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个案调查论文-李生军

地区个案调查论文-李生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个案调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灵山,傈僳族,口传历史,葫芦崇拜

地区个案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生军[1](2019)在《口传历史与图腾崇拜——攀枝花市白灵山地区傈僳族龙崇拜个案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自信的建立,其前提是必须要有文化,没有民族文化,就谈不上文化自信,所以要调查、研究,通过细致的工作,理清民族文化的根源和现实的存况。傈僳族是氐羌的一支在民族迁徙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没有文字,傈僳族的历史文化依靠口口相传得以延续。在傈僳族的口传的故事或祭祀经中,可以很清晰地解读出傈僳族有着祖先崇拜、葫芦崇拜等信息,而傈僳族祖先崇拜和葫芦崇拜,其本质就是龙图腾崇拜。白灵山地区及其周边地域傈僳族的葫芦笙文化、祭龙习俗、以及无处不在的"龙迹"等是傈僳族龙图腾崇拜的精神创造及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攀枝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滑凌啸,许月明[2](2018)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来自西藏自治区朗县的个案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精准扶贫自提出以来,就凭借对脱贫攻坚工作"痛点"的准确把握,备受关注。以西藏自治区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为研究对象,依据《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及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朗县产业精准扶贫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8年36期)

王建朝,胡爱华[3](2018)在《“非遗”传承视野下我国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传承的思考——以贵州省镇远县城关叁小为调查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0月21~22日,笔者驱车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城关叁小调查该校音乐教育和课程开设状况。在调查期间,笔者聆听了该校学生的一节民歌合唱排演课——邀请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青年教师给学生排演苗族大歌演唱。据音乐老师介绍,该校学生要参加镇远县举办的民歌合唱比赛,囿于缺乏教唱本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教师,学校则不得不聘请外校教师来教授苗族大歌演唱。据了解,镇远县城关叁小的(本文来源于《民族音乐》期刊2018年05期)

陈慧慧[4](2018)在《青海湖旅游影响下的环湖地区生计方式变迁与调适——以莫热村为个案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生态立省"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重要战略决策,以及其后一系列的推介活动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连续多年的成功举办,近十年来青海湖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旅游目的地。莫热村是距离青海湖核心景区二郎剑景区最近的牧业村,是青海湖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本文主要关注在近十年来青海湖旅游影响下,莫热村生计方式由牧业为主、少量的农业种植业,发展到大量参与旅游业所发生的生计方式的变迁及特征,认为面对生计方式的变迁,藏民族能够充分利用传统游牧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自觉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同时面对旅游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困境,能够从行动上自觉维护藏族生态伦理观念,保护藏族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王平,张彤坤,闫朝霞[5](2018)在《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与社会合作的融合路径——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田野调查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现并解释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社会合作这一路径实现总分馆建设,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收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以此厘清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与社会合作融合发展的若干要点,提出图书馆管理者驱动的"以资源为核心"的总分馆与社会合作融合路径。(本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孙辰立[6](2018)在《乐山地区普通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及个案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随着大学生群体对个性化健身需求的不断升级,生态体育在高校课外体育中的研究也必然成为趋势。在生态体育视角下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理论研究,拓展了生态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理论和应用性研究,丰富了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理念,为高校课外体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普通高校开展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课外体育锻炼效果、促进高校体育环境的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为高校圆满完成课外体育任务,构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课外体育锻炼模式提供借鉴。由此可见,对普通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题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考察、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进行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并进行相关理论分析;调查了乐山地区普通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开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乐山地区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进行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并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学生进行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为实证对象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和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个性化的追求,生态体育锻炼会深受社会各个群体的喜爱,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高校的开展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学校课外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指导方向。(2)乐山地区普通高校约有50%以上学生和教职工对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认知总体不够;约80%以上的学生对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高校的开展期望度较高;约有70%以上的师生员工对目前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参与状态不满意,主要原因有组织不力,内容形式少,环境场地制约等,更没有形成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制约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有组织不力、生态体育认知不够、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不足等因素;约70%高校对校内生态体育锻炼环境开发和校外生态体育锻炼平台的构建缺乏意愿。(3)乐山地区普通高校在开展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中拥有一定优势,但自身也存在许多的劣势,同时也受外部的机遇和挑战的影响。(4)个案实验研究显示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机能上有显着作用:与实验前测得数据相对比,试验后女生在800米、立定跳远和肺活量叁项指标上差异显着(P<0.05);试验后男生在立定跳远、肺活量两项指标上差异显着(P<0.05),虽然1000米在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从实验前后指标的均值来看,也有进步趋向。(5)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提升学生的主观感受上有显着效果。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参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学生的主观感受调查研究可知:学生在参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觉愉快,锻炼体验丰富,精神状态得到改善;集体合作能力、体育锻炼意识、克服困难的勇气、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都在参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后有所提高。(6)课题研究表明:课外生态体育锻炼在改善学生体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对环境的关爱,通过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使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等。根据调查分析和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寻找高校体育改革的突破点,以发展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为手段破解高校体育体系中的主要局限性。(2)通过宣传扩大教职工和学生对生态体育锻炼的认知,培养丰富的体育师资力量,利用优势资源建设生态校园,营造生态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生态体育锻炼的重视。(3)利用学校内部优势改善生态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拓展校外生态体育锻炼的平台。(4)加紧对高校课外体育健身个性化的创新研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具有特色的各式生态体育活动。(5)成立与生态体育锻炼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志愿者协会等,把生态体育锻炼贯彻到高校课外体育中。(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29)

马琳琳[7](2018)在《民众生活中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灵石崇拜和泰山崇拜结合产生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在泰安一带已是家喻户晓的民俗,在这一民俗形式中,处处体现了泰山文化和石敢当文化的符号和文化特征,在流传变异的过程中其信仰习俗结合本地的“石大夫”信仰和“徂徕山石氏”史话,出现了多种变异形式,虽经历挫折但扎根于广大的乡土生活中流传至今。当今流传于泰安地区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及分布于其他区域的“泰山石敢当”文化大不一样,民间信仰的真正生命力在民众的生活中得以体现,也在其中延续、演变。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以泰安地区的村落Q村为例,来分析村落生活中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以及探讨泰山石敢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仰在民俗生活中表现为以村落里“石人老爷”石刻像为中心的村落信仰民俗形式和以“泰山石敢当”五字碑刻为主的家庭信仰形式,其与民众的现实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由于民众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泰山石敢当信仰的民俗形式和信仰观念;另一方面,在同一社区中由于人们自身的条件和社会角色的差异也造成了同一信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阶层中的观念差异,不同的信仰观念也间接的影响着在该信仰指导下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这种信仰习俗以及相应的民俗观念随外显的民俗张力和内隐的民俗基因融入到了民众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生产习惯之中,人们将这一民俗信仰视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影响,也在不知不觉中延续它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01)

赵志军,马德山[8](2018)在《汉族大学生跨民族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的个案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跨民族交往的有效路径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定量调查法对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汉族大学生的民族态度、跨民族交往态度等主观层面进行调查,并采用定性调查法对大学生跨民族交往所处的客观教育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最后,从顶层设计、推进策略、国家意识、平台构建、课程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欢[9](2018)在《汉蒙双语地区汉语通用语使用现状调查——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蒙双语地区是两种语言因为人口居住造成的语言接触。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两种语言共存,相互影响。内蒙古通辽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是典型的汉蒙双语地区,且为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地区,语言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基于语言接触理论,从语言学田野调查的角度,全面了解汉蒙双语地区内蒙古通辽市汉语通用语在各个领域的使用现状,了解当地不同人群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琳,张霞[10](2016)在《农村学前教育普及中管理体制及其管理模式的地区适宜性决策——以四地农村个案调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关键在于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责任落实的核心在于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和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对4个不同发展程度农村地区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责任上收、责任分担、责任下放"叁种不同的政府间责任重心分类,其中责任分担又分为"权责对等"和"权责均衡"的叁级分担模式两个亚类;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小幼一体化"和"独立建制、镇村一体化"两种实践类型,其中独立建制又分为"中心园有行政实权"和"中心园无行政实权"两个亚类。在对以上各种类型的利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优化组合的策略,并为不同发展程度农村选取适宜的管理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地区个案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产业精准扶贫自提出以来,就凭借对脱贫攻坚工作"痛点"的准确把握,备受关注。以西藏自治区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为研究对象,依据《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及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朗县产业精准扶贫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个案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1].李生军.口传历史与图腾崇拜——攀枝花市白灵山地区傈僳族龙崇拜个案调查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

[2].滑凌啸,许月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来自西藏自治区朗县的个案调查[J].中国集体经济.2018

[3].王建朝,胡爱华.“非遗”传承视野下我国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传承的思考——以贵州省镇远县城关叁小为调查个案[J].民族音乐.2018

[4].陈慧慧.青海湖旅游影响下的环湖地区生计方式变迁与调适——以莫热村为个案的田野调查[J].青藏高原论坛.2018

[5].王平,张彤坤,闫朝霞.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与社会合作的融合路径——洛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田野调查个案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

[6].孙辰立.乐山地区普通高校课外生态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及个案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7].马琳琳.民众生活中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

[8].赵志军,马德山.汉族大学生跨民族交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的个案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8

[9].张欢.汉蒙双语地区汉语通用语使用现状调查——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18

[10].李琳,张霞.农村学前教育普及中管理体制及其管理模式的地区适宜性决策——以四地农村个案调查为例[J].教育学报.2016

标签:;  ;  ;  ;  

地区个案调查论文-李生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