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价值取向,学校,课堂,价值,本土化,偏差,德育。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韩笑[1](2019)在《学校教育的合作价值取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关涉学校教育理论思考与实践变革的重大现实问题。我国社会转型期教育之竞争价值观念泛滥,合作价值观之于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时代价值愈益凸显,学校教育合作价值取向的教育政策保障不断清晰完善。处于全面、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转型际遇下的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面临着多重抉择的困惑,在多元化、信息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际遇下,合作共享已成为世界教育变革价值取向的主潮。合作是学校教育的应然价值追求,人的社会性存在依赖合作共处,人的价值性存在呼唤合作精神,人性的合作需求应是教育的旨归。不管是作为学校制度,还是规范性的社会组织,学校教育都需要合作。合作是解决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的需要,当今教育中的个人主义兴盛、功利主义泛滥、工具主义盛行、家校合作育人渠道不畅、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困惑。学校教育的合作价值取向能够协调学校教育中合作与竞争的冲突,统整学校教育中的个人与社会取向,缓解学校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确立学校教育取向中的核心素养目标。阿德勒合作教育理论、涂尔干社会化合作教育理论、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论从不同层面解读了合作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学校组织运行的价值导向,是学校教育处理各种教育矛盾与问题的行动指向与价值观念,指向学校教育的内在价值。学校教育合作价值取向具有道德性、公共性、规范性、共享性。我国学校教育合作价值取向确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教育中合作的教育功能窄化、合作的教育关系片面化、合作的教育实践效果不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弱。落实学校教育合作价值取向,应该构建合作价值取向的教育共同体,倡导教师专业的合作发展,培育学生合作发展的“共同体”,完善家、校、社会合作育人的教育体系。建构合作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确立合作价值取向的学校制度文化,培育合作价值取向的学校组织文化,建立合作价值取向的学校组织结构。建设合作价值取向的教学体系,革新课程设计,增列合作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探索合作学习的教育意义;改革教育评价,将合作能力纳入多元评价体系。培育学生合作的公共精神涵养,构建学校公共生活,加强生命关怀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交往能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5)
刘媛媛[2](2019)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既关乎国计又关乎民生,既关乎今天又关乎明天。对学校教育来说,它既肩负着国家统一要求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需承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以及满足个体现实需求的使命。这叁者目标之间是一种互促统一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发展常常游离于叁类主体之间,以至于叁者“一损俱损”,最终走向“偏离”。学校教育需要在满足国家、社会与个体价值需求之间保持动态平和,才能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了更好说明“国家——社会——个体”叁分框架,选取了具有一定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云南XX县民族中学作为考察对象,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和寻找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现状、原因以及相应的调适路径。通过采取个案研究法,并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发现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主要表现有:其一,学校教育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出现办学定位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劳动技术教育“缺失”等现象;其二,学校教育难以适应当地生产的需要,体现在学校课程内容同质化、培养的人才与生产生活不匹配;其叁,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搁置,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化;其四,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大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出现学生流失严重、升学和就业无望的现象。上述“偏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主要原因有: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缺乏调和、消极的依法治教、对学校教育的有限性认识不足以及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化。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多种面向性,不同的主体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诉求也不同。因此,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处理好不同主体的价值需求。这一点既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应有之义。基于对民族中学的考察,分析其“偏离”的现状和原因,针对其“偏离”提出了调适的路径:鼓励多主体参与学校教育的治理、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大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健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张龙伟[3](2018)在《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和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经济形态下,价值取向多元化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在阐述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学校教育管理影响的基础上,就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路径展开分析。以期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大学生的积极化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51期)
马宇[4](2018)在《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让少数民族可以与主流社会相融合,分享现代发展的成果,以便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融合;其二是让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使他们可以保持本民族的民族特性,从而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教育目的本身就是人们依据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与当前的社会条件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的教育价值取向。按照这种定义与逻辑,我们可以将民族教育价值取向分为“现代化”和“民族化”两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转型性变革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的浪潮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为了培养出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化人才,我国民族学校教育普遍面临着“民族化”与“现代化”两种教育价值取向之间的弥合问题。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选取广西万尾村京族中学为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社会转型时期京族中学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京族中学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发展历程,从学校发展环境、脉络中对“现代化”与“民族化”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在京族中学的确立、现实中发挥的功能等进行学理性分析。之后对共生理论的的起源、内涵等进行了解析,阐述了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京族中学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适切性。在此基础上,以共生理论异质共存、互动共融、共同进化的内涵为判断标准,对京族中学“民族化”与“现代化”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良性与非良性互动现状进行审视。最后,本文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了“民族化”与“现代化”两种教育价值取向非良性共生的原因,并针对京族中学学校教育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尝试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的构建几方面去改进和完善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在京族中学的“共生”之路。本文所论述的京族中学学校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两种价值取向,核心问题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协调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共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化人才。“民族化”与“现代化”两种价值取向的共生问题关乎京族中学的改革发展方向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京族中学的研究,为我国民族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析提供典型个案。(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8-06-01)
朱晟利[5](2018)在《民国时期羌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羌区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考察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民族教育政策及羌区学校所设课程,反映出羌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以边区稳定为前提,促进国族认同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谋求教育之发展。羌区教育举办者在艰苦条件下做出了诸多努力推行汉区的教育模式,但民众对此难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如何能解决现实的生计,以及如何洗脱民族歧视的身份。(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波[6](2018)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影响与作用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与历史沉淀而凝聚成的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在学校德育教学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德育价值导向,能够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引导青少年德育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8年02期)
田礼明[7](2016)在《“学讲计划”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讲计划"是一个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以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核心,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富有成效,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可以说,"学讲计划"教学改革其本质正契合了学校转型的精神主旨,是实现学校转型的得力行动。一、从课堂管理走向课堂引导(本文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版)》期刊2016年10期)
卿素兰[8](2016)在《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调查:家长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现一从孩子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身心健康、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来看,家长对学校教育需求的价值取向排在第一位的是道德品质。发现二相较于父亲,母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关注程度更高;对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关注度随着家长学历的升高而不断增强。发现叁家长对学业成绩的关注度随着学段升高而不断提升;不同职业的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关注度也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6年07期)
高东[9](2015)在《瑶山白裤瑶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基础薄弱,这种薄弱的现状表现在基础设施、师资数量和质量、学生辍学及学业成就低下等各个方面:二方面是民族学校教育和汉族学校相比面临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第叁个方面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还肩负着让民族地区学生实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等政治使命。瑶山白裤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等原因,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瑶山白裤瑶学校教育的现状和其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为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宏观思路。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并未采用讨论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时常用的思辨方法,而是从民族学校教育的现状出发,分别分析了影响本土化和现代化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动力因素、探讨了本土化和现代化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的良性互动和不良互动。其中,良性互动是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过程中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是对民族文化的提升与丰富的过程。不良互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质量方面,辍学问题依然存在、学业成就不甚理想,就业问题突出。随后,文章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了不良互动的主要原因。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以传递主流文化为主,无暇顾及民族文化传承,但是低龄寄宿增加了学校的责任,剥夺了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传递民族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而言,有学校和家庭二重生活情境需要适应,同时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民族自卑心理。最后,本文提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调适原则是以人为本和位育原则,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调适路径是划清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边界和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对于本土化和现代化两种价值取向不应该持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应该肩负一定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但也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主力作用。其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并把传统文化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并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意识。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仍是传递主流知识,着力于提高学校教育的教育质量仍是目前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应该重点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10)
陈小彬[10](2015)在《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及其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具体表现在叁个方面:整体教育价值取向的国家主义、基于身份塑造的精英主义及基于功利的效率主义。这些偏差强化了应试体制及分数竞争,无益于教育制度的发展。因此,亟须从培育批判型课堂教学文化、创设自治型班级生活、构筑互学型学校共同体等学校整体生活民主化改造,调整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09期)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既关乎国计又关乎民生,既关乎今天又关乎明天。对学校教育来说,它既肩负着国家统一要求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需承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以及满足个体现实需求的使命。这叁者目标之间是一种互促统一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发展常常游离于叁类主体之间,以至于叁者“一损俱损”,最终走向“偏离”。学校教育需要在满足国家、社会与个体价值需求之间保持动态平和,才能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了更好说明“国家——社会——个体”叁分框架,选取了具有一定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云南XX县民族中学作为考察对象,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和寻找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现状、原因以及相应的调适路径。通过采取个案研究法,并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发现当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主要表现有:其一,学校教育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出现办学定位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劳动技术教育“缺失”等现象;其二,学校教育难以适应当地生产的需要,体现在学校课程内容同质化、培养的人才与生产生活不匹配;其叁,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搁置,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化;其四,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大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出现学生流失严重、升学和就业无望的现象。上述“偏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主要原因有: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缺乏调和、消极的依法治教、对学校教育的有限性认识不足以及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化。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多种面向性,不同的主体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诉求也不同。因此,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处理好不同主体的价值需求。这一点既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应有之义。基于对民族中学的考察,分析其“偏离”的现状和原因,针对其“偏离”提出了调适的路径:鼓励多主体参与学校教育的治理、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大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健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韩笑.学校教育的合作价值取向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刘媛媛.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与调适[D].西南大学.2019
[3].张龙伟.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和挑战[J].智库时代.2018
[4].马宇.共生理论视角下民族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
[5].朱晟利.民国时期羌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6].杨波.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影响与作用的个案研究[J].新课程(中).2018
[7].田礼明.“学讲计划”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
[8].卿素兰.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调查:家长的视角[J].中国德育.2016
[9].高东.瑶山白裤瑶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0].陈小彬.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及其调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