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源动态选择论文-杨巧,王悦

数据源动态选择论文-杨巧,王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据源动态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人口,居住选择,社区融合,幸福感

数据源动态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杨巧,王悦[1](2019)在《居住选择、社区融合与流动人口城市生活幸福感——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活资料和基本物质保障,居住选择的不同也使得流动人口所获得的社区各项服务存在差异,最终决定着流动人口城市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水平。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了流动人口居住选择和社区融合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产权住房的流动人口、在正规社区居住的流动人群幸福感更强;住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高,意味着流动人口住房支付压力越大,会增加城市生活压力进而形成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抑制;拥有投票权、社区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参与频次越多的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会更强;相较于很少与他人交往的流动人口,在闲暇时候与本地人的交往越频繁的群体幸福感越强。(本文来源于《广西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邓彤博,王子成[2](2019)在《民族特性、地理位置、流动范围与广东农民工住房选择——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使用2013年、2014年和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估计了广东省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民工以社会租赁居住方式为主,自有产权住房获取比例较低;珠叁角地区农民工住房拥有率低于非珠叁角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概率显着高于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少数民族群体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可能性低于汉族。为此,需完善户籍和住房保障制度,引导接纳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王璐瑶[3](2019)在《基于数据的城轨乘客路径选择与客流拥堵动态估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线的不断接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断扩大,如何建立起更精确的路径选择模型,并快速地预测路网中客流的动态变化与拥堵状况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机器学习手段,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路径选择与客流拥堵动态估计方法与模型,在客流分布动态推演工具的支持下,形成路网客流分布的动态变化,并对不同情况下的路网客流拥堵状态进行快速预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乘客路径选择及路网客流动态的一般建模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乘客路径选择结果数据和客流分布推演仿真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路径选择模型与客流拥堵动态估计模型的思路与研究框架。(2)利用路径选择数据对不同类OD间路径选择规律的差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考虑OD间客流构成异质性的路径选择集成学习框架,给出了基于站点模糊聚类的路径选择集成学习方法与步骤。使用FCM聚类算法对地铁站点进行聚类,得到不同客流构成下的OD类别及其类别隶属度,为路径选择子学习器的训练与结合提供了依据。(3)构建了基于SVR的路径选择子学习器,利用乘客路径选择数据进行了模型训练。进一步,运用集成学习方法,结合站点模糊聚类结果对路径选择子学习器进行了组合,形成了准确性更高的路径选择决策模型,并对集成学习前后的预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和验证。(4)利用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动态分布推演仿真系统作为客流推演的工具,提出了利用不同场景下的仿真结果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快速估计客流拥堵状态的方法。构建了基于LSTM的路网客流拥堵动态估计模型,利用仿真数据进行了模型训练。(5)以新线开通后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为背景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昕禹,杨锦秀[4](2019)在《家庭因素对西南已婚女性流动范围选择的影响分析——基于西南四省市的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西南四省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已婚女性为研究对象,按其流动范围分为叁种类型,运用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回归模型,探究了家庭因素对其流动范围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已婚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自身文化程度、配偶所在地、家庭中学龄前儿童数量等变量对其流动范围选择都有显着影响,并就此结果倡导加强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已婚女性的劳动力素质;加大对外出务工家庭的人文关怀,减轻已婚女性的家庭负担;提供更完善的保障性措施,平稳推动城镇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1期)

王锋,宋鹏[5](2018)在《面向缺失数据的动态特征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据获取工具的快速发展,实际获取到的数据通常是动态更新的,且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数据集的动态更新通常有叁中类型,即数据规模的更新、维数的更新和数据取值的更新.为此,本文针对含有缺失数据的数据集,通过讨论和分析信息熵随数据变化的更新机制,设计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动态特征选择算法.算法中以信息熵的变化作为特征重要度的度量,进而给出了含有缺失数据的数据集中特征选择结果随数据取值变化的动态更新策略.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新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8年12期)

朱志胜[6](2018)在《农民工的自我雇佣选择与市场回报——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雇佣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广泛存在但又被长期忽视的就业现象,首次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农民工自我雇佣的收入效应和福利享有状况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农民工自我雇佣的收入效应显着为正,自雇活动为农民工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回报,但也面临着相对更高的收入不确定性。同时,自雇活动的收入回报存在"马太效应",越是成功的自雇农民工获得的收入回报越高;自我雇佣农民工付出了更长的劳动时间,但他们的健康状况至少没有变得更坏,且他们对于当前生活状况拥有着相对较高的满意度。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自雇农民工对于社会保障等劳动福利有着较高的诉求,但现实中的他们实际享有各类社会保险的比率显着较低。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农民工的自我雇佣行为并明确这种就业现象的功能定位提供了证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黄嘉文,邓宝欣[7](2018)在《自雇者医疗保险参保决策:理性选择还是制度分割?——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制度层面已建成多层次、全覆盖的医疗保险体系。然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自雇群体的分化与发展导致其医疗保险的参保决策区别于普通民众。研究发现,自雇者参保形式多样,但未享有任何形式医疗保险的比例不在少数。过去两周是否生病、收入水平和主观阶层地位对自雇者参保决策有显着的影响。相比之下,医疗保险制度分割性的影响效应更强。值得注意的是,非体力自雇者的参保决策更多遵循理性选择的逻辑,制度因素则是制约体力自雇者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底线公平为基础,辅以效率原则,优化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政策变革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张启春,冀红梅[8](2018)在《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身份选择——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内容。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探究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身份选择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以发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具有较高的自我雇佣率,且自雇就业收入高于受雇就业;从回归结果来看,已婚、教育程度高、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定居、第叁产业从业、参加养老保险、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加公积金、个人租房、自购/自建房均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身份选择正相关,女性、打算返乡、第二产业从业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身份选择负相关,打算继续流动、父母外出务工/经商经历、政府提供廉租房/公租房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身份选择影响不显着。为提高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的数量与质量,政府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叁产业,同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以创业促就业为导向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8年07期)

马忱,姜高霞,王文剑[9](2019)在《面向函数型数据的动态互信息特征选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函数型数据将观测到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关注数据自身的内在结构而不只是数据的呈现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对函数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函数型数据分析中,特征选择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函数型数据的动态互信息(dynamic mutual information,DMI)特征选择方法,充分考虑数据的内在特征,运用互信息将特征进行排序和动态选择,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特征子集,而且充分考虑了样本在特征选择中的作用,较好地避免了信息的冗余。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动态条件互信息(dynamic conditional mutual information,DCMI)特征选择方法,在动态特征选择的过程中,考虑到已选特征会对后续的特征选择产生影响,引入条件互信息,将已选特征对待选特征的影响进行量化表示,更恰当地描述特征与特征集合之间的关系。在UCR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DMI方法和DCMI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的特征子集规模小且分类精度高。(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期刊2019年01期)

汤兆云[10](2018)在《农民工公共医疗服务选择的代际比较——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苏沪浙叁省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医疗服务是保障全体国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苏沪浙叁省数据的分析显示,两代农民工在主要参加涉"农"类的医疗保险类型、生病住院的级别以及医药费报销比例和方式等情况差异性不大。特别地,作为体现两代农民工公共医疗服务选择核心变量的"住院选择医院的级别",两代农民工没有明显的差异。两代农民工在公共医疗服务选择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但主要还是为表现同质性。也就是说,两代农民工公共医疗服务选择还没有发生代际差异。实现从农民工到城市市民的转变是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目的。在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公共医疗服务选择政策的顶层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数据源动态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使用2013年、2014年和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估计了广东省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发现:农民工以社会租赁居住方式为主,自有产权住房获取比例较低;珠叁角地区农民工住房拥有率低于非珠叁角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概率显着高于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少数民族群体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可能性低于汉族。为此,需完善户籍和住房保障制度,引导接纳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据源动态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杨巧,王悦.居住选择、社区融合与流动人口城市生活幸福感——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

[2].邓彤博,王子成.民族特性、地理位置、流动范围与广东农民工住房选择——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9

[3].王璐瑶.基于数据的城轨乘客路径选择与客流拥堵动态估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刘昕禹,杨锦秀.家庭因素对西南已婚女性流动范围选择的影响分析——基于西南四省市的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天府新论.2019

[5].王锋,宋鹏.面向缺失数据的动态特征选择[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8

[6].朱志胜.农民工的自我雇佣选择与市场回报——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J].人口与经济.2018

[7].黄嘉文,邓宝欣.自雇者医疗保险参保决策:理性选择还是制度分割?——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

[8].张启春,冀红梅.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身份选择——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江汉论坛.2018

[9].马忱,姜高霞,王文剑.面向函数型数据的动态互信息特征选择方法[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9

[10].汤兆云.农民工公共医疗服务选择的代际比较——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苏沪浙叁省数据[J].江苏社会科学.2018

标签:;  ;  ;  ;  

数据源动态选择论文-杨巧,王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