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组织,东南亚,区域性,原产地,恐怖主义。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姚欣怡,孔秋梅,李雅波[1](2019)在《跨文化差异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分析及应对——以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背景影响下,"一带一路"为经济全球化带来新的理念,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进程。国际谈判这个概念在人们心中日趋加深,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国际商务谈判目前最主要的方向研究即为各国的文化差异,使其成为热点。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给各方参与国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无限的商机。因此能否正确了解和处理好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依此而制定出有效的谈判策略,是商务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文化因素为切入点,对东南亚国家联盟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国际商务谈判在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作用以及应对方式,从而达到跨文化国际商务谈判的互利共赢。(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9年11期)

AFSAH,QAZI[2](2016)在《东南亚国家联盟对气候变化,人权,恐怖主义问题的应对:理解双轨进程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是生存的首要条件,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最有价值的奋斗目标。为此人们总是谋求应对某些风险,或在自助,与其他国家合作/同盟这两种能被国家接受的主要对策中作出选择。其中一些因素例如实际情况的系统性变化,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以及国家身份的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特点都对国家制定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然而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由于持续不断地全球化进程带来的非传统性安全威胁,“全方位安全”已经取代了“安全”成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国家的选择因为威胁性质和最终目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合作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加强。一些具有跨国和国际联合性质的新兴问题迫使各国,尤其是那些面临相似处境和问题的国家在处理有限制性因素的非传统性安全问题时,比起自己解决问题更愿意选择合作。因此,正如国家间的合作集团和地区组织普遍存在所显示的那样,当今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合作屡见不鲜。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普遍的,传统性安全问题依旧存在,所有的国家都没有给予应对非传统性安全合作以同等重视。在此情况下,如果国家行为体主要利用双轨进程的渠道,并且非国家行为体能联合并且做出共同决策,那么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在主流的国际关系讨论中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也许会发挥关键作用。这篇论文集中讨论的恰恰是双轨进程/行为体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促进国家间较大规模合作中的作用。尤其是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增加合作的例证地区之一的东南亚地区的机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为例证。这个地区容易遭受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因在地区和国际上的人权困境,气候变化的灾难和加剧的恐怖主义受到广泛地关注。从传统上来讲,东南亚国家联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国家间合作会被当作是损害国家主权和违反不干涉原则的事情,既不可行,也不受到鼓励,这构成了以东南亚地方为基础的基本规范框架——东南亚国家联盟方式。但是这个趋势有所改变,东南亚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采取集体行动变得可能,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时,有效地,多维地,可持续的地区一体化需求得到了国家的理解。东盟国家面临着叁个相似的问题:即人权,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这叁个问题在本质上说都是非军事性的,跨国性的,并且都对地区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东盟的非核心成员国同样面临人类安全问题的挑战,都不得不克服相似的障碍(即东盟国家方式),才能在以上叁个问题上取得进展。9·11恐怖袭击之后东盟国家迫切需要采取集体行动,但根据观察报告的显示,东盟国家在应对人权和气候变化上的政治合作取得的成效与应对恐怖主义相比更加成功。因此东盟在类似的背景和情况下对这叁个类似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应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论题。本文将探讨东盟为什么对前两个而非第叁个问题做出了更有效的应对。主要的研究课题是为什么在东盟采取的应对政策和倡议(表现为在东南亚的区域合作)之中,尤其是这叁个问题都同样突出并且都需要采取应急性的集体行动之时,东盟在应对人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上所采取的手段比起相对无效的反恐工作更加成功。初步的调查和相关的着作评论显示双轨行为体在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根据这个线索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即这种现象是东盟国家多样化的反映。进一步的研究为双轨行为体/进程在这叁个问题上的不同表现是因为东盟应对这叁个问题上的差异的论据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国际——地区性的双轨进程在处理人权事业和气候变化上比应对恐怖主义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此在东盟内部,在应对人权和气候变化的工作有助于构建更好的制度。它们积极的参与完善了东盟的工作,与相对低效的反恐政策相比,它们会帮助东盟以更协调,更全面的方式来处理前两个问题。对特殊地区双轨进程的话语分析(其官方行动,声明,公告和建议)验证了关于这叁个机构的论断:东盟战略与国际研究所(asean-isis)网络,东盟人民议会(apa)和东盟公民社会联盟(acsc)。当阅读这些文献的时候必须考虑限定范围,首先,它涉及的是东盟层次上的决策,而不是成员国的决策,所以它谈论的重点是国家间建立的共识而不是国家内部性质的。其次,现在研究带来的影响是东盟为积极应对叁个问题而提出的决策和方案,是经过所有成员协商并达成的协议,但是此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实际的执行情况和后来的效果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内。最后同样重要的是这项研究适用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中立属性,尤其适用于东南亚地区。这项研究并不认为双轨进程是制定国家对策的主要因素。相反,在相似事例和可比较的情境下,它们起到了中间变量和催化剂的作用,扮演积极或消极的角色也许会导致不同的回应。由ernstb.hass提出的,经过johnruggie和peterhaas发展的知识群体概念(ecs)为此研究提供理论上的解释。这个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强调理念作用的建构主义学派内部受到广泛地赞扬。知识群体是通过其信息功能来影响官方决策的非政府途径或专家团队。接下来论文的导论部分详细叙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论据和研究方法,并且对知识群体进行了探讨。第一章的标题是“将双轨进程概念化为知识群体”,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参考性的理论框架,详细地叙述了知识群体的概念,产生,演变以及与国际关系的联系,接下来通过对双轨进程的简要解析,说明它们在国际关系话语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理解为知识群体的。文章结合了两个概念来展示为什么可以用知识群体理论来解释非政府行为体在这项研究中的作用,在现有的论述中这种研究大有用途。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全方位安全时代的东南亚和东盟的演变”,讨论了通常意义上的地区合作重要性以及在全方位安全时代,尤其在东南亚加强地区合作的重要性。第一部分解释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日俱增的重要影响,帮助各国克服过分关注传统/军事安全的藩篱,使其平等对待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的非国家产生的属性和跨国属性减少了国家单独应对的实效性,尤其是在同一地区拥有相似的利益关切,又在地理上相近的国家,合作将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东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部分通过提及东盟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得它可以通过机构整合和分层次方法来维持自身发展,解释了东盟制度上的成功。东盟对自己进行完善,拓宽了自身涵盖的范围,因此保留了与动态环境和变化中的战略需要的关联性。本章节的结尾对东盟面临的各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非传统性挑战进行了简要叙述。第叁章是前一章的延续,讨论了“东盟共同体的思想”,即东盟顺应过程的下一步骤。它不是单纯地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叙述,而是直接关系到本论文的主题,即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双轨现象创造空间”。虽然双轨行为体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是在实现其存在和贡献的基础之上加强参与并建立一个东盟共同体的建议。第一部分描述了东盟共同体的叁大支柱的蓝图,即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apsc),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ascc),以人而非以国家为中心共同构建起东盟。第二部分解释了这项研究的重点,即东盟战略与国际研究所(asean-isis)网络,东盟人民议会(apa)和东盟公民社会联盟(acsc)这叁个双轨进程的产生和发展。结下来是最后一部分,为了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通过区分每个双轨行为体/进程与单轨的联系来说明知识群体的作用。第四部分为这叁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详细的解析,探讨了东盟对谁做出了回应。此部分的题目是“双轨渠道在推动地区人权管理体制中的作用”,谈到了东盟在推广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是缓慢但富有实质性地成效的。在对人权及其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之后,本段的第一部分详细说明了在东南亚存在重大的侵犯和违反人权现象而导致国际关注和对东盟的指责批评。第二部分概述了东盟在人权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说明了联盟是如何在保持东盟方式的完整性和不变性的同时,又设法达成共识,并在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取得进展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双轨进程在推动东盟人权事业的作用中的详细叙述,对这叁个双轨进程对东亚人权事业的直接推动作用做出了话语分析,以此来说明双轨进程作为催化剂加速了东盟人权制度化的进程。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双轨动力的地区性回应”。如标题所示,倒数第二部分谈论了东盟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跨国挑战,以及双轨行为体是如何参与到其中的。在对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概述之后,接下来第一部分论述了气候变化挑战以及其在东南亚特殊语境中的含义。探讨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迫切需要更大的内部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关键因素。第二部分叙述了在此问题上东盟内部的合作范围,通过概括成员国经过努力和主动担负起制定长远战略的任务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一部分研究并分析了这叁个双轨行为体在东盟面对此问题时,用凝聚共识,采取共同对策的方法来鼓励东盟的作用。叁个双轨行为体的叙述显示了对气候变化严重性的高度关注,并且通过对双轨的论述来呼吁东盟对此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果任由气候变化问题发展的话,会给所有人带来同样的痛苦。因此要通过这些组织的更大努力来帮助克服东盟的成员的分歧以及他们的集体脆弱性。最后一段题目是“双轨进程在东盟反恐运动中微乎其微的作用”,第一部分讨论了东南亚一直存在的恐怖主义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指出各国对恐怖主义的认知经常传统意义上理解,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范围,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来看待。第二部分论述了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是如何成为全球宏观安全问题的,不久之后东南亚被贴上了“反恐行动的第二战场”的标签。就像一开始的口头承诺和集体对策一样,东盟成员国需要国家间进行合作,因此不得不将恐怖主义视为跨国问题而非地区性问题。尽管东盟国家迫切需要集体行动,但东盟层次上的集体行动成效是有限的;在此章节的下一部分将会详尽地探讨双轨行为体作用的局限性是造成反恐工作无为和乏力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了双轨活动的话语分析,这次描述出他们对确保反恐的区域合作做出了更少的承诺。非政府行为体在东盟有关恐怖主义的问题上的弱化甚至毫无用途已成为导致东盟政策不连贯的主要因素。与对其他两个问题的积极应对的政策相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竭力并且系统地推动其产生的双轨行为体。最后一部分的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在篇章分析中已经证明了双轨行为体在处理人权和气候变化问题时要比处理恐怖问题更有活力的论断,这反过来又对东盟优先解决问题的次序产生影响。这篇论文有助于论述双轨进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区域性合作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东盟共同体这一概念出现之后,双轨进程在东南亚地区面对非传统性安全问题确保达成共识,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一项对东盟应对恐怖问题或者其他孤立性问题的研究,其他因素将获得同等的,甚至详尽的解释。但因为这项研究比较的是对叁个问题的对策,因此双轨进程的不同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此项研究无意用任何方式挑战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中心论属性以及在区域内制定决策的主流观点。此研究唯一可能产生的作用是详细论述了非国家行为体也许会对国家制政策的过程起到补充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吴超[3](2015)在《东南亚国家联盟对移民劳工权利的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从一个以政治——安全为发展重心的经济性质组织,发展成为一个注重移民劳工权利方面保护的组织。为了更好地促进ASEAN《促进和保护移民劳工权利宣言》的实施,国际劳工组织创建了《ASEAN关于劳动力迁移论坛》。当然,限于机制和能力,ASEAN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提出建议并作出相关完善。(本文来源于《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期刊2015年03期)

高俊龙[4](2015)在《试论东南亚国家联盟运行机制的沿革及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盟自1968年8月8日成立至今已经发展了近半个世纪,从它成立时不被看好到现在成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行为体。不被看好的原因是东盟由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组成,除了内部复杂的民族、宗教环境,各国间还有广泛的领土争端。然而东盟以其独有的“东盟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各国间的矛盾促成了合作,更在这种方式下实现了叁次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升级。东盟善于借助每一次的国际事件促成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借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混乱推动了东盟的产生;冷战结束后促成了东盟地区论坛的产生;1997年经济危机后对外推动了“东盟+3”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产生,对内推动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诞生;2003年顺应国际格局的新变局和新趋势提出了东盟共同体战略。东盟并未因国际干涉或内部矛盾而解体,相反却稳步的取得新发展。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文从东盟的运行机制入手,希望从东盟内部的运行和组成获得一定发现。本文不仅对比东盟与欧盟在区域合作形式进行比较,还尝试提出东盟形成目前这种组织机制和运行原则是受国际、国内以及领导人个人叁个方面的原因的推动,并非东盟本身对未来发展规划的主动某求的结果。鉴于东盟的每次发展更多的是对国际以及内部关系变化的反应,这在东盟成立初期及之后“大国平衡”的安全机制上表现尤其突出,本文认为运用现实主义的理论工具应该会更有效用。19世纪现实主义理论并未带来巨大影响,直到20世纪一战和二战后才开始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根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国家作为理性行为体,只能通过权力来维护自身国家的利益和生存。现实主义经过了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叁个大的发展阶段,而本文发现这叁个发展阶段与东盟的叁个发展阶段竟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并非由东盟领导人运用现实主义理论人为调控的结果,只是分别在理论和现实上针对现实发生的国际社会的变化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的一致性即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更为现实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总之,东盟的组织结构逐步变得越来越精简和成熟,如今已发展为在叁个共同体理事会的指导下建设“东盟共同体”。然而,东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原则仍然受制于各成员国主权、独立意识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并未取得较大突破,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尽管东盟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区域合作的重要典范,但东盟是否会创设出一种有别于西方式的、彻底的协商平等、非机制化的新型区域合作方式,我们拭目以待。(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邱江[5](2013)在《冷战后区域组织的人道主义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政治中的“人道主义干预”现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冷战结束以来,“人道主义干预”现象明显增多,而且体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区域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甚至主导了人道主义干预行动。学术界对人道主义干预的研究已较为充分,但对区域组织人道主义干预的研究则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尝试在这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文章首先对人道主义干预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继而论述区域组织人道主义干预的事实、出现的背景及其特点。通过对东南亚国家联盟这一东南亚区域组织对待人道主义干预态度的演变及其人道主义干预行动的研究,文章认为规范因素和区域组织自身的功能因素共同影响着区域组织的人道主义干预行为。与联合国和单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人道主义干预行动相比,区域组织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前者更高的效率和相对于后者更强的合法性,同时区域组织在本地区进行人道主义干预还具有文化上的原生性优势和地理上的临近性优势。在看到这些相对优势的同时,区域组织人道主义干预存在的问题也不应忽视,各区域组织发展的非同步性所造成的其各自人道主义干预的特点需要在研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从授权和执行的角度看,如何处理区域组织与联合国的关系也是难题之一,但文章认为区域组织的人道主义干预将在解决人道主义灾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联合国通力合作可能是更好地实现这种作用较为合适的路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12-01)

吕俊[6](2012)在《新世纪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邻邦,中国与东盟关系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无论从国际关系的理论角度还是从国际关系现实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利益分析尤其是共同利益分析不可或缺,它是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向好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国际形势迅速变化的21世纪,中国和东盟对于共同利益相互认同和依赖给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利益是国家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与前提,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交叉点越多,合作关系就越稳固。从中国与东盟国家来看,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体现在:第一,政治上互相依靠。第二,双方都要倚重对方以保持有利的周边环境。第叁,经济上相互依赖,互补性逐步增强。第四,交通、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第五,禁毒问题上合作逐步加深。以信息革命和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全球化浪潮,不仅给国际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利益带来新的挑战。这主要体现为:大国牵制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东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疑虑难以彻底消除、华人和华侨问题、南海主权争端问题、台湾问题等。建构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基本经验,今后双方关系的发展仍然要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和动力。因此,中国与东盟应增加共识,扩大交流与合作,在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维护和发展共同利益。即,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深化中国与东盟的一体化合作、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处理南中国海问题、努力使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相互促进、继续支持东盟在地区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20)

Lertrak,Srikitjakarn[7](2011)在《东南亚国家联盟兽医公共卫生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是由十个地域相近的国家组成的经济政治组织,其成员主要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老挝和越南。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6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8.8%。2010年,整体GDP增长达1.8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本文来源于《兽医导刊》期刊2011年11期)

[8](20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第19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1月15日经海关总署署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03年12月30日海关总署令第108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项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规定》同时废止。(本文来源于《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期刊2011年07期)

费昭珣[9](2010)在《联盟理论视角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性质、目标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之初就与军事联盟刻意划清界限,在安全方面未做出任何共同的安排。在冷战结束以后,东盟的安全诉求逐渐从双边向多边转换,并开始尝试东盟框架下的军事合作。但是东盟框架内的军事合作仍然受到诸如威胁认知的不一致、目标与功能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严格意义上的联盟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刘青[10](2010)在《地区力量的整合与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东南亚地区局势动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力量以东南亚条约组织(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为工具干涉东南亚事务,东南亚地区主义这一形势下经历了一个萌芽与发展的过程,最终促使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从东南亚条约组织到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地区力量经历了西方霸权主义由强盛到相对衰落、区域内地区主义从无到有的一个力量的整合与提升的过程。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对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以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兴衰过程以及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历程为主线,在冷战这一背景下,探讨西方霸权力量在这一地区从极盛到相对衰落的过程、原因以及对东南亚地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由地区力量的整合的一个过程来考察东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历史,以及东南亚国家由依附大国到实现自主外交的这一历史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0-05-01)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全是生存的首要条件,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最有价值的奋斗目标。为此人们总是谋求应对某些风险,或在自助,与其他国家合作/同盟这两种能被国家接受的主要对策中作出选择。其中一些因素例如实际情况的系统性变化,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以及国家身份的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特点都对国家制定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然而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由于持续不断地全球化进程带来的非传统性安全威胁,“全方位安全”已经取代了“安全”成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国家的选择因为威胁性质和最终目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合作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加强。一些具有跨国和国际联合性质的新兴问题迫使各国,尤其是那些面临相似处境和问题的国家在处理有限制性因素的非传统性安全问题时,比起自己解决问题更愿意选择合作。因此,正如国家间的合作集团和地区组织普遍存在所显示的那样,当今地区性和国际性的合作屡见不鲜。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普遍的,传统性安全问题依旧存在,所有的国家都没有给予应对非传统性安全合作以同等重视。在此情况下,如果国家行为体主要利用双轨进程的渠道,并且非国家行为体能联合并且做出共同决策,那么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在主流的国际关系讨论中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也许会发挥关键作用。这篇论文集中讨论的恰恰是双轨进程/行为体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促进国家间较大规模合作中的作用。尤其是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增加合作的例证地区之一的东南亚地区的机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为例证。这个地区容易遭受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因在地区和国际上的人权困境,气候变化的灾难和加剧的恐怖主义受到广泛地关注。从传统上来讲,东南亚国家联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国家间合作会被当作是损害国家主权和违反不干涉原则的事情,既不可行,也不受到鼓励,这构成了以东南亚地方为基础的基本规范框架——东南亚国家联盟方式。但是这个趋势有所改变,东南亚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采取集体行动变得可能,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时,有效地,多维地,可持续的地区一体化需求得到了国家的理解。东盟国家面临着叁个相似的问题:即人权,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这叁个问题在本质上说都是非军事性的,跨国性的,并且都对地区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东盟的非核心成员国同样面临人类安全问题的挑战,都不得不克服相似的障碍(即东盟国家方式),才能在以上叁个问题上取得进展。9·11恐怖袭击之后东盟国家迫切需要采取集体行动,但根据观察报告的显示,东盟国家在应对人权和气候变化上的政治合作取得的成效与应对恐怖主义相比更加成功。因此东盟在类似的背景和情况下对这叁个类似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应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论题。本文将探讨东盟为什么对前两个而非第叁个问题做出了更有效的应对。主要的研究课题是为什么在东盟采取的应对政策和倡议(表现为在东南亚的区域合作)之中,尤其是这叁个问题都同样突出并且都需要采取应急性的集体行动之时,东盟在应对人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上所采取的手段比起相对无效的反恐工作更加成功。初步的调查和相关的着作评论显示双轨行为体在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根据这个线索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即这种现象是东盟国家多样化的反映。进一步的研究为双轨行为体/进程在这叁个问题上的不同表现是因为东盟应对这叁个问题上的差异的论据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国际——地区性的双轨进程在处理人权事业和气候变化上比应对恐怖主义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此在东盟内部,在应对人权和气候变化的工作有助于构建更好的制度。它们积极的参与完善了东盟的工作,与相对低效的反恐政策相比,它们会帮助东盟以更协调,更全面的方式来处理前两个问题。对特殊地区双轨进程的话语分析(其官方行动,声明,公告和建议)验证了关于这叁个机构的论断:东盟战略与国际研究所(asean-isis)网络,东盟人民议会(apa)和东盟公民社会联盟(acsc)。当阅读这些文献的时候必须考虑限定范围,首先,它涉及的是东盟层次上的决策,而不是成员国的决策,所以它谈论的重点是国家间建立的共识而不是国家内部性质的。其次,现在研究带来的影响是东盟为积极应对叁个问题而提出的决策和方案,是经过所有成员协商并达成的协议,但是此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实际的执行情况和后来的效果不在此研究范围之内。最后同样重要的是这项研究适用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中立属性,尤其适用于东南亚地区。这项研究并不认为双轨进程是制定国家对策的主要因素。相反,在相似事例和可比较的情境下,它们起到了中间变量和催化剂的作用,扮演积极或消极的角色也许会导致不同的回应。由ernstb.hass提出的,经过johnruggie和peterhaas发展的知识群体概念(ecs)为此研究提供理论上的解释。这个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强调理念作用的建构主义学派内部受到广泛地赞扬。知识群体是通过其信息功能来影响官方决策的非政府途径或专家团队。接下来论文的导论部分详细叙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论据和研究方法,并且对知识群体进行了探讨。第一章的标题是“将双轨进程概念化为知识群体”,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参考性的理论框架,详细地叙述了知识群体的概念,产生,演变以及与国际关系的联系,接下来通过对双轨进程的简要解析,说明它们在国际关系话语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理解为知识群体的。文章结合了两个概念来展示为什么可以用知识群体理论来解释非政府行为体在这项研究中的作用,在现有的论述中这种研究大有用途。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全方位安全时代的东南亚和东盟的演变”,讨论了通常意义上的地区合作重要性以及在全方位安全时代,尤其在东南亚加强地区合作的重要性。第一部分解释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日俱增的重要影响,帮助各国克服过分关注传统/军事安全的藩篱,使其平等对待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的非国家产生的属性和跨国属性减少了国家单独应对的实效性,尤其是在同一地区拥有相似的利益关切,又在地理上相近的国家,合作将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东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部分通过提及东盟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得它可以通过机构整合和分层次方法来维持自身发展,解释了东盟制度上的成功。东盟对自己进行完善,拓宽了自身涵盖的范围,因此保留了与动态环境和变化中的战略需要的关联性。本章节的结尾对东盟面临的各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非传统性挑战进行了简要叙述。第叁章是前一章的延续,讨论了“东盟共同体的思想”,即东盟顺应过程的下一步骤。它不是单纯地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叙述,而是直接关系到本论文的主题,即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双轨现象创造空间”。虽然双轨行为体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是在实现其存在和贡献的基础之上加强参与并建立一个东盟共同体的建议。第一部分描述了东盟共同体的叁大支柱的蓝图,即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apsc),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ascc),以人而非以国家为中心共同构建起东盟。第二部分解释了这项研究的重点,即东盟战略与国际研究所(asean-isis)网络,东盟人民议会(apa)和东盟公民社会联盟(acsc)这叁个双轨进程的产生和发展。结下来是最后一部分,为了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通过区分每个双轨行为体/进程与单轨的联系来说明知识群体的作用。第四部分为这叁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提供了详细的解析,探讨了东盟对谁做出了回应。此部分的题目是“双轨渠道在推动地区人权管理体制中的作用”,谈到了东盟在推广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是缓慢但富有实质性地成效的。在对人权及其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之后,本段的第一部分详细说明了在东南亚存在重大的侵犯和违反人权现象而导致国际关注和对东盟的指责批评。第二部分概述了东盟在人权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说明了联盟是如何在保持东盟方式的完整性和不变性的同时,又设法达成共识,并在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上取得进展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双轨进程在推动东盟人权事业的作用中的详细叙述,对这叁个双轨进程对东亚人权事业的直接推动作用做出了话语分析,以此来说明双轨进程作为催化剂加速了东盟人权制度化的进程。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双轨动力的地区性回应”。如标题所示,倒数第二部分谈论了东盟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跨国挑战,以及双轨行为体是如何参与到其中的。在对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概述之后,接下来第一部分论述了气候变化挑战以及其在东南亚特殊语境中的含义。探讨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迫切需要更大的内部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关键因素。第二部分叙述了在此问题上东盟内部的合作范围,通过概括成员国经过努力和主动担负起制定长远战略的任务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一部分研究并分析了这叁个双轨行为体在东盟面对此问题时,用凝聚共识,采取共同对策的方法来鼓励东盟的作用。叁个双轨行为体的叙述显示了对气候变化严重性的高度关注,并且通过对双轨的论述来呼吁东盟对此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果任由气候变化问题发展的话,会给所有人带来同样的痛苦。因此要通过这些组织的更大努力来帮助克服东盟的成员的分歧以及他们的集体脆弱性。最后一段题目是“双轨进程在东盟反恐运动中微乎其微的作用”,第一部分讨论了东南亚一直存在的恐怖主义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指出各国对恐怖主义的认知经常传统意义上理解,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范围,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来看待。第二部分论述了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是如何成为全球宏观安全问题的,不久之后东南亚被贴上了“反恐行动的第二战场”的标签。就像一开始的口头承诺和集体对策一样,东盟成员国需要国家间进行合作,因此不得不将恐怖主义视为跨国问题而非地区性问题。尽管东盟国家迫切需要集体行动,但东盟层次上的集体行动成效是有限的;在此章节的下一部分将会详尽地探讨双轨行为体作用的局限性是造成反恐工作无为和乏力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了双轨活动的话语分析,这次描述出他们对确保反恐的区域合作做出了更少的承诺。非政府行为体在东盟有关恐怖主义的问题上的弱化甚至毫无用途已成为导致东盟政策不连贯的主要因素。与对其他两个问题的积极应对的政策相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竭力并且系统地推动其产生的双轨行为体。最后一部分的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在篇章分析中已经证明了双轨行为体在处理人权和气候变化问题时要比处理恐怖问题更有活力的论断,这反过来又对东盟优先解决问题的次序产生影响。这篇论文有助于论述双轨进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区域性合作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东盟共同体这一概念出现之后,双轨进程在东南亚地区面对非传统性安全问题确保达成共识,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一项对东盟应对恐怖问题或者其他孤立性问题的研究,其他因素将获得同等的,甚至详尽的解释。但因为这项研究比较的是对叁个问题的对策,因此双轨进程的不同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此项研究无意用任何方式挑战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中心论属性以及在区域内制定决策的主流观点。此研究唯一可能产生的作用是详细论述了非国家行为体也许会对国家制政策的过程起到补充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参考文献

[1].姚欣怡,孔秋梅,李雅波.跨文化差异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分析及应对——以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例[J].北方经贸.2019

[2].AFSAH,QAZI.东南亚国家联盟对气候变化,人权,恐怖主义问题的应对:理解双轨进程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6

[3].吴超.东南亚国家联盟对移民劳工权利的保护[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5

[4].高俊龙.试论东南亚国家联盟运行机制的沿革及动因[D].上海师范大学.2015

[5].邱江.冷战后区域组织的人道主义干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吕俊.新世纪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7].Lertrak,Srikitjakarn.东南亚国家联盟兽医公共卫生体系[J].兽医导刊.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J].海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

[9].费昭珣.联盟理论视角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性质、目标与功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0].刘青.地区力量的整合与提升[D].广西民族大学.2010

标签:;  ;  ;  ;  ;  ;  ;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