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庆(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卫生院624700)
【摘要】坐骨神经痛[1]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受压出现的炎性病变,其主要症状为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在本地区是常发疾病,多因患者素体虚弱,加上本地区天寒地冻,风寒湿邪常常侵犯人体,阻遏经脉气血运行,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通,表现为肢体走窜痛或某部位的剧烈疼痛,遇温减轻,遇寒加重。坐骨神经痛的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藏医灸法治疗效果可,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坐骨神经痛藏医灸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166-02
1一般资料
收集2010.1-2012.12入住于我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患者127例。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藏医灸法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藏医灸法治疗者6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止痛治疗者64例。治疗组中男性32例,女性31例。年龄在50~68岁之间。患有坐骨神经痛病程3~14年。合并有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0例,冠心病患者2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在49~70岁之间。患有坐骨神经痛病程3~16年。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8例,冠心病患者21例。两组患者坐骨神经痛均排除骨结核病、骨肿瘤病等疾病引起。在性别、年龄、坐骨神经痛病程及合并疾病等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藏医灸法治疗组方法
即藏医艾灸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仅治疗组采用。穴位选用患侧环跳、环中、委中、昆仑、承山、阳陵泉、风市、肾俞、足三里及疼痛明显处的阿是穴等。将点燃的艾柱放在距相应的穴位2~3cm处,使其热量导入肌肉深层组织。各灸两壮,每壮温灸时间15分钟,以患者温灸结束后皮肤呈微红色为佳。具体14天为治疗的一个疗程,一天进行一次艾灸。
2.2西医对照组治疗方法
西医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0.5g/次,每天3次。14天为一疗程。或者采用腰臀部局部痛点、骶管封闭和椎间孔普鲁卡因封闭。
两组患者应注意保暖,劳动时注意正确姿势。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应睡硬板床。
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方面进行比较。
4纳入标准
两组患者均确诊为坐骨神经痛,患者一般情况可,无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损害,接受艾灸治疗者。
5排除标准
有心、肝、肾、脑脏器损害,对艾灸及西药乙酰氨基酚过敏者;不积极配合治疗者。
6疗效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中有关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显效: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7治疗结果
藏医灸法治疗组患者63例,治疗后治愈41例,占65.1%。显效17例,占27.0%。无效5例,占7.9%。藏医灸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西医对照组患者64例,治疗后治愈26例,占40.6%。显效27例,占42.2%。无效11例,占17.2%。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在有效率比较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0<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无效X2P
藏医灸法治疗组6341(65.1%)17(27.0%)5(7.9%)
西医对照组6426(40.6%)27(42.2%)11(17.2%)7.8740.020
两组比较,X2=7.874,P=0.020
讨论
坐骨神经痛患者,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多数患者属于重体力患者。年老体衰,患者体质虚弱易于遭受外邪侵犯。过度的体力劳动,患者姿势不正确,易于导致坐骨神经痛的发生。故平素应该在生活、劳动等方面注意,避免坐骨神经痛的发生。
坐骨神经痛中医常称为“腰腿痛”。藏医认为患者素体虚弱,外伤、风、寒、湿邪单独或者夹杂多种病因侵袭机体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络脉不通,机体无力抗邪,不通则痛,而发病。灸法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消瘀散结祛邪和防病保健之扶正的作用。中医认为坐骨神经痛主要属于足太阳、足少阳经脉和经筋病证。在治疗上多选用此两条经脉所在穴位进行施灸,故环中、委中、昆仑、承山、肾俞为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环跳、阳陵泉、风市等分为布于足少阳经的穴位。藏医灸足三里可以强壮保健,以达到正气足,邪不可干作用。阿是穴是坐骨神经痛的最痛点,艾灸此处可以达到祛邪止痛作用。本次研究,可以起到祛邪扶正温经通络作用,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本次试验中,藏医灸法的有效率为92.1%,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的治疗效果82.8%,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新世纪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