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焦镜头论文和设计-张军光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具有十二片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构成调焦透镜组,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构成变倍透镜组;光阑设置在调焦透镜组和变倍透镜组之间,并对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的屈光率和面型进行相应限定,且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组成胶合透镜,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组成胶合透镜,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组成胶合透镜,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本实用新型具有超大通光,对传递函数的管控好,解析度高,畸变小,可见光色差小,成像质量高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光阑以及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该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构成调焦透镜组;该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十一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构成变倍透镜组;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变焦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十二片。

设计方案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光阑以及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构成调焦透镜组;

该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十一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构成变倍透镜组;

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变焦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十二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55<nd5<1.65,其中,nd5分别表示该第五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更满足:vd3-vd4>30,其中,vd3和vd4分别表示该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40<nd6<1.50,85<vd6<95,1.75<nd7<1.85,20<vd7<30,vd6-vd7>60,其中,nd6和nd7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vd6和vd7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更满足:vd11-vd12>40,其中,vd11和vd12分别表示该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50<nd11<1.60,60<vd11<70,1.9<nd12<2.0,20<vd12<30,其中,nd11和nd12分别表示该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更满足:0.4<fw\/BFLw<0.6,其中,fw为最短焦距,BFLw为最短焦距时的后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变焦镜头更满足:0.6<ft\/BFLt<0.7,其中,ft为最长焦距,BFLt为最长焦距时的后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均采用玻璃材料制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镜头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光学成像镜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会议、安防监控等各个领域。

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使用非常便捷。

但目前市场上一些变焦镜头存在着以下缺陷:低照特性不好,在光线不好情形下,不可实现清晰的彩色图像;对畸管控不好,物象形变大,还原性差;对传函管控不好,分辨率低,低解析,图像锐度差,图像不均匀;焦距段跨度小,视场角跨度小,切换灵活性差;在可见光时色差会偏大,色彩还原不准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变焦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光阑以及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构成调焦透镜组;

该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十一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构成变倍透镜组;

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该变焦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十二片。

进一步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55<nd5<1.65,其中,nd5分别表示该第五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

进一步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vd3-vd4>30,其中,vd3和vd4分别表示该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进一步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40<nd6<1.50,85<vd6<95,1.75<nd7<1.85,20<vd7<30,vd6-vd7>60,其中,nd6和nd7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vd6和vd7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进一步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vd11-vd12>40,其中,vd11和vd12分别表示该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

更进一步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50<nd11<1.60,60<vd11<70,1.9<nd12<2.0,20<vd12<30,其中,nd11和nd12分别表示该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

进一步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0.4<fw\/BFLw<0.6,其中,fw为最短焦距,BFLw为最短焦距时的后焦距。

进一步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0.6<ft\/BFLt<0.7,其中,ft为最长焦距,BFLt为最长焦距时的后焦距。

进一步的,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均采用玻璃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十二片透镜,通过对各个透镜进行相应设计,具有低照特性好,在光线不好情形下,也可实现清晰的彩色图像;对畸变进行较好管控,物象形变小,还原性强;对传函管控好,高分辨率,高解析,图像锐度高,图像均匀;焦距段跨度大,视场角跨度大,切换灵活性强;可见光时色差管控较好,色彩还原性好的优点。

此外,本实用新型红外共焦性好,在切换可见红外的时候离焦量小(小于6μm),不需要切换片或滤光片补偿;红外共焦的前提下,蓝紫边得到较好管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4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4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4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4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5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5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5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5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5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5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5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5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6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6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6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6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6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6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短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图6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0.435-0.656μm的MTF图;

图6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可见光0.435-0.656μm的离焦曲线图;

图6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MTF图;

图6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红外850nm的离焦曲线图;

图7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场曲和畸变示意图;

图7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色差曲线图示意图;

图7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处于最长焦距时的纵向像差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所说的「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的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说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透镜的面形凹凸判断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通过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data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为凸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次包括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光阑以及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构成调焦透镜组。

该第五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八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九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九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十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十一透镜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十二透镜具负屈光率,该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该第十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十一透镜的像侧面与第十二透镜的物侧面相互胶合;该第五透镜至第十二透镜构成变倍透镜组。

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实现大通光,该变焦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上述十二片。本实用新型采用十二片透镜,通过对各个透镜进行相应设计,具有低照特性好,在光线不好情形下,也可实现清晰的彩色图像;对畸变进行较好管控,物象形变小,还原性强;对传函管控好,高分辨率,高解析,图像锐度高,图像均匀;焦距段跨度大,视场角跨度大,切换灵活性强;可见光时色差管控较好,色彩还原性好的优点。

优选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55<nd5<1.65,其中,nd5分别表示该第五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该材料的性质比较适合非球面的加工工艺,且该材料的折射率不高,在保证成像质量的情况下,低折射率的材料相对价格较低,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成本。

优选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vd3-vd4>30,其中,vd3和vd4分别表示该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有利于校正色差。

优选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40<nd6<1.50,85<vd6<95,1.75<nd7<1.85,20<vd7<30,vd6-vd7>60,其中,nd6和nd7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vd6和vd7分别表示该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有利于校正色差,更好的保证镜头的红外共焦性能,也可以很好的控制蓝紫边现象。

优选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vd11-vd12>40,其中,vd11和vd12分别表示该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在d线的色散系数,有利于校正色差。

更优选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1.50<nd11<1.60,60<vd11<70,1.9<nd12<2.0,20<vd12<30,其中,nd11和nd12分别表示该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在d线的折射率,有利于进一步校正色差,更好的保证镜头的红外共焦性能,也可以很好的控制蓝紫边现象,且第十二透镜选择了高折射率材料,能够比较好的提升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三组胶合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十一透镜与第十二透镜)均采用较大的色散系数差值的材料的搭配方式,能够大大缩小色差的同时,更好的保证变焦镜头的红外共焦性能,也可以很好的控制蓝紫边现象。

优选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0.4<fw\/BFLw<0.6,其中,fw为最短焦距,BFLw为最短焦距时的后焦距,使得后焦距较长,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摄像机。

优选的,该变焦镜头更满足:0.6<ft\/BFLt<0.7,其中,ft为最长焦距,BFLt为最长焦距时的后焦距,使得后焦距较长,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摄像机。

优选的,该第一透镜至第十二透镜均采用玻璃材料制成,进一步提升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变焦镜头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一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变焦镜头,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一光轴I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至第四透镜4、光阑14、第五透镜5至第十二透镜13、平板玻璃15和成像面16;该第一透镜1至第十二透镜13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A1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像侧A2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1具负屈光率,该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01为凸面,该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02为凹面;第二透镜2具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01为凹面,该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02为凹面;第三透镜3具负屈光率,该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01为凹面,该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02为凹面;该第四透镜4具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01为凸面,该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02为凸面;该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02与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01相互胶合;该第一透镜1至第四透镜4构成调焦透镜组。

该第五透镜5具正屈光率,该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01为凸面,该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02为凸面;第六透镜6具正屈光率,该第六透6的物侧面601为凸面,该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02为凸面;第七透镜7具负屈光率,该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01为凹面,该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02为凸面;第八透镜8具正屈光率,该第八透镜8的物侧面801为凹面,该第八透镜8的像侧面802为凸面;第九透镜9具正屈光率,该第九透镜9的物侧面901为凸面,该第九透镜9的像侧面902为凸面;第十透镜11具负屈光率,该第十透镜11的物侧面111为凸面,该第十透镜11的像侧面112为凹面;第十一透镜12具正屈光率,该第十一透镜12的物侧面121为凸面,该第十一透镜12的像侧面122为凸面;该第十二透镜13具负屈光率,该第十二透镜13的物侧面131为凹面,该第十二透镜13的像侧面132为凸面;该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02与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01相互胶合;该第十一透镜12的像侧面122与第十二透镜13的物侧面131相互胶合;该第五透镜5至第十二透镜13构成变倍透镜组。该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01和像侧面502均为非球面。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实施例一的最短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本具体实施例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如表1-2所示。

表1-2实施例一的最长焦距时的详细光学数据

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01和像侧面502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其中:

z:非球面的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

c:非球面顶点的曲率(thevertexcμrvatμre);

K:锥面系数(ConicConstant);

设计图

一种变焦镜头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808724.7

申请日:2019-05-3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2(厦门)

授权编号:CN209765154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G02B15/177

专利分类号:G02B15/177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新阳工业区新美路26号1号厂房

发明人:张军光;王世昌

第一发明人:张军光

当前权利人: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何建华

代理机构:35218

代理机构编号: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变焦镜头论文和设计-张军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