPUFAs成为人类LCPUFAs的主要来源。水生动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在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 Fad)和延长酶(Elongase)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脱氢和延长,可进一步转化成LCPUFAs。Fad是合成PUFAs途径中的关键酶,它控制着PUFAs的不饱和程度。本研究在解释了PUFAs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阐明了多数生物体内的LCPUFAs是如何以PUFAs为底物经过一系列脱氢和延长作用逐步合成的。研究发现了在LCPUFAs的生物合成过程中,Fad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解释了Fad的相关理论基础,综述了Δ6、Δ5、Δ4、Δ8和Δ9这5种Fad的研究进展,同时了解了Fad的转录因子和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及营养对其表达调控已经是最新研究趋势,硬骨鱼中Δ6/5Fad启动子的首次发现更是为我们研究LC-PUFA的合成机制的初步阶段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韩艳华[7](2018)在《脂肪酸合酶及酰基-CoAΔ11去饱和酶在七星瓢虫滞育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瓢虫能以成虫进行兼性滞育越冬或越夏,通过调控其滞育,不仅能延长产品货架期,提高产品防控作用效果,也可促进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滞育七星瓢虫可显着积累脂质,脂质是昆虫滞育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营养和能源物质,研究脂质积累对揭示滞育调控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脂肪酸合成是脂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酰基-CoAΔ11去饱和酶(acyl-CoA Delta(11)desaturase,FADΔ11)是七星瓢虫脂肪酸合成的关键调控酶。FAS是一种多功能复合酶,其催化产物软脂酸以甘油叁酯的形式储存能量,还能参与合成磷脂、细胞膜构造等;FADΔ11能催化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不饱和脂肪酸,也可在昆虫性信息素合成中发挥作用,但这两种酶在滞育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等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七星瓢虫为试验对象,克隆了七星瓢虫2个Fas基因和1个FadΔ11基因全长,分析了这叁个基因在七星瓢虫滞育发育及解除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利用RNA干扰技术验证了脂肪酸合酶及酰基-CoAΔ11去饱和酶在七星瓢虫滞育中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七星瓢虫转录组数据,参考注释为Fas和FadΔ11的序列设计引物,以滞育七星瓢虫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测序、拼接,获得了七星瓢虫CsFas和CsFadΔ11的全长序列。CsFas1的cDNA全长为6563bp,CsFas2为7642bp,CsFadΔ11为1447 bp。其中,两种CsFAS具有不同的功能域,且分属于系统进化树的不同分支,推测这两种CsFas编码的蛋白参与不同代谢途径;经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CsFadΔ11编码的蛋白具有3个组氨酸富集区和6个跨膜结构域,是典型的去饱和酶。2.研究表明2个CsFas基因和1个CsFadΔ11基因在七星瓢虫初羽化、滞育诱导不同时期、滞育维持期、滞育解除期及正常发育状态下均有表达,但荧光定量结果显示,这叁个基因在滞育诱导末期及滞育初期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时期,且整体变化趋势与七星瓢虫滞育发育及解除过程中脂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采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的双链RNA片段dsCsFas1、dsCsFas2、或dsCsFadΔ11导入到七星瓢虫体内(以dsGfp为对照),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干扰七星瓢虫注定滞育个体的CsFas基因或CsFadΔ11基因后,处理组的总脂及甘油叁酯含量显着降低,过冷却点升高,耐寒性下降,且消化道发育较为成熟,内中充满食物残渣,与正常发育个体的状态类似。4.滞育诱导条件下的七星瓢虫接收到滞育信号刺激后,CsFas表达量升高,催化合成大量的软脂酸,软脂酸作为前体物质进一步合成其他种类脂肪酸;同时,本研究证实CsFadΔ11也能参与脂积累,推测与七星瓢虫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种类有关,从而提高滞育七星瓢虫的耐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梁倩,李璐,安茜,周雅莉,王计平[8](2018)在《紫苏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PfFAD2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在紫苏脂肪酸合成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紫苏FAD2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紫苏FAD2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1 545 bp,ORF为1 149 bp,共编码382个氨基酸残基;紫苏FAD2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具有6个典型的跨膜螺旋区,含有PLN02505保守结构域,属于Membrane-FADS-like超蛋白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紫苏与芡欧鼠尾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红花较远。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紫苏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FAD2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紫苏FAD2在开花后20 d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紫苏脂肪酸代谢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黎四维,夏维,邓浩华,刘松梅[9](2018)在《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单倍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质和脂肪酸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肪酸去饱和酶(FADS)基因单倍型对T2DM血浆脂质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熔解曲线小片段扩增法对234例T2DM患者,185例T2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以及253名健康体检人员的FADS基因SNP位点(rs174537、rs174616、rs174460、rs174450)进行基因分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血浆脂肪酸含量。采用SNPStats软件构建单倍型,分析单倍型与血浆脂质、脂肪酸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TCTA单倍型较非TCTA单倍型患者△5-脂肪酸去饱和酶(D5D)活性降低[4.57(3.49,7.19)vs 5.65(4.03,10.10),P=0.023],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活性升高[D9D-16:0.04(0.02,0.07)vs 0.03(0.01,0.06),P=0.046;D9D-18:(2.02±0.69)vs(1.89±0.70),P=0.028]。结论 FADS基因单倍型通过影响脂肪酸去饱和酶的活性来调节T2DM血浆脂质和脂肪酸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糖尿病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王明轩[10](2018)在《高山被孢霉脂肪酸脱饱和酶的表达纯化及底物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Δ9脂肪酸脱饱和酶(FADS9)是将第一个碳碳双键引入脂肪酸长链的酶,Δ12脂肪酸脱饱和酶(FADS12)和Δ15脂肪酸脱饱和酶(FADS15)是脂肪酸脱饱和通路中的关键酶,它们可以在缺乏结构特征的脂肪酸长链上对特定位点进行脱饱和作用,有着非常强的底物选择性和特异性。然而哺乳动物中的FADS12和FADS15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丢失,因此我们选择产油微生物模式菌株高山被孢霉中的FADS9、FADS12和FADS15进行研究。膜结合脂肪酸脱饱和酶由于表达量低和纯化上的困难,目前的研究进展主要局限于基因克隆、表达和体内功能验证方面,没有详尽的生化性质报道。因此,对高山被孢霉FADS9、FADS12和FADS15底物选择性和催化特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脂肪酸脱饱和机理、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解析,更有助于有重要价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产。本论文首先对高山被孢霉FADS9、FADS12和FADS15进行异源表达和纯化,获取足量纯的活性蛋白质,然后表达和纯化脂肪酸脱饱和电子传递体细胞色素b_5(Cytb5)、NADH-细胞色素b_5还原酶(Cytb5R)和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P450R),构建体外脂肪酸脱饱和酶反应体系,测定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选择性和催化特性,并通过初级结构分析、拓扑结构预测和叁维结构预测等对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行初步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ADS9、FADS12和FADS15的表达和纯化:构建了含有ZZ标签和RGS-10?His标签和HRV 3C蛋白酶酶切位点的表达载体,转化入毕赤酵母表达并对高表达量转化子进行筛选;通过膜组分分离和去垢剂筛选确定Fos-Choline-16为溶解膜组分、提取脂肪酸脱饱和酶的最佳去垢剂;进而利用IgG亲和色谱、阳离子交换色谱和分子排阻色谱进行纯化,获得了均一的、纯的产物。FADS9具有完整融合细胞色素b_5功能域;FADS12和FADS15具有双铁离子活性中心。2.脂肪酸脱饱和酶体外反应体系的构建:构建了含有6?His标签的细胞色素b_5、NADH-细胞色素b_5还原酶和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通过钴离子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分子排阻色谱对蛋白质进行纯化;最终利用2,6-二氯靛酚钠(DCIP)为底物测定Cytb5R的活性为1072.0 U。在NADH和NADPH条件下,细胞色素b_5还原酶和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可以分别与细胞色素b_5相互作用,细胞色素b_5被还原。3.FADS9、FADS12和FADS15底物选择性及酶动力学性质研究:利用以NADH为还原力的脂肪酸脱饱和酶体外反应体系对FADS12和FADS15的底物选择性和酶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ADS12的偏好性底物为18:1(ω9),其K_m和k_(cat)值分别为5.4±0.8μM和0.9±0.04 min~(-1);FADS15的偏好性底物为18:2(ω6),其米氏常数K_m和反应常数k_(cat)值分别为15.9±2.2μM和11.2±0.6 min~(-1);另外在以NADPH为还原力的反应体系中,脂肪酸脱饱和活性为NADH条件下的40~60%,NADH为还原力时脂肪酸脱饱和有更高的效率。对于含有融合细胞色素b_5功能域的FADS9,利用酿酒酵母破碎物系统对其活性和底物选择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ADS9对18:0和16:0底物有相近的转化率。4.FADS12和FADS15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初步分析:初级序列比对、进化树分析和PolyPhobius程序拓扑结构预测和叁维结构预测结果表明,FADS12和FADS15与FADS9具有相似的叁维构象,其穿膜区域由四个穿膜α-螺旋构成,但其顶部区域构象有显着差异,其中只包含两个双亲性α-螺旋结构,FADS12含有β折叠结构,并且活性中心位置和底物结合通道有显着改变,这都为FADS12和FADS15对底物的选择性和在特定的位点进行脱饱和作用奠定了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1-01)

脂肪酸脱饱和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寻找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相关基因,为预防和治疗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包虫病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文库,对Unigene进行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一个脂肪代谢通路,并筛选出该通路中主要的调控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1。通过对Eg-FADS 1基因的PCR扩增,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全量组织原位杂交检测Eg-FADS 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cDNA全长为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预测该蛋白分子质量为30.98 ku,等电点为7.1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Eg-FADS1基因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均有表达,并且该基因在成虫阶段极显着高于原头蚴阶段的表达量。全量组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Eg-FADS 1 mRNA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分布广泛。提示Eg-FADS 1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酸脱饱和酶论文参考文献

[1].文凤,孙亮,刘峰,张新宇,孙杰.陆地棉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GhFAD2-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徐梦飞,卢平萍,马勋,张艳艳,王炜烨.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序列及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9

[3].董会娟,范志永,况承伟,李先其,王海洪.茄科雷尔氏菌脂酰CoA脱饱和酶和环丙烷脂肪酸合成酶的鉴定[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

[4].刘贵芬,房刚奇,詹帅,黄勇平.亮斑扁角水虻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鉴定及其在双翅目中的进化格局[J].昆虫学报.2018

[5].周霞.叁角褐指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去饱和酶的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8

[6].郭瑞瑞,杨志刚,鲁凯,魏帮鸿.水生动物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相关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7].韩艳华.脂肪酸合酶及酰基-CoAΔ11去饱和酶在七星瓢虫滞育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8].梁倩,李璐,安茜,周雅莉,王计平.紫苏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PfFAD2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特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

[9].黎四维,夏维,邓浩华,刘松梅.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单倍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质和脂肪酸影响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

[10].王明轩.高山被孢霉脂肪酸脱饱和酶的表达纯化及底物选择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途径Fig.1Thegen...△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BLASTFi...高山被孢霉W15△6脂肪酸脱饱和酶一被抱霉△g脂肪酸脱饱和酶拓扑学...被抱霉△9脂肪酸脱饱和酶SCD.leD...石被抱霉△9月爵仿酸脱饱和酶C端序列与...

标签:;  ;  ;  ;  ;  ;  ;  

脂肪酸脱饱和酶论文_文凤,孙亮,刘峰,张新宇,孙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